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一、新课标概述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体现的语言学习观

如果说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以及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那么语言学习就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也就是说,不能把语言看作一个单独的体系来记忆和学习,而应该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换句话说,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特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贯穿着一种全新的理念,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素质教育。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认识世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在习得一种思维方式,了解一种世界观、一整套的价值观念。其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反过来,交往活动又改变着学生的交往需求、交往技能和交往效率。学生在“用英语做事情”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怎样与人合作,如何协调相互关系等等。同时,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可提高不善言谈的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孤僻、自卑的学生变得开朗和自信。再次,它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提高。根据英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英语学习有利于提高人的语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否认,英语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要记忆大量的词汇,把握语法规则,并在实际中应用,了解文化背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必须付出努力,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磨砺意志、发展个性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和培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知识、技能,来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用英语进行人际交往时如何协调相互关系等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整体设计目标,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新课标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把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通盘考虑,按三个阶段提出九个级别的培养目标,以保证各阶段课程的衔接。以分级代替年级的要求,可以整体规划从小学到高中英语课程的设置和要求,有助于解决各地区英语课程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不衔接、重复设课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实用性;既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多层次的英语人才,满足社会需要。

(3)倡导体验、参与、交流与合作,强调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流。

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以死记硬背、模仿为主,学生学了多年英语,虽然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一遇到实际运用的情况就难以招架,形成了“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局面。新课标力图改变这种现象,它结合英语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强调学生的体验、参与、交流与合作,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著名语言学家洛克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交际和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仅此而已,别无其他。”简言之,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在当前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创设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用英语进行对话、做游戏、扮演角色等,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互动合作中学习,在饶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英语,培养语感,在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自身能力。

(4)提倡“任务型”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以人为本。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不能人为地为活动而活动,不能只注重形式,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

②语言、情景应真实、有趣。教师提供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以及语言形式要真实、自然、有趣,既要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如:用英语告诉学生如何种树、如何辨别各种交通标识等。

③活动设计应有层次和梯度。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活动中应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的活动中呈现出来,达到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效果,使活动具有多层次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④在动态中学习。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语言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⑤活动完成时应展示成果。

(5)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

新课标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以及评价目标多层次的特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首先,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尊重个性差异,除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外,还倡导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学校以及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新课标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的提出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只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使评价体系除了具有基本的检查和选拔、筛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了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

再次,新课标从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角度,针对期末和结业考试等终结性评价的改革提出:终结性评价考试应包括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同时,对听力测试、笔试等试题的制定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6)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教师仅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场景将成为历史。根据新课标精神,一方面,教师应广泛利用校内教学设备资源,如电视机、录音(像)机、VCD、DVD等音像设备,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强化视、听两方面的信息输入;另一方面,要广泛挖掘校外社会资源,如博物馆、展览馆、外资企业等,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此外,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建立班级英语角、自办英语墙报和手抄报;与英语国家学生交笔友等。凡此种种,都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英语课程目标的内涵

(1)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相结合。

英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显然,新课标除了设置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语言目标以外,还设置了一些非语言目标,即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的非语言结果,如情感态度目标和学习策略目标。与此同时,文化意识界于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之间。

①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②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高中阶段语言知识的学习要以语用为目的。不能只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要把知识的学习与语言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③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④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指导学习行为的各种理念。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

⑤文化意识。文化实际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2)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在外语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既有过于强调结果的倾向,也有过于强调过程的倾向。强调结果的教学关注学习者最终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项目和应该发展的语言技能目标;强调过程的语言教学思路则注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本身。两者应当结合起来。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状况,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同时,课程改革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目的,加强运用英语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

二、六要素目标教学理论

广州市萝岗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王定铜主任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六要素教学方式。六要素指的是既符合新课标理念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意,互动—主动—能动”,前三者是新课标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后三者是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一个也不能少。要实现这三维目标,就需要采取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六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互动、主动、能动既是形成素质的方式,其本身也是学生的重要素质。其基本结构如下:

(1)知识,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主要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没有达到知识目标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更不用谈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一点,无论是在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中都被老师们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目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授、理解和巩固上,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只传授知识不培养能力的教学,只能把学生变成书呆子,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想、能说、能干的高素质人才。课堂教学中的能力目标,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个性”和“创造性”上。“个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耳、眼、口、脑、手反应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善于听、有的善于看、有的善于说、有的善于想、有的善于做,教师要摸清每个学生“听、看、说、想、做”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通俗地讲,是指别人没说过的话你说了,别人没做过的事你做了,别人没生产的东西你生产出来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是教学的最高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3)情意,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和实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学生的重要素质。

(4)互动,是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等,它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的理念。没有互动的课堂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不能发展个性、激发创造性的课堂,是没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合作也是学生的重要素质。

(5)主动,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它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它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动权问题是教学方式改革的根本问题,是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分水岭,缺乏主动性的课堂,是扼杀学生活力的课堂,主动学习是学生的重要素质。

(6)能动,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及精神状态,它由兴趣引起,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动机,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直至问题解决,产生创造性成果,它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目标教学与六要素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目标教学中的“目标”,应体现六要素教学方式中的前三个要素“知识—能力—情意”;目标教学中“目标”的实现,要运用六要素教学方式中的后三个要素“互动—主动—能动”。目标教学中有六要素,六要素教学方式中有目标教学。其基本结构如下:

(1)前提诊测。这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诊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状况,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目标认定。这是对知识、能力、情意目标的确定,抓住六要素教学方式中的三个目标要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明确的目标。

(3)达标教学。这离不开主动、互动和能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4)练习反馈。这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发挥、合作性加强、探究性激发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为进一步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5)纠正教学。也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不光是教师纠正学生,还要鼓励学生纠正学生,甚至学生纠正老师。只有对在练习反馈和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目标教学与六要素教学方式都是实施新课标教育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内容和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六要素教学方式、落实目标教学的精神和实质,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顺利实施。本书呈现的高中英语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六要素”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1.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过程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每个个体虽然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又都有独特的内部特性。这种内部特性既是学习者个体后继发展的基础,又影响着个体后继发展的状况。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因为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育不能只关注可能会成为“精品”或“极品”的部分尖子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发展。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又要关心可能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并引导学生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发展被老师牵着走,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差异,接受来自同一个信息源的信息,这种求同式的教学,是制造“标准件”的典型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个体接受的差异被摒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当代教育提倡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主张“因人施教”“率性而教”的个性教育。只有个体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毋宁说,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个科目,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个学生自己有条理地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绝不是一个结果。”可见,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无限,学习无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使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2.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路径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留给学生较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对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这一理念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也就是说,教学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节目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显然,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已经超越了狭隘的传统教学观,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2)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

“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确对待分歧、学会分享学习成果。

4.强调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其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

(1)学会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学会探究性学习。

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产生兴趣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中,或镶嵌于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这种通过高级思维所进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知识、学习表现出更强的兴趣和更高的批判性,知识的对错会牵动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

(3)学会创造性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根据知识经济对知识的解释,获取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只是一般效用,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才是创造财富、实现人的本质的核心。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的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性产品的结构都必须是新颖而又独特的。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被隐藏在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没有激发它产生的催化剂,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主体性,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的时空,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还要给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生产知识,从而丰富服务于人类社会。 yhveMe8lN6UgD5Cop/jy76TyIAOHefnkbyAs1Ci2Xc0ZnVpI/erNRq9CnOVAfo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