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企业只有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下一波浪潮来临之时调整自己的姿态乘风破浪,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依靠以场景触发(Scene Touch)为基础的场景时代已经来临,如果众企业故步自封,不学会拥抱场景,那么被时代的浪潮淘汰就在所难免。
“滴滴”和“快的”的竞争,在本质上可以看作阿里巴巴和腾讯在营造支付场景上的角力。目前,在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构建场景的高手。陌陌之所以能够突破微信的重重包围杀人华尔街,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帮用户构建一个和微信截然不同的与陌生人交友的场景;小米在其智能硬件“帝国”崛起的同时,从没停止构建一个用户能使用小米手机进行各种操作的场景;腾讯游戏得益于其重视社交场景的建设,它的游戏才如此成功,而阿里巴巴则通过自身完善的生态服务每时每刻都在构建支付宝的支付场景。
互联网争夺的是流量和人口,而“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
一次成功的营销必定拥有适合自己的一套构建场景的方法论,但是所有的方法都会遵循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图2-4 场景构建原则
(1)过程自然
例如,360手机卫士在用户收到流量不足的短信提醒时,会引导用户购买流量包,这种构建流量包购买的场景非常自然,让用户更容易接受。反观360旗下的同门手机助手每天不停地给用户推送各种下载应用的通知,则让人不胜其烦。
所以,场景的构建应该遵循顺理成章、过程自然的原则,要在用户觉得合适的条件下触发,不能无中生有。
(2)细节具体
“携程”曾经和“太平洋保险”合作在其APP上销售航班延误险,但是销售量并不如意,主要原因就在于携程营造的购险场景不够具体,对用户的推动力不足。试想,如果用户在购买某次航班的机票时APP在显示购险按钮的同时发出该航班晚点率高达75%的信息,那么用户就有可能做出购买的决定。
(3)外部触点
通常,每个手机里面有高达80%的APP在很多时候都不会被用户想起使用。因此,即使应用内拥有非常完善的场景构建体系,只要用户不主动使用,这些场景就不会对用户产生任何影响。而在用户的使用环境中,其实存在非常多可供场景化利用的触点。例如,位置信息、通知栏消息或短信都可以作为场景化的触点。其中,短信是内容最丰富,也最容易被人们遗忘的一个场景化触点。例如,可以运用银行账单短信,轻易地构建分期付款的场景;可以利用机票短信,构建预订目的地酒店的场景;甚至可以运用水、电、煤气账单短信,构建移动支付的场景,从而引导用户养成移动支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