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梳子卖给秃子,把羊毛卖给牧羊人,看似都是在向客户推销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并且看上去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营销的最高境界,并非销售产品,而是赋予产品独特的精神价值以及品牌观念,也就是所谓的“理念”。
“理念”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人们可选择的信息也更加多样,企业如果还紧握着千篇一律的产品,倚重日益疲软的价格战,就不可能获得用户的倾心。
在这个商品过剩、严重同质化的时代,企业如果仅仅立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不重视对情感、精神层面的寻找和诉求,不在战略上及时做出调整,创造新的消费诱因,提升产品附加值,那么企业很快就会被消费者所遗忘。
那么如何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达成卖“理念”的目的呢?
图2-3 如何提升产品附加值
(1)卖思维
“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一度红得发紫,似乎任何行业和它沾上边,都能焕发光彩。甚至离不开线下的餐饮行业,也热衷于给自己贴上“互联网思维”的标签。
不得不说,兜售“互联网思维”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方式。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互联网思维”并不能包治百病。互联网时代信息极其透明,任何营销模式都能被迅速复制,企业只有真正具备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2)卖情怀
说到“情怀”,有些人可能觉得它是个虚无缥渺的东西。事实上,在营销中“情怀”绝不是一种虚的东西,它是一种能刺激目标客户购买、使用产品或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盈利的概念性、理念性和精神性元素。具体来讲,领导者的人格魅力、目标客户的共鸣、企业文化的吸引力等,都是“情怀”。
“情怀”的实际威力在于,在产品未到达目标用户前,就能够先把用户吸引住,甚至让用户产生一种期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发布之后的营销推广成本,如锤子手机。但企业在进行前期的“情怀营销”时,对用户的期待要掌握好一个度,并且必须精准有力地完成后续产品的兑现,不然目标用户会对企业失去信任。
(3)卖梦想
贩卖梦想其实并不鲜见,当下火热的商业模式——众筹就属于这种模式。提案者可以通过选中的众筹网站,在其中阐述和兜售自己的梦想和创意,把需要融资的项目展示出来,并以此吸引并获得赞助者投资。这种模式新颖而有趣,但也存在诸多潜在的问题。现在,创业者和投资者大多对此种模式持观望和保守态度。这也说明,梦想可能很值钱,却未必是一门轻松的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