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教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我国某地曾经对两千多名市民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母亲已然成了家庭教育的主力军。至于父亲较少参与家庭教育的可能原因:

“经济压力大,加班应酬多”这一项被选择的比例最高,为 61 %;“观念问题,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由母亲负责”这一项被选择的比例为 39 %;而“缺乏教育孩子的责任感”这一项被选择的比例也有 37 %。

某地幼儿园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幼儿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孩子的母亲和祖辈,能够经常与幼儿一起读书、做游戏的父亲比例仅为 33 %;生病的时候能够陪孩子去医院的只有 25 %;幼儿园的家长会也已经成了“奶奶会”和“妈妈会”。

在家庭教育当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二者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往往由于经济压力、离婚等原因,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缺少父亲的陪伴和教育。那么,父教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哪些不利的影响呢?

1. 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

由于鹏鹏的爷爷在鹏鹏出生之前就去世了,鹏鹏出生以后爸爸和妈妈也离婚了,所以,鹏鹏一直跟奶奶和妈妈住在一起,纯女性的抚养方式,让鹏鹏看上去跟别的小男孩不太一样。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妈妈问鹏鹏想要什么礼物,他说想要一个漂亮的发卡;夏天的时候,妈妈带他去买衣服,他只喜欢裙子,不喜欢短裤,而且最喜欢粉色的;平时,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鹏鹏也只喜欢跟姐姐妹妹玩,不喜欢哥哥弟弟;有一天,鹏鹏甚至郑重其事地跟妈妈说:“当女孩好,我想当女孩,不想当男孩。”

一般来说,人们会期望个体表现出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根据相关的研究,父亲和母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个家庭当中,如果父亲缺失,那么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更容易出现混乱。

几乎所有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将父亲的角色定义为儿童的教育者、保护者和理想化的榜样,儿童会自发地模仿父亲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的强化作用,对男孩来说,他会参照父亲提供的行为模式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对女孩来说,父亲的形象会影响她对异性的认知,她往往倾向于据此选择异性伴侣,而且,父亲的关爱和陪伴,能够增强她的安全感。认知学派的观点则认为,父母所提供的性别角色信息,会影响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对性别角色的理解。

2. 影响儿童道德发展

8 岁的时候,小剑的父亲因为车祸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一下没了,为了供小剑读书,母亲找了很多兼职,天天早出晚归,经常是小剑一个人在家。虽然知道母亲辛苦是为了自己读书,但小剑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于是初中还没毕业便辍学回家了。

回家以后,小剑整日无所事事,便泡在网吧里,时间长了,囊中羞涩的他连上网的钱也没有了,于是便开始找工作。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十分心动,便去了约定的地点。原来所谓的“雇主”也不过是比自己大两岁的小江,小江说:“因为我们都是未成年人,所以做什么都不算犯罪。现在大街上有很多电动车,我们可以偷来卖,一个月可以赚不少钱。”小剑信以为真,便跟着小江四处盗窃电动车。

半个月后,正当小剑为兜里多了几百元开心的时候,小剑和小江二人就被警方抓获了。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相比家庭完整的男孩,在父亲缺失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的规则、愧疚、道德判断等与道德发展的水平方面都比较低。在针对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与父亲缺失关系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发现:在父亲缺失的家庭中长大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而且即使有继父或其他男性角色填补进来,其反社会行为也不会减少。随着儿童不断的成长,其道德问题和反社会行为将非常有可能演化为犯罪行为。

3.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在巴西开战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因为世界杯东东对爸爸的意见更大了。

今年东东已经 12 岁了,因为爸爸是个球迷,他耳濡目染地受到了一些影响,他多想能跟爸爸一起去踢球啊,可是爸爸一直说自己忙,每天回来得都很晚,周末也经常加班。世界杯开赛以后,爸爸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经常跟朋友在酒吧熬夜看球,偶尔回来就盯着央视 5 套,经常半夜起来看球,而且总是发出很大的声音把大家吵醒,妈妈如果劝说他或者关掉电视,他就会大为光火,开始骂人、打人。

有一天爸爸回来得比较早,东东也想跟爸爸一起看球,但爸爸却不耐烦地对他吼道:“滚一边儿去,赶紧学习,考不好老子揍死你!”

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只有母亲和父亲的教育各自发挥其优势,并完美融合,这种平衡的效果才是最佳的。如果像案例中东东的父亲一样,平时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偶尔与孩子交流态度简单粗暴,并且不尊重其他家人,这样孩子一方面会越来越不重视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父亲恶劣品质的影响,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4. 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5 岁的天天非常聪明勇敢,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小男子汉,所以,凡事都想跟爸爸一样。他看见爸爸不洗澡,他也不洗澡;爸爸熬夜很晚才睡,他也不按时上床;有时候,听到爸爸说一句脏话,他也立刻跟着学……天天的爸爸平时工作很忙,都是妈妈照顾天天,但天天却不愿意听妈妈的话,而当妈妈求助于爸爸,希望他能“管管天天”的时候,爸爸却又总以“带孩子就是你们女人的事”为理由拒绝帮忙。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对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能明辨是非的幼儿来说,家长就是参照的榜样。案例中的天天是一个男孩子,本身就比较崇拜父亲,但父亲本身的习惯就不好,不能按时作息、不讲卫生、口吐脏话,而且又不愿意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这都会成为孩子错误的榜样。即使天天的妈妈按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也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5. 不利于责任感的培养

冰冰的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会经常出差,一年 12 个月,出差的时间加起来有 8 个月,不过,不出差的时候,他的工作也比较少,会有大把的空闲。但是,即使在家的时候,爸爸也不愿意帮妈妈做家务,经常对着电脑打游戏或者玩手机,偶尔心血来潮会去看一眼冰冰的作业,但因为性格比较暴躁,只要发现作业中存在错误就会对冰冰发火,有几次还一气之下把冰冰的作业本撕了。

渐渐地,妈妈发觉冰冰越来越不听话了,爸爸出差的时候,他经常作业也不写,如果爸爸回来了,他就借一本同学的作业来应付爸爸。

在大多数的家庭当中,母亲经常是主要的服务者,照顾大家的饮食起居。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父亲的态度,经常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如果父亲愿意主动帮助母亲分担家务和其他事宜,就容易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反之,孩子就会觉得别人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的。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很多孩子,在家里,连穿衣、吃饭、上厕所等种种小事都需要别人帮忙,更不乐意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在学校里,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觉得学习是为别人学的,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觉得跟自己无关……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U1jnv7ERS2VyvR2wBl31xWrlsv4E3LjUGZCH5yNZ0nvK7/Ia+eBbM9KTdp9F99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