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修行,用禅化解心中的烦恼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完美的生活,但往往事与愿违,快乐不起来,幸福不到来,美好的事情擦肩而过,心中的爱受到伤害。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碰到一些烦恼和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这些事情如果用感觉去应对它,不是真的美好;但用禅心去体会它,或许就是真的美好。

海涛法师有一句名言:“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吃茶去

从前有位信徒向赵州禅师求道:“敢问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有。”禅师呷了口茶,缓缓道。

“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超脱之人,怎么会有烦恼?”信徒大惑不解,显然很不满意这个答案。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道啊。”禅师展开双眉,似笑非笑地望了他一眼。

“哦,原来如此。”信徒听了颇为感动,显然很满意这次的回答,“那倘若我修行得道以后,佛陀还会有烦恼吗?”

“有!”禅师依旧这样回答出乎信徒的意料。

“为什么?”信徒脱口而出地问道。

禅师轻轻吹散茶壶上的袅袅香雾,继续说:“因为佛陀不是你,他的心里还装着众生!”

信徒越发不解。

禅师拿起茶壶,揭开杯盖,将壶里的水缓缓地浇在地上,望着有些诧异的信徒道:“当水盛放在壶里面,它是水。洒在地上,它还是水吗?”

佛陀也有烦恼,无论是成道之前,还是开悟之后。佛陀无烦恼,是因为自己的心性早已清静。佛陀有烦恼,是从慈悲心生出的。人生最苦恼的是在烦恼中再生烦恼。

而我们生活的尘士中,哪里有那么多的净土,总要学会自己找个干净的地方落脚。泥土再多又怎么样?尘世间再多纷乱又怎么样?总有单纯干净的所在。落足于泥水中还是干净的水泥地上,选择权最终在你自己的手上。

没有烦恼无法成就菩提,没有菩提无法普度烦恼。

山自在,水悠然,人亦洒脱。

微笑着,轻唱生命的歌谣

微笑着,轻唱生命的歌谣,在平静中看红尘飞舞,在孤寂中品世事沉浮。微笑着,轻唱生命的歌谣,接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微笑着,轻唱生命的歌谣,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就会层层叠叠地出现在你的眼前: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

“灵山胜会”胜出的微笑

一次灵山胜会上,万物的创始者大梵天王邀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并且要让他亲选一个接班人,继承自己的衣钵。

只见释迦牟尼拾级而上,一步一步来到佛龛前。此时,大梵天王率众给他献上一把金婆罗花,并行隆重大礼之后退居一旁,安静地等待佛祖的讲演。只见释迦牟尼轻轻地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祥,却迟迟不肯说一句话。

台下上百名弟子都非常紧张,不知道该做何反应,但由于修为的原因,仍然保持沉默,而不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在众人皆平心静气的时候,只有离佛祖最近的摩诃迦叶会心地一笑。

这个微笑刚好落在了一直观察众人微妙表情的佛祖眼里。他当即宣布将衣钵传给摩诃迦叶,并说:“我之所以够摆脱一切虚假表象修成正果,是因为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这其中妙处难以言说,只能以心传心,只有摩诃迦叶能与我心意相通,故将衣钵传与他。”

此一公案,开创了“无语禅”的先河。摩诃迦叶,也就是后来中国禅宗中的“西天第一代祖师”。

他当时之所以仅以微笑回应佛祖,是因为他知道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无相”、“涅”的最高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佛法小竹:

摩诃迦叶的微笑是一种征服性的、暗含禅机的微笑。他这一笑,笑出了禅的本意,笑出了佛的精髓,也笑出了自己的人生。他从此是金缕袈裟和紫金钵盂的主人,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禅师。

微笑不仅仅是一种表情一种感情一种无声的语言,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暗示一种鼓励。微笑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向你微笑,甚至会带来奇迹,因为你的微笑,总会在不经意间,落进某一个人的心里。

一个微笑,一个奇迹

在一座小城里,生活着一个“负翁”。一场失败的投资使他一夜之间负债累累,几乎失去所有。名下的豪宅、座驾也因再无力偿还贷款被银行收走,旗下大大小小的公司都面临破产。

万念俱灰的他徘徊在大桥上,轻生的念头在他脑海里一波一波出现。可是想想家里的妻儿老小,他又有一些于心不忍。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小女孩儿,四岁左右的年纪,手里拿着一只小瓶子在吹泡泡。泡泡是五彩的颜色,四散到她的周围,似乎把她笼罩在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里。“负翁”有一点看呆了。

小女孩儿越走越近,意识到有人在愣愣地盯着自己,也带着天真地神情静静地注视了他一会儿,旋即,小女孩儿便笑了,阳光洒在她纯真的笑脸上,有一种圣洁的光环。

“负翁”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心里的阴霾一下子云开雾散:世界还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何必轻生呢?从头再来就是了,有什么过不了的坎儿?

回去的路上,他的脚步变得坚定,他的心快要激动得膨胀开来,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又回到了他身上。他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年幼的女儿也能拥有这样动人的笑颜,而不是生生地抛下她,从懂事起就没有了父爱。短短的几天内,他制订了一系列东山再起的计划、方案,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真的将其一一实现,又过回了从前的日子。

而这时,桥上偶遇的那个小女孩儿,已经是背着书包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一起上学的小小读书郎了。

从前的“负翁”,如今的富翁通过地毯式地搜索找到了她。她正在学校的林荫路上和一大堆的小朋友玩,脸上仍然是辨识度很高的招牌式笑容。

虽然小女孩儿的家境还算殷实,但富翁坚持资助她读书,并在她完成学业后,将自己的一个广告公司转到她名下。小女孩儿的微笑,带给了“负翁”一个奇迹,也带给了自己一份奇迹。

佛法小竹:

微笑是一种修养,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修养,微笑的实质是亲切、是鼓励、是温馨。真正懂得微笑的人,总是容易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也总是容易取得成功。让我们,用微笑的力量,去关照周围,去感化周围,去影响周围,直到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笑容。

多一分禅心,少一分烦恼

清觉禅寺的心明禅师,悟性很高,感应灵敏,对禅对世间万象有另一种觉察和体悟。他脸上的微笑,如轻风拂面,带一种详和,带一种端庄,自有一番空灵净透,梦幻宁静。

惊蛰那天,心明禅师一人在寺庙后院参禅,春日午后的太阳温暖地洒下来,他一脸笑意。

一位愁颜不展的信徒刚好路经此处,一眼看到,心中颇为诧异。平日里,他只见过“开怀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事”的弥勒佛雕像,一成不变笑脸盈盈地端坐在大堂里,从来没有见过坐在蒲团上的禅师也有笑容,他们大多都是默默地念经诵佛,对着木鱼青灯孤苦度日。而信徒他自己,也是整天难得一个笑脸,觉得削发为僧来做和尚倒蛮合适。

他好奇地走上前,问心明禅师:“大师,敢问您为何物笑?”

“施主,我在笑这明媚温暖的阳光啊。”心明禅师认真地回答说。

不多久,转眼到了清明,斜风细雨,路上行人寸断肝肠,庙里香客游人零零落落。心明禅师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参禅,望着窗外的雨无声地洒下来,滋润着万物,心明禅师又是一脸笑眯眯的样子。

这刚好又被那位总是满怀愁绪的信徒看到。他去山上拜祭亲人,来此避雨,想起仙逝的父母祖辈,悲伤不能自已,觉得禅师依旧一脸的明媚,和此情此景似乎有那么一些格格不入,便又问道:“大师,敢问您又为何物笑?”

“施主,我是在笑这清风细雨润物无声,滋养大地生灵百态,待明日,依旧是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啊。”心明禅师再一次认真地说。

信徒似乎有所悟,便常来向心明禅师求经问道,开悟心中千千结。

夏日的一天,这位信徒又来拜见心明禅师。禅房屋门大开,心明禅师正坐着打盹,身体不时地要歪倒,他下意识地再端坐以保持平衡。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心明禅师的脸上仍然挂着若隐若现的温和笑意。

信徒轻手轻脚地找了一张蒲团,悄悄地坐在禅师对面,看着禅师滑稽的打盹状,最终不由得笑出了声。心明禅师一下子惊醒,被信徒告知来龙去脉后,阳光般的笑意又重新回到了脸上。

信徒心想,禅师的修养果然非比寻常,不会恼羞成怒,但是他笑什么呢,始终不解其意,便问道:“大师,您又笑何物?”

“施主,我笑你观察我时怪怪的表情,想你明天,将有一个美丽的梦境。”心明禅师仍然是一如往常的认真。

佛法小竹:

如果说,人的眼睛是视觉窗口的话,那么,人的心灵就是感应的X光线,它比眼睛更真切,更有穿透力,能捕捉、能发现,更能体察到容易被常人忽略的深层次的美好事物。最关键的,带着禅心去领略万水千山,烦恼自会在云淡风轻中烟消云散。因为,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微笑的你,是别人的上帝

有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外国小男孩儿,才六岁,他总希望见到上帝,他有许多愿望要跟上帝讲,同时他也深信自己一定能见到上帝。

他问妈妈,上帝在哪里。妈妈回答说,上帝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你要走很远很远的路。于是他收拾好一个小旅行箱,里面装了几个自制的汉堡包和几瓶喜欢的饮料,给妈妈留了张纸条,便开始了心目中的长途旅行。

他走啊走,走累了就搭上一辆看上去比较空的公交车再走一段,看到好玩的地方便下车。最后,他觉得有些饿,想找地方吃点东西,于是他来到一个公园,占了一条长椅。对面的长椅上,坐着一位老奶奶,鹤发童颜,手里拿着一个小袋专注地喂着草地上来来往往啄食的鸽子。

小男孩儿拿出汉堡包和饮料,正要吃,发现老奶奶的目光已经转移到了自己这里。他想了想,又拿出一块汉堡包,走过去放在老奶奶的手里。老奶奶感激地笑了笑,很温和也很慈祥。这张笑脸真好看,小男孩儿在心里想,他又很绅士地拿过来一瓶饮料。大家都饿了,吃起来很香的样子。临分开的时候,老奶奶轻轻地抱了抱他,小男孩儿也回了一个拘谨的微笑。

小男孩儿没有再继续自己的旅程,而是乐颠颠地回了家。妈妈正焦急地四处打电话找他,看到他平安无恙,才放下心来。又看到儿子满脸的喜悦,不由得被感染,问:“小家伙,今天遇到什么事儿了,这么高兴?”

“今天,我和上帝一起吃了午饭。”他认真地回答道。

妈妈没有否定他,继续问道:“在哪里见到的上帝啊?上帝长什么样子?”

“今天上帝化身成了一个老奶奶。”

“那你怎么就知道她是上帝呢?”妈妈好奇地问。

“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慈祥的笑脸啊。”

同时,那位老奶奶也回到了家,浑身上下喜洋洋的。小孙女见到了,问她:“奶奶,您今天怎么这么开心啊?”

老奶奶蹲下身子,抚摸着小孙女的头,略带神秘地说:“我今天和上帝共进午餐了。”

小孙女显得更为兴奋:“奶奶,我也喜欢上帝,上帝什么样子呢?”

“今天上帝变身为一个小男孩儿,还真是年轻哦。”

佛法小竹:

外国小孩子的心中更相信上帝的存在,也总是很认真地做出一些在大人眼里似乎很荒唐的举动,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单纯和信念,使他最终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上帝。真诚微笑的人,是别人心中的上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成为别人的上帝的同时,也成为自己的上帝。

放下,彼岸完美世界

烦恼虽说是一杯苦酒,可生活中又不会不出现。

我们最终要明白,人生注定要充满烦恼,人的一生就是烦恼的一生。

烦恼由心生,烦恼会使我们的心灵负担过重。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才没有烦恼。

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懂得放弃,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饱满、旺盛。

佛说,放下

有师徒两个和尚,一老一少,下山化缘。路经一河边,那里溪水暴涨,一位妙龄女子,身架双拐,正发愁无法过河。看到师徒二人,便向他们求救:“师父,能抱我过去吗?”

小和尚一下子惊慌起来,心中只念佛,连连说:“罪过罪过,这可使不得。”

老和尚走过去温和地说:“女施主,我背你过去吧。”女子一脸感激。

把女子背过河后,老和尚因为体力损耗,呼吸有一些急促,闭目打坐了一会儿,气色恢复自然后便又重新上路。小和尚在一旁看得瞠目结舌,想问又不敢问,默默地跟着师父走了两个时辰,终于沉不住气了:“师父啊,您总是教导我说‘出家人要不近女色’,可您怎么能背那个女施主过河呢?这不是有违平日里您对我们的教诲么?”

老和尚早已经觉察到小和尚的耿耿于怀,只是想看看小和尚最终能不能参悟,解释道:“你没有看见吗?我早已经把过河的女施主放下了,而你,却还抱了她两个时辰呢。”

小和尚当下无言以对。

佛法小竹:

老和尚这种坦然,修行并不到火候的小和尚一时半会儿又怎么能体会?老和尚不仅仅是放下了一个女人,更给了自己一片海阔天空。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佛教文化里有一些箴言这么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执着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所以,佛说:放下,海阔天空;不放下,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不放手的代价

一个四岁的小孩子,自得其乐地在客厅里玩,爬上爬下,好奇地动动这个,碰碰那个。

妈妈看他自己这么尽性,就去厨房为全家人准备晚餐,只是不时地过去看一下小孩子的动静。

就在她正打算炒最后一道菜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孩子啼哭的声音。妈妈一惊,关上火就冲到客厅。小孩子的手插进一个上阔下窄的花瓶里,因为拔不出来才大哭起来。妈妈先是冲好一些肥皂水灌进花瓶中,想把卡住的手拉出来,但没能如愿。她又试着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都不可行,最后她求救于孩子的爸爸。爸爸建议她把花瓶敲破。妈妈有一些心疼,花瓶是一件古董,元朝的青花瓷制成,价值不菲。但是孩子已经哭得快背过气去了。她还是狠了狠心,安抚着孩子,给他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他自己也要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解脱困境。

花瓶撞碎了,孩子的手终于拿出来了,虽然已经被挤压得有一些淤青,但并无大碍。孩子的手拿出来后仍然一直紧握着。孩子的手不会出什么问题了吧,妈妈情急之下,试着轻轻一根根掰开他的手指,吃惊地发现里面握了一枚小小的玻璃球。正是因为不肯放下这枚小小的玻璃球,他的手一直过不了花瓶中间那个狭窄的弧度。

佛法小竹:

求而不放,本应美好的事物最后却变成了桎梏。

这个小孩子才四岁,或许还不太明白自己的执念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后果。所幸的是,这个后果不用他自己来承担。而有多少人,最后只能亲身背着沉重的包袱。

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看到一只刚好经过的乌龟,它以为自己也要这么生存,从此便背着这副鸡壳不肯放下,平添了许多烦恼和困惑。其实,放下一件东西并不难,只要能放下自己的固执和成见。

孩子眼中最漂亮的妈妈

有一个小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您今天真漂亮。”妈妈有一些惊诧,小孩子这么小就懂得审美,并学会了称赞,便饶有兴趣地问了一句:“妈妈怎么漂亮啊?”小孩子很认真地回答妈妈说:“因为妈妈今天没有生气啊。”

妈妈一愣,深受震动,旋即又笑了,说:“小孩子,说什么莫名其妙的话呢。”但从此想生气的时候,都会想想孩子当时天真的话语,久而久之,便很少生气了。

佛法小竹:

她也渐渐明白,许多事,只要看开,放得下,生气并不值得,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和浪费。相比之下,给孩子留下一个美丽的印象,带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其实更重要,不是么?

拥有太多是一种自我设限

有一支淘金队伍行走在沙漠中,大家都步履沉重,不堪重负。只有一个人,轻松自如地继续着自己的旅程,时不时还帮别人搭把手整理东西。别人羡慕地问:“你怎么这么惬意?”他整理了一下肩上的背包,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本身就少。”

佛法小竹:

轻松自如原来很简单:只要拥有的少一些就可以,拥有太多是一种自我设限,一个自我设限的人,再去一点点地学习放下,只能说是本末倒置。

当然,也不要太过于刻意,比如出家人为了戒色,连相片都要拍成黑白色便有些太过流于形式,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好。

何必空叹人生悲切

三伏天,禅院后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跑前跑后地报告给方丈。

“等天凉了。”方丈并不以为意。

小和尚便日日夜夜盼天凉,终于时至萧瑟微寒,长风暮雨的秋季。方丈交给他一大包草籽,带他到后院去播种。风乍起,草籽随黄叶飘走。

“怎么办?草籽一下子损失了许多。”小和尚着急地说。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不会发芽。”方丈有条不紊地播撒着剩下的草籽,劝慰道。

师徒俩刚洒完草籽,便飞来几只小鸟,一点点地刨食,小和尚又开始着急:

“了不得了,了不得了,草籽被鸟吃了!”

“没关系,草籽有的是,而且鸟粪留下来,草地会更肥沃。”方丈甚至从旁边的井里取出一些水专供鸟儿们饮用。

到了晚上,暴雨骤至。小和尚看到后面的草地被冲得坑坑洼洼,又一次冒失地冲进禅房:“草籽被雨水带走一大半,这下可怎么好?”

“无论草籽被带到哪儿,都一样会发芽,徒儿且稍安勿躁。”方丈说完,继续闭目打坐。

半个多月过去了,原来光秃秃的地面长出了碧绿的青苗,小和尚高兴极了,一脸的兴奋,又去报告给方丈。方丈点点头,颔首微笑:“随喜随喜。”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佛法小竹:

小和尚总是时时刻刻关注着草地,关注着生命,因物喜,因物悲,可是世间万物的生生死死自有定数,怎由得他能掌控和改变。

倒是方丈,自有一份超然物外的平常心。他洞察了世间玄机,有一种看破一切看透一切的通达。

我们每个人也应如此,不必空叹人生悲切。只要心境保持随时、随性、随意、随缘、随喜,便可少许多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

人生如茶

南隐禅师禅法高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当地小有名气。这种赞美传到了邻山一位习禅人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专程以讨教之名来问禅,可是神色中却满是傲慢无礼,语气也咄咄逼人。

南隐禅师一言不发,只是看到他已经说得口干舌燥,示意小沙弥送来温茶相待。这位习禅人喝了一杯又一杯,嗓子好一些后,又开始高谈阔论自己的禅道。

禅师轻轻地拿过茶壶,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中,直到杯满,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任由茶水溢到桌上、地上。习禅人有点看不下去,抢上前扣住禅师的手腕说:“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而你,也给我说点什么吧。”

南隐禅师放下水壶,示意弟子过来清理桌面。

习禅人似乎悟到了一些什么:“你是故意的?”

南隐禅师笑笑:“是的。施主,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杯子空掉,让我如何对你说禅?”

习禅人终于无言。

佛法小竹: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空空为道。空空:一空为一种物质,一种极微的物质,生命无限大的物质。一空为此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即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空,生成万物质,决定万物。万物虽在相上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

禅宗就是关于“空”的智慧,禅要我们永远像一张白纸,不受以往的知识,以往的经验,以往的观点所左右。想想看,小孩子易于吸收新东西,不正是缘于他们单纯、好奇、快乐的“空”心吗?

拨开心路,千江有水千江月

漫漫人生路,难免会弥漫一些意料不到的迷雾,遮住了目光,遮住了心灵。纵使有再明亮的眼睛,也只会茫然无措。

而当有一天,你拨开了心路,眼前突然一亮,重重迷雾又因坚定的跋涉而最终退去。

此时的世界,那些种种被遗忘的绚烂,犹如一朵千年睡莲,在你眼前,唯美绽放。

我们的本来面目

大波浪和小水滴一起在海里一波一波地玩。玩着玩着,小水滴忽然现出不开心的样子。

大波浪便问它:“你怎么了,忽然不开心的样子。”

小水滴说:“我好痛苦,你看你和其他的波浪一样,都一波波地那么大,而我,却偏偏这么软弱,要是能和你们一样该多好。”

大波浪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看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有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才有痛苦。”

小水滴疑惑地问:“本来面目?我不是小水滴,你不是大波浪吗?如果不是,我们是什么?”

大波浪又随着水流起伏了几下,来到小水滴的面前:“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一样的,都是由水组成,我们是大波浪不假,但也只是水的一种形体,是经过努力聚少成多才在一起的啊。”

佛法小竹:

人会有痛苦,是因为不能悟通人的本来面目。人和人之间,总是喜欢攀比,所以会有嫉妒之心,会有仇恨之心,会有黑暗之心。却忽视了,人和人,都有着共同的本来面目。

一生要铭记的四句话

一位少年,正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总是有许多困惑无法参透,便去找一位得道禅师寻经问道。

他问:“一个人,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又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呢?”

禅师看着他稚气未脱的脸,心中暗想:“汝子可教,慧根不浅。”便认真地回答说:“依你的年纪,有这样的觉悟,很是难得。许多比你年长得多的成年人,尚不曾达到你之境界,甚至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

少年一脸虔诚地听着,并没有任何得意之色。

禅师在心里又称赞少年一通,接着说:“如果你想做到你心里希望的,牢记四句话就可以。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你可否说说你对这句话的参悟?”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禅师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说完便顿住,静等少年道出自己的理解。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是不是把别人当自己,就可以感同身受别人身上经历的欢乐或苦楚,理解别人的需求,并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赋予恰当的帮助?”

禅师心中暗暗赞叹,只是不动声色地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让我们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侵犯他人的空间?”

禅师听完,手捻佛珠:“阿弥托佛,你与佛门真是有缘。我想告诉你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自己。”

少年听完立即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不要受外界环境或是他人的约束和成见,没有干扰才能活出真我,落得更洒脱自在?”

禅师哈哈大笑:“果然是一个聪明的奇少年,为师参悟了一生才凝练的几句话,被你三言两语就破解了。只是,这几句话,虽然理解起来容易,但你还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付诸实践啊。”

少年沉默了许久,叩首起身告别,从此就把这四句貌似自相矛盾的话当做修行的箴言,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又从中年到老年,在命运的尽头用坐化的方式离开人世间。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常提起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一个智者,有人说他是一个仁者,有人说他是一个愉快的人,因为他不仅给自己,也给每一个身边的人带来了快乐。

佛法小竹:

少年用一颗虔诚的心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是因为他拨开了心中的迷雾,参透了佛的最高境界。出自《嘉泰普灯录》中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则是表达佛家至高境界的偈语。这句诗,充盈凝缩了万物的自悟自省,颤动了浩瀚的宁静,展示出一种苍溟之气,在静敛内藏中流淌着的是“天地与共”的深情大愿。

前一句,月有光华,月如佛性,千江则指的是万千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佛性在人心,亦无所不在;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它便能映入明月;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晴空。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如果烦恼、物欲尽去,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故事中的少年,他能成佛,是因为他不仅具有第一句的条件,更达到了第二句的境界。一心向佛的人,心是没有界限的,悟道也是没有界限的,智慧开发更没有界限。要达到“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境界很需要智慧,这需要有缘人慢慢参悟。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朝会昌年间,湖南芍药山有一位惟俨禅师,年十七随广东省西山慧照剃度出家。二十九岁于湖南衡岳寺受戒,博通经论,严持戒律。后来又在石头希迁座下大悟,密证心法,得其衣钵。

山东道节度使李翱仰慕其名,数次派人请他出山,愿供养他余年。但是惟俨禅师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红尘之事与其毫无瓜葛,便屡次拒绝,不肯进城。李翱无奈之下,亲自登门造访,巧遇禅师正手执经卷悉心阅读,知道有人进来依然如故,李翱身边的侍从轻轻地在一侧捅捅他,他仍然没有丝毫起迎的意思。

被晾在一边的李翱不由得忿然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拂袖欲去。

禅师冷漠地对他说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故事正解:惟严禅师想表达自己“不为权贵功名所动惑”之心之行之修为,太守不能体其道意,故言“见面不如闻名”,然事实正是其“贵耳贱目”,惟俨禅师才不得不开始言传身教。)

这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并问道:“何为道?”

惟俨禅师伸出手指,向上指指,又向下指指,然后问:“懂么?”(正解:上有天下有地,法天象地而得顶天立地也。然依之而衍,天尊地卑、高低贵贱、四时阴阳……尽备矣,是明于至礼也。)

李翱说道:“不懂。”

惟俨禅师倒也给了他一个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正解:太守不知天地之礼,不知礼则不见大道。惟俨以青云自喻,以瓶中水喻太守;云在青山得自在,瓶中水不自由;两者不相干,太守来青山之所,应当依佛门清规而行,需应机化宜,才乃大道之行!)

李翱颇有一些禅心,立时顿悟: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中,物性无别,万法归一。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在天上,就做潇洒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静的水。认清了本心,则云之潇洒,水之恬静,也能相通。把握住“现量”,就能够得到自在。

他按捺不住得道的喜悦之情,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证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从此放下身外事,游历于青山绿水间。

佛法小竹:

在第一个故事中,我们听到了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没有悟道前,李翱做不到这些,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还会因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怒火中烧,迷了心性。虽然在惟俨禅师那里受了一些冷遇,但也是他的惊扰在前。幸好,最终李翱自己也不是空手而回,明白了几分“道”理。“道”是看不见的,因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

心正成佛,道由心生

有一次,智明禅师召集各品阶的僧众,给他们上大课,宣讲正宗佛法。现场有一位眉清目秀、很有灵气的小和尚,才九岁。

在法会结束的时候,他问禅师:“师父,什么是禅心?”

禅师问:“你现在是什么心啊?”

小和尚说:“我现在无心。”

禅师说:“既然你没有心,难道佛就有心吗?”

小和尚急急求道:“请师傅教我解脱束缚之法。”

禅师问:“谁束缚着你呢?”

小和尚说:“没有谁来束缚我。”

禅师说:“既然没有人来束缚你,这便是解脱。”

小和尚立即大悟。

佛法小竹:

这是一段颇有禅机的话,只有有一定修为的人才能参透其中的千千转转。实际上,佛并不是无心的,佛有慈悲心、因果心、忍让心、质朴心、超脱心……而人也是有心的,尤其是修行的人。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做天堂,也能做地狱。如果没有心,小和尚又怎么能参悟?

不过在最后的点睛之笔,我们也都弄明白了:能束缚我们的,只有自己;而能解脱我们的,也只有我们自己。束缚与解脱的工具,皆源自一颗心。

人能仰望,就能幸福

每个人,都有寻找自己幸福的权利。抽一些时间,仰望星空,便会领略到天空的高远;仰望阳光,便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仰望月光,便会享受到月光的温馨;仰望清风,便会体会到清风的温柔;仰望快乐,你的心才会快乐;仰望幸福,你的心才能幸福……

要享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还应该有:

不比较、不计较的平等观。

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

不侵犯、不推诿的道德观。

不贪求、不嗔怒的修养观。

不自卑、不懊丧的战斗观。

不邪见、不妄动的禅定观。

你的幸福,珍惜了吗?

有一位折了翼的天使,不幸坠落到凡间,幸亏被世人相救才得以重返天庭。她许下愿望,要给人间被苦难折磨的人带来幸福。

一日,她遇到一个农夫在田边哭泣,他的水牛因为瘟疫而死,没有了劳动力,大片大片的田就要荒掉。天使便赐予他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格外高兴,他的困境摆脱了,他很感激天使,是她赋予了他第二次生命。

天使也很开心,她觉得她为农夫带来了幸福,于是带着成就感继续上路。她又遇到一个进京赶考的落难书生,他的钱包不慎被小偷偷光了,没有钱住宿没有钱买吃的没有钱付车马费。

天使便赐予了他银两,保证他有足够的盘缠能参加完最后一科的考试。书生对天使感激不尽,是天使继续了他的命运,他的命运没有因一时的困窘而被畸形化。

天使觉得自己不虚此行,给农夫、书生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一个缺物一个缺钱的不同需要的人,都带来了幸福。

她开心极了,越发觉得人世间很美好,有一些乐不思蜀,不想回天庭去了,但她还是每天要在一定的时限前赶回去补充体力和神力,也要书写工作日志向上级汇报当天的情况。

她补充了足够的体力和神力,第二天又来到凡间。

这天她遇到的是一个满面愁容的诗人。这位诗人年青英俊,有才情且富有,而且还拥有一个貌美善良温柔可人的妻子,好是羡煞旁人。但是他却不开心,非常不开心。

他找天使诉苦,说:“在别人眼里,我什么都不缺。我其实只缺一样东西,你能满足我的愿望吗?”

天使问:“那你缺什么?”

诗人说:“幸福。”

这下天使被难住了,她很抱歉地对诗人说:“等我回去准备一下,明天再给您解决的方案,可以吗?”

诗人带着期待答应了。

天使早早地回到天庭,苦思冥想什么是幸福,什么才是诗人想要的幸福。

刚巧,上帝看到了她郁郁的神情,问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天使一五一十地说了与诗人会面的情形。

上帝听了,只是对天使耳语了几句。

天使听后,一脸惊诧的表情:“这样做可以吗?”

上帝点点头:“这是给他幸福的必经之路,不过需要你辛苦一下,现在就下凡去按我说的去做吧。”

那位满心期待幸福的诗人在第二天醒来之后,痛哭不己。他发现自己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引以为傲的才情不再,英俊潇洒的相貌如今丑陋得不堪入目,土地庄园被冠上了别人的名号,而与他相依相伴的妻子也不幸染疾离世。他流落街头,衣衫褴褛,成了一个乞儿。

一年之后,天使来到了他身边说:“我曾经答应过要给你幸福,今天我来兑现。”说完,把她所拿走的东西一一都还给了他,他还是那个英姿飒爽的青年才俊,他还是那个拥有良田万顷的富家子弟,他的妻子也还健康地活着,他还是拥有着一个完整的家。

做完这一切,天使又一次地离开了。

半个月之后,天使再见到这位诗人,他含着泪感谢天使,他说他终于得到了幸福。

佛法小竹:

幸福是什么,对农夫和书生来讲,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满足,就是一种幸福。对诗人来讲,珍惜拥有的,不要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它的宝贵,也是一种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常令人艳羡的幸福就是对金钱和权力的拥有。但这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含义,金钱买不到健康、买不到时间、也买不到爱情。金钱只能为这些创造一些前提和便利,但是物质的外在永远无法决定我们内心的感受,真正幸福的也并非一定是令人眩目的物质拥有。

张爱玲说过,一袭露肩黑长裙里相得益彰的窈窕身材也许更令人欣赏,但我也不会忘记向另一种桃红嫣紫表示由衷的称赞,高贵者自有人仰慕他在云天里,而俗艳者则满足弥漫尘世的幸福。

什么是真幸福呢?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活在自己的幸福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

虽说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但难免有的不幸也很相似,一位有头有脸有名有利有势的乡绅也因为找不到幸福而困扰。

一日,他在街上闲逛,遇到一位老乞丐,正哼着黄梅小调,悠闲地晒着太阳。他买来大鱼大肉,放在老乞丐脚边,带着鄙夷的神情问道:“你都一大把年纪了,没有享受过人世间的美好,够不幸吧?”

老乞丐推了推额头上挡着眼睛的破烂不堪的帽子,一点都不生气:“什么是幸福?你的良田万顷就是幸福吗?看你气色郁积,也不见得过得很开心吧?”乞丐的一席话击中了乡绅,但他仍然不服气,怎么能当街被一个老乞丐这么奚落,施舍他顿大餐还不表示一下感谢。也或许,他心里是有一些嫉妒老乞丐那种悠闲自得吧,才刻意上前带一些挑衅的口吻说话。

命运无常,乡绅的万贯家财被不孝儿全败掉,财产被赌场收走,家丁们也趁机拿一些家什四散而去。烈日炎炎,乡绅无处可去,不知不觉间来到了老乞丐的破屋门前。

老乞丐看他这番模样,什么话也没有说,进屋取了一大碗刚从井里打出来的清水。乡绅捧过来,一饮而尽,不由得发出感叹:“一直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幸福原来就是曾经的家庭和睦,家人安康。幸福原来就是眼前的这碗水啊。”

佛法小竹:

他的感叹让人想起那只追尾巴的小狗,小狗曾经问狗妈妈:“妈妈,我的幸福在哪里啊?”狗妈妈睿智地回答说:“幸福就是你身后的小尾巴。”于是,小狗一直试图抓住自己的尾巴,但一直都不能如愿。当它放弃了,开始昂首挺胸地向前走时,在不经意间的回头里,却发现尾巴乖乖地跟在了自己的身后。幸福也是如此,不需要满世界找,它就在你的身边。

很多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清贫的人羡慕奢华的绚丽,富贵的人却总感叹奢华背后的落寞,而喜欢简单的朴素;无名市井钦慕权贵,拥有权贵的却又困扰于官途的艰险,期望归于平淡。

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的眼里而不在自己眼里。或许偶然间,你也会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最后,我们要记住,幸福的“福”就是那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福”,是生命于我们最美好的赐予。学会仰望吧,不要总是习惯将自己的痛苦与别人表面的快乐相比,或许,不知道在哪一个角落,也藏着一个要为你带来幸福的小天使。

快乐,自我掌控的内心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

秤的指针有时歪向太阳,那你的心情就会像那金色的阳光般灿烂;

秤的指针有时歪向月亮,那你的心情就会有如银洁的月华般渐次忧郁。

这杆秤,就是我们对自己心情的掌控。

我们为什么会快乐?在于能创造快乐的心。快乐不过是一种内心的感觉,真正使我们快乐的,是我们的心,而非环境。如果我们没有能快乐的心,再好的环境也无法使我们快乐。我们为什么会烦恼?也在于会制造烦恼的心。同样的清风明月,心情好的时候,会使我们怡然陶醉;心情不好的时候,却会使我们感到萧瑟肃杀。

快乐的真谛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问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我活着是为了找到避免死亡的方法,毕竟死亡太可怕了。”

乙说:“我觉得自己现在活着,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被迫劳动,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上有老,下有小。”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佛法小竹: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

不快乐是因为生活与预期不符。我们的要求不能满足,认为人生不是它“应该”有的样子,我们就会快乐不起来。所以我们会说:“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快乐。”但人生没有那么完美的。

境由心生,快乐要靠自己决定。我们每个人都得做一个决定:我们是要每天提醒自己,时间有限,应该好好把握利用它去快乐地活着;还是虚度光阴,去假设有个美好的未来?

生命的遗言

有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在得知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写下了这么一段遗言:

如果我能重活这一生,我要尝试犯更多的错误。我不会那么刻意力求完美。我要多休息、随遇而安,我处事不会每次都那么精明。其实世间值得去斤斤计较的事少得可怜。我宁愿更疯癫些,也不需要那么讲究卫生。

你知道,我就是那种一天又一天、一个钟点又一个钟点,过得小心谨慎、清醒合理的人。哦,我也曾放纵过,如果一切能重来,我要享有更多那样的时刻——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一切能重来,我要在早春赤足走到户外,在深秋竟夜不眠。我要多坐几趟旋转木马,多看几次日出,跟更多的儿童玩耍,只要人生能够重来。

但是你知道,不能了。

佛法小竹:

有位印度大师对急于寻求满足的弟子说:“我把秘诀教给你。你要快乐是吧,很简单,从现在开始觉得快乐就行了!”

人生有限,应该善加利用。这位老先生知道,要活得更快乐、更充实,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世界已经够美了,需要改变的只是自己。

世界本来就不“完美”,假如我们不凡事苛求完美,快乐就简单得多了。我们只需要决定自己比较喜欢的事物朝哪个方向发展,即使不能如愿,我们还是可以快乐的。

快乐的惩罚

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

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

这位长老想着既然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也就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于是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

当他刚打到第二洞时,就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这位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

上帝听了,对天使说,他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的。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

长老莫名地兴奋,打到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您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天使疑惑地问:“惩罚到底在哪里?”

上帝只是笑而不答。

长老很快打完了九洞,因为前所未有的好技术,使他兴致不减,决定再打九洞。打完十八洞时,他的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顶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长老乐坏了。

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您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佛法小竹:

人和人都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个人的快乐建筑在群体的快乐上,而群体的快乐也来自个人的快乐。一个人如要得到快乐,就需要培养一种良好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及一切众生。生活需要伴侣,快乐和痛苦都需要有人分享。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样的惩罚。

快乐,不假外求

一个小和尚在庙里待久了,每天见到的都是参禅者,每天听到的都是诵经声。他觉得烦闷、忧郁,快乐不起来,便跑去师父智远和尚那里诉说。

智远和尚听了徒弟的抱怨说:“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淡然,则无往而不乐。”

接着,他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个村落,有一个老乡绅,人送绰号“太好老爷”,因为他一年到头的口头禅都是“太好了,太好了”。

有一次连着几天下着倾盆大雨,村民们都为久雨不晴而大发牢骚,他也说:“太好了,下雨出行不便,大家可以在家里调养,不用再受外面风吹日晒之苦。”

有一天,他的夫人患了重病。村民们以为,这次他不会再说“太好了”吧?于是,都特地以探望老太太之名来察其究竟。

哪知一进门,老爷还是连说:“太好了,太好了。”

村民们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是好,无法回应。

只听他自己说:“和老夫人生活了这么久,到如今这么一大把年纪,始终都是她在照顾我。这次,她患了病,我可就有机会好好照顾她了。”

讲完了故事,智远和尚启发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坏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成是好事,不是很有启示吗?只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遭遇,就没有什么摆脱不了的忧郁。”

佛法小竹:

世界上不存在极乐天堂,没有人能够绝对地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端正态度,妥当地去应付这些郁闷,调节出一个快乐的心境来。

星云禅师的快乐秘诀

一、以舍为有。懂得喜舍的人生,快乐无穷。“舍”并不是完全给人,而是一种结缘——专心听人讲话,帮人做一件事情,给人一个微笑或一个小小的注目礼,皆是结缘。表面上看起来你是在舍,其实是在播种福田。能够舍的人表示自己很富有,能够舍的人更懂得感恩、懂得知足。

二、以忙为乐。偷闲是苦,忙才会快乐。因为忙,所以忘忧。

三、以勤为富。只要肯勤劳就是一种财富;不勤劳,即使拥有万贯家财,也会坐吃山空。

四、以忍为力。佛祖之所以是佛祖,因为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所谓“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一个人能够忍,就有力量。所以我们要能忍苦、忍难、忍饥、忍饿、忍早、忍晚,要“以忍为力”,一忍万事成。 vT6XSTwG2w8/Maw1cZCMgo2piK/fY296WT5OhOP5cHT+0f+ZLz9RuKM7z315YRo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