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恶小亦心魔 念善即向佛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

善成佛心,恶造魔心。

让魔心变成佛心,即是最大的善。

付出也是一种获得

平日里,我们似乎习惯了获得,只注重从获得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和收获的快乐。而往往忽略了付出为我们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回想一下,当我们在同胞遭受灾害时捐出的一份份爱心使他们重建家园时,是不是我们自身也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当我们为亲戚朋友奉献力量,帮助他们度过一些难关的时候,是不是我们自身也感受到了一种愉悦。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任何一种付出的同时都会有相应的获得,这种获得的满足感会促使我们又一次地选择付出。

藏经阁

一个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面,伸出双手,向路人乞讨着什么。

这时候,佛陀走了过来,男子也将双手伸到他的面前。

佛陀问他:“孩子,你已经拥有了那么多的金子,难道你还要乞求什么吗?”。

这位男子叹了口气,说:“唉!虽然我拥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满足,我乞求更多的金子,我还乞求爱情、荣誉、成功。”

佛陀从口袋里掏出他需要的爱情、荣誉和成功,送给了他。

一个月之后,佛陀又从这里经过,再次看到那位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向路人乞讨。

佛陀问他说:“孩子,你所求的都已经有了,难道你还不满足么?”

“唉!虽然我得到了那么多东西,但是我还是不满足,我还需要快乐和刺激。”男子说。

佛陀把快乐和刺激也给了他。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佛陀从这里路过,见那男人仍然坐在一堆金子上,向路人伸着双手。

佛陀又问了同样的话。只听男子说:“我仍然不能感到满足,老人家,请你把满足赐给我吧!”男子说。

佛陀笑道:“你需要满足么?孩子,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学着付出吧。”

佛陀一个月后又从此经过,只见这男人站在路边,他身边的金子已经所剩不多了,他正把它们施舍给路人。

男子把金子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爱情给了需要爱的人,把荣誉和成功给了惨败的人,把快乐给了忧愁的人,把刺激送给了麻木不仁的人。现在,他一无所有了。

看着人们接过他施舍的东西,满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孩子,现在,你感到满足了么?”佛陀问。

“满足了!满足了!”男子微笑着说,“原来,满足就在藏在付出的怀抱里啊。当初我只想得到更多,以为只有那样我才满足,可是却始终没能如愿,反而越来越不满足。而当我付出时,我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而满足;为人们投来的感激的目光而自豪,而满足。谢谢您,佛陀,是您让我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满足,什么才是真正的获得。”

浮世相

在这个世界上,通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想得到一些什么,可总是得不到,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想先付出什么。他们希望得到成功者的帮助,可是却不想先为成功者做一些事情,他们总是非常自私的就是想得到,而舍不得先“吃亏”,他们不懂得“吃亏其实是福”的道理,这种心态往往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或许你会说,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太值得怀疑了,当今社会只讲效益,只讲金钱,又有几个人会赞同“付出也是一种获得”呢?不错,每个人都需要金钱,同样每个人也都希望得到享受。但是获得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金钱与享受的获得只能是物质层面的获得。

实际上,在与人竞争时得到胜利是一种获得;能满足自己某时的一种欲望时也是一种获得;有时做了一件开心的事,心情舒畅是一种获得;有时做了一件好事,得到赞许或感谢也是一种获得……可见,获得有时候既是物质的满足,也是精神的满足。

另外,付出所给人带来的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还会对身体带来有利的影响。据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能多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对健康有益。在我国曾经是1998年首次评选出的286名8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中,90%的老人都认为甘于奉献、助人为乐,就会产生幸福和快乐的情感,这是他们身心健康的秘诀之一。

毋庸置疑,在我们周围,同事之爱、长幼之爱、邻里之爱,这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帮助别人,多给他人以友爱,是维护人们快乐生活和和谐社会的纽带。在无私付出的同时,我们自身也会感到快乐,感到心灵的震撼,这是漂亮的服饰和美味的佳肴所不能取代的。因此,付出才是最伟大的,学会付出的人必将得到别人无法获得的满足感。

获得满足感当然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成功的感受。当一个人只知道索取而吝惜付出时,他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自然他也就不会有满足感了;而只有当一个人学会了付出,他才会感到这也是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的获得,千金难买。

如果你想到了这些,那么,请打开你的心灵之门,让你的爱心播撒到需要帮助的人的身上,把付出当作一种享受,用你的心去温暖每一个人吧!

禅心小筑

当为他人提供帮助时,你就是在帮助自己。因为在此过程中,你会觉得与他人间有一种亲密的感觉,此时,他人就是你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于你的付出而变得美好和可爱。同时,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对世界和社会很有贡献的有用之人。因此,佛家认为,一个人必须知道施舍的喜悦,才能体会到满足的真正意义。

用美德占据心灵

美德这个词,谁都不陌生,要做个有美德的人,可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真正讲美德的人,他的心中都会有孝敬、仁慈、尊重、诚信、宽容这些字眼,他也会从平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表现出这些看似无人知晓,但已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美德。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

藏经阁

一位哲学家利用十年的时间带着一群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十年后他们回来了,每一个人都是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经过十年时间的游历,你们都已成为饱学之土,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这时哲学家问道:“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怎么样来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听了,感到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学生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学生们都来到曾经相聚的地方。不过这里已不再是去年杂草丛生的景象,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学生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师父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没有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浮世相

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安贫乐道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就受着这样的教育。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己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后看着别人那挂满笑容的脸,自己心里何尝不是欣慰得很呢?拾金不昧者也是快乐的,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如果占为己有,则会整天提心吊胆,总担心被别人认出来或是东窗事发,这种私欲,要以长期甚至是终生忍受心灵的折磨为代价。相反,如果能拾金不昧,则会皆大欢喜。总之,只有拥有美德才能让烦恼无法接近,才能有一颗快乐的心。

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美德是心灵的健康剂,它让人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爱心。拥有了美德,我们便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凭空与人起纷争,便不会为一丝小利而烦恼。美德本身就是报酬,它能给人们带来最高尚而真实的快乐,在美德的磨刀石上,我们爱心的刀刃会更加锋利。

美德是一杯醇美的酒,是一束醉人的花。美德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摆脱痛苦,当心灵被美德所占据,我们的烦恼、纷争等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欲望就会变得枯萎。因此有人说,快乐是美德所结出的硕果,只要拥有美德,也便拥有快乐。

我们要想让自己的灵魂没有纷扰,心田上没有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通过美化自己的心灵,我们将去除心田上的杂草,摒弃丑陋的、歪邪的、可恶的东西,树立祟高的人生理想,找回失去的信仰,瞄准人生的坐标,用美好的、正直的、善良的精髓去武装,去占领。

禅心小筑

种庄稼需要耕作,同样净化美丽心灵更需梳导、更需付出不懈的努力。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或扭曲的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就不能养成美好的品德。因此,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心灵变得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让美德占据自己的心灵。

爱心无价

一首传唱已久的歌中这样唱到: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爱,也都付出着爱。我们知道,爱是给予,用我们的身心;爱是奉献,默默伴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旅。

其实,爱更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人感受到温暖,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积极的态度;它能使人增强自信,挖掘自身更大的潜力;它能使人无所畏惧,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能力……所以,我们说,爱心无价。

藏经阁

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足利将军邀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热情地拿出家里的所有珍稀古董,一件件地拿给一休禅师看,并不停地问一休禅师的看法,希望从一休禅师那里得到赞赏与肯定。一休禅师看完后说:“你这些古董虽好,但是都比不上我的三件无价之宝。”足利将军一听,急忙问:“禅师原来也喜欢收藏啊,你有哪三件无价之宝呢?”

一休禅师回答:“也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拥有的是盘古氏开天辟地时用的石块、历朝忠臣所用的饭碗,还有就是前代高僧用的万年拐杖。”足利将军听了,惊叹不已,迫不及待地说:“禅师拥有的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你一个出家人也用不着它们,不如卖给我好了。”一休禅师爽快地答应下来,但是又补充说道:“可是,每件没有一千两银子的话,我是不会卖的。”将军急忙答道:“没问题,就这么说定了!禅师可不许反悔。”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将军派他的侍从赶紧拿了银两去一休禅师那儿取古董。一休禅师带着足利将军的侍从回到禅院,当着侍从的面,拿起寺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正在喂狗的破碗以及自己的破手杖递给他,让侍从带回去给足利将军。侍从当然感到吃惊,但还是没敢多言,就把三件东西给足利将军带回去了,并如实说明了它们的来处。足利将军听后非常生气,便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道:“你身为禅师,我一心想待你友善,为什么要这样欺骗、戏弄我呢?难道你就不怕我治你的罪吗?”一休禅师听了,微笑着说道:“我没有欺骗将军啊。现在各地正在闹饥荒,很多人都饿死了。将军的三千两银子,我都拿去赈济灾民了。你救了那么多人的性命,难道不是得了无价之宝吗?”

浮世相

诚然,真正的无价之宝,不是价值连城的财富,而是慈爱的心灵。当我们给予那些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及时的帮助时,我们就得到了善德这一份无价之宝。

佛教对于爱心的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其不杀生戒的护生思想就是有力的佐证,在《梵网经》菩萨戒中这样写道:“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施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此禁杀的戒律,就是尊重有情生命的思想。在消极方面是不杀生,在积极方面则是放生,进而营救一切有情的生命。要知道,只有播撒爱心,才能成就善德的心灵;只有付出爱心,才能拥有最和谐美丽的人生。

实际上,爱心是我们关心爱护人的一种思想感情,我们必须把它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在当今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物欲横流,社会道德也日益滑坡,很多人迷信“拜金主义”,陷入了金钱的迷魂雾中,认为什么都可以用金钱用价格来衡量,甚至感情也可以进行买卖,人与人之间也似乎多了麻木与冷漠,少了爱心与关怀。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更应高声呼喊“爱心无价”,给他人多一点爱护与关怀。

因此,我们要把我们的爱心奉献出来,奉献给那些需要我们的人与事,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情与暖意。我们应时刻坚信:“爱心无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禅心小筑

佛教讲慈悲,慈是予人以乐,悲是拔人之苦。我们懂得爱他人,才有资格接受他人的爱,也才有因缘得到他人的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父母和兄妹的爱,有妻儿和朋友的爱,有邻里同事的爱,甚至也有陌生人的爱。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这份爱,不给予相应的回馈,这份爱就会像无源之水般逐渐枯竭。

与人为善

生活中,常使我们耳闻目睹或亲身体会到与人为善善常在的道理。《圣经》上说,有个人热情地招待了一群衣衫褴褛的人,等客人走后,才发现他们原来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也朦胧记得老人们常说:对穿得破、长得丑的人,不能小看,不能鄙视,更不能施淫弄威。与人为善才有好报,说不准他们中的哪一个就是“天上人”。

藏经阁

有一只鹦鹉飞往远处,由于飞出去的距离太远,当晚它来不及回巢了,于是就栖息在一处山林里。这山林中很多鸟兽,大家和睦相处,不相残害。而且对外来的客人,也总是十分友好。

见鹦鹉飞来,大家都热情地欢迎它,与它亲近,并希望它永远留下。鹦鹉感动地说:“你们快乐相处的情谊太让我感动了!说实在的,我真想留下来,在你们这儿生活,但我自己有家,也有伙伴,我不忍离开它们,不能不回去呀。”

由于众鸟兽的热情,鹦鹉没有在第二天马上离开,而是在此做客数日,之后飞回到自己的山林中去。

之后不久,鹦鹉曾经栖息过的那个山林中突然起火,火势汹汹,火光冲天。远处的鹦鹉看到了这一幕,它想到了友善的伙伴们正在大祸临头之际,对此惨状,它感到万分焦急!于是鹦鹉不顾一切,飞到河边,用双翅蘸满了水,再飞到那片山林的上空,把翅膀上的水洒下来。如此快速来回飞腾,不知有多少回,疲劳极了,但它毫不松懈!

鹦鹉的这一壮举被出巡的天神见到了,天神为此非常惊讶,他说:“鹦鹉呀,你好愚蠢,你翅膀上的一点点水,能起什么作用呢?难道你不知道杯水车薪,远水救不了近火的道理吗?”

可是鹦鹉流着泪说道:“我也明知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但这山林中的同伴太友好了!我曾客居过它们那里,它们待我亲如一家。现在他们遭到了大难,我怎么能忍心坐视不救呢?只有尽我一分心、一分力,我才心安啊!”

天神听了鹦鹉的话,十分感动,立刻使出神术降下大雨,帮助鹦鹉将那座山林中的火灭掉。片刻间,大火消失了,这片山林中的生灵得救了!

浮世相

我国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虽然这种说法至今没有得到证明,但相信绝大多数人通过接受教育、自身努力,加上别人的帮助,都有可能成为好人。而这也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重要信念。

自古以来,与人为善都是一种美德,无论东方西方,为善一直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现在的社会讲“法治”,同时也提倡“德治”。所谓“德治”,就是要求人们净化心灵,与人为善,与物为善。

人是感情动物,当一个人真正感到他人的善意之后,在多数情形下,也会本能地对他人生出善意来。这样双方就有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基础,就有可能推演出好的结果。

应当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善意”,不仅是与“恶意”对立,而且也与一切“恶”思想行为对立。与人为善并不等于放弃原则,是非不分地做好人,和稀泥。此外,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有些时候与人为善也可能得不到善的回应,甚至被人以怨报德。但从总体上说,世界上还是好人居多,好的行为在多数情况下总是会得到好的回应,最终为生活带来美好的结果。

为善在有些人看来是“划不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与他人为善会损害自我的利益,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为善,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索取什么。因此,我们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经是精神上的升华,而不必去刻意要求别人怎样。

所以我们为善,为的只是达到心灵的彼岸。

禅心小筑

与人为善是一种具有爱心的体现,是一种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珍贵的感情,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芒。有许多用智慧无法得到的东西,去能凭着与人为善轻而易举地得到。与人为善,不仅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也是对行为的一种负责。只要我们能真正付出自己的真诚和善良,那么必定会赢得共鸣,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快乐。

远离抱怨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身边几乎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抱怨:抱怨薪水与付出不符,抱怨生活负担好重,抱怨孩子不听话,抱怨交通太拥堵……这些抱怨有些是别人说给自己的,有些是自己说给别人的。唯独没有人自己抱怨自己:我为什么有这么多抱怨呢?

殊不知,抱怨不会使正在增长的岁数减少,抱怨不会使贫乏的知识增多,抱怨不会帮你工作替你劳累,抱怨不会使青春永在快乐常存。所以,不要抱怨,今天的生活足够使人向上帝感恩。

藏经阁

在一片空旷的原野上,有一朵百合花静静地绽放,可是,当她睁开惺忪的睡眼,却发现在自己身边没有一朵和她能够相媲美的花,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野草。为此,这朵百合花惊惶地大哭起来,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和群花一起绽放在花园里,为什么会没有自己的同类来争奇斗艳。一想到这广阔的原野并不是自己的家园,就觉得好可怜,感叹自己出生在了一个错误的环境中。小草们见百合如此,就尽力地安慰和劝解它。可是任凭小草们如何安慰、劝解,这朵孤零零的百合还是不停地抱怨,幻想着有一天会有一位善良的王子将她带走。

时光荏苒,百合开得更加美丽了,但是也变得更加忧伤了,因为这么多日子以来并没有什么人经过,更别提她的王子了。她的美丽完全无人欣赏。

然而就在这时,命运给了百合一个机会。一天,一个牧童从这里经过,发现了这株独特而漂亮的百合,牧童惊喜不已,立刻跑了过去。看着向自己奔跑过来的男孩,百合以为等到了自己的王子,她破涕为笑,借着风势用力甩掉脸上的泪珠,她想展现给她的王子最美丽可人的模样。牧童跑到花前,围着百合看啊、看啊。百合在心中不停地呐喊:快呀,快,快把我带走,带到属于我的乐园去。男孩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渴望摘下了百合。一阵疼痛之后,百合醒悟过来,她的命将夭折在男孩的手中,他不是她的天使,而是她的撒旦。

原野上,只有一株百合的残茎在飘摇着……

浮世相

不去抱怨,就是要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没能拥有的事物。有句话叫“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别舍不得”。其实,所有的不顺利并不是完全让我们失去了所有,不管是人生低谷,还是升迁不利,或者是股票跌破等等。我们并没有失去所有,至少没有失去自我,在低谷的时候有朋友帮你一把给你支持,升迁不利可以留下或是离开重新开始,股票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上涨了。但是,如果在这样的时候你终日向周围的人诉说自己的哀伤、痛苦和不满,结果不但你自己的处境没有好转,而且你的好朋友也会一个个离你远去,因为你的抱怨只是为了获得同情心和注意力,并没有做出应该改变现状的行动。这样的朋友,人人都会选择远远离开的。

抱怨,不仅会给他人带来反感,也会让自己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病人在抱怨自己的病情如何如何严重的时候,他的病情往往真的就加重了。一位心理专家表示,当我们远离“病人角色”的时候,同时怀有一颗热情和感恩的心,“病情”就会慢慢地离开我们。由此可见,抱怨其实是在我们体内起到了副作用。

相关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我们因为抱怨产生的信号输入交感神经,在输给各个脏器,导致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头疼,便秘,胸部有压迫感等等。影响了人身体的正常工作系统。反之,如果我们正确看待困境,乐观对待人生中的不如意,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促进我们体内的系统平衡。

有些时候,我们若换个角度去看待事物,生活就可以变得简单起来。甘地说“我们必须活出要让其他人效法的样子”,不容置疑,这个“样子”绝对和抱怨无关,而是与其相反的积极、乐观、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感,而抱怨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禅心小筑

抱怨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种负面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之中,具体表现在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点,包括和自己最亲密的人。不抱怨的人才往往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也一定最令人向往。那么,我们就从自己开始,拒绝抱怨吧,在自己的作用下,让我们身边的人也远离抱怨。到头来我们都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更加美好,而只需我们停止抱怨。

对小事不必太在意

世上的事本是平常,而往往是人们自身把事情看得过于严重,让一些小事占据了自己的内心,进而忧虑不安。殊不知,人活着有些时候真的需要一点点傻。对很多的小事不去在意,实际上是为自己设置了一道心理保护防线。不仅不去主动地制造一些烦恼的信息来进行自我刺激,而且即使在真正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时,也要做到“身稳如山岳,心境似止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境界。这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简单来说,同样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

藏经阁

一位师父和他徒弟分别有一年之久了,彼此都十分挂念。有一天二人终得相见,师父问:“徒儿,你这一年都做了些什么事?”

徒弟回答说:“徒儿开了一片荒地,种了一些庄稼和蔬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收成还不错。”

师父赞许地说:“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呀!”

徒弟便问:“师父,您这一年都做了些什么事?”

师父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

徒弟随意地说道:“您这一年过得也很充实呀!”

刚说完,他就觉得自己这样说很不妥,话语中似乎带着讽刺的味道,于是胀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心想:“我这样说,师父肯定以为我在取笑他,我实在是太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徒弟的窘态哪能逃过师父的法眼,就在徒弟想着如何为刚才所说的话进行补救的时候,师父责备他说:“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

徒弟仔细一想,明白了师父的用意:“偶尔的小疏忽,或者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成心那样做的,又没有引起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随它去吧,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上太当回事。”

想到这里,徒弟便对师父说:“我们开始上课吧!”

师父赞许地点了点头。

浮世相

生活中,人们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了,于是经常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烦扰,怕别人责怪而自责、怕别人取笑而自卑、怕难堪而自闭。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体验:某一天你突然发现A君对张三、李四很好,但对你却不冷不热,可你想不出曾做错什么,想不出什么地方得罪了他。其实,这个时候你不必惊慌、更不必烦恼,在一次次的自问和猜测间,你耗掉的是自己的时间,消磨掉的是自己的信心。其实,A君对你的态度并不能改变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或许本来就不是你的问题,你何必因此扰乱心理平衡呢?再仔细想想B君不是对你很好而对别人冷冷淡淡吗?这样就够了。

对于别人冷漠的表情、窃窃的私语不必去在意,对于别人怎样待你、怎样评价你不必费心去揣测;对于微小的得失、过错或失败不必在意,那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让自己学着豁达一点,超然一点,平静喜悦地走过每一个日子,然后再回过头想想所经过的是非得失、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你会发觉眼前突然变得明亮开朗,原来,生活还是充满了七彩光芒。与其去在意那些无谓的事情,还不如把时光留给自己,读自己喜欢的书,倾听迷人的音乐,到田野去走走……你会发现,在我们的生命中值得留意的东西有很多,实在不值得总去挂怀别人的态度。

所以说,要想让自己活得轻松,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就不必在意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寻烦恼和寻找人际关系的障碍上,能给我们包袱的只是我们自己,别人的留意只是一时的。很多年以后,再去问别人是否记得你当年是多么地出丑,很多人肯定已经不记得了,甚至有人已经忘记你是谁了。

禅心小筑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而不是别人的想法,根本不必为一些小事烦心。风吹云过,烟消雾散,天地间原本是如此澄明,为何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呢?只有放下包袱,过滤掉烦心琐事,让心灵自在飞翔,生活才能真正的轻松和愉悦。

待人友善,干戈也可化玉帛

人性原本有善有恶,事实上也可善可恶。绝大多数人偏向性善,在自己抱持善意的同时,也期待着对方给予善意的响应,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很多矛盾也可顺利抹平。人与人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没有理由不对你好。同样的道理,假如你一开始就认定对方缺乏诚意,敏感的对方也不会诚恳地响应自己,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而只有表现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对我们产生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藏经阁

有一位国王仁慈爱民,凡是有人相求,他都尊崇民意,因此深得民众爱戴。

这一年,邻国大举侵犯,国王暗自思忖:“两国交兵,由来巳久,我若像父祖一样率兵出战,军民定会死上很多,且冤冤相报何时了。邻国入侵的目的,无非是觊觎我国土及王位,我何不让位于他,让干戈永远平息,而保住我国老百姓的性命呢?”

国王思虑完毕,修书昭告邻国国君:“寡人可以让位,但不得骚扰我军民,对我军民应一视同仁。若存二心,引起彼等之反抗,互相杀戮,责任在你。夫治国须以仁德服天下,服民心者方能安国土,祈多思之!”

邻国国王读信后感到非常高兴,心想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赢了这场仗,随后率军长驱直入。让位的这位国王先在城中听到消息,又听说对方自东门入,他便更换衣衫,打扮成平民,自西门出,遁迹于山林之中。

一日,一个婆罗门经过此处,在山林中小憩,碰巧遇到了国王,于是两个人交谈起来。王问婆罗门:“你从什么地方而来,又往什么地方去呢?”婆罗门说:“我自北方邻国来,听说这里国王慷慨好施,而我巳贫穷不堪,所以特来乞些财物回去,以度余年。”

国王听了,感慨道:“我就是你想找的国王,但你来迟了,我也已十分贫困,不能满足你的愿望了,很对不起你!”婆罗门听罢,不胜懊丧,跺脚哭了,自怨命苦,不该跋涉千里而来。

国王见他这般状况,动了恻隐之心。把心一横,对他说道:“你不用难过了。你既然千里迢迢求我而来,我虽然穷得一无所有,但我还是可以满足你要求的,不使你失望回去。”婆罗门说:“你已到我一样地步,一贫如洗,一无所有,你怎么能满足我的愿望呢?”国王说:“我毕竟还是个退位的国王呀,新王必然在悬赏捉拿我,你可将我捆绑了,拿去献给新王,他一定会给你重赏的。”

婆罗门出于贪婪,果然将国王捆绑起来,牵着他来到宫门。新王见此,不胜欢喜,询问婆罗门是如何捕到国王的。婆罗门便将实情告知:“我不是捕到的,是这国王心甘情愿地要这这么做的。”

新王听后感到十分惊讶,也甚为感动!他不损一兵一卒得此大片土地,虽然尽力安抚此国百姓,但臣民们仍是恋念旧王,关怀他的安全,每日流泪焚香祝祷;有的则避到山林组织反抗。

新王对旧王愿意让出王位与国土,本来已经深感惊异,今听婆罗门所说,越发敬佩旧王的盛德,感到国与国之间的确不可冤冤相报,否则将世世为仇,妄动干戈,永无休止!现旧王的仁德与胸襟远远高出于他,他深感惭愧,懊悔听信臣下谗言,派兵入侵邻国,出动了被人咒骂的不义之师。

新王面对殿下的旧王,离开国王的宝座,亲自下殿给旧王解绑。他郑重地说道:“本王在你的面前,是个不光彩的低矮之人,我是个掠夺者,不该出此可耻的不仁不义之师。你的行为教诲了我,使我深深地感到了羞耻!现在我把王座仍旧让位于你,请你继续治理这个君子之国。愿我们从今永息干戈,结束父祖仇恨,世世和好吧!”

说完,这位新国王当即率领所有将士归国,而本国的君臣和军民们,也一路设酒欢送。从此,两国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补不足,友好往来,天下一片太平景象。

浮世相

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仁字当先。“仁”的核心思想就是友善,这也是符合人的本质的,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难以舍去、无法泯灭的道德规范之一。“多一些友善,便多了一份爱心;多一些友善,便多了一份宽厚与谦和;多一些友善,便多了一份理解与体谅。”放眼错综复杂的世界和茫茫人海,只有多一些友善,世界才会和谐;只有多一些友善,才会少一些纷争;只有多一些友善,人与人之间才会多一份友情。一个充满友善的世界,必将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人们无不崇尚这份友善带来的美好。

友善就像是一缕清风,它可以除却人际间的烦躁;友善就好像一泓碧水,它能润泽情感中的隙缝。友善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连结情感的纽带,是增强团结的基石,是孕育和睦的襁褓。凭借着友善的力量,干戈可以化作玉帛,倚仗友善的魅力,积怨能够化作情意。人们无不渴望友善,人际间无不需要友善。因而多些友善,给喧嚣的尘世添一份舒坦惬意,给复杂的人生带来一丝诚挚与温暖。

当赋予他人友善的时候,你会感到世间的和美,你能在友善中寻求到心灵的对话,找到情感的慰藉,你还会在友善中弥合性格的缺陷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当然,讲友善并不是提倡一团和气,而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些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多些朋友、同志式的批评,少些不分青红皂白的妄加指责,少些尔虞我诈的互相攻击。古人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即便是一句关切之辞,体谅之语,都会令对方备感快慰。这样,有了友善,就多了一份深情厚谊,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支持与理解。

禅心小筑

人的一生中,坎坷在所难免,工作之间的误会时有发生,生活之中也会经常遇到磕磕碰碰,这些都需要友善来协调,也都可以用友善来化解。当你奉献出你的友善,就可能得到别人的拥戴;当你珍惜别人给予的友善,就可以获取温暖。但如果你假意友善,你就在虚伪中了却残生。因此,只有内心拥有至真至纯的友善,才会人生充满爱的温暖。

以直抱怨

有人崇尚以德报怨,有人赞同以怨报怨。对此,孔子与老子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孔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老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当然,身为凡夫俗子,我们不能把自己当做一个圣人来看待,指望自己拯救别人的灵魂,这样做的结果多半是徒劳无益的。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强者自救,圣人救人。”当然,我们要主张是非分明。如果对方错了,就要告诉他错在何处,并要求对方就其过错进行补偿。如果不论是非,就不能确定何为“直”,也就容易混淆对与错,是与非了。

藏经阁

一位禅师住在山中茅屋修行,有一天他趁着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带着这份喜悦,他走回自己的住处,亲眼目睹了自己的茅屋遭遇小偷光顾。可是禅师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怕自己的到来惊动了小偷。在找不到任何财物之后,小偷垂头丧气地走出来。可到门口时,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很慌张,他正要准备逃脱,只听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禅师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看着小偷离去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禅师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目送小偷走了以后,禅师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至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浮世相

我们经常会说,这件事情该做,那件事情不该做;这件事情是好的,那件事情是坏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我们向往仁爱,但我们并不认为应当以仁爱之心去宽恕所有人的过失。

当然,以怨抱怨是我们更为不赞成的。如果我们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形成永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后果将不堪设想无止无休。到头来,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后代子孙的幸福。

那么,以德报怨是否可取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幸运的是,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我们称之为以直报怨。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常说到要避免资源的浪费,可是却忽视了我们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因此,面对着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更要能够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对待他人的方式。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所以,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让彼此之间留有一点分寸,留有一点余地。无论是朋友之道,还是亲人之道,都应如此。

禅心小筑

多数人在面对来自外界的伤害时,以德报怨恐怕是难以做到的,不过也不必因此而为难,你只需以直报怨就好了,不必委曲求全,也不要睚眦必报,做到有原则、有选择的宽容,于人于己都有好处。另外,我们也不要让犯错的人得寸进尺,把错误当成理所当然的权利,继续侵占原本不属于他的空间。柔中带刚地向其挑明应该遵守的原则,可以宽容错误的行为,但绝不纵容他的过错。

凭良心做事

天生万物,人最灵,根本坏,何为人?处事最重要的就是凭良心。那么,良心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良心,就是善良无垢之诚心。良心如赤子之坦诚,如莲花之洁白,如幽兰之清香,它是人类的至真至性的流露。处世为人,皆须良心为上。

藏经阁

在风景秀丽、佛性十足的五台山,有一位两世为僧的僧人,他在未修成正业的时候曾得到过文殊菩萨的点化。即他在这两世为僧的斋戒日子里,都能不犯淫欲之戒律,他也会因此证得宿命通。

在这位高僧的前世里,他是个生性残酷好杀,将杀人看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恶人。老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他马上死去。

有一天,他忽然染上了严重的疾病,想尽所有办法却仍然医治不好。刚开始时他火冒三丈,以为是老百姓在诅咒他,于是他下令:“把说我坏话的老百姓都抓起来,处以极刑,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滴水不进,眼看着就要撒手人寰。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起了忏悔之心,于是,他来到了清凉山,非常诚恳地礼拜忏悔,想求见文殊菩萨。

可是过了好久,文殊菩萨也没有任何显灵的意思。他禁不住乱想起来:

——“怎么这么久都见不到文殊大士?”

——“莫非大士因我罪业满身,不屑一见?”

——“难道是罪孽做多了,天不容我?”

渐渐地,他的心中生出种种的疑惑与忧虑来。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老人对他说:“你在从前不知令多少人冤枉地死在你的手里。现在你一意求圣,让你稍为辛劳等待一下,就感到怠倦不耐烦了吗?何况你应明白,我人之身不过四大之假合,你身实非你有,切莫执着,不可犹豫,你自己勉励吧!”

梦醒了以后,他想,我这身体将来也是要偿他人之债的。于是他就在文殊圣像前,愿以此身自我燃烧作为供养。

就在他刚刚点燃了火正要开始燃烧时,他虔诚地说:“我现在燃身供养三宝,但愿以此因缘,能够消释我往昔亲自杀人、或教唆他人杀人等无量怨债,等我酬谢三宝之恩已毕,然后才得投生做人,希望那时能现沙门(出家人)相,直到证得菩提正果,永远不再杀害众生。”

火燃烧尽了,这个希望得到宽恕的人在熊熊火焰中已烧成一堆灰烬。当时的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悼念以身供佛自焚其身而死的这个人,就在他燃火焚身的地方建了一所寺庙,这所颇具规模的寺院,命名为王子烧身寺,也就是现在的东寿宁寺。

浮世相

为别人留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凡事要先为别人着想,为人处事要心正行端;遇事退后一步方能心安。孔夫子推崇的“温、良、恭、俭、让”,也是以良心的存在为其基础的。古人云:“其所以放其良心,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故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其实,良心就是慈悲之心,仁义之心,怜悯之心。良心会改善人性,使人变得仁慈、厚道,使人富有同情心、怜悯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其实正是良心的化现。只有以良心为标尺,才能对善与恶进行公正的裁判。良心就是要使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与正义感,具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也可以将良心视为公正、仁慈等等原则的内化。

良心是人的根本,一个人生存在世上不管是为善还是为恶,都是从其内心的根本出发。良心包含着良知,一个有良心的人在说话做事及与人相处方面,都能本着良知去做。如果没有良知,则前途堪忧。所以,一个人宁可没有金钱、官位、权势,也不能没有良心。马丁·路德曾告诫我们:“一个人昧着良心做事是不安全的,也是不明智的。”

人活一世,凡事都得凭自己的良心。如果你的所作所为是问心无愧的,那你就不会觉得有恐惧感。相反你会有一种心安理得的坦然,有一种海阔天空的胸襟,有一种对人生执着的磊落。如果你违背了良心,就会受到别人的指责或垢骂。

人生在世,彼此之间是需要相依相存的,如果自私自利,就难以与他人相容。这样的人便会惹起更多的是是非非,甚至导致良知的缺失。所以,我们为人处事,要摸摸自己良心,量量自己待人有无亏欠。良心是灵魂之回声。

有这样一句金玉良言值得我们深思:“良心是对自己的精神根源的自觉。有这一层自觉,良心才能成为生活的可靠指引。良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良心是良知良能良行的策源地。”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脚正就不怕鞋歪;没有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就不怕别有用心之人的搬弄是非。莎士比亚曾说:“无愧于心的人什么也不怕”。在此之前,没有人因为实事求是的办事而遭到谴责的。我们只要品行端正,就不会恣意妄为,自私自利。一个人如果缺乏对自我生命的真诚与信念,良心之声就会被其他声音所淹没。

可以说,良心比任何东西都可贵。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晶莹剔透的心境,不许有一丝一毫的越轨迹象,永远坦荡明晰。

禅心小筑

良心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财富,一个对自己良心并不看重的人,就不会有正直的时候。郭沫若曾说:“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可见,良心与你的尊贵卑贱无关,有良心的人是高尚的人,最终将是好心获得好报。

帮别人也是帮自己

生活中,对于有利益的事情,我们常常最先想到的是自己,通常最先满足自己的所需和所求,却很少顾及到别人。其实,当我们真正地帮助了别人之后,就会发现那也是在帮助自己。

藏经阁

很多年前,在一个小渔村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风暴。一艘渔船在海里被打翻了,船员们的性命危在旦夕。他们发出了求救信号,希望能有人前来救救他们。当地的一个村民正好看到了求救信号,于是立刻敲响了警报,紧急召集救援人员,之后就乘着救援船冲入海浪中。

当时,忧心忡忡的村民们全部聚集在海边祷告,每个人都举着一盏提灯,以便照亮救援队返家的路。

在人们焦急等待了一个小时后,终于见到冲破重重浓雾的救援船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呼跳跃,当他们冲上去拥抱船上的人员时,却听见队长说:“因为救援船的容量有限,无法搭救所有遇难的船员,所以还留下了其中的一个人。”

快乐的人群立刻静了下来,不知道那个被留下的人是谁,他的命运会如何。

救援船上的队长开始组织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准备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但是海上的风暴那么厉害,人们感到了害怕,不肯再下海了。这时,一个年少的小伙子站了出来,他叫汉斯,16岁。看到儿子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搭救别人,汉斯的母亲急忙抓住他的手阻止他上救生船。母亲对汉斯说:“孩子,你不能去,10年前,你的父亲在海难中丧生。三个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罗出海,到现在也音讯全无。我现在只有你这一个依靠了,你要是出了什么意外,我可怎么活呀!”

看着年迈的母亲,汉斯的心头一酸,但是他强忍着难过的情感,坚定地对母亲说:“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还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就应当竭尽全力地去救助他。”

汉斯的话不光打动了他的母亲,也让别人动容。这时,已经又有好几个人上前报名了。最后,汉斯紧紧地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船,和其他救援人员一起冲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中。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等在岸上的人们心情紧张极了,尤其是对忧心忡忡的汉斯的母亲来说,那简直是痛苦的煎熬。忽然,救援船冲破了层层迷雾,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大家看到汉斯正站在船头向岸边眺望,岸边的人群立刻欢呼起来。

汉斯向人们挥了挥手,高兴万分地说:“我们找到那个人了,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罗啊!”

浮世相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分子,每个成员都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重要角色,每个角色都在与他人共舞,展现着精彩的人生。然而风雨人生路,往往事事难料,只有同舟共济,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才能拥有或许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实社会中,有的人却并不这样认为。遇到事情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自己的安危,自己的利益,因此吝于付出。直到自己也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恍然发现,身边没有朋友伸出援助之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帮助了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帮助你。换句话说,你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你自己。

古往今来,拥有这种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态度的不乏其人:孙悟空帮唐僧取西经,而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鲁迅帮麻木的中国觉醒,而最终受万人敬仰;诸葛亮帮刘备打天下,而最终名垂千古……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别人替自己遮风挡雨的时候,需要别人为自己消除烦恼,给予温馨和慰藉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更多地关爱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了自己!

禅心小筑

我们知道,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为别人搬开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呢?

雨天,你给别人一把伞,未来,别人也会送你一方晴空。

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自己。 uEfVWuvCbF8Z7YoiP2QXJecTlcbSAS5UjECWpiDbCQwIHx9HZfA/uJRxaCjPw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