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主张先观而后执,通过观察,以整个宇宙的本质运转(道)建立起自然主义宇宙观,并推导出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治世理念。
传统观点认为道家消极避世,这个看法有失片面。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由此可见,超脱旷达的道家并不是看破红尘逃遁人世,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其实道家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极为特殊。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道家的思维方式与养心之术对诸子百家影响最大、最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家、兵家、医家、纵横家等学派,都是“先观而后执”的道家思维在不同社会领域的演变结果。庄子称“道术将为天下裂”,指的正是“道术”分化为百家学说的过程。先秦道家分化为出世的老庄学派与入世的黄老学派。前者发扬了道家心术,致力于个体生命的清静无为;而后者倡导内道外法,致力于整个社会的清静无为。
道家经典主要有《老子》、《庄子》、《列子》、《阴符经》等。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统称,又特指先秦时代专门研究战争的学派。诸子百家或多或少谈及战争,但全方位研究军事并指导军事实践的只有兵家学派。
兵家自诞生起,就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阵法战术。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天文地理、民心向背等因素,都是兵家人士留心的焦点。换言之,兵家追求的是民族存亡之道,是安国全军之道。《司马法》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最能代表先秦兵家对战争的整体态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四类兵书覆盖了所有与战争相关的领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军事史上的兵学最高峰。在列国征战的大争之世,无论是大国兼并小国,还是弱国抵御强国,兵家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秦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割据,是入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完成最后一击,正是执掌三军的兵家名将。可以说,只要战争没有从人类社会消亡,兵家智慧的价值就永远存在。到了今天,兵家谋略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商界与体育界也大量借鉴先秦兵家智慧来提高竞争力。
先秦兵家主要经典有《司马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代表人物:孙武、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