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乱政亡赵

秦国朝野发力 谋定对赵新方略

灭韩快捷利落,秦国朝野却淡然处之。

多年下来,老秦人对韩魏两国渐渐没了兴致。韩国君臣被押进咸阳的那日,南门外车马行人如常,除了六国商旅百感交集地站在道边遥遥观望,老秦人连看稀奇的劲头都提不起来。灭韩消息一传开,秦人的奔走相告别有一番气象。无论士农工商无分酒肆田畴,但凡相遇聚首,十有八九都是各自会心地笑呵呵一句,拾掇了一个;而后便挥舞着大拳头咬牙切齿,狗日的等着,这回教他永世趴下!其中意蕴谁都明白,前一笑说得是韩国,后一怒说的是赵国。秦国朝野人人都有预感,下一个准定是对老冤家赵国开战。

长平大战后,秦赵之间遂成不共戴天。其后数十年,赵军渐渐复原,对秦军战绩胜多败少。尽管赵军之胜都是防御性小胜,秦人依然怒火难消。尤其近两年之内,秦国又遭两次大败。尽管战败的秦军是桓龁老军而不是秦军主力,老秦人也是大觉蒙羞。大争天下,战场胜败是硬邦邦的强弱分野。秦军第一强乃天下公认,却在赵军马前连遭败绩,老秦人如何不愤愤然?秦人族群之特异,愈挫愈奋,愈败愈战。这种部族秉性,曾经在秦献公时期发挥到极致。其时秦以穷弱之国成军二十余万,死死咬住强大的魏国狠打进攻战,使强大的魏国很是狼狈了一阵。若非那个拼死要收回河西失地的秦献公突然死于战阵之上,秦国就此彻底打光打烂亦未可知。秉性风尚所致,立国传统所在,秦军接连被赵军击败,老秦人焉得不雄心陡起!由此,一股与赵军再次大决的心气浓浓地酝酿生成,进而弥漫了秦国朝野。是秦人都看得清楚:灭韩之战不出主力大军,为的便是以主力大军对赵大决。而今韩国已灭,秦军锐师但出,只能是对赵大战。

正当此时,秦国陡起波澜。

春夏之交,灭韩消息堪堪传开,秦国陇西、北地两郡突发地动 !其后,两郡又逢连月大旱,夏秋两料不收,田野荒芜牧场凋敝,牛羊马群死伤无算,大队饥民连绵不断地流入关中。与此同时,秦王嬴政的祖母华阳太后也不期然病逝了。随着突发灾难,秦国情势顿时为之一变。其间真正具有冲击力的,与其说是天地灾难,毋宁说是汹汹流言。随着饥民流入,发自山东的流言铺天盖地传来:秦国欲吞天下,此上天之报应也!秦王暴戾,逼死太后,秦若再兴兵灭国,必遭灭顶之灾!陇西地裂三百丈,秦人地脉已断,秦人将绝矣!秦国已成危邦,将大肆杀戮在秦山东人氏以泄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灾情被夸大得离奇恐怖,各种有关天象的预言、占卜、卦象、童谣纷纷流传,言之凿凿。大咸阳的山东商贾们开始纷纷离秦,朝野人心一时惶惶不安。

“欲以卑劣流言挽回颓势,山东六国异想天开也!”

一则则流言涌到案头,秦王嬴政不禁一阵大笑。

李斯极富理乱之能,此时颇为冷静。先与丞相王绾会商,再邀尉缭计议,而后三人共同上书秦王:请暂缓对赵战事,先行稳妥处置不期之灾,而后再慎谋战事方略。秦王一番思忖,立即召集王绾、李斯、尉缭、郑国等几位在国大臣会商救灾对策。就实而论,其时关中大富,蜀郡大富,秦拥两个天府之国,财货粮草充盈,两郡灾难并不能削弱秦国实力,饥民也不会给秦国腹地带来多大冲击。然则,若无大张旗鼓的应对之策,秦国局势仍然很有可能被流言搅乱。一番会商后,嬴政君臣迅速做出了三则决断:其一,基于秦法治灾不救灾之传统国策,特许陇西、北地两郡征发饥民修筑就近长城,粮草均由郡县府库支出,一俟旱象解除民即回乡;流入关中之饥民,一律进入南山狩猎采药自救,灾后得回乡耕耘放牧。其二,华阳太后高年病逝,依古老风习作喜丧待之,公告太后病情而后隆重发丧,特许国人不禁婚乐诸事。其三,在秦六国商贾、游士与移民去留自便,不加任何干预。朝会一散,秦王王书与丞相府令连番飞抵各郡县,同时在咸阳四门张挂公告。秦国法度森严令行禁止,书、令一到,上下所有官署立即实施。如此未及一月,突发灾情与惶惶人心很快稳定下来,山东商旅与游士移民也大都留了下来。

流火七月,嬴政下书在章台举行避暑朝会,专一会议对赵方略。

李斯总揽会议筹划。虑及对赵战事干系重大,李斯请准秦王,将与会大臣予以扩展。在外大臣除了召回王翦、蒙恬、顿弱、姚贾四人,还特意召回了六员新军大将:前将军杨端和、前军主将王贲、骑兵主将羌瘣、左军主将李信、材官将军章邯、辎重将军马兴。六将之外,再特召国尉丞蒙毅与会。

上述六将军虽然年轻,但都是秦军崭露头角的主力大将,后必是灭国大战的各方统帅。前将军杨端和持重缜密,是总司前方各军的大将。前军主将王贲是上将军王翦的长子,少年从军胆略过人,凭军功自百夫长千夫长而一级级成为谋勇兼备的将才,军中呼为小白起,历来是一无争议的先锋大将。羌瘣乃林胡族人,是入秦胡人中罕见的骑兵战将,熟悉李牧边军的骑兵战法,所部由入秦胡人组成的三万飞骑是这次攻赵的预定主力之一。左军主将李信,曾任桓龁幕府的中军司马 ,多读兵书而富有胆识谋略,崇尚当年名将司马错之奇袭战法,常有出奇谋划,是秦军极富特质的大将。材官将军章邯,执掌全军大型攻防器械之协同作战,精通各类大型兵器,战场机变猛勇更是全军公认。对赵大战多攻坚,章邯军是秦军攻坚优势之根基,不可或缺。辎重营大将马兴,是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后裔。长平大战后,赵氏部族因赵括大败而获罪于赵国,马服君之部分族人秘密逃入秦国而改姓马氏。马兴少年入军,颇具先祖军政两才之能,遂被尉缭、蒙武举荐为总司粮草辎重的大将。 综合言之,此六人之中,前四人是对赵战事主力;李信与会,重其战事谋划;马兴与会,则因牵涉全军后援。国尉丞蒙毅与会,则因尉缭多病力有不逮,国尉府事务实施皆在其身。

“此次朝会只一事:议定对赵方略。程式铺排,但凭长史。”

朝会首日,嬴政只一句话明确了宗旨,之后靠着王案一副只听不说的神态。章台宫笼罩在遮天蔽日的山林之中,虽是酷暑却颇见清凉。大臣们人人一身轻软麻布袍,不着汗迹舒适得宜,神色却都分外地肃然凝重。秦王只听不说,预定程式又由李斯主持,这是秦国朝会很少见的情形,大臣将军们不能不体察到一种无形的沉重压力。

“君上之意,欲我等尽其所言也。”李斯对着大臣们一拱手道,“对赵方略之成败,秦一天下之要害也。唯其如此,对赵之战便要先明大势。今次朝会第一事,请上卿顿弱备细申明赵国政情。”

话音落点,大臣将军们的目光一齐聚向了这位名家上卿。在秦国历史上,专职邦交而居上卿、上大夫高位者,唯顿弱、姚贾两人也。东出以来,姚贾在灭韩与对魏邦交中充分展现了斡旋才具及其伐交威力,已经使秦国朝野刮目相看。而顿弱北上赵燕三年,金钱财货支出巨大,两国政局却并无颠覆性变化,不知情者已经淡忘了顿弱,知情大臣们则多少有了一些疑虑。目下要顿弱介绍赵国政情,大臣将军们自然分外关注。

“君上,列位,顿弱北上三年,路途遥远,消息稀少,赵燕似乎依然如故,顿弱伐交似乎无甚成效。如此者,表象也。”顿弱平静从容的笑语几句,语气转为凝重道,“然则就实而论,赵燕两国根基已经大为松动:君王骄奢淫逸,奸佞当道庙堂,才具之士贬黜,大将岌岌可危。今日先说赵国……”顿弱侃侃道来,一气说了整整两个时辰,所说赵国情势大大出乎大臣将军们的意料。

在秦国朝野的目光中,赵国这个死敌已经从长平大战后的半昏迷状态复苏过来,已经恢复了强大的实力,否则,如何能数次大败燕军,又两次大败秦军?顿弱却说,赵国近年的战胜之威只是最后的回光返照,事实上赵国在长平大战后走的是一条下坡路,而且下滑极快。顿弱的事实依据主要是两则:其一,赵孝成王之后,赵国醉心于恢复军威,第二次变法随着平原君蔺相如等大臣或病故或失势,人亡政息烟消云散;其二,赵国吏治大为倒退,孝成王时期的人才济济之气象已经大为凋敝,官场腐败,阴谋丛生,能臣名将再也不能占据庙堂主流。而这种种变化,都是从赵悼襄王开始的。而后,顿弱备细叙说了目下赵国的君臣政情,断言赵国已经是病入膏肓。末了,顿弱奋然道:“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放开手脚打!只要秦国能聚其全力雷霆一击,灭赵何难哉!”

顿弱首日评说赵国,使章台朝会绷紧的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当夜,王翦蒙恬与一班大将聚集,做了一次小幕府会商,立即商定了一个新的攻赵方略。次日早间朝会,该当王翦禀报对赵战事准备。王翦霍然起身,指点着立起的高大板图道:“我军原定攻赵之方略是:集中全部四十万主力大军,从河内安阳北上,赵军主力若来,我则大决赵军;赵军主力不来,我则与赵军做一城一地之争夺,逐一攻克赵国城池。所以如此,在于防备赵国上下一心,主力大军全力压来之时,我军能立即与赵军大决。也就是说,原本方略为我军力战赵军,彻底摧毁赵军战力,而最终灭赵。对此,我军历经多年精心整训,有力战赵军而获胜之成算!”

“上将军是说,目下有新方略了?”尉缭颇有兴致地问了一句。

“正是。”王翦目光炯炯道,“既然赵国根基不坚,我军便可多头分进而成疑兵之势,以使赵国君臣难以决断应敌方向。其时,赵国庙堂若生意外之变,我军或可不经激战而下赵。毕竟,一国灭六国大战多多,秦军以最少伤亡获胜为上策。”

“如何多头分兵?”尉缭大有兴致,撑着竹杖走到了板图前。

“三路进兵:一军以上郡太原郡为根基,东进井陉关而后南下,威逼邯郸背后的巨鹿要塞,直逼赵军主力;一军出上党,走秦军攻赵老路,直逼邯郸西大门武安;一军以河内为根基,北上正面直攻邯郸,使赵国庙堂恐慌。”

“彩!”顿弱高声一喝,引来满堂笑声。

顿弱高声道:“其时,赵王迁必严令李牧南下救援邯郸!李牧不能来,赵国君臣便要大生嫌隙。老夫再从中斡旋,赵国想不崩塌,也由不得他!”

“上将军虑及政情,因时因势而变战事谋划,老夫赞同!”尉缭很是兴奋。

“将军们以为如何?”嬴政问了一句。

“一战灭赵!雪我军耻!”大将们齐声一吼。

一番议论,将军们又逐一禀报了各军备战情形及军兵求战之心。各方无异议,攻赵方略便明确下来。第三日会商大军后援,议定了军政两方协同方略:由丞相王绾与国尉尉缭总司粮草辎重民力之筹划,由马兴、蒙毅职司运输护送,务求粮草器械及随军徭役源源不断。第四日会商先期伐交,议定:顿弱以秦王特使之身立即赴赵,务求赵国朝局有变;姚贾人马转向魏国,以为下一步铺垫。

章台朝会告结,秦国上下立即高速运转起来。一秋一冬,粮草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关外基地及各军将要经过的沿途粮仓。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开春时节,秦军诸般准备就绪,大军隆隆开出函谷关向赵国进逼。

赵迁郭开 战国之世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

春草新绿,邯郸王城的林下草地上一片喧哗熙攘。

一个黝黑精悍的锦衣男子散发赤膊,将一个又一个高大肥白金发红衣的胡女连番举起,又远远抛出。一团团红影在草地翻滚,一声声尖叫惊恐万分。男子忘情地大笑着,四周的内侍侍女们交股搂抱拍掌喝彩,几若闹市博戏。正在热闹时分,一个红衣高冠的老人一溜碎步跑来,胶成一团的内侍侍女们连忙散开,恭敬地让出一条甬道。高冠老者气喘吁吁跑到散发赤膊男子身边,一阵急促耳语。赤膊男子惊喜道:“果真有如此奇人?”须发灰白的高冠老人庄重一躬道:“天赐奇人于我王,国之大幸也!”赤膊男子哈哈大笑道:“好!三日之后试试手!”笑声未落,人圈外有急锐声音高喊:“大将军特急军报!”赤膊男子尚在愣怔间,一脏污不堪的甲胄之士已经飞步卷到面前,正欲开口,散发赤膊男子猛然一笑道:“如此脏脸,教哪个女人抹灰了?”内侍侍女们大笑大嚷道:“谁抹他灰,谁就他娘!”甲胄骑士脸色骤然涨红,陡地喝道:“大将军急报!秦国大军正向赵国开进!”

“你,你说甚?”赤膊男子的嬉笑不甘心地残留在嘴角。

“韩国已灭!秦国大军三路进逼,大将军请举朝会举国应敌!”

“老上卿,如何处置了?”赤膊男子向高冠者冷冷一瞥。

“我王勿忧,老臣已妥为处置,我王尽可安之若素。”

“好!老上卿该当褒奖!”赤膊男子也不问如何处置,立即满脸喜色。

“臣唯尽忠,不敢求赏。”高冠老者一脸敦诚忠厚。

赤膊男子回身对脏污不堪的甲士一挥手道:“你回报大将军:本王自有应敌之法,他只防住匈奴,莫操他心。”甲胄信使正要说话,赤膊男子已经哈哈大笑着扑向胡女群中奋勇施展去了。信使将军木然呆立,不知所以。须发灰白的高冠老人走过来殷殷笑道:“将军一路辛劳,老夫安置将军到胡人酒肆如何?将军歇息旬日,必能虎威大振,也不枉回邯郸一趟也。”信使将军脸色陡地一沉,一句话不说转身大步而去。高冠老人凝视着信使背影,一阵轻蔑的冷笑,也匆匆出了王城。

这个黝黑精悍散发赤膊的男子,是目下赵国国王赵迁。

须发灰白的红衣高冠老人,是目下赵国的秉政上卿郭开。

一国君臣如此轻慢于强敌压境,战国之世绝无仅有。

谚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赵国君臣荒政,自然也不是一夜间事。

赵武灵王大变法之后,赵国崛起为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山东强国。从此,赵国成为山东六国的抗秦轴心,也成为山东诸侯的安危屏障。其后两代,惠文王赵何在位二十八年,孝成王赵丹在位二十一年,赵国以强国实力与秦国生死周旋了两代近五十年。在此近五十年里,赵国虽时有失误,然总体言之,尚算根基稳固人才济济,朝野同心,一片勃勃生机。唯其如此,赵国在孝成王五年开始的长平大战惨败后,尚能扭转危局,并很快恢复军力,发动六国合纵攻秦,在岌岌可危的崩溃边缘避免了灭亡的命运。其后,秦国进入秦昭襄王晚年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三代频繁交接的低谷时期。秦赵俱各乏力,赵国遂与秦国保持了二十余年的平衡对峙。

孝成王赵丹病逝之后,秦赵均势开始倾斜,赵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赵国转折的枢纽,发生在悼襄王赵偃继位的九年里。

赵偃令赵国陷入乱政,起因与赵武灵王有着惊人的相似。武灵王因钟爱后妻吴娃,废太子(长子)赵章,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导致一场惨烈兵变,自己也遭兵变之困而活活饿死。悼襄王赵偃则痴心于一个邯郸倡女,衍生了又一则废立太子进而乱政的荒诞故事。

倡者何?战国民间歌舞人之统称也。此等歌女舞女,并非王城、官署的官养歌女舞女,而是专操歌舞为生涯的自由歌舞者,时人呼为市倡。战国大破大立之世,礼崩乐坏,风习奔放。赵国与诸胡多有渊源,胡服骑射之后胡风尤烈,男女性事开放尤过列国。此等国风之下,邯郸市井衍生出两种倡女,一曰卖身倡,一曰歌舞倡。歌舞倡与卖身倡之实际区别,在于是否以卖身为业,而不在是否卖身。也就是说,卖身倡常操此道谋生,时人呼为业娼。歌舞倡则以卖歌卖舞为业,除非遇到异常人物,寻常极少卖身,此所谓待价而沽也。是故,当世谚云:倡娼不分,倡通娼,业道通同。大约从齐国管仲的绿楼官妓必善歌舞开始,歌舞倡与卖身娼的界限已经预示着必然将被打破了。

长平大战后,赵孝成王一改豪放豁达的政风,戒慎戒惧如履薄冰,政事大多亲自操持。为此,已经早早立为太子的赵偃自觉无所事事,心有郁闷,索性不问国事而多涉市井玩乐,对外则宣称自己养性修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太子赵偃的秘密喜好,自然会招来各色专一以附庸王室、权臣为生涯的吏士门客。在赵偃的神秘游乐中,渐渐地浮现出两个可意心腹,一曰郭开,一曰韩仓。郭开原是王室家令 属下的一名计财小吏,因其精明勤谨,被家令派为太子府做计财执事。韩仓原本是韩国南阳郡一个市井少年,被选入韩国王宫做内侍,当年尚未净身,却逢秦军猛攻南阳,遂趁乱逃亡邯郸,混迹市倡行做了一个乐工。其时,赵王家令正在为太子赵偃物色料理起居的贴身随员,恰在一家歌舞坊发现了俊美伶俐的韩仓,遂买为官仆,教习诸般宫廷礼仪三个月后送入太子府试用。韩仓是奇特,男身偏有女心,一袭赵国特有的宫廷红衣上身,觉得自己便是一个窈窕少女,袅袅娜娜却又利落仔细,将太子赵偃服侍得无微不至,三个月后便除了仆人之身,做了太子府执事。郭开、韩仓都有一样长处,揣摩赵偃心事喜好总能恰到好处。时日不长,两人先后成为赵偃须臾不能离开的左右心腹。郭开熟悉邯郸市井,韩仓精于贴身侍弄,一内一外挥洒自如,赵偃不亦乐乎。

一日,赵偃得闻郭开密报:邯郸新出一歌伎,号为转胡仙,其美妙无以言传。赵偃心下大动,立即改装,带着郭开韩仓欣然前往。一会之下,赵偃心迷神摇赞赏不止,当即密嘱郭开以巨金秘密买回了这个转胡仙。

转胡者,华夏人与胡人通婚所生也。因其相貌兼具胡人与华夏特色,故曰转胡。这个号曰转胡仙的女子委实奇特:似胡非胡,似中非中,一头瀑布般长发非红非黄又非黑,似红似黄又似黑,鼻梁挺直肌肤雪白,眼窝半深,两汪秋水波光盈盈欲诉欲泣,更兼歌喉婉转舞姿妙曼,出市一年便在邯郸倡行声名大起,被一班风流贵胄奉为仙子。

赵偃对女人很是挑剔,尤其在韩仓侍榻之后,对女子几乎没了兴致。买回转胡仙之本意,也只在稀奇,只在品咂玩弄“转胡”趣味而已,根本没有想到要将其作为嫔妃。故,转胡仙进入王城之时,其公开身份只是白身舞女一个,名义归属王室歌舞坊,没有任何女爵封号。唯其如此,太子府上下也都只将转胡仙看做太子一个喜好玩物而已,谁也不曾上心,更没有人谏阻或禀报赵孝成王。

谁料,这转胡倡对任何名号爵位都浑然不做计较,似乎只专一一个天生尤物,只以侍奉太子为乐事。转胡仙生得姣好丰腴,身段软得百折千回,卧榻间热辣得百无禁忌。赵偃得之初夜,便觉其与出身贵胄的一班夫人嫔妃大异其趣。由是大乐,久而更知其味。从此,对女人很是挑剔的赵偃,竟只与转胡仙胡天胡地不知所以。韩仓每日进出太子寝室,清理诸般污秽痕迹,心头怦怦大动,竟于一夜侍寝时胡天胡地卷入了进去,将自己肉身也做了亦男亦女可进可退的器物交给了赵偃蹂躏。从此,赵偃或两人或三人沉溺卧榻,竟将一班夫人嫔妃看得粪土一般了。

倏忽不到三月,赵偃一改初衷,将转胡仙一举立做了良人。良人,是仅次于太子夫人、美人的第三等高爵嫔妃。依据传统,太子的前三等妻妾只有出身贵胄的女子才能获得。消息传出,大臣们始而一片惊愕,却终究没有人认真理论,赵孝成王也没有认真追究。毕竟国风奔放,一个老太子纳一市倡,给个名号,虽颇有轻贱之嫌,谁又能如何计较?

一年之后,转胡倡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赵迁。

赵偃爱倡入骨。这个生下来又哭又笑的儿子,赵偃看做是天赋异禀,先后三次上书父王:请改立正妻,以“转胡良人”为太子夫人。其时,赵孝成王体弱多病,神志却很是清醒,心知赵偃已经是年近四十的老太子,身边业已绕成一股势力,自己晚年很难再有时日改变朝局;若因太子无行而重新废立,赵国很可能陷入难以预料的乱局危局。反复思忖,孝成王终以先祖武灵王为鉴戒,决意不在晚年乱政。决断之下,孝成王召来赵偃,一番痛心告诫之后,下令赵偃立定了一则誓约:日后得以原太子夫人所生嫡长子赵嘉为太子,不得立新人之子为太子。赵偃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誓约也毫不犹豫地立了。

于是,这个转胡倡成了名正言顺的太子正妻。

其时整个赵国,只有郭开知道其中龌龊。一日,郭开借理财之名,将韩仓唤进太子府石库密室,严厉追问转胡倡生子究竟是谁的儿子?韩仓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嘟哝一句太子的儿子自然是太子的了,吭哧着不再说话。郭开大怒,举出两名侍女人证,威胁要立即向赵王举发韩仓。韩仓大为惊恐,长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抱住了郭开的大腿嘤嘤抽泣说,只要不向赵王举发,他终生便是郭开的儿子,任凭玩弄差遣。生平不近女色的郭开,狂暴地在冰冷的石板地上贯穿了韩仓女儿般的身体,还要韩仓咬破食指写下了一幅白帛血誓:自认郭开为假父,终生唯郭开之命是从!从此,郭开与韩仓结成了肉身死党,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宫廷生涯。

郭开谋划的第一步,是要韩仓斡旋赵偃,请以郭开为公子迁老师。

这个郭开秉性特异,不近女色,不贪钱财,天生敦厚相貌,善于结交上下同僚,在太子府口碑极好。郭开少学颇有功底,入王城为吏后更是处处揣摩学问,对弄人弄权术更是独有癖好孜孜不倦。征服韩仓之后,郭开尝拥韩仓之身自诩笑云:“弄人之乐,弄权之味,老夫独得其髓也!”几次密室赤身相对,郭开对韩仓条分缕析地拆解王室机密与未来对策。韩仓对郭开佩服得五体投地,决意追随郭开体味一番自己从未咂摸过的权力滋味。于是,韩仓再与赵偃独处时,以独有的柔腻向赵偃诉说郭开的种种才干,悄无声息地诱导赵偃将公子迁交给郭开发蒙。赵偃原本便对郭开信任有加,只不知郭开还颇有学问功底,听韩仓几番娓娓话语,心下已经对郭开中意了。一月之后,赵偃与郭开做了一次密谈,听郭开备细叙说了所读典籍以及对赵国庙堂格局的剖析,对郭开大为赞赏,立即下令将公子赵迁交郭开发蒙。赵偃拍案说,公子加冠之前若能熟诵典籍,足下做太子傅也非难事!

谁也没想到,三年方过,公子赵迁竟神奇地通诵《诗》《书》,一时获神童之名。由是,郭开一举晋升中府丞,总掌王室府库内侍,并得兼领公子师。韩仓没有实职,却也成了太子舍人 ,在邯郸宫廷炙手可热。

未过几年,赵孝成王病逝,赵偃即位做了赵王。

这是公元前244年,正是少年嬴政即位秦王的第三年。

赵偃一即位,便要立即下令擢升郭开韩仓等一班心腹为大臣。郭开却及时谏阻,劝赵偃先做几件大事站稳根基。赵偃问,何事为大?郭开答曰,战国之世,战事最大。赵偃问,战事虽大,从何着手?郭开答曰,对秦战事风险太大,莫如对燕,但能大胜,我王方可站稳根基放开手脚。

赵偃听从了郭开对策,停止擢升心腹近臣,下书起用边军大将李牧、兵家之士庞煖对燕国大举进攻。赵国素有两仇,一为秦国,一为燕国。赵秦之仇在争霸,赵燕之仇在争气。燕国本非赵国对手,却偏偏嫉恨赵国,每每在赵国吃紧的当口在背后袭击,不知多少次使赵国陷入腹背受敌之危局。尤其在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中,燕国非但几次成为秦国的结盟国而对赵产生威胁,且中原战国只要与赵国发生龌龊,第一个便来结好燕国,多使赵国如芒刺在背。唯其如此,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用兵目标基本是铁定的三个方向:一对秦国,二对匈奴,三对燕国。及至孝成王之世,匈奴已经对赵国深为忌惮,很少骚扰赵国。赵国的战事几乎只剩下对秦对燕。对燕作战虽不如对秦作战声威之大,然毕竟也是痛击世仇的争气战,举国上下无不嗷嗷奋然。赵人之欢欣,一则在于对燕复仇,二则在于新赵王所起用的李牧、庞煖深具人望,使赵人顿生长城可倚之坚实感。

此时,李牧 已经是天下名将,自不待言。庞煖之名,却鲜为人知。

战国之世名将如云兵家似雨,为后世熟知者或是战功巨大如吴起、白起、乐毅、田单、孙膑等,或是命运曲折,如廉颇、赵括、信陵君等。许多名将兵家则或因为战绩不大,或因为命运缺乏大起大落,而为后世淡忘。这个庞煖,便是后一类杰出之士。若非生逢赵国末世,其人完全可能成为一流名将。庞煖之特异,在于他是一个兼具纵横家、兵家、名将之能的全才人物。庞煖流传后世的纵横家论有《庞煖》 两篇,兵书有《庞煖》三篇。赵孝成王末期,庞煖受孝成王密书奔波列国,欲图趁秦国陷入低谷之时发动六国合纵,一举遏制秦国于函谷关内。历经两三年秘密斡旋,合纵盟约几乎达成之际,赵孝成王不幸长逝,合纵攻秦遂告搁浅。此时,新赵王下书庞煖为赵军大将,与李牧两路攻燕,自然深得人心。庞煖一番思忖,断定先行攻燕而后再图合纵较为妥当,当即欣然奉命。

事实是,赵偃之所以命李牧、庞煖并为大将,赵国军制使然。由于赵国多匈奴之患,边军历来自成一体。自李牧大胜匈奴稳定边地之后,虽为名将,却不是统领赵国全军的上将军(后为大将军)。赵国边军之外的主力大军,此时仍然没有深孚众望的统帅。赵偃此前曾想召回廉颇,为的便是统率边军之外的赵军主力。就名义而论,统率腹地赵军的统帅一般是上将军或大将军,有辖制边军之权。在赵国的历史上,此时还没有过边军大将做大将军统率举国大军的先例。正因为如此,原非雄才大略的赵偃,自然不会想到破除既定格局而擢升李牧为大将军的路子上去。

李牧奉命,大军先出,一战攻克燕国武遂、方城 两地。正在李牧大军要乘胜进击的时刻,匈奴骑兵南下阴山草原。李牧军剽悍灵动,一得警报,立即回军云中,暂缓了对燕攻势。

赵国腹地大军远不如李牧边军快捷。庞煖尚在聚集大军之时,燕军已直扑邯郸北部要塞巨鹿而来。原来,在李牧边军攻下燕国两城之后,燕王喜大为惊恐,召集大臣紧急会商对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上大夫剧辛奋然应对,提出燕军胜赵,须得避亢捣虚,直攻赵国邯郸!剧辛说,赵国腹地大军统帅是庞煖,自己曾与庞煖共图合纵,深知其用兵弱点,攻取不难,自请率军十万,南下攻赵军必获大胜。燕王喜大是振奋,立即下书如是行。剧辛大军未到巨鹿,庞煖五万兵马已经兼程赶来。两军会战于巨鹿之外河谷山峦,不消半日,燕国兵马一败涂地,战死两万余。庞煖亲率精锐冲击剧辛中军,剧辛眼看大军崩溃,不堪大言之下惨败屈辱,羞愤自裁于乱军之中。

对燕战事两大胜,赵国气象振作,赵偃得到了朝野拥戴。

庞煖趁机上书赵偃,请重新发动六国合纵攻秦。庞煖在上书中慷慨激昂道:“目下秦国正在主少国疑之时,合纵攻秦,此其时也!若错失良机,秦国度过危局,六国命运未可知也!夫赵为山东屏障,若不奋然鼓呼,其时天下固无列国,焉得有赵独存哉!”赵偃心下不定,问策于郭开,郭开对曰:“合纵之士论天下,天下时时皆危。何也?无天下之乱局危局,则无纵横家功业也!四代先君着力于六国合纵数十年,赵国血流成河失地无算,未尝一见功效,反引来列国猜忌,燕国屡为黄雀在后,岂非铁证哉!我王若图赵国安稳,当适可而止。”赵偃皱着眉头道:“国人之心正在势头之上,庞煖上书不无道理,何辞得以推托?”郭开一脸敦诚地说:“合纵抗秦乃是大道,自然不能推托。我王之策,只不全力而为,为赵国留下退路便是。”赵偃欣然认可,于是下书庞煖:赵国参与合纵,但不做纵约长国,若能达成合纵,出兵数额届时议定。

庞煖得如此下书,心中很是郁闷,本当再次上书力请,却接李牧副将司马尚密书。密书言,目下赵国朝局多有隐患,能为则为,不必力争,公自参详。庞煖心知这一告诫极可能是李牧之意,便不再力争,只立即南下联络合纵了。因赵国与燕国新战成仇,庞煖没有先游说燕国,而是直下楚国,说动春申君黄歇共同斡旋列国。不到一年,在春申君与庞煖的鼎力斡旋下,除齐国偏安东海不愿卷入外,楚、赵、魏、韩、燕五国秘密达成合纵攻秦盟约:以楚王为纵约长,以庞煖为联军统帅,立即聚兵攻秦。

赵偃即位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41年,五国合兵三十万,从魏国故都安邑渡河出少梁山地,南下猛攻秦国故都栎阳地带,联军进至蕞地 ,被蒙骜统率的秦军一战击退。自来合纵,五国联军只要一次战败,便各自保全实力撤军,从来没有过整军再战之说。这一次也一样,无论庞煖与春申君如何力主再战,联军都呼啦啦散了。秦军为了惩罚魏国借地攻秦,大军一举出关,攻下了魏国河内重镇朝歌。魏国震恐,立即对秦国单独议和撤出合纵联军。秦军掉头南下,楚考烈王大是慌乱,立即接受一班元老的“避秦迁都”对策,将国都迁到了寿春 ,都城名字仍一如既往地叫做郢都。

战国之世的最后一次合纵,在秦国最低谷的时期悄无声息地瓦解了。

合纵战败,赵偃并没有严厉处治庞煖,一则是赵军伤亡不大,二则是赵偃原本便对此次合纵没抱奢望。于是,庞煖功(胜燕)罪(合纵战败)相抵,不升不黜,依旧做着名义上的赵军大将,始终没有大将军实职。从此,庞煖在赵国终无伸展,直到赵悼襄王(赵偃)的最后一年,庞煖又对燕国打了不大不小的一仗,夺得两城之地。同年,赵悼襄王死去,赵国进入最荒诞时期,庞煖便被赵国遗弃了。反之,由于“处置合纵得体,得以保全赵国实力”,郭开、韩仓等一班原太子府的心腹虽未成为显赫大臣,却更得赵偃的信任了。

此时,赵偃得郭开谋划,决意处置自己一直搁置的大事了。

合纵战事一结束,赵偃下了一道特书:册立原太子夫人为王后,并在令书中将新王后定名为准胡后。当此之时,多年过去,转胡倡之事原本已经渐渐被赵国朝野遗忘。王书一下,朝野恍然哗然——呀!赵国原来还没有王后!

册立王后,原本是新王即位的题中应有之意,赵国大臣们却倍感突兀而陷入了尴尬。根本缘由,是大臣们突然想起了这个太子夫人的根基身份——市倡。不赞同么?这个转胡倡已经做了多年太子正妻,且已生有一个儿子。再说,太子即位为王,太子正妻立为王后,原本天经地义,若因其身世再来诘难,你当初做甚去了?更何况,赵偃还有更硬正的说辞:先王尚且不计,许转胡女为太子正妻,尔等大臣凭何反对册立王后?身家根基之说,对于豪放不拘细行的赵人,确实显得有些迂腐,不好据此而开口反对。然则赞同么?无论赵人风习如何开放,一个倡女养则养矣,要做国母毕竟大失颜面,若是国人蒙羞民心离散,赵国还有个好么?于是,邯郸庙堂第一次出现了举朝无人说话的局面,更无任何喜庆之象。正在赵偃束手无策之时,郭开一言解惑。郭开说:“无人上书谏阻,足证举国拥戴,我王何惧之有哉?”赵偃恍然大笑道:“无人谏阻便是举国拥戴,中府丞何其明察也!好!”

赵偃立即下书:朝野一无异议,欣然拥戴,准胡后册立大典择吉日行之。

于是,当年的转胡倡又做了赵国王后。

当然,事情并没有完结。郭开韩仓等此时的图谋是:力促赵偃废去原先正妻所生的嫡长子赵嘉的承袭资格,册立准胡后所生的公子赵迁为太子。只要赵迁成为太子,郭开韩仓一党的前路便无可限量。将赵迁立为太子,赵偃原本尚心存顾忌。最大的根由,是赵偃自己当年对父王立的誓约已经颁行朝野,一时不好改口。国人层面的原因,在于赵武灵王之后,赵国朝野对废立太子历来视为不祥之兆,几乎是不问青红皂白便一口声反对,确实难以发端。

此时,又是郭开的上书使赵偃下了决断。郭开的说辞是:“自古至今,嫡子者,王后正妻之子也。公子嘉之母,已被先王废去太子夫人。若我王无王后,王后无生子,公子嘉为太子,尚可议也。今王后有嫡子聪颖勇武,而不立太子,却以庶人母之子为嫡子立太子,未尝闻也!果如是,国乱失序也。昔年先祖武灵王得吴娃立后 ,自须以吴娃王后生子为太子,而废故太子赵章。先王之举,何错之有哉!若无武灵王废立之举,何得其后两代先王之赫赫功业?庙堂元老强涉废立,国人懵懂不知所以,何异于诋毁先王哉!”

赵偃接书,拍案大笑道:“本王有郭开,岂非天意也!”

赵偃再度下书:废去嫡长子赵嘉承袭资格,改立赵迁为太子。

赵国朝局由是生乱。一班元老重臣搬出先王誓约,坚执不赞同废立两变。其最为慷慨激昂的说辞,是赵武灵王擅行废立而致赵国大乱的前车之鉴。大将李牧、司马尚等久在边地,深知转胡倡之根基,更是一力声援邯郸老臣,与庞煖等腹地大将共同上书疾呼:“倡女为后,国之羞也!倡子为君,国之谬也!公子嘉为太子,则赵国安!公子迁为太子,则赵国危!”

当然,不乏另一班所谓新锐用事者鼎力支持废立。这班人物的轴心,便是郭开韩仓。其时,郭开韩仓已经精心谋划数年,昔年的太子府执事们都已经是各方实权大吏;更有被郭开韩仓收买的诸多非元老臣子,以及邯郸守军大将扈辄等为援,在庙堂已经是颇见声势,与元老边将们几乎可以分庭抗礼。在郭开势力撑持下,赵偃在朝会之上振振有词道:“赵国元老大臣中,自家废立之事多如牛毛,王室几曾涉足!何本王废立太子,便多有物议,岂有此理?子本我子,知子莫若父,本王宁不知孰贤孰不肖哉!”

由是纷争三年,终究相持不下。

赵偃烦躁不堪,渐渐显出玩乐本性,复终日与转胡倡胡天胡地,时不时还要拉进乐此不疲的韩仓,很少到书房殿堂处置政务了。未几,赵偃暗疾渐渐显现,腰膝酸软,面色苍白,骤然老态毕现。郭开时时与韩仓密会,深知赵王已经耗空,时日必不久长。一日,郭开借搜求得延年益寿之方为名,请见赵王。赵偃在寝室卧榻见了郭开。郭开流泪涕泣道:“臣已访得东海神异方士,可使人起死回生,长生不老。我王若能妥善安置镇国事宜,而后偕王后、韩仓遨游东海,待体态康健之时再归国秉政,岂非人生乐事哉?”

身心疲惫得连笑一笑都没了力气的赵偃,又一次被郭开的忠心感动了。

要得长生不老,得东海求仙;要得东海求仙,得先行安置镇国班底。

郭开给赵偃的路数是清楚的,赵偃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赵偃不经朝会议决,断然径自下书:元老大臣尽归封地,不许与闻国事!同时,赵偃又下特书,严厉申饬李牧、庞煖、司马尚等一班大将:“尔等职在守边抗敌,毋涉国事过甚!”不待各方提出异议,赵偃正式下书颁行朝野:废黜公子赵嘉承袭身份,册立赵迁为太子;擢升郭开为上卿,摄丞相事兼领太子傅,辅佐储君总领国政。也就是说,尚未加冠的公子赵迁非但立即立为了太子,且在郭开辅佐下总领国政实权。赵偃之所以如此决断,也并非全然听信郭开的访寻长生不老之言。赵偃本意,既然自己病势难以挽回,既然朝野反对废立,索性早日将国事实权交给赵迁郭开,若元老大臣与边将们果真起事,自己或可有时日挑破了赵国脓包,强如自己身后发生惨烈的倒戈政变。

赵王一意孤行,赵国朝野一片哗然。

由此,郭开浮出水面,由一个中府丞骤然成为蹲踞赵国庙堂的庞然大物。

赵人鼎沸了,最为愤愤然的骂声是:“大阴老鸟,乱我大赵!”

大阴老鸟者,郭开也。自赵王王书颁行朝野,郭开之名赫赫然传遍庙堂山乡。赵人恍然奔走相告,着力搜求“郭开何许人也”的诸般消息。不到半年,郭开的种种阴暗故事弥漫了赵国,引来赵人切齿痛骂。赵人痛骂郭开,其意再明白不过地一齐裹挟:此等大阴之人拥戴新太子,太子能是甚好货色!大阴者,大伤阴骘(阴德)之谓也。战国之世,最入骨的骂辞便是大阴人。郭开之前,只有秦国的嫪毐获此恶骂。其诅咒所指,是其人连根毁灭阴骘,必得最大恶报。

流传最普遍的故事,是郭开曾以不可想象的阴谋陷害名将廉颇。

长平大战之初的上党对峙中,廉颇被赵孝成王以赵括换将,愤然之下出走魏国。孝成王末年,召回了廉颇,然未及任用,孝成王已病逝了。赵偃即位,初期欲建根基,下令廉颇将兵南攻魏国。大军未发,郭开提醒赵偃说:“廉颇久居魏国,若不死力攻魏,岂非危哉?”赵偃以为大是,立即派名将乐毅之子乐乘替换廉颇。廉颇大怒,率军进攻乐乘。乐乘有心,不战自逃。廉颇此举违法过甚,自知难以立足赵国,又出走到了魏国。五国合纵兵败,庙堂废立事起,赵偃反复思忖,赵国若没有一个资望深重的大将统率腹地大军以稳定朝局,赵国很有可能再次发生惨烈宫变。由是,赵偃下令复召廉颇归赵。

郭开得知消息,深知廉颇恩仇之心极重,若重掌兵权,必记恨自己当年的一言去帅之仇;以廉颇的暴烈秉性,对素无嫌隙的替代大将乐乘尚敢公然攻击,对他郭开岂能放得过去?然此等事关乎个人恩怨,郭开又不能公然劝谏以伤自己敦诚忠厚之名。思谋之下,郭开先向赵偃举荐了一个得元老与赵王共同信任的大臣为特使。而后,郭开又以重金贿赂这个特使,密谋出一个诋毁廉颇的奇特之策。

其时,魏国朝局腐败,一信陵君尚且不用,如何能重用廉颇?老廉颇备受冷落,终日郁闷,闻赵王特使来魏查勘自己,精神大是振作。为赵王特使洗尘之时,老廉颇风卷残云般吞下了一斗米的蒸饭团,又吞下了十余斤烤羊,之后抖擞精神全副甲胄披挂上马,将四十余斤的大铁戟舞动得虎虎生风,与宴者连同特使无不奋然喝彩。

不料,特使回到邯郸,赵偃问起廉颇情形,特使却回报说:“将军虽老,尚善饭,一餐斗米而半羊。然与臣坐,一饭之间三遗矢(屎)矣!”赵偃不禁苦笑,拍着书案半是揶揄半是叹息道:“战阵之上何能遗矢(屎)而行哉!廉颇老矣!”其时郭开肃立王案之下,立即接了一句:“臣闻将军扈辄壮勇异常,或能解我王之忧。”赵偃目光大亮,立即下令召见扈辄。

扈辄原是镇守武安要塞的将军,生得膀大腰圆黝黑肥壮,行走虎虎生风,站立殿堂如同一道石柱,只一声参见我王,便震得殿堂嗡嗡作响。赵偃一见其势态,心下已是大喜,也不做任何考校,立即下令扈辄做了邯郸将军。自然,召回廉颇的事也泥牛入海了。后来,这个得郭开举荐的扈辄,统帅大军进驻平阳与秦军对抗,一战便被桓龁大军击溃,连头颅也被秦军割了。扈辄外强中干,丧师身死,知情者原本已经开始痛骂郭开了。其时,老廉颇因回赵无望,遂入楚国,又因不适应楚军战事传统,终无战功,以致郁闷死于楚国寿春。廉颇之死的消息传来,赵国朝野一片惊叹哀伤。当年真相也由魏国渐渐传入赵国,郭开弄人之阴谋始得赤裸裸露出形迹。于是,郭开在赵国朝野有了大阴之名。

然则,无论朝野如何骂声,郭开却因与赵偃素有根基,更兼韩仓在卧榻间为郭开一力周旋,竟然始终蜷伏在王城之内安然无恙。及至郭开一朝暴起,迅速浮上水面,由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中府丞倏忽擢升为实际上的领政大臣,赵人的咒骂也只能是徒叹奈何而已了。

正在赵国纷纭之际,悼襄王赵偃暗疾不起,骤然在盛年之期病逝了。

赵国有了最为荒谬的一个君王,幽缪王 赵迁是也。

赵国有了最善弄权的一个恶臣,大阴人郭开是也。

赵国有了一个鼓荡淫秽恶风的弄臣,乱性者韩仓是也。

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开始了赵国最为荒诞的幽缪之期。

即位之时,这个赵迁只有十八岁,尚未加冠。秦赵同俗,二十一岁行冠礼。因此由头,郭开指使韩仓等一班亲信郑重其事上书道:“奉祖制,王得加冠之年亲政,加冠之前宜行上卿摄政。如此,王可修学养志,赵国朝野可安。”赵迁深感郭开一党死力维护之恩,自是欣然允准。然则允准之余,赵迁还是约定了一则大事:“国政尽交上卿,可也。然王城女事,得在本王。”郭开久与赵迁相处,素知其秉性心事所在,慨然一诺道:“老臣守约。然王城女事,不得涉及王后名号。否则,老臣无法对朝野说话,只怕我王之位也未必稳当。”赵迁一阵大笑道:“本王只要女肉!要王后做鸟!”于是一声喊好,君臣两人击掌成约。

郭开心思缜密,立即擢升韩仓为赵王家令,总管赵王嫡系家族之事务。郭开对韩仓的叮嘱是:“稳住那个转胡太后,摸透赵王喜好,只要他母子不谋朝政,任他嬉闹不管。若有谋政蛛丝马迹,立即报假父知道!小子若不上心,老夫扒你三层皮,再割了你那鸟根喂蛇,教你生不如死!”韩仓娇声叫着老父,伸出比女人还要柔腻的臂膊抱住了郭开咯咯笑道:“老父叫我做了大官,咂摸了想也不敢想的权势显贵,小女子便是死,也只能死在老父胯下。甚太后,甚赵王,小女子只认老父也!”郭开大乐,又一次蹂躏了那再熟悉不过的男女肉身。之后,郭开便颁行了领政大臣书令,正式将韩仓派进了太后宫掌管事务。

与此同时,郭开以“赵王尚未加冠,诸事须得太后照拂督导”为由,领群臣上书,请太后与赵王移居一宫行督导事。内有韩仓一班内臣进言,外有郭开一党多方呼应,理由又是堂堂正正,转胡太后便欣欣然搬进了赵王寝宫。不到半年,郭开得韩仓频频密报:赵王母子尽皆放浪形骸,心头了无国事。郭开由是大乐,开始在赵国认真梳理起来。

王城之内的新赵王,也开始了天地人三不管的乐境。

赵迁天赋玩心入骨,油滑纨绔,又刁钻多有怪癖,未几便将王城折腾得一片淫靡失形。赵迁最为特异的癖好,是淫虐女子为乐。还是少年王子时,赵迁便偷偷对身边侍女肆意淫虐。其母转胡倡心知肚明,非但不加管教,反将儿子行为视作君王气象,严令侍女内侍不得外泄,以致其父赵偃也不知所以。如今,赵迁做了国王,昔日尚存畏惧的诸多约束一应云散,顿时大生王者权力之快感,在王城大肆伸展起来。但凡王城女子,无分夫人嫔妃侍女歌女,赵迁都要逐一大肆蹂躏一番,而后品评等级,以最经折腾最为受用者,赐最高女爵。如是三月,王城女子的爵号一时乱得离奇失谱。今日遍体鳞伤的洗衣侍女做了高爵夫人,明日奄奄一息的夫人又做了苦役。发放俸金的韩仓手忙脚乱,常常错送俸金,往往正在纠正之时,女爵却又变了回来。于是,韩仓召集一班心腹会商,报请赵迁允准,遂定出一个旷古未有的奇特办法:除了王太后,王城内所有女子的爵位俸金一律改为一年一结,按每个女子在各等爵位所居时日长短,分段累加累减而后发放。未几,邯郸王城出现了奇特景观,所有女子一律平等,都是赵王的女奴;女奴等级之高下,全赖自己的奴性作为。此等规矩之下,王城女子们竞相修习“挨功”,看谁经得起皮肉之苦,看谁经得起种种恶淫蹂躏。如此不到半年,王城已经抬出了十三具女尸,其中出身贵胄的夫人、嫔妃占了一大半。赵迁的淫虐技艺则日益精湛,认定王城女子太过娇嫩,太守规矩,大大有失乐趣,放言要周游列国,寻觅可心的天赋女奴。

郭开得韩仓密报,不禁大惊,忙不迭进宫一番劝谏道:“我王求贤心切,老臣固不当阻拦。然则,方今天下战乱多发,若我王但有不测,非但我王大业从此休矣,我王求乐止境亦未必可成。王当三思。”赵迁眼珠骨碌碌转得一阵,阴声笑道:“上卿之见,本王便闷死在这石头城里?”郭开道:“老臣之见,我王可在国中觅一山水佳境长居,其乐更甚亦未可知也。”赵迁天赋奇才立即迸发,兴奋拍掌道:“好主意!有山有水有林木,野合!野趣!”

“至于我王求贤,老臣可以代劳。”

“求贤?”赵迁噗地一笑,“本王求贤,只怕非上卿之求贤。”

“老臣之求贤,却与我王之求贤无二。”

“求贤两字,还是不说的好。”第一次,赵迁有些脸红了。

“王即邦国。于王有益者,便是于国于民有益,岂非贤哉?”

“好!求贤便求贤,随你说。”面对郭开的坦然正色,赵迁也豁达了。

“老臣遴选贤才,大体不差。”

“上卿通晓此道?”赵迁大为惊喜。

“老臣不通,自有通人。”

“噢?何人?”

“家令韩仓。”

“好!上卿识人也!”赵迁一阵大笑。

“我王既认大事,便当成约。”郭开一如既往地敦诚忠厚。

“好!成约:本王不出赵国,上卿督责求贤!”

回到府邸,郭开以求贤名义名正言顺地召来韩仓,连同一班亲信分为两支人马:一支由郭开自己率领,到柏人整修赵王行宫;一支由韩仓率领,北上匈奴秘密搜买奇异胡女。

柏人,原是邯郸以北百余里的一座春秋晋国的古邑。这座城堡坐落在泜水南岸,东临一片大湖,名为大陆泽。大陆泽东南岸,当年赵武灵王被困死的沙丘行宫正与柏人遥遥相望。武灵王困死沙丘宫之时,柏人尚无赵王行宫。后来,赵惠文王思念其父武灵王与其母吴娃,然又不忍住进沙丘宫祭奠,于是在大湖对岸的古老城堡外修建了一座行宫,借地而名,称为柏人行宫,以为遥祭居所。柏人行宫山清水秀,冬暖夏凉,然在惠文王死后很少启用,渐渐便有些荒芜了。郭开要将赵迁安置在柏人,看中的是这座行宫既隐秘幽静,又来往近便。赵迁胡天胡地大折腾,女子惨叫声昼夜可闻,不隐秘自然不行。赵迁是国王,但有不测或不堪入耳之丑闻传出,郭开也得陪葬。所以,事虽不大,郭开却得亲自督导,务求妥善严密。太远太偏也不行,不利于郭开与赵迁通联。柏人水陆两便,飞骑马队一个时辰便到,财货输送与甲士调遣都很是方便,自然是上选之地。凡此等等,郭开在入宫之前已经思谋定当。至于被郭开始终说成“求贤”的那件事,更是好办。有精通男女嬉戏的韩仓率一班亲信北上匈奴,断无差错。事实迅速证实了郭开的预料,月余之后,韩仓第一道密报飞到:非但女贤有得,且重金买得六名喜好虐女的胡人武士,预为驯养奇特女贤。

如此忙碌两月余,赵迁搬入柏人,奇异的贤才也接踵送到了柏人。

韩仓搜求的西域胡女,个个生得人高马大,金发碧眼肤色雪白热辣奔放,非但扛得折磨者大有人在,其中火爆者还时不时与赵迁厮缠对打。赵迁大觉刺激,雄心陡起,日日以制伏胡女多少为战场胜败。于是,柏人行宫又有了新的虐女法度:赵王若连续打翻三十六个高大肥白的胡女,且能连番野合十女,家令韩仓便扮作战场军使,骑着快马打着红旗四处飞驰报捷,而后便大宴庆功;若有一女经得起连续三日滚打折腾,且能侍奉赵王一夜于野外林下,得赏赐爵号以为褒奖。

如此日复一日,赵迁郭开韩仓各得其所各有其乐,彼此大觉痛快。

正在赵迁郭开韩仓们开心之时,一场权力阻击突然来临。

赵迁即位的第二年初秋,王族大臣们以春平君 为首,突然鼓动公议:赵王将到加冠之期,庙堂当行筹划冠礼朝会,郭开当如约还政于赵王!原来,此时在赵国臣民心目中,赵王淡出国事,全然是大阴人郭开所致,坊间关于赵王的依稀传闻,也全系郭开一党恶意散布。如今王族大臣一动议,立即引得朝野一片奋然呼应,矛头直指当道者郭开。加冠还政,是丧失事权的元老大臣们早早预谋好的一个关口,其首要目标是还政赵王,而后目标是施压赵王罢黜郭开。

不料,郭开分外豁达,一接到联具上书,立即便行朝会。郭开在朝会上慷慨宣示:明春为赵王行冠礼,而后赵王亲政,老夫决意隐退。此举大出群臣意料,发动公议时的奋然倒郭之势顿时没了着力处,一时皱着眉头默然一片。毕竟,王者冠礼是一套极为繁复的程式典礼,几个月的预备是无论如何不能少的。郭开应允开春举行冠礼,又答应届时隐退,你还能如何反对?

朝会之后,元老大臣们秘密聚会商议,终于一致认定:郭开是虚与周旋拖延时日,实则根本不打算还政赵王。于是,由王族元老牵头,秘密通联赵军大将,共同约定:开春之后郭开若不还政赵王,立效沙丘宫兵变故事,诛灭郭开一党!李牧、庞煖、司马尚等赵军大将早已不满郭开专权,与王族元老一拍即合,立即开始了向武安、少阳、列人、巨桥四邑 秘密进军包围邯郸的诸般调遣。

谁知又是一个不料。开春之后,赵王迁的加冠大礼如期举行。冠礼后的朝会上,老郭开当殿请辞归乡。其殷殷唏嘘之态,令举事大臣们喜出望外,只盼赵王就势准了大阴人所请,其后只要这个大阴人走出邯郸城外,立马将他碎尸万段。

谁知,还是一个不料。郭开请辞之后,赵王亲述口书,举事大臣们的脊梁骨一阵阵发凉。赵迁念诵的是:“老上卿乃先王旧臣,顾命而定交接危局,摄政而理赵国乱局,今又还政本王,功勋大德,天地昭昭也!本王何能违背祖制,独弃两世功臣乎!今本王亲政,第一道特书:老上卿晋爵两级,加封地百里,仍居国领政!”末了,赵迁还骨碌碌转着眼珠拍着王案,恶狠狠加了一句,“敢有不服老上卿政令者,本王拿他喂狼!”

元老大臣们瞠目结舌,心下料定大阴人郭开一定是猖狂不可一世。

不料,又是一个不料。郭开匍匐在地,当殿号啕大哭,再度请辞。

赵迁一脸厌恶地嚷嚷起来:“说辞我都背完了,如何又来一出?散朝!”

至此,举殿大臣无不愕然失色。

不明不白 李牧终究与郭开结成了死仇

赵国朝局当变未变,一场秘密兵变不期然开始酝酿了。

国政依然在郭开手中,而且还更为名正言顺。尤为可怕的是,赵王迁显然已经在郭开的掌握之中了。原本,赵国臣民尚寄厚望于赵王亲政。然新赵王亲政半年,一次朝会不行,只在王城与行宫胡天胡地,其荒淫恶行迅速传开,成为人人皆知而人人瞠目的公开秘密。赵国臣民大失所望,举事大臣们更是痛感被大阴人郭开算计。于是,一班被悼襄王赵偃罢黜的王族大臣们相继出山,以春平君为轴心屡屡密谋,酝酿发动兵变拥立新君。

正在此时,一个突然事变来临——秦军桓龁部大举攻赵!

秦军攻赵的消息传开,朝野一时大哗。毕竟,秦赵之仇不共戴天,抗秦大计立成朝野关注中心再是自然不过。举事大臣们立即谋定:上书举李牧为大将御敌,其后无论胜败,都要诛杀郭开并胁迫赵迁退位。元老们如此谋划,基于一个铁定的事实:上年秦军攻赵平阳,郭开不经朝会便派亲信大将扈辄率军十万救援,结果被秦军全数吞灭;今年秦军又来,郭开定然还是举荐无能亲信统军,最终必将丧师辱国!所以,元老们要抢先力荐李牧抗秦,之后再杀郭开。元老们一致认定:庞煖虽有将才,然腹地赵军终究不如李牧边军精锐,赵国已到生死存亡关头,必须出动边军抗秦;李牧抗秦,诛杀郭开,赵王退位,三者结合,必能一举扭转危局。

不料,元老大臣们的上书还没有送入王城,赵王特书已经颁下:准上卿郭开举荐,以李牧为将率军抗秦!举事大臣们愕然不知所措,对郭开的行事路数竟生出了一种神鬼莫测的隐隐恐惧。春平君闻讯,铁青着脸连呼怪哉怪哉,说不出一句囫囵话来。

郭开终日思谋,对朝局人事看得分外清楚:赵国尚武,又素有兵变之风,要稳妥当国,便得有军中大将支撑,否则终究不得长久。基于此等评判,郭开早早就开始了对军中将士的结交,将扈辄等一班四邑将军悉数纳为亲信。上年扈辄大败身死,郭开才恍然醒悟:四邑将军因拱卫邯郸,名声甚大,泡沫也大,赵军之真正精锐还是李牧边军。郭开也想到过庞煖,然认真思忖,终觉庞煖没有稳定统率过任何一支赵军,在军中缺乏实力根基;不若李牧统领边军二十余年,喝令边军如臂使指,若得李牧一班边军大将为亲信,何愁赵国不在掌控之中?反复揣摩,郭开决意笼络李牧,以为日后把持国政之根基力量。

秦军再度攻赵,郭开视为大好时机。

紧急军报进入王城,正在三更时辰。郭开没有片刻停留,立即飞马赶赴柏人行宫。更深人静之时,执事内侍回说赵王此时不见任何人。郭开却坚执守在寝宫内门之外,严令内侍知会韩仓立即禀报赵王。此时的赵迁,正在长大的卧榻上变着法儿大汗淋漓地犒赏一个可心胡女。被疾步匆匆的韩仓唤出,赵迁光身子裹着一领大袍,偌大阳具还湿漉漉地在空中挺着,浑身弥漫出一股奇异的腥臊,阴沉着脸色不胜其烦。郭开本欲对赵迁透彻申明目下危局,而后再说自己的谋划。不料还没说得两句,赵迁挥着精瘦的大手便是一阵吼叫:“你是领政大臣,原本说好两不相干,半夜急吼吼找来疯了!秦军攻来如何,干我鸟事!”吼罢不待郭开说话,腾腾腾砸进了寝宫,厚重的大门也立即轰隆咣当地关闭了。老郭开看着隆隆关闭的石门,举起袍袖驱赶着萦绕鼻端的腥臊,愣怔一阵,二话不说匆匆出宫了。

回到邯郸,晨曦方显。郭开不洗漱不早膳,立即开始紧急操持王书颁行。赵迁虽则亲政,移居柏人行宫,却将最要害的王城书房的一班中枢大吏丢在邯郸,理由只有四个字:“累赘!聒噪!”这些中枢大吏,原本便是郭开多年来逐一安插的亲信。郭开行使赵王权力,确实没有来自宫廷中枢的特异阻力。诸多事务郭开之所以禀报赵迁,除了不断试探赵迁,毋宁说正在于激发别有癖好的赵迁的烦躁,进而给自己弄权一次又一次夯实好坚实的根基。此次事情紧急,郭开一反精细打磨的成例,立即聚来包括掌印官员在内的各方心腹开始铺排。不消半个时辰,大吏们便依照郭开口授拟出了赵王特书,而后立即正式誊刻,又用了王印。

不到午时,郭开的赵王特书紧急颁行邯郸各大官署。

匆匆用膳之后,郭开亲率马队星夜兼程地赶赴云中郡边军大营

云中司马详细盘查了半个时辰,才准许郭开进入幕府,其冷落轻蔑显而易见。饶是如此,郭开没有一丝不快,依然敦厚如故地堆着一脸笑意,等来了李牧的接见。李牧散发布袍,不着甲胄,连再寻常不过的马奶子酒也不上,只冷冰冰嘲讽道:“老上卿夤夜前来,莫非要亲自领军抗秦?”郭开急如星火而来,此刻却慢条斯理道:“老夫寸心,力荐将军为抗秦统帅,岂有他哉?此战无论胜败,老夫都会举荐将军为赵国大将军。赵国大军,该当由将军这等名将统帅。国政大事,亦须大将军与老夫共谋。”李牧冷笑道:“无论胜负皆可为大将军,天下还有赏罚二字么?”郭开却道:“老夫信得将军之才,此战必胜秦军无疑!”李牧无论如何铮铮傲骨,对这等笃信边军必胜之辞也不好无端驳斥,遂淡淡一句道:“若是赵王下书调兵,上卿只管宣书。”在李牧看来,郭开此等大阴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举荐与他格格不入的将军做抗秦统帅,只能是调走边军精锐,而后再交给自己的亲信去统帅;然则大敌当前,是国家干城,毕竟不能做掣肘之事,王书调兵是无由拒绝的。

郭开宣读完王书,李牧愣怔不知所以了。

“聚将鼓!”良久默然,李牧大手一挥下令。

李牧没有与郭开做任何盘桓,甚至连一场洗尘军宴也没有举行,便星夜发兵兼程南下了。兵贵神速,这是李牧飞骑大军久战匈奴的第一信条。此时,秦军已经攻下赤丽、宜安两城。李牧断定秦军必乘胜东来,大军遂在肥下之地设伏,一战大胜秦军。赵国朝野欢腾之际,郭开以抚军王使之身亲赴大军幕府,宣读了赵王特书:李牧晋爵武安君,封地百五十里,擢升大将军统领赵国一应军马!这次王书与郭开犒赏边军的盛举,教李牧第一次迷惑了。

李牧坚韧厚重,素来不轻易改变谋定之后的主张,其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秉性,在赵国有口皆碑。赵孝成王时,李牧始为边将,坚执以自己的打法对匈奴作战,宁可被大臣们攻讦、被赵孝成王罢黜,亦拒绝改变。后来复出,李牧仍然对赵孝成王提出依自己战法对敌,否则宁可不任。便是如此一个李牧,面对郭开再次敦诚热辣地支持边军,不禁对朝野关于郭开的种种恶评生出了疑惑:一个人能在危局时刻撑持边军维护国家,能说他是一个十足的大阴人么?至少,郭开目下这样做决然没有错。是郭开良心未泯,要做一番正事功业了?抑或,既往之说都是秦人恶意散播的流言?

第一次,李牧为郭开举行了洗尘军宴。

席间,大将司马尚与一班将军,对郭开热嘲冷讽不一而足。李牧既不应和,亦不拦阻,只做浑然不见。郭开一阵大笑,开诚布公道:“诸位将军对老夫心存嫌隙,无非种种流言耳!察人察行,明智如武安君与诸将者,宁信秦人之长舌哉?”

李牧与将军们,一时没了话说。

正在此际,春平君的密使来到军营,敦促李牧迅速回军邯郸,以战胜之师废黜赵王、诛灭郭开,而后拥立新君。李牧心有重重疑虑,遂连夜邀约驻扎武安的庞煖前来,与副帅司马尚秘密会商。司马尚以为,赵迁郭开必将大乱赵国,主张依约举兵。李牧思忖良久,肃然正色道:“且不说赵王与郭开究竟如何,尚需查勘而后定。仅以目下大势说,秦军一败之后,必将再次攻赵。此时若举兵整国,一王好废,一奸好杀,然朝野大局必有动荡,其时谁来担纲定局?动荡之际若秦军乘虚而入,救赵国乎!亡赵国乎!”司马尚一时无对,苦笑着低头不语。李牧目光望着庞煖,期待之意显然不过。

一直没有说话的庞煖直截了当道:“煖多年奔波合纵,对天下格局与赵国朝局多有体察。若说大势,目下山东列国俱陷昏乱泥沼,抗秦乏力,几若崩溃之象。赵国向为山东屏障,若再不能振作雄风,非但赵国将亡,山东六国不复在矣!大将军已是国家干城,唯望以天下为重,以赵国大局为重,迅雷不及掩耳整肃朝局,莫蹈信陵君之覆辙也!”身为纵横家的庞煖,举出信陵君之例,话已经说得非常重了。信陵君本是资望深重的魏国王族公子,两次统率合纵联军战胜秦国,一时成为山东六国的中流砥柱。其时魏国昏政,朝野诸多势力拥戴信陵君取代魏安釐王。信陵君却因种种顾忌不敢举事,以致郁闷而死,魏国也更见沉沦了。 对信陵君的作为,当时天下有两种评议:一种认为其维护王室稳定忠心可嘉,一种认为其牺牲大义而全一己之名,器局终小。庞煖之论,显然是以后一种评判为根基而发。

“果真举事,元老中何人担纲国政?”司马尚突然一问。

“春平君无疑。”庞煖回答。

“不。此人无行,不当大事。”李牧摇头,戛然而止。

“危局不可求全,大将军自领国政未尝不可。”

“李牧一生领军,领国不敢奢望。”

李牧冷冷一句,气氛顿时尴尬。以才具论,庞煖之才领兵未必过于李牧,领政却显然强过李牧。以庞煖之志以及对信陵君的评判,李牧若竭诚相邀其安定赵国,庞煖必能慨然同心。况且,庞煖已经先举李牧,未必没有试探之意。李牧却既否决了春平君,又断然拒绝自己领政,更没有回应庞煖的试探。否决春平君,庞煖、司马尚都没有说话。其间缘由,在于坊间传闻这个春平君与转胡太后私通有年,已经陷进了太后与韩仓的污泥沼,实在不能令人心下踏实。拒绝自己领政,庞煖司马尚都能认同,亦觉这正是李牧的坦诚之处。然则不邀庞煖相助,在司马尚看来,这便是李牧拒绝与其余赵军大将合整朝局了。而在熟悉李牧秉性的庞煖看来,李牧一心只在抗秦,无心在抗秦与整肃国政之间寻求新出路,这场大事便无法商议了。而李牧不明白的是,赵国元老密谋举事,名义以春平君为轴心,实际上多有腹地大军的一班大将参与,将军们密谋的轴心人物,恰恰便是庞煖。而作为李牧副将的司马尚,原本来自巨鹿守军,也参与了腹地大将们的密谋。

密谋举事,历来都在反复试探多方酝酿。思谋不对口,自然无果而散。

庞煖、司马尚虽不以为然,却也掂得出李牧所言确是实情,绝非李牧真正相信了郭开而生出的惑人说辞。但凡一国兵变,能在兵变之期维持国家元气者少而又少,不能不戒之慎之。而要使兵变成功,第一关键是要强势大臣主持全局。赵国素有兵变传统,此点更是人人明白。赵武灵王晚期,拥立少年王子赵何的势力兵变成功,全赖资望深重文武兼具的王族大臣赵成主事,否则断难成功。目下之赵国,最为缺失的恰恰是举事大臣中没有一个足以定国理乱的强势大臣。庞煖资望不足,与李牧铁心联手或可立足,两人分道,则胜算渺茫。更为要紧者,目下强秦连绵来攻,李牧全力领军尚不能说必有胜算,遑论左右掣肘?其时,李牧陷入兵变纠缠,既不能全力领军抗秦,又不能全力整肃朝政,结局几乎铁定的只有一个:拱手将灭赵战机奉送给秦军。

李牧态度传入元老将军群,举事者们一时彷徨了。

赵国各方尚在走马灯般秘密磋商之时,秦军又一次猛攻赵国。

李牧已经是赵国大将军,领军抗秦无可争议。然则,李牧大军未动,赵国朝野便迅速传遍了赵王书令:“得上卿郭开举荐,仍令李牧统军击秦!”郭开郑重其事地到大军幕府颁行赵王书令。李牧心下颇觉不是滋味,却没有心思去揣摩,短暂应酬,便统领大军风驰电掣般开赴战场去了。

这次秦军两路进攻:一路正面出太原北上,攻狼孟 山要塞;一路长驱西来攻恒山郡,已经攻下了番吾 要塞,正要乘胜南下。李牧已经探查清楚:所来秦军是偏师老军,并非新锐主力大军,其势汹汹却力道过甚,距离后援太远,颇有孤军深入再次试探赵军战力之意味。基于如此评判,李牧做出了部署:以十万兵力在番吾以南二百余里的山地隐秘埋伏,秦军若退,则赵军不追击;秦军若孤军南来,则务必伏击全歼!

李牧对大将们的军令解说是:“秦国老军三年三攻赵,一胜一负而不出主力,试探我军战力之意明也!其后无论胜败,秦军都将开出主力大军与赵国大决,其时便是灭国之战!唯其如此,我军不当在此时全力小战,只宜遥遥设伏以待。秦军若来,我则伏击。秦军退兵,我亦不追。此中要害,在保持精锐,以待真正大战!”至于为何将伏击地点选在柏人行宫以北,李牧没有说明。其实际因由是,李牧发兵之前,郭开特意低声叮嘱了一句:“王居柏人,大将军务必在心。”郭开之意,自然是要李牧设置战场不要搅扰赵王清静。其时,赵王迁之荒淫恶行已经为朝野所知,李牧心下厌恶至极。然则国难当头,赵王毕竟是凝聚朝野的大旗,全然不顾其颜面也不是大局做派,李牧只好将伏击战场北移,原因却不好启齿。

这一战,赵军又大胜而归,斩首秦军五万余。赵国一片欢腾。

郭开又带着赵王的嘉奖王书,带着隆重的仪仗,带着丰厚的犒赏财货,又一次轰隆隆大张旗鼓地开进了李牧军营。李牧仍然觉得不是滋味,仍然是不能拒绝,又如旧例,聚将于幕府大帐,公开接受赵王犒赏。席间,司马尚一班大将对郭开依旧是冷冰冰不理不睬。李牧念两次胜秦皆有郭开之功,至少郭开没有像元老们预料的那样百般设置陷阱,是以郑重举起酒爵,并下令将士们一齐起立举爵,对郭开做了敬谢一饮。虽然没有边军惯有的慷慨激昂,礼仪毕竟是过了。

一爵饮罢,郭开对李牧深深一躬道:“老夫能与武安君同道知音,共领国政,赵国大幸也!老夫大幸也!”又转身对大将们深深一躬道,“自今日后,诸位将军之升迁贬黜,只要得武安君允准,老夫决保王命无差。”司马尚冷冷道:“老上卿之意,赵王印玺在你腰间皮盒之中?”郭开浑不觉其讥刺之意,一副慷慨神色道:“老夫与武安君有约:荣辱与共,同执赵国。赵王安得不听哉!”

此言一出,幕府大将们尽皆惊愕,目光齐刷刷盯住了李牧。李牧大觉不是路数,肃然拱手道:“军中无戏言。老上卿何能如此轻率涉及国事,涉及赵王?”郭开哈哈大笑道:“此时此地,老夫实在不当此话。当后话也,后话也。”以李牧在军中资望,若与郭开执意折辩一句话虚实有无,反倒显得底气不足有失风范。李牧自然不屑此等作为,大袖一挥散了军宴,将郭开撂在大帐径自走了。

军宴结束,留下一班吏员犒军,郭开自己回邯郸去了。

郭开刚走,春平君元老党的秘密特使便赶到了边军幕府,一力催促李牧发兵靖难,杀郭开废赵王救赵国!赵国元老与边军大将们的通联历来是千丝万缕,密谋举事也不仅仅是与李牧一人有约。是以每次密会密商,至少都有司马尚等几员大将与会。两次胜秦,李牧声望大增,元老们发动宫变的欲望又变得浓烈而迫切。春平君与元老们的评判是:两次胜秦,秦必不会立即再攻,如此必有一段间隙时日,若能在此时一举宫变,迅雷不及掩耳般理清赵国庙堂根基,则赵国必将再振雄风!然则,大大出乎元老们意料,李牧明确地表示反对此时起事宫变,而主张稳定朝野,先行抗击秦军。

李牧的理由很充分:秦军对赵军的试探性作战已经完成,各方消息都显示出秦国正在全力准备灭赵大战;今春秦军必定灭韩,之后很可能立即是灭赵大战;此时若在邯郸仓促起事,赵王人选没定准,主政大臣也没定准,何以稳定大局?大局不稳,赵国必亡!以目下赵国格局,郭开要保存赵王与自己权位不失,便得全力支持边军抗秦,至少不会给抗秦大战设置陷阱。末了,李牧拍着帅案慷慨激昂道:“目下之局,不举事尚能全赵,举事则必然亡赵!整肃赵国,只能在战胜秦军主力之后!”

元老党的特使对李牧的论断做了激烈指斥,说秦国大军正陷于对韩泥沼,秦军决不可能一战灭韩;当此之时,正是赵国廓清朝局的最好时机;若不趁此时机尽早动手,待秦军真正灭韩之后攻赵,有郭开一班狐群鼠辈搅扰,赵军不能全力抗击秦军,赵国才是真正的亡国之危!在李牧与特使的激烈争辩中,边军大将们第一次出现了沉默,没有一个人说话。

“不想武安君竟能寄望于郭开,夫复何言!”

特使愤愤然作鄙夷之色,撂下一句使李牧极为难堪的话走了。

第一次,脸色铁青的李牧无言以对。

此间牵涉的一个轴心,是双方对郭开的评判。李牧很明白,郭开绝不是忠直良臣。李牧之所以主张此时不能起事,只是预料郭开不会以牺牲李牧与边军为代价而自灭赵国。毕竟,只有李牧与边军保住了赵国,郭开赵迁才能继续在位当道。李牧相信,郭开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李牧认定的方略是:只有再次大败秦军主力,真正换来一段平定岁月,才能整肃赵国内事。然则,不管李牧内心如何清楚,此时都难以辩白了。李牧嗅到了一种气息:只要牵涉到郭开,无论如何辩解,都不可能说服赵国元老与边军大将。

李牧沉默了,元老党的宫变谋划自然也暂时搁置了。然则,种种关于李牧的离奇流言却风靡了邯郸,吹到了各大战国。“李牧拥兵自重。”“李牧与郭开荣辱与共,结成了一党。”“李牧报郭开两次举荐之恩,要助郭开自立为赵王!”“李牧素来不尊王命,这次要独霸赵国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面对种种流言,李牧大笑间满眶热泪:“赵人之愚,恒不记当年长平大战之流言哉!”

此时,郭开又一次亲自带着大队犒赏车马来了。

事先,郭开预报赵王书令:李牧抗秦辛劳有功,加封地一百里。李牧闻报大怒,非但没有举行军宴,连郭开见也不见,便将特使车马轰出了边军营地。饶是如此,流言依旧,李牧也日益为朝野公议所疑。郭开却一如既往,隔三岔五总是亲自来犒赏李牧,且每次都是大张旗鼓。李牧不见,郭开便将绣有赵王褒奖词与郭开一党颂词的大旗遍插鹿砦之外,将大量财货牛羊王酒小山般堆积营门。一面面“功盖吴白”、“大赵干城”、“新朝砥柱”之类的红锦大旗竟日飞扬,一座座肉山酒山整日飘香,引得路人侧目议论蜂起,整肃如山的边军营地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混乱景象。一个是淫虐丑行已经昭著朝野的君王,一个是掌控荒淫君王的大阴奸佞,两人垂青李牧,剽悍的赵人如何不愤愤然作色?

恰在纷乱之时,赵国北部代郡 又突发异常大地动!

代郡二十余县房屋大半坍塌,最宽地裂达一百三十余步。紧接着旱灾大起,瘟疫流行,耕地荒草摇摇,代郡陷入空前大饥馑。天灾骤发,郭开一班执政人物不闻不问,依旧每日算政弄人。赵迁王室更是日日沉溺荒诞恶癖,一令不发,一事不举,听任饥民流窜燕国辽东与茫茫草原。不期然,一首民谣迅速在赵国流传开来:“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民谣飞传之外,赵国又生出一则流言:乾坤大裂,上天示警,主赵国文武两奸勾连乱国!这文武两奸,任谁解说都昂昂然指为郭开与李牧。

流言飞到大军幕府,李牧连连冷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数十年来,李牧率边军常驻云中边地,背后的代郡便是其坚实后援。李牧边军与云中、代郡边民素来融洽无间,护持牧民更是口碑巍然。今边民大灾,李牧安能坐视?此时,虽然李牧主力大军因南下对秦作战,已经移驻上党郡东北部的东垣 要塞。然李牧一得消息,顾不得种种流言,立即派出飞骑羽书,下令云中大营全力救治代郡灾民。与此同时,李牧紧急上书赵王,请开邦国府库赈济灾民!可是,李牧的特使根本没有见到赵王,只在王城偏殿好容易找到了郭开。至此,郭开终于真相毕露,对李牧特使冷冷撂下寥寥几句:“武安君要救灾民,立声望么?好。然则,得他自己来说。李牧一日不与老夫同道,休求老夫成他功业!”事态至此,赵国元老们倍感窝火,一口声将灾劫乱象归结为“姑息养奸,国成大患!”谁在姑息养奸?元老们不明说。如此更引得流言纷纭。一时间,李牧竟成了朝野侧目的乱国者。

李牧愤怒了!

这位赵国的武安君忍无可忍,先公开以军书形式通告朝野,严词斥责郭开一班执政大臣视民如草芥荒政误救,申明若再迟延救灾,边军决不坐视!之后,李牧又立即将自己封地的赋税粮草全数交给代郡府库赈济灾民。李牧如此两举,其一在断然将自己与郭开分割开来;其二则欲带动元老开私家府库赈济灾民,对赵王郭开施加强大压力,以图稳定赵国边民不使外流。

然则,李牧没有料到,赵国局面却因此而更加神秘莫测。

边民倒是不再疑惑李牧,一片赞誉如浪潮般涌起,无不将李牧视为大赵长城。春平君为首的元老们却对李牧真正地冷淡了,疏远了。虽然,每位元老都迫不得已拿出了一些粮草以全颜面,但对李牧这种作为,却大大的不以为然。春平君密使通过司马尚告知李牧说:“君之行,徒解其表也,唯沽尔名也!老夫等欲扶国本,安能与君同道哉!”

赵国的元老势力与李牧,终于分道扬镳了。

其时,李牧正忙于筹划对秦决战,听罢司马尚转述,苦笑一番,疲惫得连折辩的心力也没有了。此时,郭开人马却是另一番作为:在李牧明发军书之后,郭开非但没有一言做公然辩解,反倒派出几拨大吏连番赶赴代郡救灾。虽然,救灾大吏们最终也没有给边地灾民带去急需的财货粮草,反而是蝗虫般将灾区再度吃喝洗劫了一番。然则,郭开毕竟是以王命名义轰隆隆出动救灾。李牧既没有时日出动精悍人马查究真相,又不能在此时举事除奸,原本可以借重的元老势力也形同路人,无论郭开们如何玩弄伎俩,李牧都无力回天了。

李牧不知道的是,恰恰在这个关节点上,郭开与他结下了生死冤仇。

郭开屡经试探,多方查勘,终于认定李牧是一个无法以眼前利害动其心的人物。也就是说,郭开认定李牧再也不可能成为自己手中的棋子。既然如此,李牧只能是郭开的对手。在赵国,郭开不畏惧元老势力,却深深畏惧手握重兵而又无法笼络的李牧。自李牧军书通告朝野,公然指斥郭开,郭开一党便开始谋划对付李牧的种种手段了。郭开们最大的顾忌,是元老势力与李牧的结盟。若赵氏元老死力支撑李牧,李牧在元老势力支撑下突然起事宫变,郭开与赵迁准定一齐陷入灭顶之灾。

恐惧之下,郭开没有慌乱,精心思谋了几则流言,下令心腹们大肆传播。郭开心腹心有疑虑,生怕引火烧身,郭开阴阴道:“流言者,试探手也。查彼之应对,决我之方略。若李牧与元老果真不为流言所动,而断然起事,老夫只有最后一条路:挟持赵迁北逃,勾连匈奴以谋再起!”一班心腹心悦诚服,遂全力四出,大肆散布种种流言。

郭开的第二手棋是,通过韩仓操弄淫乱成性的转胡太后着意勾连春平君。韩仓大展其长,多次以赵王密召为名,将春平君接进柏人行宫与盛年妖娆的转胡太后大行淫乱。其间,韩仓不惜重操故伎,也胡天胡地地混插其中,引得春平君大呼快哉快哉。如此卧榻林下之余,侍女内侍们种种关于李牧秘密进出柏人行宫的悄声议论,也不经意地流入了春平君耳中。春平君大疑,遂在狎弄韩仓时多方盘诘,韩仓却始终只笑颜承欢,不置可否。春平君又在林下与转胡太后野合时,多方谈及李牧以为试探,孰料这位太后咯咯长笑道:“便是那武夫如何,岂比君之长矛大戟哉!”这位欲图在赵国大局中翻云覆雨的春平君笃信卧榻密语,由是认定:李牧已经是赵迁郭开的秘密支柱,断断不可共举秘事。元老势力与李牧的分道扬镳,其源皆在此也。

不多时日,郭开得军中亲信密报:春平君元老们与李牧完全分道,李牧没有任何起事谋划,边军大将们也隐隐多有裂痕。郭开兴奋难以自抑,仰天一阵大笑:“天意也!天意也!老夫独对李牧,大业成矣!”

一个阴云密布大雨滂沱的暗夜,庞煖赶到了大军幕府。

李牧看着浑身透湿的庞煖,惊愕得一时无言。庞煖不做任何客套,慨然一拱手道:“武安君,庞煖今来,最后一言,愿君慎谋明断:目下情势,君已孤立于朝,上有无道之君大阴之臣,下有王族元老内军大将,君纵有心抗秦,一军独撑安能久乎!其时,大将军纵然不惜为千古冤魂,大赵国一朝灭亡,宁忍心哉!为今之计,在下与一班将军愿与大将军同心盟誓:抛开春平君,请大将军主事,以雷霆之势一举擒拿赵迁郭开,共推公子嘉为赵王抗秦!挽救赵国,在此一举,愿武安君明断!”李牧尚在愣怔之中,庞煖一挥手,六员水淋淋的大将大踏步进帐,齐齐拱手一句:“我等拥戴武安君主事!武安君明断!”

李牧良久默然,石柱般伫立在幕府大厅。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大厅骤然雪亮。庞煖与大将们清楚地看见,素称铁石胆魄的李牧脸颊滚下了长长两行泪水。空旷的聚将厅肃然寂然,庞煖与将军们再也不忍说话了。长长的沉默终于打破,李牧对庞煖深深一躬道:“人各有志,不能相强。秦赵大决在即,李牧宁愿死在烈烈战场,不愿死在龌龊莫测之泥潭。”

庞煖与大将们走了,脸色如同阴云密布的夜空。

至此,李牧这位赫赫名将,在赵国朝野几乎完全陷入了孤立。

正在此时,紧急军报接踵传来:秦军主力大举攻赵!

王翦李牧大相持

赵王迁七年,秦王政十八年夏末,秦国主力大军压向赵国。

秦军主力以王翦为统帅,分作三路开进:北路,由左军大将李信与铁骑将军羌瘣率八万轻装骑兵,经秦国上郡 东渡离石要塞,过大河,以太原郡为后援根基压向赵国背后;南路,由前军大将杨端和率步骑混编大军十万,出河内郡 ,经安阳北上直逼邯郸;中路,由王翦亲率步骑混编的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函谷关经河东郡进入上党山地,向东北直逼驻扎井陉关的李牧主力。

三路主力之外,秦军还有更北边的一支策应大军,这便是防守匈奴的九原郡蒙恬大军。秦王嬴政给蒙恬军的策应方略是:在防止匈奴南下的同时,分兵牵制赵国边军云中郡大营,以使赵国边军的留守骑兵不能南下驰援李牧。

大军出动之前,秦军在蓝田大营幕府聚将。在穹隆高阔的幕府大厅,王翦用六尺长的竹竿指点着巨大的写放山川 ,对分兵攻赵的意图解说道:“我军三路,尽皆精兵。三路无虚兵,三路皆实兵!反观之,则三路皆虚兵,三路无实兵!如此部署图谋何在?在赵之国情军情也!人言秦赵同源。赵国之尚武善战,不下秦国!赵国之举国皆兵,不下秦国!秦赵大决,是举国大决,无处不战!今我军三路进击,再加九原郡蒙恬大军居高临下策应,堪称四面进兵。如此方略,是要逼得赵国退无可退,唯有决战!唯其如此,秦王特书告诫我全军将士:对赵一战,务戒骄兵,务求全胜!”

“务戒骄兵!务求全胜!”举帐肃然复诵。

“此次大决,不同于长平大战。”明确部署总方略后,王翦肃然正色道,“不同之处在三:其一,庙堂明暗不同。长平大战之时,秦赵庙堂皆明,秦赵两方都是人才济济。此次大战则秦明而赵暗,赵王昏聩荒淫奸佞当国。其二,国力军力不同。长平大战时,秦赵双方国力对等,军力对等。此次大战,秦国富强远超赵国,后援根基雄厚扎实;秦军兵员总数亦超越赵国,攻防器械、甲胄兵器、将士战心等等,亦无一不超赵国。其三,将才不同。长平大战之时,秦军统帅为武安君白起,赵军则为廉颇赵括,秦军将才大大超过赵军将才。此次大战,赵军统帅为大将军李牧,秦军为老夫统兵。诸位但说,王翦与李牧,孰强孰弱?”

“上将军强于李牧!”聚将厅一片奋然高呼。

“不。”王翦淡淡的一丝笑意迅速掠去,沟壑纵横的古铜色脸庞又凝固成石刻一般的棱角,“李牧统率大军北击匈奴,南抗秦军,数十年未尝一败!老夫王翦,虽也是身经百战,然统率数十万大军效命疆场,生平第一次也!素未为将统兵之大战,老夫如何可比赫赫李牧?纵然老夫雄心不让李牧,亦当思忖掂量,慎重此战。老夫之心,诸位是否明白?”

“明白!!”举厅一声整齐大吼。

“李信将军,你且一说。”

北路大将李信跨步出列,一拱手高声道:“上将军之意,在于提醒我等将士:既不可为李牧声威所震慑,临战畏首畏尾不敢临机决断,更不能以李牧并未胜过秦军主力而轻忽,当战则战,不惧强敌!至于上将军自以为不如李牧,李信以为不然!”

王翦鼻端哼了一声,没有打断这位英风勃发的年轻大将。举厅大将尽皆年轻雄壮,一闻李信之言业已超越上将军所问而上将军居然没有阻止,顿时一片明亮的目光齐刷刷聚来,期盼李信说将下去。

“上将军之与李牧,有两处最大不同。”李信沉稳道,“不同之一,李牧战法多奇计,尤长于设伏截击,胜秦如此,胜匈奴亦如此;上将军为战,多居常心,多守常法,宁可缓战必胜,不求奇战速胜。兵谚云,大战则正,小战则奇。唯其如此,上将军之长,恰恰在于统率大军做大决之战。此,李牧未尝可比也!”

“彩——”大将们一声欢呼几乎要震破了砖石幕府。

“不同之二,李牧一生领兵,几乎只有云中草原之飞骑边军,而从未统领举国步骑轻重之混编大军做攻城略地之决战。唯其如此,李牧之全战才具,未经实战考量也!上将军不然,少入军旅即为秦军精锐重甲之猛士,后为大将则整训秦国新军数十万。步军、骑兵、车兵、弩兵、水军、大型军械等等,上将军无不通晓!诸军混编决战,上将军更是了然于胸!唯其如此,上将军之全战才具在李牧之上也!”

“彩!上将军万岁——”幕府大厅真正地沸腾了。

“我有一补!”一个浑厚激越的声音破空而出。

“王贲何言?”王翦脸色沉了下来。

前军主将王贲是王翦的长子,与李信同为秦军新锐大将之佼佼者。若说李信之长在文武兼备,则王贲之猛勇机变尤过李信。秦国政风清明军法森严风习敦厚,王贲自入军旅,父子反倒极少会面。王翦从来不以私事见这个儿子,王贲也从来不在军事之外求见父亲。王贲的功过稽查,王翦更是依据军法吏书录与蒙恬议决行事。更兼王翦行事慎重,总是稍稍压一压王贲。譬如此次灭赵大战,众将一致公推王贲为北路军主将,王翦最后还是选择了李信,而教王贲做了李信麾下的战将。王贲秉性酷肖乃父,军事之外极少说话,今日却横空而出,王翦便有些不悦。

“末将以为,李牧不通大政!”王贲赳赳高声道,“大将者,国家柱石也,不兼顾军政者历来失算。李牧身为赵国大将军,既不能决然震慑奸佞,又不能妥善应对王族元老与腹地大军诸将,在赵国庙堂形同孤立。如此大将,必不长久!秦军出战,不说决战,只要能相持半年一年,只怕李牧已身陷危局!这是李牧的根基之短。”话音落点,王翦立即摇了摇手,制止了大将们立即便要爆发的喝彩,沉着脸问:“相持,便能使李牧身陷危局,王贲之论,根基何在?”

“其理显然。”王贲从容道,“李牧已经两胜秦军,名将声望业已过于当年之马服君赵奢。赵国朝野上下,对李牧胜秦寄望过甚。但有相持不下之局,昏聩的赵迁、阴谋的郭开,以及处处盯着李牧的王族元老,定会心生疑虑,敦促速战速胜。其时,以李牧之孤立,安能不身陷危局?”

“彩——”大将们不待王翦摇手,一声齐吼。

“算得一说。”王翦怦然心动,脸上却平淡得没有丝毫表示。

“愿闻军令!”大将们齐刷刷拱手请命。

王翦一挥六尺长竿,高声下令道:“三日之后,大军分路进发!三路大军步步为营,各寻战机,扎实推进。进军方略之要旨,不在早日攻下邯郸,而在全部吞灭赵军主力。对赵之战,非邯郸一城之战,而是全歼赵军之战,是摧毁赵人战心的灭国之战!”

“雪我军耻!一战灭赵!”大将们长剑拄地,肃然齐吼。

王翦以特有的持重,做了最后叮嘱:“老夫受命领军,戒慎戒惧。诸将亦得持重进兵,每战必得从灭赵大局决断,而不得从一战得失权衡。我军三路各自为战,通联必有艰难。我新军主力又是初战,诸将才具未经实战辨识。是以,各军大战之先,务必同时禀报秦王与上将军幕府。然则,秦王已经申明:唯求知情,不干战事决断,各军战机,独自决断。唯其如此,今日之后,将各担责,但有轻慢而败北辱军者,军法从事!”

王翦的最后一句话,是指着那口铜锈斑驳的穆公剑说的。

在全部新军大将中,只有王翦是年逾五十的百战老将。虽然,王翦统率全军出战也是首次,但王翦早年在蒙骜大军中做百夫长千夫长时已经是闻名全军的谋勇兼备的后起英才。尤为难能可贵者,王翦始终如一的厚重稳健,每战必从全局谋划的清醒冷静,与秦国新老大将都能协同一心的秉性,以及在训练新军中的种种出色调遣,已经在秦国新军中深具人望。更为要紧的是,王翦是自来秦国大将中绝无仅有的被秦王以师礼尊奉的上将军,在秦国庙堂堪称举足轻重。昔年名将如司马错、白起、蒙骜,对朝局政事之实际影响,可说都超过了王翦;然若说和谐处国协同文武君臣一心,则显然不及王翦。这便是王翦作为秦国上将军的过人之处——既有名将之才具,又有全局之洞察。因了如此,最为重大的灭赵之战,秦王嬴政反倒不如灭韩之战督察得巨细无遗,完全是放开手脚,交给王翦全盘调遣。赐大将穆公剑而授生杀大权,却不亲临幕府,这是秦王嬴政从来没有过的举措。

凡此等等,秦军新锐大将当然是人人明白,对王翦部署自是一力拥戴。

赵王王书颁下的时候,李牧已经在开赴井陉山的路上了。

这次,郭开不再亲自与李牧周旋,派来下王书的是赵王家令韩仓。年近四旬的韩仓第一次踏出王城以王使之身行使权力,得意之情无以言表,驷马王车千人马队旌旗猎猎而来,威势赫赫几若王侯。及至赶到东垣,李牧的幕府已经开拔半日。韩仓大是不悦,下令快马斥候两路兼程飞进,一路追赶李牧,务须知会其等候王命;一路禀报郭开,说李牧已经擅自出兵。韩仓自忖威势赫赫,李牧必在前方等候,赶来迎接亦未可知,于是在派出斥候之后下令大队车马缓缓前行,一路观山观水不亦乐乎。谁知堪堪将及暮色,斥候飞回禀报:大军已经不见踪迹,只有李牧的幕府马队在前方四十里之外的山谷驻扎。

“他,不来迎接王使?”韩仓很是惊讶。

“大将军正在踏勘战场,等候王使!”

“岂有此理!他敢蔑视赵王?就地扎营!”

韩仓决意要给李牧一个难堪,教他知道自己这个炙手可热的赵王家令的分量。于是,特使人马在山谷扎营夜宿,韩仓再派斥候飞骑赶赴前方,下令李牧明晨卯时之前务须赶来领受王命。不料,正在韩仓酒足饭饱后趁着月色带着几名内侍侍女走进密林,要效法赵王野合趣味之时,山风大起暴雨大作,一面山体在滚滚山洪中崩塌,将酣睡中的车马营地轰隆隆卷入铺天盖地的泥石流中。正在另面山坡野合的韩仓侥幸得脱,在暴雨雷电中失魂落魄瑟瑟发抖。天色微明,韩仓被几名内侍侍女抬回营地,望着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留下的狰狞山谷,韩仓连哼一声也没来得及便昏死过去。及至斥候带着李牧的两名司马赶来,韩仓只能筛糠般瑟瑟发抖,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李牧得报,亲率中军马队赶来了。李牧从来没有见过韩仓,然对这个赵王家令的种种污秽之行早已听得不胜其烦。李牧面若寒霜立马山坡,连韩仓是谁都不屑过问,只对辎重司马冷冷下令:“一辆牛车,一个十人队,送他到东垣官署。”一个小内侍哭着禀报说,家令风寒过甚急需救治,否则有性命之危。李牧冷笑道:“王使命贵,边军医拙,回邯郸救治方不误事。”说罢一抖马缰,率马队径自飞驰去了。

旬日之后,李牧大军全部集结于井陉山地。

自与庞煖一班大将分道,李牧已经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孤绝处境。副将司马尚追随李牧多年,劝李牧不要轻易决断此等大事,不妨与庞煖再度会商共决。反复思忖之下,李牧接纳了司马尚劝告,派司马尚秘密会晤庞煖,终于达成盟约:李牧大军专事抗秦,同时支持庞煖等抛开春平君秘密举事;但能诛杀赵迁郭开而拥立公子嘉为赵王,李牧决意拥戴新赵王,拥戴庞煖领政治国。庞煖等之所以欣然与李牧结盟,并接受李牧不卷入举事的方略,在于庞煖完全赞同李牧关于秦军主力攻赵必将发生的评判。其时,若没有李牧大军全力抗秦,纵然宫变成功,赵国已经崩溃甚或灭亡,宫变意义何在?以实际情形论,抗秦大战庞煖不如李牧得力,宫变举事李牧不如庞煖得宜,两人分头执事,不失为最佳之选择。而李牧之所以终于赞同结盟举事,要害在于庞煖提出的抛开春平君而由腹地赵军一班大将举事的方略尚觉踏实。李牧久在军旅,对元老党的举事方略历来冷淡以对,其根由与其说对郭开洞察不明,毋宁说对春平君一班元老的拖泥带水与浮华奢靡素来蔑视,而对其能否成功更抱有深深疑虑。庞煖初来,李牧拒绝,同样是李牧疑虑之心尚未消除。经司马尚劝说而李牧最终接纳,也是李牧得多方斥候探察,知庞煖等确实不再与春平君元老党勾连,遂决意支持庞煖举事。

如此盟约达成,边军一班大将无不倍感亢奋,原先渐渐离散的军心由是陡然振作。及至秦国大军逼近赵国边境的军报传来,李牧大军已经恢复了往昔的上下同心剽悍劲健,全军一片求战之声。

李牧选择的抗秦方略是:居中居险,深沟高垒,迟滞秦军,以待战机。

李牧将兵大战,数十年一无败绩。在战国名将中只有三人达此皇皇高度,一曰吴起,一曰白起,再曰李牧。而这三人之统兵性格,竟然惊人的相似:机警灵动如飘风,深沉匿形如渊海,猛勇爆发如雷霆,生平从无轻敌骄兵之热昏。一言以蔽之,狠而刁,勇而韧,冰炭偏能同器。仔细分说,吴起终生七十六战,尚有十二场平手之战;而白起、李牧,一生大战连绵,战战规模超过吴起,却是次次完胜,根本不存在平手之战。由此观之,白起、李牧尚胜吴起一筹。若非李牧后来惨死,以致未与王翦大军相持到底,而致终生无中原大战之胜绩,李牧当与白起并列战神矣!

秉性才具使然,李牧谋定的抗秦方略,深具长远目光。

所谓居中,依据赵国大势决断赵军战位也。

其时,赵国疆土共有五大郡,自北向南依次是:云中郡(包括后来吞灭的林胡之地)、雁门郡(包括后来吞灭的楼烦之地)、代郡(三十六县)、上党郡(包括后来接纳韩国的上党郡,共计四十一县)、安平郡(与齐、燕接壤)。 其时,郡县制在各国并不完备,尤其是山东六国,不归属于郡的独立县与自治封地寻常可见。譬如目下之赵国,国都邯郸周围百里是王室直领,再加四面边地常因战事拉锯而盈缩,故所谓郡数,只能观其大概,而非后世国土疆域那般固定明确。五大郡中,上党郡独当其西,南北纵贯绵延千里,几乎遮挡了赵国整个西部。秦国大军西来,以太行山为主轴的南北向连绵山地横亘在前,正是天险屏障。上党郡东北部的井陉山地带,若从整个太行高地构成的西部屏障看,其位稍稍居北;若从背后的东部本土看,则正当赵国中央要害,几若人之腰眼。若秦军从井陉山突破东进,则一举将赵国拦腰截断,分割为南北两块不能通联,赵国立时便见灭顶之灾。李牧为赵军选定井陉山为抗秦主战场,其意正在牢牢护住中央出入口,北上可联结云中郡边军,南下可联结邯郸腹地各军,从而使赵国本土始终浑然一体,以凝聚举国之力抗击秦军。只要中央通道不失,无论秦军南路北路如何得手,都得一步步激战挤压,赵国便有极大的回旋余地。

所谓居险,依据山川形势决断赵军战法也。

太行山及其上党山地之所以为天险屏障,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道孤零零山脉。太古混沌之时,太行山南北连绵拔地崛起,轰隆隆顺势带起了一道东西横亘百余里的广袤山塬。于是,太行山就成了南北千里、东西百余里甚至数百里的一道苍莽高地。这道绵延千里的险峻山塬,仅有东西出口八个,均而论之,每百余里一个通道而已。所谓出口,是东西横贯的峡谷通道,古人叫做“陉”。这八道出入口,便是赫赫大名的太行八陉。自南向北,这八陉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李牧选定的井陉山,是自南向北第五陉所在的山地。井陉山虽不如何巍巍高峻,然却在万山簇拥中卡着一条峡谷通道,其势自成兵家险地。赵军只要凭险据守,不做大肆进攻,秦军断难突破这道峡谷关塞。而相持日久,不利者只能是远道来攻的秦军。

如此大势一明,所谓深沟高垒迟滞秦军以待战机,不言自明了。

当然,若是秦军从上党八陉全面进击,井陉山未必便是最佳防守战场。然则李牧已经得到明确军报:秦军三路攻赵,西路主力大军进逼方向毫无隐晦地直指井陉山,南路出河内逼邯郸,北路出太原逼云中。司马尚等一班大将对秦军路数迷惑不解。李牧指点地图解说道:“秦军不着意隐秘行进,大张旗鼓而来,其意至明:一不做奇战,二不做小战,此战必得吞灭赵国也!三路大军指向,其心之野更是明白:不在占地攻城,只在追逐我大军所在。南路寻我腹地大军,北路逼我云中边军,中路对我主力大军。设若赵国大军全数被灭,赵国何存哉!”

“秦军虎狼猖狂!赵军擒虎杀狼!”大将们齐声怒吼。

两胜秦军之后,边军将士们士气大涨,在山东战国的啧啧歆慕与国人的潮水般赞颂中大有蔑视秦军的骄躁之势。边军大将们一口声主张:赵军该当效法前战,诱敌深入赵国腹地,设伏痛击秦军!大军仓促开进,李牧未及对大将们备细解说方略。直到大军在井陉山驻扎就绪,邯郸庙堂仍一无书令,李牧这才在井陉山幕府聚集大将会商战事。

会商伊始,司马尚慷慨道:“大赵边军以飞骑为主力,善骑射奔袭,若以前策迎击南路北路秦军,设伏以血战截击,我军必能大胜!今我军两胜秦军,锐气正在,却弃长就短,以骑改步,于山地隘口做坚壁防守,岂有胜算哉?愿大将军另谋战场!”司马尚话音落点,立即引来大厅一片奋然呼应。

“战事方略,当以大势而定。”李牧肃然正色道,“我军两胜秦军,根本因由在二:其一,秦非主力大军北上,而是河东老军之试探性作战;其二,先王初位尚谋振作,朝野上下同心,粮草兵员畅通无阻,我军故能驰骋自如。诸位且想,今日之秦军可是昔日之秦军?今日之赵国可是昔日之赵国?不是!今日之秦军,精锐主力三十八万,要的是灭国之战!今日之赵国,庙堂昏淫奸佞当道,抗秦无统筹之令,大军无协力之象,粮草无预谋之囤……仅有的一道王命,也随那个猪狗韩仓的车马没了踪影!时至今日,面对灭顶之灾,赵国庙堂可有一谋一策?没有!没有!!”李牧的吼声在聚将厅嗡嗡激荡,大将们都铁青着脸死死沉默。

“诸位将军,兄弟们,”李牧长吁一声,眼中泪光隐隐,“韩仓回程半月,邯郸一无声息。此等异象,何能不令人毛骨悚然?赵王郭开,其意何在还不分明么?未知王命,我大军开出抗秦,以寻常论之,是擅举大军之死罪。今赵国庙堂,之所以对我军抗秦默然不置可否,实则听任边军自生自灭。或者,正在谋划后法制我……”

“大将军,似,似有轻断。”一将吭哧道,“毕竟,那道王书没看到。”

“没看到不能发第二道?灭国之危,庙堂权臣麻木若此,将军不觉异常?”李牧冷笑摇头,“诸位若心存侥幸,夫复何言!尽可听任去留,李牧绝不相强。诸位若铁心抗秦,李牧不妨将大势说透,而后共谋一战。”

“愿闻大将军之见!”举厅大将拱手一声。

“好!”李牧拍案而起,拄着长剑石雕般伫立在帅案前,对中军司马一挥手。中军司马步出大厅一声喝令:“辕门百步之外,封禁幕府!”片刻之间,幕府大厅外守护的中军甲士锵锵开出辕门,于百步之外连绵圈起长矛林带。中央辕门口的大纛旗平展展下垂,两辆战车交会合拢,辕门内外之进出全部封闭。与此同时,幕府内所有侍从军吏也悉数退出。幕府大厅之内,只有李牧与一班大将及三名高位司马。中军司马则左持令旗右持长剑,肃然在大厅石门口站定。

李牧的炯炯目光扫视着大厅道:“诸位都是边军老将,几乎都曾与元老大臣通联,举事之谋,大体人人明白。赵王之淫靡无道,郭开之大阴弄权,对诸位也不是机密。赵国大势至明:若赵王郭开依旧在位当道,抗秦大战凶多吉少!唯其如此,本君正式知会诸位:为救赵国,李牧司马尚已经与庞煖将军达成盟约:彼举事定国,我抗击秦军!此事两相依赖:若我军能与秦军相持半年一年,则庞煖举事可成;若其事成,赵国得以凝聚民心国力,则我军胜秦有望!若庞煖举事不成,则我军必陷内外交困之危局!若我军未能抗秦半年以上,则庞煖举事难有回旋,其时赵国亦不复在焉!当此之时第一要害,在我边军能否抗秦一战,迟滞秦军于赵国腹地之外!”

“血战抗秦!拼死一战!”大将们一声低吼。

“好!诸位决意抗秦,再说战法。”李牧转身指点着地图道,“以我边军飞骑之长,若赵国政道清明如常,李牧本当亲率十万飞骑,从云中直扑秦国九原、云中两郡,从秦国当头劈下一剑,直插秦国河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血性赵人,何惧之有哉!”

短短几句,李牧已经是热泪奔涌心痛难忍,哽咽着骤然打住了。边军大将们也是一片唏嘘涕泪,有人竟禁不住地号啕痛哭起来。是边军大将谁都明白,李牧数十年锤炼打磨出的这支精锐边军,若当真能大举回旋奔袭,其无与伦比的骑射本领必然得以淋漓尽致地挥洒,其威猛战力绝可与秦军锐士一见高下。更有李牧之不世将才,可说兼具赵奢之勇、廉颇之重、赵括之学、乐毅之明以及无人可比之机警灵动,赵军必能打出震惊天下的皇皇战绩!若没有李牧,没有这支边军,人或不痛心如此。唯其有李牧,唯其有精兵,却不能一展所长,竟要逼得不世名将与不世精锐放弃优势所在而强打自己短处,何能不令人痛心哉!

“天意如此,夫复何言!”

李牧挥泪,慨然一叹,良久默然。及至大将们哭声停息,李牧这才平静心绪道:“我等既为赵国子民,国难当头,唯洒热血以尽人事,至于胜败归宿,已经不必萦绕在怀了。”

“愿随武安君血战报国!”大将们吼成了一片。

“以战事论之,我军扼守井陉山,未必不能胜秦!”李牧振作,拄剑指点地图道,“我军虽舍其长,地形之险可补之。秦军虽张其势,地形之险可弱之。要紧处在于,诸位将军务须将我军何以舍其长而守其短之大势之理,明白晓谕各部将士,务使将士不觉憋屈而能顽韧防守!但有士气,必能抗秦!”

“愿闻将令!”举厅大将奋然振作。

“好!诸将听令!”李牧的军令一如既往地简单明确,“旬日之内,各部依照防守地势划分,各自修造坚壁沟垒,多聚滚木礌石弓弩箭镞。工匠营疏通水道,务使井陉水流入各部营垒。军器营务须加紧打造弓弩箭镞,并各色防守器械。辎重营执大将军令,立即赶赴腹地郡县督运粮草。秦军到来之时,不得中军将令,任何一部不得擅自出战。但有违令者,军法从事!”

“谨奉将令!”

战地幕府会商之后,赵军营地立马沸腾起来。

夏末秋初,王翦大军压到了井陉山地带。

王翦主力大军二十万,分作五大营地,在井陉口之外的两条河流的中间地带驻扎。这两条河流不大,一曰桃水,一曰绵蔓水,绵蔓水是桃水的支流。以位置论,绵蔓水最靠近井陉关,桃水则在其西,两水间距大约百里左右。 大军久战,水源与粮草同等重要。王翦行兵布战极是缜密,整训新军之际已派出斥候数百名轮番入赵,对有可能进军的所有通道的水源分布都做了备细踏勘,且一一绘制了地图。出兵之先,王翦又对既定的三条进军通道派出反复巡查的斥候,多方监视各路水源的盈缩变化,随时为大军确定驻扎地提供决断依据。

王翦所防者,赵军堵水断水。战国之世,尽管借水为战者极其罕见,然中原各国,包括变法前的秦国在内,封地间邦国间因农事渔事而争水者却屡见不鲜。燕齐争水、楚魏争水、韩魏争水、东周西周争水等等等等,屡屡演变为邦交大战甚或兵戎相见。争水最常见者,是某国在上游堵断河流,使下游某国或某地无法渔猎浇灌。井陉山几道河流水量颇丰,山间水道却颇是狭窄,若赵国征发民力秘密堵截水道,远道而来的秦军便会大见艰难。王翦初战,对李牧用兵之机变尤为警觉,深恐其绸缪在先堵绝水源而后再派重兵守护。果真如此,秦军的进兵路径便要改变,至少,直逼井陉山这最为有力的一路必然要改道。及至大军行进到距井陉山二百余里的白马山地带,斥候飞报说,水源上下百余里依然未有异常,王翦这才长吁一声:“李牧如此荒疏,宁非天意哉!”

依据事先早已踏勘好的地形,王翦将主力大军分为五座营垒驻扎:

第一座前军营垒,驻扎距井陉口三五里之遥的两侧山地,直接对井陉关做攻关大战。王翦定下的攻关方略是:前军聚集全军之重型弓弩与攻城器械,一月一轮换,始终对赵军构成强大压力。首次做前军营垒驻扎的,是材官将军章邯的三万人马,外加王翦调集配属的弓弩营、云梯营与诸般游击配合,总共近五万人马。章邯的材官营,是集中秦军大型器械的攻坚军,首做攻坚前军,自是一无争议。

第二第三两座营垒,距前军五里之遥,分东营西营分别驻扎绵蔓水两岸。东营为右军大将冯劫部三万,西营为弓弩兼步军大将冯去疾部三万。王翦给这两军的军令是:随时策应前军攻坚,并封锁有可能从外围进入井陉山援救赵国边军的兵马,掩护并保障前军的攻关战事无后顾之忧。

第四座营垒,距两冯营垒十里,驻扎在靠近桃水的一段河谷地带。这是王翦的中军主力八万。这八万人马是步骑混编的精锐大军,营地东西展开做诸般策应,实际便是托住了全部秦军。王翦中军其所以拖后,在于同时承担另一个重大使命:截击有可能救赵的任何山东援军。虽说六国合纵此时已经极难成势,然作为战事方略谋划,缜密的王翦是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第五座营垒驻扎在桃水河谷,距王翦中军三五里之遥,是秦军的粮草辎重营。辎重营垒由马兴部的粮草军与召平的军器营构成,护卫铁骑虽只有一万余人,然往来于太原郡与大军之间的工匠民伕却多达二十余万。临时粮仓与临时工棚连绵展开,车声隆隆锤凿叮当,气势分外喧嚣雄阔。

以兵法论,大凡山地攻坚,大军营垒绝不能首尾相接拥作一体。一则,地形不容如此之多的兵力展开。二则,各军必须留有战场所需的机变余地,或进或退均可自如伸展。否则便是窝军,非但不能发挥战力,反而可能相互拥挤掣肘。战国之世,战事水准已达古典战争之顶峰,此间之诸般讲究几乎完全为将士所熟知。尤其有相持三年的秦赵长平山地大战在先,山地战对秦军业已成为经典之战,骑兵步兵车兵弩兵与各种大型器械混编协同作战,以及粮草辎重之输送保障,均已娴熟得浑然一体。大将军令但下,整个秦军便如同一架大型器械,立即有效运转起来。

王翦大军布成,对赵大战擂起了战鼓。

李牧大军虽稍显仓促,然也迅速做好了战前准备。

赵军虽曾在长平山地战遭遇惨败,但毕竟是战国之世的强兵尚武之邦,且三胜秦军全是山地战,故赵军将士绝非山东其余五国那般畏秦怯战。井陉山幕府会商完毕,李牧立即部署了赵军防守战法:全军分为四大营垒,相互策应,做坚壁攻防战。

李牧的四大营垒是:前出井陉关的两翼山岭各驻一营。此两营的军马构成相同:以边军骑士为主力,辅以南下抗秦后归属李牧的腹地赵军之步兵,以为防御屏障。左营由司马尚统率,边军骑士三万,步兵弓弩手两万。右营由大将赵葱统率,边军骑士三万,步兵弓弩手两万。这其中的六万边军骑士,是李牧最为精锐的十万飞骑的主力,此时派为山地防守,形势使然迫不得已也。原因在于,边军骑士善骑善射,山地防御战没有了飞骑驰骋之战场,只能最充分发挥边军骑士善射之长,与步军弓弩营结合为壁垒,将关外两山变成箭雨覆盖的死亡谷。李牧下令军器营,将弓弩长箭大量囤积到两翼山地的石洞,并加紧赶制连发远射的大型弩弓与能够洞穿盾牌云车的大箭。同时,李牧还下令在左右两山各建一座制箭坊,随时赶制并修葺弓箭。各式弓箭之外,李牧又征发当地民力三万人,采伐大树锯作滚木,凿制山石打磨为两种石制兵器——可单人搬动的尖角礌石、可数人合力推动的碾压石磙,于两山囤积尽可能多的巨石圆木。如是不到一月,左右两山构筑成井陉关前两面铁壁,与井陉关形成一个面西张口的铁口袋,只要秦军攻进关前一里之地,便得陷入两山夹击。

正面井陉关,驻扎李牧亲自率领的混编大军八万。这八万大军中,有李牧边军飞骑四万,有腹地步军四万。李牧将八万人马分作十营依次驻扎,每营八千士卒,营地相隔两里,迭次向后延伸,纵深直达关后开阔地带。李牧对守关十营的军令是:每两营为一个防守轮次,前营作战,后营输送军食兵器并相机策应;三日一轮换,务求士气旺盛精力充盈。赵军的防守器械大多集中于守关十营,关城之上处处机关,关下道边布满路障陷坑以及顺手可用的投掷兵器。较之长平大战的廉颇坚壁,井陉关壁垒更见森严。

关后开阔地,驻扎辎重营两万兵马并十多万车马民伕。这是赵军的后援命脉,李牧分外上心。长平大战赵军被围于重山谷地,赵军最为要害的错失,是赵括被白起秦军掐断了粮道。李牧精通战阵,对此惨烈教训自是铭刻心头。目下,郭开赵迁对李牧抗秦不置可否,各郡县根本没有接到向大军输送粮草的命令。也就是说,李牧大军所需要的举国后援,丝毫没有动静,一切都得自己筹划。若不是与庞煖达成了秘密盟约,李牧很可能对这种战外政局有些无所措手足。如今大事两分,李牧心下底定,也不向邯郸庙堂作任何禀报,便派出几路特使赶赴邻近郡县,以大将军令大举征发输送粮草。其时,郭开赵迁也没有明令禁止郡县输送粮草,或者说,郭开赵迁也不敢公然禁运粮草。赵国久经战事,各郡县久有依军令输送粮草的传统,如今一得大将军令立即全力输送,甚或多有民众以县为制组成义工营开赴井陉山。一时间,粮草民力源源不绝聚来。

当此国乱国难同时俱发的非常之期非常之战,李牧将自己的中军幕府与亲自统率的一万最精锐飞骑,扎在了辎重营与守关十营之间。李牧之所以亲自坐镇后方,一则因为粮草是全军命脉,二则因为关后通道可随时策应庞煖并联络南北诸军。李牧很清楚,只要赵国朝局大势不陷入绝境,井陉山战场不用他亲临也能扛住秦军攻势。目下赵国之要害,与其说在井陉山战场,毋宁说在邯郸庙堂,在赵国本土大势。唯其如此,李牧决意,秦军第一场猛攻他要亲自掌控反击,若赵军防守之法经得起秦军锤打,他便要将重心放到策应庞煖举事上了。

包围井陉山的第五日,秦军开始了第一次猛攻。

井陉山之险要,不在井陉关,而在其关下的井陉山通道。后世名士李左车云:“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实地形势与秦之函谷关相类,一条长长的峡谷,一座夹在两山的关城。形势狭窄险要,根本不可能展开大军。

王翦亲临前军,在井陉口右侧的高地登上了几乎与井陉山等高的斥候云车。今日率军攻关的是章邯,其大纛司令云车巍巍然矗在谷地大军之中。王翦在斥候云车鸟瞰,关城谷地之情势一目了然。遥望井陉关外两侧山地,左山顶峰隐隐有旗帜飘动,然又与山地林木的隐兵地带相距甚远,显然不会是临阵大将的司令台所在。蓦然之间,王翦确信,那定然是李牧所在无疑!自来统率大军出战,名将极少如寻常将领那般亲临前军冲锋陷阵。李牧两胜秦军,桓龁部将士连李牧人影也没看见,足证李牧也不是轻出前军的寻常猛将。果真如此,今日李牧亲出,其意何在?

与此同时,李牧也看见了那辆孤立于半山之上的高高云车。

李牧曾经以为,白起蒙骜之后秦国将才乏人,纵然扩充大军亦未必如当年战力。尤其在桓龁部老军第一次攻赵战败后,李牧曾多次派精干斥候深入秦国探察,并多方搜集在秦国经商的赵国商贾的义报。其时,李牧的真实谋划是:若秦军果然将才乏人,则是赵国中兴的千载良机;他将决然联结元老势力与庞煖等各方大将,不惜以举事兵变的方式整肃赵国朝局,深彻推行第二次变法,使赵国成为真正堪与秦国一争天下的强国。时日不久,各方消息渐渐汇聚,李牧这才对秦国情势对秦军情势有了清晰的了解。

使李牧深为惊叹的是,秦王嬴政竟能在重起炉灶的新军中全部起用年轻大将!李牧不是迂阔老将,绝不会以对方大将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而轻视,相反,李牧真切地觉察到了那股即将扑面而来的飓风。对于王翦为首的秦军十大将,李牧更是多方探察根底,反复揣摩其秉性与可能战法。尤其对王翦蒙恬两人,李牧所知决然不比秦国君臣少许多。之后,李牧终于认定:秦国两位假上将军,蒙恬成为名将尚需时日;王翦虽未统兵大战,但其往昔战绩与作为已经清晰显示,王翦已经是正当盛年的名将了。仅以大将而能为秦王师而言,王翦之军政才具与明锐洞察力足见一斑。唯其如此,李牧预料率军大举灭赵者必王翦无疑。秦军灭韩消息传来,王翦大军竟然未曾出动一兵一卒,李牧不禁一个激灵,几乎是本能地立即感到了即将隆隆逼来的暴风骤雨。以秦国之雄厚国力,以秦军之精良装备,以王翦之稳健战法,李牧隐隐预感到,这是自己最后的一次大战,也是赵军与秦军真正的一次生死大决。

遥望云车,李牧断然下令:“王翦亲出,必给秦军以当头痛击!”

“李牧亲出,必给赵军以重挫!”王翦厉声下达了同样的军令。

传令司马尚未回程,秦军战鼓已经雷鸣而起。

章邯军出动三万,其攻关部署是:两翼各列一方五千人的强弩兵,专一对关外两山树林倾泻箭雨,压制两山赵军;中央谷地的攻关大军从后向前分作三阵:后阵为五十架大型远射弩机,每两架大型弩机一排(每架弩机百二十人操作),连续摆成二十五排;弩机前的方阵为三千盾牌短剑的爬城锐士,每三伍(十五人)一列,排成两百列一个长蛇阵;最前方是扫清峡谷通道的大型攻城器械兵,主要是壕沟车与大型云梯。这是秦国新军对赵初战,人人发誓为秦军两败复仇,士气之旺盛无以复加。

太阳爬上了山顶,初秋的山风已经弥漫出丝丝凉意。薄薄的晨雾已经消散,谷中的黑森森军阵与关城两山的红色旌旗,尽清晰可见。异常的是两方都没有丝毫声息,仿佛猛虎雄狮狭路相逢,正在对峙对视中悄无声息地审量着对方。

“起——”

正当卯时,云车上的章邯一声大吼。

骤然之间,口外战鼓雷鸣号角呜呜,秦军三大强弩弓箭阵一齐发动,木梆声密如急雨,漫天长箭呼啸着扑向两面山头与正面关城。当时,秦军弓弩之强,尤其是大型远射连发弩机之强,战国无出其右,后世亦无可比肩。盖大型弓弩与大型长箭为冷兵器时代之远程兵器,由训练有素的特定士兵群操作。其用材与工艺之精良,其士兵群训练之艰难,其制作与修葺之繁复,都导致其造价之高昂远远超过春秋时代的战车。春秋车战之所以每每一战决胜负定霸权,其根本原因在于战车制造之昂贵,战车兵训练之艰难。一个拥有五千辆兵车的大国,一战若折损两三千辆兵车,其全部恢复成军至少需要十余年甚或更长。大型弩机亦然。没有强大雄厚的财力人力,大型弩机的制造是极其艰难的。秦国自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统一天下的雄心步步增长,对攻击型兵器尤为重视。及至秦昭王之世,秦国的兵器制作已经远居天下之首。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则是常战兵器之精良,二则是大型兵器之数量庞大。

此刻,秦军的三面强弩齐射,井陉山赵军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犹自惊骇不已。秦军大箭粗如手臂长如长矛,箭镞两尺有余,简直就是一口短剑装在两丈余长的木杆上以大力猛烈掷出。如此粗大矛箭漫天激射,其呼啸之势其穿透之力其威力之强,无可比拟。

强弩齐射的同时,秦军中央的攻关步军立即发动。第一排是壕沟车兵,清除拒马路障,刮去遍地蒺藜,试探出一个个陷坑而后大体填平,再飞速铺上壕沟车,在幽暗的峡谷一路向前。通道但开,大型云梯与攻关步卒隆隆推进,紧随其后的大型弩机也不断推进,连番向城头倾泻箭雨。如此不到半个时辰,黑色秦军已渐渐逼近关下。关下地势稍见开阔,秦军立即汇聚成攻城阵势。

饶是如此,赵军两山与迎面关城依旧毫无动静。

“火箭——”章邯遥遥怒吼一声,云车大纛立时平掠三波。

三大箭阵倏忽停射,突然梆声复起,大片捆扎麻纱浇透猛火油的长矛大箭带着呼啸的焰火直扑两山与关城,恍如漫天火龙在山谷飞舞。片刻之间,两山树林一片关城陷入三面火海,烧得整个山谷都红了起来。

“攻城——”

秦军战鼓再次响起,前阵十架大型云梯一字排开隆隆推向关城,恍如一道与城等高的黑色大墙迎面压上。此等大型云梯后世几乎消失,只留下单兵依次爬城的极为轻便的简单云梯。秦军之大型云梯,实际上是一辆攻城兵车。云车底部装有两排铁轮,其上是一间铁皮包裹厚木板的通地封闭储兵仓,可容二十余名士兵;仓上为两层或三层可折叠伸展的宽大坚固的铁包木梯,仓外装有两具可折叠可伸展的宽大铁包木梯。攻城开始,云梯被储兵仓士兵从里隆隆推进,一旦靠近城墙,仓上大梯立即打开,或钩住城墙或独立张梯;与此同时,储兵仓士兵立即出仓,拆下两边木梯打开奋勇靠上城墙。云梯但近城墙,后阵爬城锐士立即发动,呼啸鼓勇冲来从已经搭好的大梯小梯蜂拥爬上,往往一鼓作气攻占垛口。此刻,井陉关城头一片残火烟雾,十架云梯已经靠近城墙两尺处,后队士兵已经发动冲锋,纷纷爬上了大小三十架云梯。

此时,一阵凄厉号角突然传来,垛口后森森然矗立起一道红墙。

赵军开始了猛烈的反击。箭雨夹杂着滚木礌石,射向攻城士兵砸向大小云梯。更有几辆可怕的行炉在垛口内游走不定,见大型云梯靠近,迎头浇下通红的铁水,巍巍秦军云梯立时在烈火浓烟中轰隆哗啦崩塌。行炉者,可推动行走之熔炉也。设置城头熔炼铁水,在危急时刻推出,从炉口倾泻通红的铁水,任你器械精良也立见焚毁崩塌。

李牧军的城头战法是:秦军大箭猛烈齐射之时,城头赵军退进事先搭好的长排石板房与各式壁垒存身避箭;秦军火箭射来,缩在石板房的赵军一齐抛掷水袋,同时以长大唧筒(后世亦称水枪)激射水柱扑灭火焰;及至残火浓烟之时秦军攻上,隐伏石板房的士兵立即冲出进行搏杀;潜藏瓮城内的士兵,则通过两道宽大石梯随时救治伤兵、输送策应。

一时之间,关城攻防难见胜负。

两山情势有所不同。赵军退进壁垒壕沟躲避箭雨之时,秦军步卒锐士开始爬山。李牧在高处鸟瞰分外清楚,一声令下号角齐吹,赵军营垒推下滚木礌石直扑爬山步卒。但秦军大箭威力奇大,壁垒士卒但有现身几乎立遭射杀。更有长大箭矛呼啸飞来,或在半山将粗大滚木直接钉在了山体,或穿透石板缝隙直扑壁垒之内。赵军壕沟步卒原本多是边军骑士,初见如此猛烈骇人之箭矛,不禁人人一身冷汗,只有寻找间隙奋力推下滚木礌石,其密度威力便大为减弱。秦军步卒虽有损伤,却依旧奋勇攻山。及至火箭直扑壁垒燃起大火,秦军步卒已经挺盾挥剑随之杀到。此时秦军箭雨停射,赵军在烟火中跃出壁垒奋勇拼杀。一旦实地接战,赵军战力丝毫不逊于秦军,两军杀得难解难分。

此时,赵军有一样长处立见功效,这是随身弓箭。

赵军以飞骑为精锐主力,其步军攻坚器械素来不如秦军。远射的大型强弩更少,只在武安等几处关塞有得些许。故,李牧军无法与秦军比拼箭雨,而只能在秦军强弩齐射之时藏身壁垒。近战不然,两山赵军多是骑射见长的精锐骑士,个人操弓近射,百步之内威力异常。秦军步卒也有随身弓箭,然射技较之赵军,却普遍差了一筹。更兼今日仰攻,又有箭阵掩护,攻山步卒全力冲山杀敌,几乎没有想到摘下长弓箭壶近射。李牧于高处看得清楚,见赵军士卒在缠斗拼杀中难以脱身开弓,立即下令策应后队的神箭手们秘密出动,各自择地隐伏于树林之间,瞄准拼杀秦军择机单个射杀。如此不到半个时辰,奋勇拼杀的秦军莫名其妙地一个个相继倒下,壁垒前形势渐渐便见逆转。

“鸣金撤兵!”王翦断然下令。

午后幕府聚将,章邯愤愤然怒吼赵军冷箭暗算,再战定然攻下两山。一班年轻大将也一口声主张连续猛攻,不拿下井陉山绝不歇战。冯劫、冯去疾争相要换下章邯部。章邯及其部将则坚执要再攻一阵,并提出一个新战法:派出两个三千人轻兵营,各从两山之后袭击赵军;正面再加大猛火油箭焚烧壁垒,先占两山再攻关城,定然一战成功。一时之间,聚将大厅愤激求战之声吼喝成一片。

“诸位少安毋躁。”

一直没说话的王翦从帅案前站了起来道:“若是要不惜代价拿下井陉山,战法多得是。我军坚甲重器,只要连续射烧攻杀旬日,李牧纵然善战,谅他也守不住井陉山。然则,果真如此,则我军因小失大也。”王翦的古铜色脸庞肃杀威严,点着案头一卷竹简,“秦王明令,灭赵不限时日。因由何在?便在力戒我军轻躁复仇之心!兵谚云,骄兵必败。秦赵血战数十年,两军相遇人人眼红,最易生出狂躁之心。人云,两军相遇勇者胜。今日我云,秦赵相遇智者胜!秦军不是赵军,秦军肩负使命在于扫灭六国一统天下,而不是仅求一战之胜。唯其如此,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诸位昂昂求战,不惜血战也要攻关,其志可嘉,其策有错!错者何?有违一统天下之大局也。今赵国庙堂昏暗,李牧孑然孤立,其与我军鏖兵,实孤注一掷以求变化也。我军攻势愈烈,李牧在赵国根基愈稳。”

“愿闻上将军谋划!”大将们整齐一声,显然已见冷静。

“我今屯兵关前,不攻不战不可,猛攻连战亦不可。这是要害。”王翦转身,长剑圈点着立板地图,“目下,我主力大军之要务,只在拖住李牧大军,不使其从井陉山脱身。战法是:日日箭雨佯攻,夜夜小股偷袭,绝不使赵军安卧养息。与此同时,我北路李信大军、南路杨端和大军,则可加大攻占之力多拔城池,从南北挤压赵国。其时,赵国但有异常,则我军从中路一举东进,吞灭赵国主力大军!”

“谨奉将令!”大将们完全认可了王翦的方略。

当夜,三路秘密军使飞出了王翦幕府:两路向南北杨端和、李信而去,一路向咸阳而去。次日清晨,秦军喊杀攻势又起。待赵军退入壁垒,一阵猛烈箭雨之后却不见秦军攻杀。入夜,赵军营地一片漆黑,突然有火把甲士从山林杀来,此起彼伏整夜不间断。赵军一阵接一阵短暂激战,到天亮已经是疲惫不堪。

如是三日,李牧已经识破秦军战法,遂对赵军下令:分队轮换守垒,秦军不大攻,赵军不全守;秦军但歇兵,赵军立即同样派出小股勇士偷袭秦军营地,同样使其不能安营歇息。如此针锋相对,竟是谁也不能脱身了。

王翦李牧,进入了长平大战后秦赵大军的第二次大相持。

天方艰难 曰丧厥国

秋去冬来,赵国的情势渐渐变得诡异了。

郭开蛰伏不出,对各方动静却是分外清楚。韩仓奄奄一息回来,将诸般情形一说,郭开已经料定李牧要抛开庙堂独自抗秦了。郭开立即做了两步部署:其一,立即从柏人行宫接赵王迁回邯郸;其二,派心腹门客秘密混迹元老大臣与腹地赵军一班大将之间,竭力鼓噪兵变举事。郭开这两步棋的真实图谋是:一则将赵王这面旗紧紧握在手心,万一秦军攻破李牧防线或国中有变,立即挟持赵迁北逃与胡人结盟;二则引诱出举事轴心,设法趁其不备一网打尽。郭开自觉扑灭兵变是当下急务,反复思忖,决意使用韩仓与转胡太后两人为诱饵,铺排自己的密谋路数。

郭开秘密叮嘱韩仓,以太后卧病为由分别召春平君与王族将军赵葱入宫探视。春平君对入宫探视太后,已经深知其味,闻韩仓来召,不问情由便颠颠儿登车入宫,还不忘在车中摁着韩仓混迹一番。及至入宫,韩仓将春平君带入太后寝宫,两人没几句话便滚到了一处。韩仓喝退内侍侍女,也热腾腾混了进来。正在三人不亦乐乎之时,一脸严霜的郭开突然带着一队黑衣剑士 开到,声称奉王命查究奸宄不法事,喝令立即拿下春平君与韩仓。春平君瑟瑟颤抖作一团,烂泥般不能起身。韩仓抢先跪地,哀求郭开放过他与春平君,并发誓从此两人唯上卿马首是瞻。郭开冷冷一笑,此话得春平君自己说,否则,老夫得依法行事。春平君大为惊恐,在韩仓扶抱下半推半就地跪在了地上对郭开发了誓。郭开依旧冷面如铁,伸手从转胡后胯间扯出春平君那领污渍斑斑的锦袍,阴阴笑道:“君果欲做老夫同道者,便得探察清楚兵变举事之谋。否则,这领锦袍便是物证,韩仓便是人证,老夫依法灭你三族,天公地道也!”说罢,郭开看也不看春平君,大步去了。

春平君被郭开轻易俘获,赵葱却迟迟不入罗网。

赵葱是年逾四十的王族公子,做巨鹿将军多年。李牧率边军南下抗秦之后,赵国腹地大军有二十万划归李牧统属,赵葱的巨鹿军是其中主力,赵葱本人则是这二十万大军的统领大将。也就是说,这二十万腹地大军,在李牧的抗秦大军中事实上是相对独立的——战事听从李牧调遣,赏罚升黜乃至生杀处置等却得“共决”而行。所以如此,一则在于赵军长期形成的边军与腹地大军分治分领的传统,二则在于战国之世的通行军制。从第一方面说,李牧自己的二十余万边军只南下了最为精锐的十余万主力飞骑,兵力尚不如归属自己的腹地大军;南下作战多为山地隘口之战,脱离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边军主力骑兵较之于腹地的步骑混编大军便不显明显优势;是故,目下归属李牧的腹地大军,几乎是与边军战力不相上下的同等主力。从第二方面说,战国之世的上将军大将军虽比后世名称不一的军队最高统帅的权力大了许多,然终究还是有诸多限制的。

从实际方面说,军权历来是君权的根基。是故,最高军权事实上都掌控在国君手中,大军的战时使用权与日常管理权则是分开于臣下的,此所谓军权分治。任何时代的军制,大约都脱离不开这个根基。军权分治,在战国之世的实际情形是:大军的总体所有权属于国家(君主),主要是三方面:其一为征发成军权,其二为军事统帅(上将军、大将军)与大军日常管理高官(大司马、国尉)的任命权,其三为总兵力配置权与对使用权的授予权。上将军、大将军虽是常设统帅,然在没有战事的时期,却是没有大军调遣权的。但有战事,国君决定出兵数量与出战统帅,以兵符的形式授权于出战统帅率领特定数量的大军作战。上将军若被定为出战统帅,则在统率大军作战期间享有相对完整的军权,其最高形式是君主明确赐予的生杀大权(对部属的处置权)与独立作战权(抗命权)。战事完毕,大军则交国尉系统实施日常管理,行使管理权的国尉系统没有大军调遣权。

明白如上军制,便明白了郭开要着力于赵葱的原因。

郭开要独掌赵国,其最大的威胁是两方:一是桀骜不驯的李牧,二是神秘莫测的兵变。俘获春平君的目的,是平息兵变。着力赵葱的目的,则是钳制李牧。春平君有淫秽老根,郭开马到成功。赵葱却是少入军旅的王族公子,与郭开少有往来,郭开难免没有顾忌。然则郭开有一长:但遇事端,只从自己获胜所需要的格局出发谋划方略,而不以既定格局为根基谋划方略。也就是说,做好这件事需要谁,郭开便攻克谁;而不是那种我能使用谁,我便相应施展的小器局。当年着力于李牧,目下着力于赵葱,尽皆如此。郭开为千古大奸而非寻常小人,其谋划之深沉,其心志之顽韧,高出常人许多。明乎此,郭开能掌控赵迁并搅乱赵国,始能见其真面目也。

当年“举荐”李牧,郭开埋下了一条引线:以赵迁王书之名,将归属李牧的二十万腹地大军统交赵葱统率。郭开所拟王书委婉地申明了理由:“胡患秦患,皆为赵国恒久之大患也!赵国不可无抗胡大将,亦不可无抗秦大将。将军赵葱所部统属李牧,若能锤炼战法而成腹地柱石,其后与李牧分抗两患,则赵国无忧矣!”王书颁下,李牧始终不置可否,显然是隐忍不发。赵葱不然,在第一次战胜秦军后书简致谢郭开,虽只限于礼仪,话语却是真诚有加。郭开敏锐地嗅到了一丝气息——赵葱识得时务,解得人意!然则,其时郭开之心重在李牧,不愿因过分笼络赵葱而使李牧不快,只秘密叮嘱韩仓施展功夫。不久,身在大军的赵葱得自家舍人之举荐,有了一个俊美可心的少仆随军侍榻。从此,赵葱所部的诸多消息源源不断地流入了郭开书房。然在与李牧彻底分道之前,郭开始终没有扯动赵葱这条线。

密召赵葱入宫的特使,是军中大将都熟悉的王室老内侍。

老内侍的路数是正大的:先入大将军幕府见李牧,出王书,言赵王有疾思念公子赵葱,请大将军酌处。此时,井陉山赵军与秦军相持已有月余,眼见秋风已起渐见寒凉,诸多后援军务需与庙堂沟通定夺,然王室却泥牛入海没有消息,仿佛抗秦大军不是赵军。李牧心下焦急,但始终没有与王室主动沟通,其间根由,是在等待庞煖举事。如今庞煖没有动静,却来了王室特使,说的又是如此不关痛痒的一件事体,李牧不期然便有些愤愤思绪。然反复思忖,李牧还是压下了怒火,派中军司马将老内侍护送到了关外的山地营垒。老内侍一见赵葱,中军司马便匆匆返回了。也不知老内侍对赵葱说了些甚,左右是两日之后的清晨,赵葱才与老内侍进关来到幕府辞行。赵葱的禀报是:壁垒防务已妥善部署,回邯郸至多三日便回军前。李牧豪爽豁达地笑道:“赵王既思公子,公子无须匆忙,不妨以旬日为限也。天凉入秋,战事吃紧,老夫不能脱身。公子可顺代老夫请准赵王,尽早定夺诸般后援大事,也不枉公子战场还都一场。”

“大将军嘱托,赵葱定然全力为之,不敢轻慢!”

昂昂然一句,赵葱兼程赶回了邯郸。

日暮时分,赵葱被迎进了王城。极少出面国事的赵迁,在偏殿单独召见了赵葱。赵葱将战事禀报了整整一个时辰,赵迁听得直打瞌睡,天平冠随着长长的口水在不断的点头中碰上王案。然无论这个赵王如何厌烦,赵葱都没有中止禀报,更没有忘记申述李牧的委托请求。奇怪的是,赵迁也没有发作,竟在半睡半醒中一直挨到了赵葱最后一句话。及至灯火大亮,赵迁陡然精神振作,拍着王案将赵葱着实奖掖了一番,说辞流利得仿佛老吏念诵公文。末了,赵迁霍然起身道:“本王国事繁剧,大军后援事统交老上卿处置。李牧所请,王兄但与老上卿会商定夺。”说罢不待赵葱答话大步匆匆而去,厚厚的帷幕后立即一阵女子的奇特笑叫声。

“太后见召,公子这厢请。”老内侍极其恰当地冒了出来。

边将大臣入宫而能获太后召见,在赵国是极高的荣耀,也是不能拒绝的恩荣赏赐。赵葱只好跟着老内侍,走进了火红的胡杨林中的隐秘庭院。转胡太后在茅亭下召见了这位正在盛年的将军。金红的落叶沙沙飞旋在青砖地面,转胡太后身着一领薄如蝉翼的黑纱长裙,半躺半靠在精致考究的竹编大席上,雪白光洁的肉体如同荡漾在清澈泉水中纤毫毕见,一丝若有若无的异香飘来,令人心醉神迷。

“公子将军辛劳,且饮一爵百年赵酒。”太后说出的第一句话,赵葱不能拒绝。赵国酒风之烈天下有名,事事时时都会碰上大饮几爵的场所。太后召见,赐酒一爵实在寻常。令赵葱难堪的是,他如何接饮这爵酒?铜盘酒具以及盛酒的小木桶都摆在太后的靠枕旁,太后半躺半靠,那只雪白秀美的手搭在两只金黄的高爵上。不管赵葱如何风闻太后的种种色行,太后毕竟是太后,对于他这种王族远支公子,依然是难以接近的神秘女主。今日亲见太后,竟是如此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女子,一朵如此璀璨盛开的丰腴之花,赵葱不敢直视了。按照大为简化了的赵国礼仪:太后或国君赐酒,通常由内侍代为斟酒,再捧爵送于被赐臣下;受赐者或躬身或长跪,双手接爵饮之。而眼前的情势是,既没有内侍,也没有侍女,很可能是太后亲自斟酒的最高赏赐。果真如此,赵葱便得脱去泥土脏污的长靿(腰)战靴 踏上精致光洁的竹席,长跪趋前双手接爵而饮。要如此近在咫尺地靠近太后,赵葱一时大窘,不禁满脸淌汗。

“人言将军勇武虎狼,也如此拘泥么?”太后盈盈一笑。

“臣遵命!”赵葱只得昂昂一句。

“哟!一身血腥。”太后一手扇着鼻端一边笑,“都脱了,都脱了。”

“敢请太后,容臣随内侍梳洗后再来。”

“不要也。猛士汗腥可人,我只闻不得血腥。”

“太后……”

“来,脱了换上这件。”太后拉出一件轻软的白丝袍丢了过来。

赵葱没有说话,红着脸走到邻近高大的胡杨树后,换上丝袍走了出来。当他光着大脚走上竹席,挺身长跪在太后面前三尺处,扑面弥漫的女体异香立即使他同时嗅到了自己强烈的汗臭脚臭与残留在贴身布衣的尸臭气息,一时自惭形秽满脸通红心跳气喘,低着头不知所措。此时的太后亲昵一笑,闭着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摇摇手低声一句:“来,近前来,你胳膊没那么长。”太后说着,亲自斟满两爵,弥漫着老赵酒醇厚香气的酒爵已经递了出来。太后斜靠捧爵,两只雪白的手臂颤巍巍不胜其力,赵葱若不及时接住,酒爵跌地可是大为不敬。不及多想,赵葱膝行两步,双手捧住了硕大的铜爵,也触到了那令他心下一激灵的手臂。两爵饮下,赵葱陡觉周身血脉骤然蹿起一片烈火,竟死死盯住了那具纤毫毕见的肉体。太后满脸绯红轻柔一笑:“就知道看么?”呢喃低语间伸手一拉,赵葱雄猛硕大的黝黑身躯嗷的一声扑了上去……及至折腾得汪洋狼藉大竹席如泡水中,赵葱才在清凉秋风旋上身体的金红树叶的拍打中觉出了异常——月下大竹席上是三个人!那具钻在自己与太后中间的雪白物事,原来并不是太后神异,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赵王家令韩仓!

“将军神勇,君臣两通,非人所能也。”笑吟吟的郭开出现了。

“!”

“君臣两通,非人所能”八个字从那颗白头笑口悠然吐出,如重重一锤敲在心头,赵葱顿时一个激灵!仅凭这八个字,弥天大罪加禽兽恶名便是铁定了,举族丧命也是难逃了。赵葱想大吼一声这是预谋陷阱,然则看着郭开身后的一片森森黑衣剑士,看着依然纠缠在自己身上的两具肉身,赵葱任有愤激之心万千辩辞,也是难以出口。郭开坦然走近三具白光光肉身,坦率得只有一句话:“公子若从老夫,可长享美味。否则,天下将无公子一族。”赵葱良久默然,硬邦邦蹦出一句话:“只凭这两具物事,不行!”太后揽着赵葱咯咯笑道:“我的天也,做赵国大将军你不愿意么?”赵葱黑着脸不答。郭开嘿嘿一笑道:“只要公子跟从老夫,大将军自是做得。”

终于,赵葱点头了。

三日三夜,赵葱没有离开太后寝宫。末了辞行,赵葱还带走了太后亲赐、韩仓精心挑选的两个男装胡女。出得王城那日,郭开特意在偏殿为赵葱举行了隆重的小宴饯行礼,其铺排气势直如赵王赐宴大臣。赵葱原本便有贵胄公子的浮华秉性,多年沙场征战不得不强自抑制,而今骤然大破人伦君臣之大防而跌入泥沼,竟有一种复归本性的轻松快意,索性与郭开共谋赵国共创基业。是以,赵葱对此等有违君臣法度的铺排再也不觉其荒谬,反是大得其乐。觥筹交错间,两人密商了整整两个时辰。自然,一切都是按照郭开的步调进行的。半月之后,赵葱所部的八千精兵秘密开到柏人行宫外的山谷驻扎。郭开立即派出颇有知兵之能的信都将军赶赴柏人统兵,做应对兵变的秘密筹划。

这位信都将军名为颜聚,齐国临淄人,曾经是齐国东部要塞即墨守军的幕府司马。颜聚对兵书颇熟,在司马将军中算是难得的知兵之才。因有诸般见识,颜聚直接上书齐王陈述振兴之策,请求将兵攻燕以张国势。不想上书泥牛入海,齐王没有任何回复,却莫名其妙地回流到即墨幕府。即墨将军素来忌才,立即对颜聚大为冷落。颜聚自知在齐国伸展无望,逃到了赵国。其时正逢悼襄王赵偃即位对燕用兵,颜聚自荐而入庞煖幕府,做了军令司马。由于谋划之功,颜聚在对燕之战获胜后晋升为庞煖部后军大将。后来,颜聚随庞煖奔走合纵,并率所部作为赵军加入了攻秦联军。不想最后一次合纵仓促败北,庞煖功罪相抵不赏不罚。当时,颜聚被一班元老抨击为“临战有差,致使赵军伤亡惨重”,要将颜聚贬黜为卒。面对元老们汹汹问罪,颜聚密见庞煖,坚请庞煖为其洗刷。庞煖身处困境,对颜聚作为大是不悦,皱着眉头道:“赵国朝局芜杂,老夫一时无力。将军必欲计较赏罚,老夫可指两途:一可出走他国,二可投奔郭开。”庞煖本意原在激发颜聚的大局之心,使其忍耐一时。不想颜聚愤然离去,果然找到了郭开门下。郭开正在笼络军中大将之时,自然正中下怀,遂对悼襄王赵偃一番说辞,为颜聚洗刷了罪名。赵迁即位,郭开立即擢升颜聚做了信都将军,成为与邯郸将军等同的高爵大将。自然,颜聚也成了郭开的忠实同道。

信都 者,赵国别都也。赵成侯时,虑及邯郸四战之地,遂在邯郸北部三百余里处修建了一座处置国事的宫殿式城堡,名曰檀台。其后历经扩建,赵武灵王时更名为信宫。长平大战后,赵孝成王将信宫正式作为赵国别都,类似于西周的丰、镐两京,遂有信都之名。以地理形势论,邯郸偏南,信都则正处整个赵国的中部要害,其要塞地位甚或超出邯郸。故此,信都将军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邯郸将军。颜聚得郭开信任,能为信都将军,自然是目下应对兵变的秘密力量。

正在颜聚筹划就绪之时,郭开得到了庞煖旧部异动的要害消息。

事实上,庞煖的密谋举事一直在艰难筹划。要摆脱元老势力而单独举事,第一要务便是秘密联结军中将士。赵军统属多头,李牧边军正在与秦军主力做生死相持而不能分身,最可靠的办法是以庞煖旧部为轴心,相机联络他部将士。庞煖旧部多为“四邑 ”将士,优势是驻扎位置极为要害,劣势是各方耳目也极为众多,做到密不透风极难。唯其如此,庞煖极为谨慎周密,把定宁缓毋泄之准则,一步一步倒也没出任何事端。及至入冬,庞煖已经与轴心将士歃血为盟,秘密约定来春会猎大典之时举事。赵国尚武之风浓烈,春秋两季的练兵会猎大典从不间断,即或逢战,也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会猎前后,各部将士之调遣行军再是寻常不过,根本不会引人疑虑。唯其如此,会猎举事是将士们最没有异议而能够一致认同的日期。庞煖兵家之士,心下总觉这个日期太正,丝毫没有出人意料处。然则只要一提到任何其他日期,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异议与疑虑。为统人心,庞煖终于认定了会猎举事这个日期,寄望于正中隐奇或可意外成事。

各色密探门客将蛛丝马迹汇聚到上卿府,郭开立即嗅到了一种特异气息。

郭开立断立决,要在开春之前化解兵变灾难。从各方消息揣摩,郭开断定兵变主事的轴心人物是庞煖。为了证实这一评判,郭开特意派韩仓召春平君入宫会商对策。当郭开将重大消息明白说出几宗时,春平君大汗淋漓满脸涨红愤愤然大骂庞煖不止,并咬牙切齿地发誓追随郭开同心平乱安定赵国。郭开由此断定,元老势力大体被排除在兵变之外,心下大安,遂淡淡笑道:“只要足下没有涉足兵变,便是效忠王室,老夫安矣。至于平息兵变,不劳足下费力。然则,大事共谋,不教足下效力,老夫也是心下不安。”春平君立即激昂请命,愿率封地家兵袭击庞煖府邸,以早绝兵变隐患。郭开冷冷笑道:“足下好盘算,回封地调兵再聚集赵氏元老,摸浑水之鱼,届时一举吞灭两头,好独占赵国么?”春平君心思被郭开一语道破,大为惊惧,立即指天发誓,声言绝无此心,回府后绝不出门唯上卿之命行事。郭开站起冷森森道:“老夫何许人也,能放出你这头老狐?自今日起,太后卧榻便是你这只老鸟的肉窝。你敢迈下太后卧榻一步,老夫将你喂狼。”春平君已经深知郭开之阴毒,只有一脸沮丧地窝进了太后的胡榻。与此同时,一道赵王王书颁发各大官署:“春平君常驻王城,总领赵氏王族事务,与上卿郭开一道辅国。凡王族元老公子,但有国事族事不决者,皆可上书春平君决之。”王族大臣元老一时大为振作,将这道王书视为赵氏当国的重大消息,争相向王城大殿旁的春平君署上书,其中多数禀报的竟然是庞煖一班将士的种种不轨形迹。

“老父一刀剔开元老,诚圣明哉!”韩仓腻着身子对郭开大唱颂辞。

“老夫不圣明,有你小子威风?”郭开冷冰冰地拍打着韩仓不断晃动的秀美头颅,“给老夫窝住了那老小子。春平君不出王城,便是你小子功劳。否则,老夫生吞了你。”韩仓一边努力地嗯嗯嗯点头,一边听着郭开对他的部署:窝死春平君,盯紧李牧与赵葱,消息不灵唯韩仓是问。韩仓哭丧着脸对郭开禀报说,赵葱与春平君好办,唯李牧幕府森严壁垒,塞不进一个人去,只有向老父讨教。郭开思忖一阵道:“只要李牧仍与秦军相持,不理睬他也罢,待老夫平息兵变后再一总了账。目下要留心帮衬赵葱,务使李牧不疑。”

韩仓心领神会,立即亲自带着大队车马酒肉赶赴井陉山犒赏大军。韩仓郑重其事地就第一次下书误事向李牧致歉,并与赵葱在幕府聚将厅横眉冷对相互讥讽。李牧浑然不察其意,还将赵葱申斥了几句。至此,李牧又埋身井陉山军务,不再理睬军中各种流言。李牧确信,开春之后庞煖的举事必然成功,其时再来清理郭开韩仓这般秽物易如反掌耳。

安定了诸般势力,郭开立即开始了对庞煖的谋划。

赵王迁七年,一个多雪的冬天。

因秦国大军压境,赵国朝野分外沉闷。眼看年节将至,整个邯郸没有丝毫的社火驱年的热闹气息。此时,邯郸官署巷闾传开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庞煖将被赵王封为临武君,即将率腹地大军奔袭秦军侧后断其粮道,与李牧合围秦军!消息传开,邯郸人弹冠相庆,年节气氛顿时喷涌出来,满街都是准备驱年的社火大队在练步。其时,庞煖并未在邯郸府邸,而是在四邑军营轮换驻足。消息传至四邑幕府,庞煖颇为惊讶,一时实在难分真假。不想三日之后,赵王急书飞到了庞煖幕府:擢升庞煖为临武君,立即前往信都接受赵王颁赐的兵符,率腹地大军与秦军大战!缜密的庞煖与旧部将士密商,将军们没有一人提出异议,都以为临武君手握重兵更是肃清朝局的大好时机;至于赶到信都接受兵符,那是因为赵王巡视抗秦军务已经亲自北上;赵王纵然昏聩,然起用名将抗秦毕竟是正道,为大将者岂能疑虑?一番议论会商,庞煖不再迟疑,立即率领一个三百人马队星夜赶赴信都。

谁也没有想到,庞煖从此便没有了消息。

颁行朝野的赵王特书说,临武君主张合纵抗秦,已经北上燕国再下齐楚两国斡旋联军事宜,开春便当有合纵盟约成立。庞煖旧部将信将疑,然毕竟庞煖历来倡导合纵抗秦,入宫对策再次提出也未可知,只有耐心等待临武君亲自回复的消息。如此沉沉两月余,庞煖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庞煖旧部大起疑心,秘密前往井陉山请见李牧会商。李牧也是疑惑百出,却终究不好从大相持中断然撤军查究此事,只有抚慰诸将再作忍耐,待来春水落石出再定。

李牧不知道,将军们也不知道,巨大的阴谋已经逼近了他们。

杀将乱政 巍然大国自戕自毁

多雪的冬天,顿弱从燕国秘密南下了。

王翦大军将赵国最为精锐的李牧大军牢牢拖在井陉山不能转身。北路李信大军,南路杨端和大军,皆受王翦军令,对赵军引而不发。如此形成的态势是:所有的赵国大军都被钉在三个方向不能动弹,如同被牢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框架之中。尤其是南北两路,赵军不动尚可无事,赵军但有异动,立即便会引来秦军大举出击,以目下南北赵军之实力无异于立即崩溃。大势观之,谁都看得明白,赵军已经在三面秦军形成的巨大钳制下陷入了困境。但谁都不明白的是,秦军何以久久不动而空自消耗,秦军究竟在等待甚?半年僵持之中,山东四国也渐渐从秦军威慑的恐慌下解脱出来,由蜗居自保而开始探头探脑地派出特使赶赴邯郸探察实情,秘密试探在赵军死战拖住秦军的情势下合纵袭击秦军背后的可能性。对三路秦军而言,则由于大半年没有重大战果,将士们有些愤愤然急躁起来,整日嗷嗷求战。王翦多次严令加以反复申述,也仍然不能平息喷发于军营的汹汹战心。在秦国朝野,则渐渐弥漫出种种不耐议论,指责王翦畏赵不战灭秦军志气。也就是说,大半年相持如同当年的秦赵上党大相持一样,已经引出了种种骚动。

诸般消息聚到咸阳王城,秦王嬴政立即召李斯、尉缭会商。

李斯尉缭不谋而合,一致认为灭赵不能急功,若能在明年下赵已经是匪夷所思,不能求战心切,更不能催战于王翦。秦王爽朗大笑道:“我与两卿同谋也!不求战,不催战,静观其变,看他赵国能耗得几多时日。”李斯道:“大谋如此,然也不能当真了无动静。臣意,当使顿弱南下赵国,投石激变,或可使赵国自乱阵脚。”尉缭立表赞同。君臣三人遂商定部署:一则派特使北上燕国命顿弱南下激变,二则由李斯秘密赶赴井陉山与王翦共谋战事。

顿弱虽身在燕国,事实上却推动着掌控着赵国的种种变化。郭开总能恰如其分地接到求之不得的消息,李牧庞煖的种种掣肘,赵葱颜聚的飞快擢升等等等等,无一不有着顿弱设立在赵国的“商社”的影子。如今,赵国情势已经恰到火候,正在顿弱要上书禀报秦王自请南下赵国的时刻,秦王特书恰恰到了。顿弱展开竹简便是一阵大笑:“君臣两心如此相通,宁非天意哉!”

旬日之后的一个雪夜,顿弱马队飞进了邯郸,飞进了秦国商社的秘密寓所。

次日清晨,上卿府舍人便有了回音:郭开将在胡风酒肆的云庐会见顿弱。

胡风酒肆,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林胡大商所开的胡店。在邯郸,乃至在天下列国,胡风酒肆都是赫赫其名。名之大者在三:其一占地最大,举店六百余亩居于邯郸商社云集的中心区,尽占车马通衢之便;其二有最为本色的胡地风情,草原葱绿胡杨金红帐篷点点炊烟袅袅,金发碧眼的胡女赶着雪白的羊群白云般流过,佳客随时可尝野合之乐趣,亦可将牧羊胡女揽进大帐做长夜销魂;其三有最为华贵隐秘的单于穹庐,可供大商巨贾邦交使节游学名士纵情密商酣畅议论。近百年来,这一片胡风酒肆不知搅动了多少天下风云。至少,吕不韦的赵国起事便是以这胡风酒肆为根基的。顿弱携巨金北上,几年来不知多少次在这片云庐与赵国权臣密会,一丝一缕地撬动着赵国的河山根基,成箱成袋地挥洒着秦国的金钱财货。今日眼见赵国这座巍巍大山根基松动,顿弱只要在最要害的穴位猛刺一针,这座大山便会轰隆隆崩塌沉陷了。唯其如此,辎车在漫天飞雪隐隐风灯中驶进苍黄的草原,顿弱的心绪是奇特的。亢奋中交织着一丝悲凉,壮心中渗透着无尽感慨,顿弱不禁高声吟诵起来:“烨烨震电,不宁不令。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被一名金发胡女扶进穹庐后帐时,顿弱的惊诧是难以言表的。

郭开端坐在硕大的虎皮胡榻上,一个长发披散的俊美男子以最为淫秽的举动伏在郭开的大腿上,一个金发碧眼的秀美胡女狗一样趴在长发男子后臀上……在顿弱的记忆中,郭开是天下仅见的正行巨奸,不荒政,不贪财,不近色,唯弄权算人为其独特癖好。相交多年,郭开没有收受过秦国的一个半两钱,更不说金玉珠宝名马名车古董器物。然则,郭开当说则说当做则做,从来没有因为透露了某个消息或做了某件事情向顿弱开价。唯其如此,顿弱常有一丝疑虑闪过心头,郭开所为莫非是赵国的反间之策?然事实的每一次进展,都迅速证实着顿弱的疑虑是多余的。毋庸置疑,郭开实实在在是一个毁灭赵国的乱国大奸。每每印证一次这个评判,顿弱都会闪出一个颇为悲凉的念头:如此正派正行之能才,偏成巨奸毁国之行,宁非天意亡赵哉!

“顿弱兄何其惊诧也。”郭开坦然抚摸着俊美男子的长发,平静地笑着。

“上卿之行非人所为,顿弱难解。”

“名家顿弱,也有难解之题?”

“上卿是说,今日当客奇行,乃有意为之?”

“老夫作为,岂能无意?”

“顿弱不能破解,上卿便另谋他途?”

“足下尚算有明。”

“反之,顿弱若能破解,上卿便成盟约。”

“愚钝之人,不堪合谋。”

“上卿奇行,意在告我:上卿非无人欲,只在所欲非常人也!”

“足下解得老夫心意,可为一谋。”郭开一手冷冰冰地抬起俊美男子下颌,说声下去。俊美男子顺从站起,突然恶狠狠扯着金发女子的长发大步拖到了木屏之后,之后一阵奇异的响声传来,俊美男子又悠然走了出来,笑吟吟站在了郭开身侧。

“此乃老夫男妾,亦为老夫子奴,官居赵王家令,韩仓是也。”

郭开若无其事地介绍着,顿弱陡然生出一身鸡皮疙瘩。韩仓之名之行,顿弱熟得不能再熟,然韩仓其人,顿弱从未见过。依着寻常列国宫廷龌龊之通例,身为赵王家令的韩仓是赵王宠臣,决然不该在同样是臣子的郭开面前成为如此卑贱的肉宠。同为大臣而如此不堪,顿弱对赵国不禁生出一种难言的厌恶与怜悯。

“上卿去李牧,须得何种援手?”顿弱对韩仓看也不看。

“赵国之事,老夫不须援手。”郭开矜持而冰冷。

“果真如此,上卿何须约秦?自立赵王是了。”

“若无秦国,老夫早是赵王矣!”

“上卿知秦不可抗,尚算有明。”

“赵国当亡,秦国当兴,老夫比谁都清楚。”

“既然如此,上卿与秦联手倒赵,正得其宜,何言独力成事?”

“老夫为秦建功,自有老夫所求。”

“上卿但说无妨。”

“赵国社稷尽在老夫。”郭开扶着韩仓的肩膀站了起来,一步一步地走到了顿弱案前,森然怪异竟使叱咤邦交风云的顿弱心头猛然打了个寒噤,“无论赵王,无论太后,都是老夫掌心玩物而已。老夫生逢乱世,不能独掌赵国,却也要以赵国换得个安心名头,以慰老夫生平弄权也。老夫若将赵国奉于胡人匈奴,足可为一方单于,拥地百千里而奴隶牛羊成群。老夫所不明者,奉赵于秦,秦何以待老夫?”

“上卿终显本色,顿弱佩服!”

“老夫有欲,欲于异常。”

“上卿所求者何?”

“秦国所予者何?”

“上卿所求必大,容顿弱旬日后作答如何?”

“若非秦王亲书,足下便走不出邯郸了。”

“上卿胁迫顿弱?”

“老夫若挟赵王入胡,一颗秦国名臣人头之礼数,总该是有的。”

“上卿不怕顿弱先取了你这颗白头?”顿弱哈哈大笑。

“密事算人,只怕足下不是老夫对手。”郭开一如既往的冰冷。

“好!顿弱人头先寄在上卿剑下。告辞。”

“旬日为限!”

顿弱举步间,身后传来韩仓柔亮美妙的声音。顿弱情不自禁回头,一眼扫过这个赵王家令明艳的脸庞妖冶的身段,心下又是一个激灵——天下妖孽奸佞独聚于烈烈赵国,上天之弄人何其滑稽何其残忍哉!

九日之后,一骑快马密使在寒冷的冬夜抵达了邯郸的秦国秘密商社。

秦王嬴政的特急王书是:秦国灭赵,郭开可为赵国假王 治赵,唯不得拥有私兵。特书外附有一管密书云:顿弱可将王书派员交付,毋得亲见郭开。顿弱心头突突大跳,如此巨奸若为赵国假王,岂非天下大大隐患?然顿弱深知秦王嬴政之长策伟略过人,更有李斯尉缭与谋,能出此等亘古未闻之大赏必有其中深意,决不会放任郭开荼毒赵国。至于附书,顿弱认定是尉缭所谋,未免多心。素来与郭开会商,都是顿弱亲自出面,今日事端更大,派员前往如何不引起郭开疑虑?一番思忖,顿弱打消了上书求改之意,立即约见郭开。

“知老夫者,秦王也!”郭开抖着王书第一次绽开了苍老的嘴角。

“上卿将为赵王,顿弱先贺。”

“足下贺我,有得是时日。”

“不。邦交事务繁剧,上卿既无须援手,顿弱即行告辞。”

“足下意欲何往?”

“无论何往,皆不误事。上卿若须援手,可找秦人商社传讯。”

“老夫所需援手,只在足下一人。”

“上卿何意?”顿弱心头骤然一动。

“足下做事可也,只是不得离开邯郸王城,以备与老夫随时共谋大计。”

“上卿密行拘押顿弱,不怕鸡飞蛋打乎!”顿弱哈哈大笑。

“人言秦王有虎狼之心,老夫安得不防?”郭开绽开的嘴角突然收紧,阴沉狞厉之相森森逼人,“老夫谋事,鸡飞不了,蛋打不了。倒是足下,斡旋列国邦交,几曾品咂过一国王太后美味哉!足下只要跟从老夫,赵国太后便是足下奴婢一个,成群胡女便是足下一群牛羊。如此天上人生之况味,足下不欲拥乎?”

“非人之行,上卿尽可自家品咂,顿弱无心消受。”

“只要老夫有心,足下之心何足道哉!”

“上卿之意,顿弱要做人质?”

“做得如此人质,也是足下之福。”

郭开冷冰冰一句扬长而去。顿弱遂被两名胡女扶进了一辆密不透风的高车,辚辚出了云庐。动静触手之间,顿弱已经觉到两名胡女四条臂膊的铁石力道,寻机挣脱之意顿消,心绪立即宁静下来——只要郭开不堵死与商社通联之路,何惧之有也。

井陉山变成了茫茫雪原,黑红两片营地都陷入了广袤旷远的沉寂。

立马高冈凝望关外,李牧身心寒彻直是冰雪天地。对于大军战场,李牧具有一种寻常将军无法企及的明锐感。两军相持半年余,秦军的正式攻坚却只有开始的那一次,其后便是无休止的袭击骚扰。仅仅是那一次攻坚,李牧已经敏锐地洞察到秦军战力之强远非今日赵军可比。假若岁月倒转二十余年赵孝成王在世,李牧完全可能如同早年反击匈奴的深远谋划一样,为赵国练出一支与边军具有不同风貌的重甲锐师,专一与秦军一较高下。然则,孝成王之后的赵国已经乱得没有了头绪,君王荒淫奸佞当道阴谋横行,所有的实力圈子都在黑暗中摸索,死亡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厚地弥漫了赵国,扑上了每个人的鼻端。于今谋取雄师,无异于临渴掘井,不亦滑稽乎!李牧所能做的,只有以目下这二十万兵力与秦军对抗相持,能抗多久是多久。假如庞煖尚在,兵变扭转朝局的希望未灭,李牧对抗击秦军还是深具信心的。毕竟,赵国有久战传统,有举国成军的尚武之风,更有虽散处三方然终究尚存战力的四十余万大军。然庞煖这团政事火把一灭,李牧真正地冰寒入骨了。庞煖出事,意味着赵国反对昏政的势力彻底地分崩离析,扭转庙堂格局的希望也彻底地破灭。元老们鸟兽散了,将军们鸟兽散了。愤懑的国人群龙无首,又被种种流言搅得昏天黑地是非难辨,纵然李牧可以登高一呼,谁又能保国人会攘臂而起?再说,纵然国人攘臂而起,不说当不得秦军冲击,先当不得郭开赵王的黑衣王城军,还不是白白教庶民百姓血流成河?

国政无奈,战场同样无奈。

自庞煖失事,李牧夜夜不能成眠。每每眼看着连绵军灯在稀疏的星光中没入朦胧曙色,声声刁斗在凄厉的号角中陷入沉寂,李牧却还在一片片金红的胡杨林中游荡着。桀骜不驯的李牧雄霸军旅一生,第一次尝到了四顾茫然走投无路的无奈。假如王翦的二十万大军能死命攻坚,使他能痛快淋漓地血战一场,李牧的心绪或可获得些许平静。毕竟,将军战死沙场化为累累白骨,也是一种壮烈的归宿。然则,秦军偏偏不战又不退,就如此这般耗着你,要活活窝死二十万赵军!一想到长平大战中白起的“以重制轻,以慢制快,断道分敌,长围久困”而使五十余万赵军一举毁灭,李牧心头便是一个激灵,生平第一次对战场情势生出了一种本能的毛骨悚然感。李牧佩服秦国能坚实支撑四十余万大军远道灭国的后援能力,仅仅是这一点,赵国便无法望其项背。李牧更佩服如此国力之下,秦国竟然不仅涌现出王翦这样的老辣统帅,还能涌现一批诸如蒙恬李信杨端和王贲章邯这样的谋勇兼备的年轻大将。他们不骄不躁扎实进逼,使赵军退无可退战无可战,干净彻底地剥夺了赵军的战事自主权,赵军只能窝在原地等着挨打等着崩溃等着死亡。三十余年战场阅历,剽悍灵动的李牧从来是制敌而不受制于敌的。这一次,李牧却得眼睁睁拥着二十万大军不能挪动半步,眼睁睁陷进说不清是秦国还是赵国抑或同时由两方甚至多方掘成的深深泥沼,直至没顶窒息而又无力挣扎。徒拥大军而只能无可奈何地等死,李牧脊梁骨的寒冷与其说是恐怖,毋宁说是悲凉。

……

“大将军,赵王特书!”

亢奋的禀报夹着急骤的马蹄飞上了高冈,是司马尚亲自来了。

“何事?”李牧依然遥望远方,丝毫没有转身的意思。

“王书在幕府。特使韩仓说,赵王召大将军商议会战秦军!”

“韩仓来了?”

“对!韩仓还说,庞煖策动合纵,联军有望!”

“你信么?”李牧骤然转身,迷惘的目光充满惊诧。

“大将军,我军大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你是说,要李牧奉命?”

“大将军若有脱困之策,或可,不奉命。”司马尚说得很艰难。

李牧良久默然。对于司马尚这位合力久战的将军,李牧几乎是当做兄弟般看待的。司马尚对李牧,也是景仰同心的。无论是对元老势力还是对庞煖部属,两人纵然有过些许歧见,最终都丝毫没有心存芥蒂。这支大军的灵魂是李牧,而能走进李牧内心深处的,只有司马尚。李牧不相信郭开韩仓,更不相信赵王迁。那般龌龊君臣果真有抗秦保国之心,岂能大半年将二十万大军丢在井陉山不闻不问?今日若真心要与秦军会战,便当亲赴军前激励将士,如同当年秦昭王亲赴河内为白起大军督运粮草一般。果真如此,郭开赵迁纵然此前有罪,李牧夫复何言!召李牧入宫而商议会战,能是真心会战么?无论李牧如何不精通君臣权谋,至少清楚地知道,赵国的许多要害人物都因为入宫而面目全非或泥牛入海。春平君如此,赵葱如此,庞煖也如此。赵国王城在赵国朝野眼里,早已经是神秘莫测的陷阱,那里盘踞着一条咝咝吐芯的斑斓巨蟒,随时准备吞噬走进王城的每一个猎物。明乎此,李牧还要重蹈覆辙么?可是,李牧明白,司马尚不明白么?司马尚既然明白,何以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说到底,赵军大困雪原是实情,而不能解困则只有空耗等死。作为大军统帅与副帅,既没有脱困之策,又要放弃闪烁在眼前的一丝希望,对二十万将士如何说法?自己心下何安?

“幕府。”马鞭一抽战靴雪块,李牧转身走了。

幕府聚将,接受王书,无论韩仓如何神采飞扬地宣说赵王之志,李牧始终没有说一句话。韩仓自觉无趣,终究灰溜溜住口。李牧这才站起身来,拄着那口数十年须臾不离其身的长剑,平静地一挥手道:“司马尚执掌军务。”说罢,李牧对着满厅大将肃然深深一躬,一转身大步赳赳出了幕府。

哗啦一声,大将们都拥出了幕府,人人泪光,人人无言。赵葱与其部属大将,也一般地热泪盈眶。李牧没有一句话,再次对将军们深深一躬,翻身上了那匹雄骏的阴山战马,一举马鞭,便要带着生死相随的两百飞骑风驰电掣般去了。

“大将军稍待!”司马尚骤然前出,横在李牧马前。

李牧圈着战马看着司马尚,脸色平静得有些麻木。

“诸位将军!我等随大将军一同入宫,向赵王请战!”

随着司马尚的吼声,大将们哄然一声爆发,愿随大将军请战的呼喊在雪原山谷荡出阵阵回音声浪。韩仓看得大急,厉声喝道:“国有国法!赵王召大将军会商战事,何有拥兵前往之理!你等要反叛么!”“鸟!脏货小人!”边军大将们被激怒了,一声怒吼蜂拥抢来围住了韩仓。赵国素有兵变传统,大将们当真杀了韩仓,谁也无可奈何。赵葱眼见李牧冷笑不语,心下不禁大急,一步抢前挡在韩仓面前高声喝道:“少安毋躁!都听我说!”边将们稍一愣怔,赵葱部将已经围了过来纷纷拦挡边将们上前。韩仓早已经吓得两腿发软,靠在护卫身上不能动弹。赵葱高声道:“杀死韩仓事小,牵连大将军事大!大将军既已奉命,自家部将却杀了王使,大将军对赵王如何说法?陷大将军于不忠不义,我等有何好处!赵葱之意:听凭大将军决断,大将军不去王城,我等拥戴!大将军去王城,我等也拥戴!”大将们纷纷嚷嚷终于汇成一片吼声:“好!听大将军说法!”

“诸位,”李牧不得不说话了,“我军久困井陉山,粮草将尽,援军无望,退不能退,进无可进。若无举国抗秦之势,则我军必败,败得比长平大战还要窝囊!李牧毕生征战,不曾窝过一兵一卒,而今却要活活窝死二十余万大军,心下何安也!将军百战,终归一死。而今赵王有会战之书,这是赵军的唯一出路,也是赵国的唯一出路!唯其如此,纵然刀山在前,李牧死不旋踵!”

所有的大将都沉默了,唯有旌旗猎猎之声抖动在寒冷的旷野。

“司马尚与大将军同往!”

“不。谁也不要同往。”

李牧对慷慨激昂的司马尚一摆手,圈马转身对将士们高声道:“兄弟们,战死沙场才是将军正道!谁也不要将鲜血洒在龌龊的地方!都给我钉在井陉山,扛住王翦,扛住秦军!纵然血染井陉,也教秦人明白:赵国之亡,不在赵军——”

“赵国之亡,不在赵军!!”

将军们的吼声激荡了整个军营。片刻之间,连绵大营交相激荡起愤怒的吼声。“赵国之亡,不在赵军!”所有人都被这句话震撼激发起来,长期憋闷的火焰突然喷发了。兵士们拥出了帐篷,民伕们拥出了山洞,红色的人群奔跑者汇聚着,一片无边无际的火红包围了幕府包围了李牧。

“我民威烈,天恒亡之,李牧何颜立于人世哉!”

李牧一声喟叹轻夹双腿,阴山战马长嘶一声飞入了茫茫雪原。

赵国的最后一个冬天,李牧离开了井陉山营地,从此永远没有回来。

多年之后,李牧最后的故事渐渐流传开,化成了谁也无法印证的种种传闻。历久沉淀,李牧的结局又进入了一片片竹简刻成的史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附之《李牧传》云:“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李牧,斩之。废司马尚。”《战国策·秦策》则记载:赵有宠臣韩仓,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嫉贤妒功臣;赵王听信韩仓,召回李牧,命韩仓历数其罪;韩仓说李牧见赵王而捍匕首;李牧辩说自己患有孪曲病(手脚僵硬),恐见赵王行礼不便而接了假手,并愤然对韩仓亮出了假手;然韩仓还是以王命为辞,胁迫李牧自裁了。当代历史学家沈长云等所著《赵国史稿》 对如上说法做了辩驳考证,结论云:“他所讲述的李牧的故事(司马迁听冯唐所讲述的李牧故事),并不比《战国策·秦策》所载更可信。”

无论李牧之死有多少种说法,李牧确定无疑地被赵国庙堂杀死了。

李牧之死,开始了赵国最后的噩梦。

这是公元前229年冬天的故事。

灭赵大战秋风扫落叶般开始

王翦一接到顿弱密书,立即下令全军备战。

对山东五国尤其是赵国的军政态势,王翦是刻刻上心的。除了顿弱、姚贾的伐交商社,王翦还在秦军斥候中反复遴选,编成了一个六百人的精悍的间士营,专一深入各国搜集军政消息。所以如此,在于王翦是战国末期最具政略眼光的统军名将。王翦对秦军大举东出有一个根本评判:秦欲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不战不行,唯战不行;此间分际,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根基上摧毁六国。也就是说,王翦是战国之世将兵家大道与统兵征战之才水乳交融于一身的大军统帅,也是军政兼明的唯一统帅。大军开出之前,王翦夜入咸阳,与秦王嬴政专门就战法作了一次商讨。

“老臣统兵出关,欲变秦军旧日战法。”王翦开门见山。

“何以变之?愿闻见教。”秦王没有惊讶。

“秦军传统战法,以攻城略地歼敌大军为要旨。是故,攻必拔城下地,战必斩首灭军。行之日久,遂成传统。拔城斩首之数额,亦成军功大小之尺度。而今,秦军以灭国为要旨,便不能仅仅以拔城败军、斩首灭敌之法对山东作战。灭国之战,目的在摧毁其国政根基,铲除其王族庙堂,而不仅仅在战场歼敌。是故,战法须变。”

“上将军怕本王以旧战法施压催战,故先申明?”

“秦王之压,老臣可辩。朝野将士施压求战,老臣难当。”

“灭国大战,战法大要何在?”

“大要在三:战胜不求斩首,夺政不求下城,除奸不求灭贵。”

“愿闻其详。”

“其一,战胜不求斩首。我军对敌,务求战胜而败其军、溃其心可也,不能大肆斩首杀戮,以免其举国成军作困兽之斗。当年长平大战,武安君坑杀赵军数十万降卒,反逼得赵国死心血战而我军反败。如此覆辙,不可重蹈也。其二,夺政不求下城。灭国根基,在于夺取都城、去其庙堂、除其施政之能。是故,我军攻占都城之后,不能如既往那般攻占掠夺财货人口。当年乐毅攻齐,下齐七十余城而不能灭齐,在着力过甚也。如此覆辙,不可重蹈也。其三,除奸不求灭贵。而今山东昏昧,各国都有奸佞盘踞庙堂,以致山东列国大都成为一盘散沙。我军入都夺政,仅除奸佞而不诛杀世族贵胄。如此,可免世族追随残余王族逃国抗秦,则国可安也。此为老臣三战之法。”

“嬴政谨受教!”年轻的秦王二话没说,挺身长跪肃然一躬。

那夜会商一了,秦王嬴政下了一道特急王书给各要害大臣并各军大将,将王翦陈述的战法方略全数申明,王书末了道:“上将军之战法,乃秦军灭国之精要,务求实施军前。东出大战,但凭上将军调遣,本王并在国大臣、军中将士,悉数不得施压催战!”

唯其如此,王翦大军在井陉山与李牧大军相持半年未曾激战,李信、杨端和两路大军逼而不进引而不发,挟雄厚军力空耗巨额粮草亦大半年不战,秦国朝野无强烈催战之声浪,当可解也。虽然如此,军中将士对风雪半年不战不退毕竟难以忍耐,眼看年节将近,幕府依然没有大战迹象,秦军将士终于焦躁了。

“再不出战,我等上书秦王求战!”蜂拥而至的将士们不断地吼叫着。

王翦走出幕府,只说了一句话:“发下令箭,老夫准许尔等赴咸阳求战。”

将士们默然了。幕府求战,无非焦躁之心不可耐而已。大将们谁都知道秦王特书,果真赶赴咸阳,求战不成反倒可能耽搁了战场立功。毕竟相持日久,大战随时可能迸发,将士们只是不耐风雪壁垒之清冷而寻求早战。王翦不再如同往日那般说服,而是破例准许将士直赴咸阳请战,将士们反倒一片沮丧没了声气。

“信得过老夫,自回营垒。”又是一句,王翦走了。

在将士们请战的旬日之后,顿弱的密书到了。此前,王翦已经从间士营得到密报:顿弱被郭开羁留邯郸王城形同人质。所以,王翦对顿弱密书所报的李牧去军消息不能立即断定虚实。毕竟,郭开是天下第一大奸,顿弱其人王翦也不甚熟悉,王翦宁可等待消息印证而后断。正在秦军将士们走出冰雪壁垒收拾营地军械嗷嗷备战之时,间士营消息到了,与顿弱所报一致:李牧去军,进了柏人行宫。

“南北军令发出。”王翦拍案而起。

两司马立即带着早已拟好的军令飞出了幕府,向南北两路大军而去。

“聚将鼓!”王翦大手一挥,赳赳大步出了军令坊。

辕门外的隆隆鼓声未过三通,大将们已齐刷刷赶到了幕府聚将厅。

“诸位,李牧去军,我军战机已到!”

王翦激昂的话音落点,大将们却没有惯常的亢奋神情,一阵惊讶之后反倒显出几分落寞,人人板着脸一片默然。王翦悠然一笑,倏忽肃然道:“李牧两胜秦军,诸位寻仇之心甚重,唯以李牧为对手决战而后快。此等战心,老夫尽知也。与天下名将一见高下,为将之雄心猛志也。老夫,也是一样!然则,此为灭国之战,不是寻仇之战!灭国之战,要的是国家功业,不是一将功业!若赵国政事清明,李牧可全力率赵军抗秦,我军自当与李牧放马一战,其时战胜李牧,自是秦军功业荣耀!然目下赵国庙堂昏昧,李牧大军左右掣肘内外交困粮草匮乏后续无援,秦军战胜如此李牧大军,荣耀乎!耻辱乎!反之,李牧死于赵国庙堂,可显忠勇志节,可彰赵国恶政,青史皇皇其名!李牧死于秦军,则秦国徒负恶名,赵人必恨秦国。其时也,赵人追随残余王族死力抗秦,亦未可知!果真如此,秦国一统天下之大业何在!故此,灭国大战,根在大局,不在是否与一将做沙场寻仇之战!”

“不求寻仇!愿奉将令!”

以军中惯例,大将们同声一吼,认可了主将说法。

王翦一眼扫过大厅,长吁一声,长剑打上六尺立板上张挂的羊皮地图道:“只要李牧去军,不管赵军何人为将,我军都立即开战灭赵!战法是:南北两路大军同时猛攻,杨端和南军合围邯郸,李信北军直下代郡进逼信都与柏人行宫。其时,赵国必令井陉山赵军出动,或救邯郸,或保信都,两者必居其一。我西路大军则无论井陉山赵军如何出动,都全力越过井陉山追击赵军,横插赵国中部,将赵国拦腰截为两段!使邯郸、信都、柏人三处庙堂根基不能相连,根除其施政聚兵之出令轴心!”

“明白!”聚将厅一声雷鸣。

“章邯军攻占井陉关,而后扼守井陉关善后!”王翦拿起了第一支令箭。

“嗨!”章邯在满厅大将热辣辣的目光中接过了令箭。

“大军东出井陉关后,冯劫部插入邯郸信都之间,遮绝两都通连!”

“嗨!”

“冯去疾部插入信都柏人之间,遮绝赵国陪都与行宫之通连!”

“嗨!”

“老夫中军,对赵军主力衔尾疾追,会战灭军!”

“嗨!”几员中军大将齐声拱手。

王翦指点地图,做最后部署道:“旬日之后,我南北两军可同时出动,开春之际,我两军可同时深入赵国。届时,我井陉山大军全力开战,务须在半月之内切断赵国中部!为此,各军务必在一月之内清营轻装,届时全力出战!”

“攻占井陉山!一战灭赵国!”

秦军将士的吼声激荡着白雪覆盖的崇山峻岭。

赵军连绵营地却冷冰冰一片,没有任何动静。

秘密诛杀李牧之后,郭开立即开始了自己的铺排。

两道赵王急书连夜飞向邯郸所有官署与赵国郡县。第一道王书称:大将军李牧久处冰雪之地,觐见赵王做礼之时突发挛曲症,四肢僵直无以伸展;本王心急如焚,正亲督太医日夜在柏人行宫医治李牧,朝野臣民少安毋躁。第二道王书称:抗秦事急,本王决以公子赵葱、信都将军颜聚为井陉山赵军大将,先行备战;来春,本王将亲出邯郸,督导三路赵军与秦军决战;朝野臣民务须各司其职各安其所,届时举国同心以胜秦安赵。两道王书传遍朝野,赵人无不云山雾罩不知其所。信王书么?李牧正在盛年其壮如牛,突发怪异至极的挛曲症,实在难以理解;有郭开韩仓在国,李牧十有八九是出事了。不信王书么?王书所言似乎也有几分道理:爬冰卧雪奔波沙场,赵军将士患孪曲症并非一人,谁又能说李牧确实没有挛曲症?再说赵王已经明定开春亲自督战会战秦军,此前纵然有过,毕竟还是满足了朝野期盼的举国抗秦热望,赵王还能如何?如此纷纭之下,赵国朝野懵懂了,人们几乎是本能地长叹一声:“赵国艰难,且看来春如何了!”

在举国疑惑的冬末,赵葱、颜聚接掌了井陉山幕府。

赵王王书随着两位新主将抵达幕府:司马尚被罢免副帅职务,贬为云中将军,即日起程回云中大营筹划对北路秦军战事,理由是“司马尚善领边军为战,当效大将军李牧建功”。当然,司马尚不能带走井陉山的十万边军与任何部将,而只能一人离军北上。王书一宣,司马尚代李牧交出兵符,一句话没说离开了井陉山幕府。

司马尚马队没入了茫茫雪原。

从此,这位忠实辅佐李牧的赵军名将不知所终。

赵葱颜聚的第一道军令是:为协力同心,十万边军与十万腹地赵军立即混编,一律以腹地将军为混编营大将。于是,赵军在井陉关内外的四道壁垒间开始了纷乱庞大的流动,相互混编而重新划分防守壁垒,一时人喊马嘶冲突不断,关内关外乱得不亦乐乎。匆匆月余,眼看残雪消融地气转暖,赵葱颜聚第二道军令传下:放弃关外两山壁垒,大军退回关内整备,准备来春在赵王统率下会战秦军。同时,赵葱颜聚通令南北赵军,春二月同时出动反击秦军。赵军在如此将令之下,事实上放弃了所有的壁垒要塞防守,重新匆忙集结准备做大肆反击。一时,赵军各部从冰冷的雪地壁垒钻了出来,如释重负般在忙乱中一片热气蒸腾。赵葱颜聚更是亢奋万分,只盼着大战反击秦军的时日快快到来。

便在此时,秦军攻势如春日惊雷骤然炸开!

从赵葱颜聚接到第一道战报开始,未及旬日,南路杨端和军大举进逼邯郸外围要塞,北路李信秦军一路直下逼近信都。赵葱连赵王的王书都没有等到,已骤然面临已经逼近到百里之内的李信军的威慑。赵葱颜聚来不及谋划,匆忙下令井陉山赵军向信都柏人方向靠拢,正面抵挡李信军南下。不料,赵葱大军刚刚开始向南回收,井陉山秦军已经潮水般开过了几乎不设防的井陉关,猛烈地咬住了赵葱大军。更有秦军冯劫部两万铁骑飞兵超前,一举插在信都与邯郸之间的隘口,迅速构筑壁垒,截断了井陉山赵军的南下之路。同时,秦军冯去疾部两万铁骑飞兵插入信都与柏人之间的山地隘口,一举截断赵军向东南靠近大陆泽与巨鹿要塞的通道。万般无奈,赵葱颜聚只有下令全军回身死战。

王翦亲率十余万秦军重甲精锐,在残雪未消的山塬间与赵军展开了大战。

这时,赵军统帅赵葱已经完全慌乱,匆忙间想也不想便接受了司马出身的颜聚的谋划对策:两人各率十万大军,据守南北两厢,诱使王翦大军从中央山地进兵,南北夹击合围秦军。不想两人分兵方完,赵军因重行混编成步兵骑兵均有的新军,原先的边军飞骑丧失了剽悍灵动,原先的腹地步军与少量马军也丧失了熟悉的阵战部伍,两相陌生,行动大为迟缓。堪堪离营尚未展开上路,黑森森的王翦大军已展开成巨大的扇形从辽阔的山塬逼了过来。秦军的战法简单实在:两翼铁骑包抄,中央重甲步军在漫天箭雨后强力冲杀。如此不到两个时辰,赵军全线溃退。北路赵葱部突围,被两翼秦军铁骑截杀,赵葱当场战死。南路赵军溃败之际,早有准备而没有深入战场的颜聚立即突围,落荒而去,从此不知去向。

赵国最后一支精锐大军,自此尸横遍野彻底溃散。

早在王翦大军越过井陉山之际,身在柏人行宫的郭开已经明白了赵国大势已去。郭开的谋划只有最后一步的实施了:挟持赵王迁一行回邯郸,以内灭赵国之功向秦王索封;若秦王食言,则郭开立即杀死秦国大臣顿弱与赵迁、太后等王室庙堂人物,使秦国灭赵因未得赵王又失大臣而变得没有任何光彩。郭开相信,秦国正在灭国之初,决不愿战胜世仇赵国而落得如此没有颜面。唯其如此,赵葱颜聚大战未开,郭开已经统领自己掌控的黑衣王城军,严密护持着王室人物及秦国大臣顿弱,连夜南下邯郸了。

此时,杨端和大军已经逼近邯郸,得知赵王从北路进入邯郸,立即急报王翦请示方略。王翦下令杨端和:逐一拔除邯郸外围城邑,使邯郸成为彻底失去外力救援的孤城,下城时日待赵国北部情势而决。南路部署妥当,王翦大军横断赵国中部,击溃赵葱大军之后遂与李信的北路军会合。此时,王翦主力大军驻扎在已经攻占的赵国北都——信都,只下令李信军一步步南下逼近邯郸。王翦给李信的军令是:不求其快,唯求其稳,见战则战,务求击溃沿途所有赵军。王翦对自己统率的主力大军的部署几乎一样:不求下城,唯求败军,三月之内扫清赵国北部的所有赵军。

方略既定,王翦的特使飞骑日夜兼程赶赴咸阳。

未几,秦王嬴政的王书飞到王翦幕府:“上将军目下方略,本王深以为是。灭赵不求一鼓而定,唯求明度时势,大定赵国。本王之意,秋冬之际安定赵国。届时,本王将亲临邯郸。此前方略机变,上将军相机定夺可也。”王翦没有片刻耽延,立即将秦王王书复刻两卷,飞送李信、杨端和幕府,嘱其不得骄躁下城。

月余之后,李斯统领的一支三百人官吏车马开进了信都。李斯王翦再聚军前,两人皆振奋欣然。夜来军宴,李斯对王翦备细叙说了在咸阳与秦王的谋划:先行派李斯率三百吏员入赵,意在先行廓清赵国既往政事图籍,接掌要害府库并谋定郡县设置,不使赵国陷入混乱无治之状态。王翦拍案赞赏道:“长史此举,大明也!赵为山东屏障,理清赵国之根基,天下几近初定也。信都为赵国北都,典籍政令悉数在焉。长史三百吏员,半年之内必能化赵国于胸腹间也!”两人一时抚掌大笑,说到四更方才散去。

秦王嬴政终于昂首阔步地踏进了邯郸

胡杨林一片火红的十月,邯郸陷落了。

邯郸不是被攻破的,而是在秦军的威势之下自己坍塌的。面对杨端和大军与李信大军南北夹击,赵国腹地的赵军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将领军防守邯郸,更兼井陉山主力大败的消息迅速传开,赵军顿时乱得没了章法。事实上,赵军主力二十余万全部集结在井陉山,其余近三十万大军的分布是:云中大营留守五七万,信都以北各要塞防守兵力十余万,南部边境及邯郸外围驻军十余万。若赵国庙堂清明,在秦军开进之初立即将井陉山之外的全部赵军集结为南北两路大军,交庞煖统领对抗秦军,两军兵力大体对等,秦军灭赵诚为难事。然则赵国政事昏昧,王翦李牧相持的大半年间,赵迁郭开一心只在剪除兵变隐患,对井陉山之外的赵军非但不做集结,而且严令各军坚守自家城邑,不奉王命不受调遣。此间全部原因,在于赵迁郭开深恐大军集结而促成兵变。是故,秦军南北中三路大举猛攻之时,井陉山之外的赵军依然陷于一盘散沙之态势。北部赵军被李信部分割击溃。云中郡留守边军闻讯南下,又被九原蒙恬部截杀击溃。邯郸之南,杨端和军一路北上,未遇大战便逼近邯郸,开始从容攻取邯郸外围诸要塞。九月秋风起时,邯郸外围驻军城邑全部被秦军占领,几乎没有一座城池做坚壁防守。如此,秦军如三把利剑,将赵国斩为四段:王翦主力居北拊背,斩断赵国代郡以北的草原地带与腹地之连接;李信军居中,斩断邯郸与信都两座都城地带之连接;杨端和军居南,斩断中原各国与赵国之连接,同时切断邯郸向南向东的两大通道。

入秋之时,邯郸事实上已经成为孤立无援的岛城。

还在攻取外围城邑之时,秦王嬴政便接到了顿弱密书:郭开请秦王先发王书于天下,明封郭开为赵国假王,如此可保赵国王室一人不缺全体降秦。密书同时附有郭开一支宽简,简单得只有一句话:“邯郸危乱,开不能保王城王室无事,唯秦王可保也。”郭开的威胁之意是显而易见的——秦王不明定郭开假王之位,秦国只能得到一座废墟一片尸体的邯郸。嬴政看得咬牙切齿,良久无策,遂登车夜访尉缭求教。尉缭思忖一番笑道:“奸佞之术,不当君子之道。郭开大奸,天下昭著。王不妨以小人之法治之,或能得天下拥戴亦未可知也。”嬴政笑道:“何谓小人之法?”尉缭道:“先得其国,再除其人。”嬴政哈哈大笑道:“国尉之法,诚小人哉!嬴政做之何妨。”当夜回到王城,嬴政唤来赵高秘密叮嘱了一番。赵高大为亢奋,立即风风火火准备去了。

旬日之后,秦王王书公告天下:“赵国将亡,上卿郭开有不世大功。本王拜郭开假赵王之位,领赵国政事民治,以为天下垂范。”随着秦国特使的车马,秦王王书迅速传遍列国,自然也传到了邯郸。一时山东列国愤愤然咒骂讥讽不绝,无不视秦国秦王与郭开狼狈两奸乱天下。已经失国的赵国臣民得闻秦王王书,死一般的沉寂。只有已经盘踞邯郸王城的郭开大喜过望,立即带着心腹黑衣剑士闯进寝宫,将赵王迁从腥臭污秽的胡榻上与一群雪白溜光的胡女剥离开拖将下来,软囚在事先预备好的一间密室里。事毕,郭开又立即赶到太后寝宫,将正在与春平君及韩仓胡天胡地的转胡太后拖将出来,如例关进密室。关闭密室时,郭开啪啪啪拍着转胡太后的白臀一阵大笑道:“太后肉臀,老夫之利器也!老夫欲将你这母狗与我子韩仓,一并献给秦王。两奴若能陷嬴政于胡榻烂泥,诚不世奇闻也!”转胡太后与韩仓乐得咯咯直笑,郭开已头也不回地去了。最后,郭开又将没有离开邯郸的所有王族全数拘押到王城偏殿,令春平君为监守尉,一人出事唯春平君是问。这位老王族公子非但没有愤然作色,反倒诚惶诚恐诺诺连声,引得罹难王族一片侧目。

入夜,郭开大宴顿弱,笑不可遏道:“老夫功业就矣!顿子何贺哉?”

“脓疮蛇冠,竟为功业,天下奇闻也!”顿弱哈哈大笑。

“一人之力灭一国,天下何人可为?”郭开分外认真。

“鼎肉不饱一夫,孤鼠可坏一仓。害国之道,小伎而已。”

“足下迂阔之徒,老夫何足与其论哉!”

郭开带着从未有过的醺醺酒意纵情狂笑着走了。

惊愕的顿弱被黑衣剑士蒙上双眼,押到了一个谁也无法揣摩的去处。郭开的下一步棋是:秦王必须以顿弱为赵国假相永留赵国,否则,世上便没有了顿弱。

秦王车驾隆隆进入邯郸的那一日,在整肃威猛的秦军长矛甬道中,郭开带着大队黑衣剑士押着赵迁为首的王族降者,在王城南门前整整排开了六列。赵迁抱着铜匣王印,站在秋风中枯瘦如柴瑟瑟发抖,活似一具人干。郭开高声唱名之后,青铜王车上的嬴政凝视着黝黑枯瘦的赵王,紧紧皱着眉头一脸厌恶之色,脚下一跺,连王印也没有接受便驱车进了王城。王城大殿前,李斯郑重宣读了秦王王书:赵王降秦,拘押咸阳以待处置;赵国归并为秦国郡县,南部设立邯郸郡,北部诸郡容后待定;赵国民治政事,由假王郭开统领。

“老臣敢请秦王,以顿弱为赵国假相襄助政事。”郭开精神大振。

“宣顿弱。”秦王嬴政平淡得毫无喜怒。

“宣顿弱领命——”护卫王车的蒙毅响亮一呼。

“老臣禀报秦王,”郭开知道秦王此举是迫使他交出顿弱,连忙趋前一步高声道,“上卿顿弱奔波邦交,风寒症已非一日,已在太医署密室救治旬日,卧榻不能见王!”

“也好。待顿子痊愈,再行封赏。”

嬴政说罢径自走了。蒙毅带着三百精锐的铁鹰剑士护卫着秦王与李斯王翦等一班大臣,在邯郸王城整整巡视了一日,暮色时分才回到赵国大殿前。秋日晚霞中,雄阔的殿阁飞檐摆动着叮咚铁马,依山而上的赵国王城巍巍然如天上宫阙。如今,这座王城没有了肃穆,没有了威慑,群群乌鸦从层层屋脊飞过,萧瑟秋风卷起飞旋的落叶,伴着内侍侍女匆匆游荡的身影与秦军士兵方阵的沉重脚步,宿敌赵国的王城倍显落寞凄凉。嬴政凝望良久,不禁长长一叹:“强赵去矣,大秦独步,不亦悲乎!”

“大秦灭赵,一统天下,老臣恭贺秦王!”

望着郭开灰白的须发厚重的面容与念出颂辞时的一脸真诚,嬴政心头猛然一个激灵——大奸若此,亘古未见也!倏忽之间,秦王一脸肃杀,一挥手大步出了王城。郭开一阵惊愕,连忙拉住李斯低声问:“原定礼仪,秦王今夜当在邯郸王城大宴我等降秦功臣,为何匆匆而去?”李斯殷殷笑道:“秦王国事繁剧,足下即位假王,可代秦王设宴便了。诸位功臣之封赏王书,我与蒙毅将军届时恭送如何?”郭开不无惋惜地叹道:“老夫尚有一绝世宝物敬献秦王,惜哉惜哉!”李斯一时好奇心大起,笑道:“何物堪称绝世之宝,足下可否见告?”郭开心知李斯为秦国庙堂用事大臣,遂殷殷低声道:“此物活宝也!至尊至贵,至卑至贱,提神益寿,乐而忘忧,夜宴酒后消受最佳。王若不受,岂非暴殄天物哉!”李斯惊讶道:“此物究竟何物?足下何其云雾哉?”郭开连连摇头道:“不可道,不可道。绝世之物,非秦王不显其名也!”李斯呵呵笑道:“也好。假王既有此等珍宝,容我报于秦王,秦王或可亲临亦未可知。”郭开大喜过望,殷殷叮嘱李斯道:“长史若能说来秦王夜宴,老夫当另宝相赠,保足下终生乐哉乐哉!”

当夜,嬴政行营驻扎在邯郸郊野。

一顿简朴的战饭之后,嬴政与蒙毅在行营密室密议诸事。及至李斯赶来,蒙毅正要起身出帐。听李斯一说郭开之言,嬴政脸色顿时阵红阵白,拍案切齿道:“郭开老贼竟敢如此龌龊!蒙毅,只在今夜!”李斯心下不禁一阵大跳,愣怔无措地看着蒙毅只不说话。蒙毅机敏过人,一招手道:“长史下书,我护卫,走!”匆匆出帐,蒙毅边走边低声道:“郭开那个老杀才说的宝货,是赵国转胡太后!”李斯倏然警觉,不禁一身冷汗鸡皮——秦王对母后赵姬之淫乱刻骨铭心,对太后淫行乱政更是提起来恨得咬牙切齿,如何自己竟没想到这一层?如此看来,郭开要送给自己的那个宝货,准定也是个腻虫物事。

“老杀才!”李斯恶狠狠骂了一句。

这一夜,邯郸王城大张灯火乐舞。郭开尽力铺排出赵国数十年没有的隆重大典场面,侍女换成了清一色的金发碧眼胡女,正殿侍酒的内侍侍女更是由韩仓亲领。郭开期待着秦王走进这座华贵奢靡的销魂王城,从此乐不思归。谁料,先来颁书的是李斯蒙毅,说秦王令我等先开夜宴以热酒风,秦王片时即到。郭开欣喜过望,立即喝令开宴。赵酒本烈,赵人酒风更烈。与宴者又都是各色降臣,心思不一借酒浇愁,不消片时一片醺醺酒气。李斯蒙毅则拉着郭开一力斗酒。警觉一世的郭开第一次放开大饮,心头期盼届时借着酒意好向秦王献宝。大爵连饮,不到半个时辰,郭开也飘飘忽起来。

城头五更刁斗打起的时候,一场猛烈的大火吞灭了夜宴大殿。

与此同时,太后寝宫与赵王寝宫也燃起了熊熊大火,淫靡的园林宫阙片刻间化为灰烬。惶惶观火而没有一人救火的邯郸国人都说,自家亲眼看见了一片片大火从天而降,那是天火,那是上天震怒的惩罚,那是庙堂淫靡的恶报。

是夜,嬴政登上行营云车,遥望邯郸王城一片火海,伫立到东方发白。

刚刚下了云车用完晨饭,行营外突然传来一阵急骤马蹄声。李斯风风火火进来,禀报说赵高马队非但在王城滥杀无辜,且已经飞出邯郸北上奔太后故里去了。嬴政脸色一沉,立即教行营司马率马队迅速追回赵高,转身冷冰冰道:“赵高如何滥杀无辜,长史但说无妨。”李斯这才备细叙说了夜来邯郸王城的惊人杀戮,嬴政听得脸色铁青。

原来,秦王嬴政入赵之前接受尉缭之说,对赵高下了一道密令:从王城护军中遴选三百名精锐剑士,乔装成赵国王室的黑衣剑士队进入邯郸王城,先杀郭开、韩仓并赵国太后一班淫秽奸佞,再搜寻救出顿弱。当年在平息嫪毐之乱时,嬴政为了结母后与嫪毐私生两子而给秦国带来的羞辱尴尬,密令赵高带着一支王城锐士随同蒙恬马队攻入雍城,搜寻到太后赵姬的两个私生子秘密杀死。那次,赵高做得干净利落,以致朝野天下始终不知太后两子如何突然没了,便流传出秦王嬴政亲自摔死两个兄弟的奇闻。纵然恶名加身,嬴政也没有做任何形式的辩解。因为嬴政清醒地知道,无论如何辩解,这件事都与自己脱不开干系。此后,嬴政对赵高处置密事的干才很是赞赏。这次密杀郭开与赵国转胡太后,嬴政本来也可以派给蒙毅去做。年轻的蒙毅缜密精悍,刚毅木讷,与其兄蒙恬之明锐聪颖多有不同。秦王入赵之前,李斯与王翦商议,特意将蒙毅的国尉丞职事交给了辎重大将马兴兼领,将蒙毅派到秦王身边总领行营事务。如此一来,李斯主行营政事,蒙毅主行营军事,秦王的巡视行营便是一座整肃高效的小行宫。然嬴政觉得教蒙毅做此等密杀事,一则大材小用,二则与蒙毅秉性不合,未必做得利落。当然,最要害的原因,还是嬴政对赵高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与大臣那般的心志相合而结成的信任,而是做事甚或主要是做那些不能为人道的密事琐事的信任。也就是说,嬴政从来没有将自幼阉身的赵高当做国臣,而只当做一个办事的亲信内侍。

赵高的马队是与蒙毅的行营护军一起开进邯郸王城的。进入王城,赵高的马队脱离了行营护军,悄然开进了湖畔一片胡杨林。在那里,马队换了装束,赵高又做了详细分派。赵高将马队分成了四支,各有一个熟悉赵国王城的间士领道:一支杀郭开韩仓,一支杀太后,一支搜救顿弱,一支随自己各方策应。赵高的部署命令是:“王城大殿火起之时,杀郭马队冲入大殿,无论郭开韩仓等如何醉态,一律割下首级交来,否则不算完功!起火之前,搜救顿弱马队先行搜索王城所有密地密室,起火同时救人!杀后马队先行围定太后宫,不许一狗一猫走脱,大殿起火,太后宫同时火攻杀之!”一骑士忐忑道:“太后宫何须火攻,一个老女子值么?”赵高声色俱厉道:“秦王最恨太后淫行,火杀全宫,一个不留!”

对于杀郭开韩仓,李斯蒙毅是明确的,也是事先知道的。秦王对两人的叮嘱是:“宣书之后,但将郭开夜宴促成、天火降下,你等即可撤出王城,余事皆交赵高。”也就是说,李斯蒙毅在王城的使命只有两个:促成夜宴,发动天火烧殿。两人也都同样相信,赵高做事不会走样。为使这场大火变成“天谴淫政”的谶言,蒙毅事先谋划了秘密火箭齐射大殿的方略,秦王李斯欣然赞同。按照预定谋划,五更刁斗打起之时,隐藏在周边树林的机发连弩骤然齐射,包裹布头又渗透猛火油的胳膊粗的火箭骤然升空,又从天扑向大殿,随即便是一片烈焰飞腾的火海。

与此同时,赵高马队四路飞驰,逢人便杀。其时,李斯蒙毅正在王城南门外登上云车瞭望。看得一时,两人均觉有异。蒙毅立即飞步下了云车,带着一支马队飞进了王城。及至李斯赶到太后寝宫前寻见蒙毅,赵高马队已经不知去向了。蒙毅找来一个为赵高领道的间士询问,间士禀报说,赵高说要为秦王太后复仇,领着马队去了太后故里。蒙毅一听大急,说声王城交给长史,飞身上马带着马队追出了王城。李斯这才踏着累累尸体,在残火废墟中巡视了赵国王城。郭开、韩仓、转胡太后,自然都变成了无头尸身。顿弱也在转胡太后寝宫的地下密室中搜寻到了,只是已经被烟火熏呛得奄奄一息。内侍、侍女十之八九被杀,尤其是曾经被赵迁百般淫虐的两百多名金发胡女,无一例外地全部被杀。尤令李斯痛心的是,赵高马队还全部杀死了与宴的赵国王族大臣与子弟,春平君尸身被马队踩成了肉泥……

“赵高赶赴太后故里,臣料又是一场杀戮。”

“阉宦竖子!剁了他狗头!”嬴政恶狠狠骂了一句。

“王已一错,不可再错。”李斯肃然正色。

“一错再错,长史所言何意?”

“臣思此事,也是在赵高滥杀之后,君上姑妄听之。”

“长史有话直说。”嬴政对李斯的小心谨慎有些不快。

“诛杀郭开韩仓转胡太后,原本堂堂正正之举。本当在邯郸大举法场,将一班乱臣贼子并淫秽太后罪孽大白于天下,以法度刑杀之。不合君上拘泥于对大奸郭开一书之信,欲图以天火谶言了结此奸。然则,密事密杀之门一开,素来难以掌控。不如依法刑杀能做到有度除奸。此为一错。”

“再错如何?”

“若再因此事起因而随意处死赵高,将是再错。”

“赵高违令滥杀,不当死?”

“纵死赵高,当依法勘审而后刑杀。君上一言杀之,如同赵政之乱也。”

“岂有此理!杀一赵高便是乱政?”嬴政冷笑。

“何谓乱政?愿君上三思而后断。”李斯说得沉重缓慢,坚实得不可动摇,“春秋之世,晋国屠岸贾欲杀赵盾,韩厥有言,‘妄诛谓之乱。’何谓妄诛?不经律法而一言滥杀也。赵氏立国,妄杀迭起,兵变频出,为山东乱政之首。赵迁即位,郭开当道,诸元老欲举兵变杀赵迁郭开,李牧庞煖从之,而赵迁郭开则同样欲图密杀对方;如此上下皆行滥杀,赵国密杀之风大起,先杀庞煖,再杀李牧,终致败亡。今赵高虽是小小侍臣,却因常随君上而为朝野皆知,若一言妄杀而不经法度,臣恐开乱政杀人之先河也!”

随着李斯的慷慨直言,嬴政的脸色由烦躁冰冷渐渐变为肃然。终于,嬴政深深一躬:“先生之言,开我茅塞,嬴政谨受教。”李斯连忙一躬道:“君上襟怀广大,臣不胜敬服也!”嬴政慨然道:“今日得先生一言,嬴政铭刻在心也!终嬴政之世,决不妄杀一人!”李斯一时热泪盈眶,肃然挺身长跪,一拱手道:“君上有此心志,秦国明,天下定,臣下公,大秦不朽也!”

三日之后的暮色时分,蒙毅赵高两支马队风尘仆仆归来了。

蒙毅铁青着脸色一言不发。赵高却是满脸通红一头汗水,显是一路争辩之后仍压抑不住亢奋的神色。嬴政板着脸,令赵高禀报经过。赵高这才觉察出气氛有异,遂立即收敛小心翼翼地禀报了赶赴太后故里的作为:昔年与太后一族有仇的邻里商贾全数被杀,尤其是一班当年蔑视戏弄少年嬴政的贵胄子弟,都被赵高马队寻觅追逐一一杀了。嬴政尚未听完已是怒火攻心,却硬生生忍住冷冷道:“如此杀人?可是我意?”

“不。小高子私度君上之心。”

“竖子大胆!”嬴政终于爆发,一脚将赵高踹翻在地,“交蒙毅勘审!”

“臣领命!”蒙毅一拱手,押着赵高出了行营。

旬日之后,蒙毅呈上了勘审赵高的书简。蒙毅的勘审是缜密的,非但如实录下了赵高的全部供词,且有两处被滥杀者的全部名录,还有飞马报请廷尉府核准后的廷尉定刑书。综合诸般事实并秦国律法,蒙毅上书拟定刑罚是:赵高当处死,念其不讳罪且一直自认是私度秦王之心,拟赐自裁以全尸。

抚着一匣书卷,嬴政良久默然。思及赵高敏行任事干练利落,嬴政心下大大不忍。自少年追随自己,这个被嬴政呼为小高子的赵高几乎如同自己肚里的虫子,冷热寒凉喜怒哀乐无不知晓。尤其是在嬴政立为太子、秦王而尚未亲政的夹缝岁月里,赵高几乎是嬴政唯一可信的能事者,通连蒙恬,寻觅王翦,争取王绾,探察嫪毐与文信侯吕不韦的种种动态,没有一件不是赵高的功劳。就实说,赵高若不是阉宦之身,以赵高诸般才具与功劳,早早便该是赫赫大臣了。然则,赵高从来没有委屈之心,仿佛天生便是嬴政的一只手臂一支探杖,即便遇到生死关头,嬴政也确信赵高能舍出性命换取秦王安然无恙。今次犯错,赵高立即坦承自己是“私度君上之心”,第一个便将嬴政摘了出去。此举果是赵高过人的聪敏,又何尝不是耿耿维护秦王之心?如此功劳才具之士一罪而杀,未免失之公平。

雄鸡长鸣,嬴政终于从纷繁思绪中摆脱出来,召见了蒙毅。

“赵高所杀者,可有不当杀之人?”嬴政笑着问了一句。

“王城之内,可说没有。太后故里,臣不敢妄言。”

“能否彻查?”

“君上之意,欲赦免赵高?”

嬴政默然良久,一叹道:“一门生于隐宫,小高子可怜也!”

蒙毅不忍秦王伤感,道:“臣思此事,可过可罪,然须有法度之说。”

“何说?”

“若作过失待之,必得以赵高奉命行事,其行虽过,终非大罪。”

“你是说,须对廷尉府言明:赵高之举乃奉本王密令?”

“唯有如此,可赦赵高。”

“原本如此,何难之有!”嬴政顿时恍然。

“然则,天下将因此而谴责秦王。”

“骂则骂矣!虎狼之名,能因一事而去之?”嬴政反倒笑了。

“君上既有此心,夫复何言!”

旬日之后,在快马文书与咸阳廷尉府的来往中,赵高被赦免了。不功不赏,赵高还是掌管王城车马仪仗的中车府令。赵高逢赦,李斯本欲再谏秦王,终究还是没有开口。毕竟,秦王身边也确实需要一个精明能事如赵高的人手。再说,赵高当年驾王车追回自己于函谷关外,那份辛劳功绩,李斯又如何能忘?更有一样,赵高遇赦,丝毫没有骄狂之态,反倒是对李斯蒙毅更敬重了。如此掂得轻重的一个内臣,秦王尚且不惜公开密令赦其罪,大臣们又何须在灭国大战的烽火狼烟中去认真计较。

入冬时节,秦王行营离开邯郸回到了咸阳。

秦国大军依旧驻扎在赵国,由正式擢升为上将军的王翦统帅,立即开始筹划连续攻灭燕国之战事。李斯带着后续抵达的官吏,也开始了稳定赵国民治的新政。其间,秦军间士营探察得一个惊人消息:赵国废太子赵嘉在残余王族护卫下秘密逃往代郡,欲立代国继续抗秦!李斯与秦军诸将异口同声,都主张立即追杀公子嘉逃亡势力。王翦却道:“公子嘉北上代郡,显是要与燕国结盟。代国根基在燕,灭燕则代国失却后援。其时我军从北边包抄后路,灭之易如反掌。此时追杀,若迫使其逃亡匈奴反是大患。”两方对策飞报咸阳,秦王回书曰:“上将军之策甚是稳妥。本王已书令蒙恬:公子嘉不北向匈奴,我则不动;若其北逃匈奴,立即堵截歼灭。”于是,秦军不理会赵嘉的代国,而只一心准备灭燕。

六年之后,公子嘉的代国灭亡,赵国最后一丝火焰也熄灭了。

这是公元前228年冬天的故事。

烈乱族性亡强国 不亦悲乎

赵国的灭亡,是战国末期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赵国历史有三说:其一,战国开端说。视赵襄子元年(公元前475年)为赵氏部族立国,到秦破邯郸赵王迁被虏(公元前228年),历经十二代十二任国君,历时二百四十七年;其二,开端同上,以赵公子嘉之代国灭亡为赵国最后灭亡,历时二百五十三年;其三,三家分晋说,以周王室正式承认魏赵韩三家诸侯为赵国开端(公元前403年),则其历时或一百七十五年,或一百八十一年。

从历史实际影响力着眼,第一说当为切实之论。

邯郸陷落赵王被俘,强大的赵国事实上已经灭亡。

赵国灭亡,真正改变了战国末期的天下格局。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到赵国灭亡的近百年间,赵国始终都是山东六国的巍巍屏障。在与秦国对抗的历史中,赵国独对秦军做长期奋争。纵然在长平大战一举葬送精锐五十余万后,赵国依旧能从汪洋血泊中再度艰难站起并渐渐恢复元气。此后形势大变,山东五国慑于秦军威势,再也不敢以赵国为轴心发动具有真正实力攻击性的合纵抗秦,反倒渐渐疏远了赵国。赵国为了联结抗秦阵线,多次以割地为条件与五国结盟,都是形聚而神散,终致几次小合纵都是不堪秦军一击。当此之时,赵国依旧坚韧顽强地独抗秦军,即或是孝成王之后的赵悼襄王初期,李牧依然能两次大胜秦军。应该说,赵国的器局眼光远超山东五国,是山东战国中唯一与秦国一样具有天下之心的超强大国。假若孝成王之后的两代国君依旧如惠文王、孝成王时期的清明政局,而能使廉颇归赵,李牧庞煖不死,司马尚不走,秦赵对抗结局如何,亦未可知也。

然则,历史不可假设,赵国毕竟去了。

巍巍强赵呼啦啦崩塌,其间隐藏的种种奥秘令后人嗟叹不已。

六国之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时代分水岭。其间原因,历代多有探讨。西汉贾谊《过秦论》将六国灭亡及秦帝国灭亡之因,归结为“攻守之势异也”。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则云:“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又是另一说法:“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儿子苏辙的《六国论》,则将六国之亡归于战略失误,认为六国为争小利互相残杀,致使秦国夺取韩魏占据中原腹心,六国失去抗秦根基而灭亡。清人李桢的《六国论》,又将六国之亡归结为不坚持苏秦开创的合纵抗秦之道。更有诸多史家学者专论秦帝国灭亡之原因,连带论及六国灭亡,大体皆是此类表层原因。凡此等等,其中最为烁目者,莫过于诗人杜牧首先提出的将六国灭亡根由归结为六国自身、将秦帝国灭亡归结为秦帝国自身的历史方法论。这是内因论。内因是根本。尽管循着如此方法,历代史论家依然没有发掘到根本,也就是,历代史论始终没有找到这个内因的具体元素。然毕竟不失为精辟论断之种种。攻守之势也好,贿赂秦国也好,战略失误也好,不执合纵也好,毕竟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原因。

然则,内在根本原因究竟何在?

三晋赵魏韩之亡,是华美壮盛的中原文明以崩溃形式弥散华夏的开始。历史地看,这种崩溃具有使整个华夏文明融合于统一国度而再造再生的意义,具有壮烈的历史美感。然则,从国家兴亡的角度看去,三晋之亡则显然暴露出其政治根基的脆弱。也就是说,三晋政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框架是有极大缺陷的。这种缺陷,其表象是一致的:变法不彻底,国家形式不具有激励社会的强大力量。然则,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三晋乃至山东六国,都不能发生如秦国一般的彻底变法?都有着秦国所没有的政治文明的重大缺陷?

隐藏在这里的答案,才是六国灭亡的真正奥秘所在。

事实上,任何部族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其文明框架的构成,其国家行为的特质,都取决于久远的族性传统,以及这种传统所决定的认识能力。而族性传统之形成,则取决于更为久远的生存环境,及其在这种独特环境中所经历的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这种经由生存环境与重大事件锤炼的传统一旦形成,便如人之生命基因代代遗传,使其生命形式将永远沿着某种颇似神秘的轴心延续,纵是兴亡沉浮,也不会脱离这一内在的神秘轨迹。

唯其如此,部族的族性传统决定着其所建立的国家的秉性。

赵人之族性传统,勇而气躁,烈而尚乱。

赵人族性根基与秦人同,历史结局却不同。这是又一个历史奥秘。

秦赵族性之要害,是“尚乱”二字。何谓乱?《史记·赵世家》所记载的韩厥说屠岸贾做了最明确界定,韩厥云:“妄诛,谓之乱。”在古典政治中,这是对乱之于政治的最精辟解释。也就是说,妄杀便是乱。何谓妄杀?其一不报国君而擅自杀戮政敌,其二不依法度而以私刑复仇。妄杀之风滥觞,在国家庙堂,是无可阻挡的兵变政变之风,动辄以密谋举事杀戮政敌的方式,以求解脱政治困境,或为实现某种政治主张清除阻力。在庶民行为,则是私斗成风,不经律法而快意恩仇的社会风习。此等部族构成的国家,往往是刚烈武勇而乱政丛生,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社会格局,戏剧性变化频繁迭出,落差之大令人感喟。

依其族源,秦赵同根,族性同一。而在春秋之世至战国前期,也恰恰是这两个邦国有着惊人的相似:庙堂多乱政杀戮,庶民则私斗成风。然则,在历史的发展中,秦部族却因经历了亘古未有的一次重大事件而革除了部族痼疾,再衍生出一种新的国风,从而在很长时期内成功地避免了与赵国如出一辙的乱政危局。这个重大事件,便是商鞅变法。历史地看,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具有真正的再造意义——没有商鞅这种铁腕政治家的战时法治以及推行法治的坚定果敢,便不能强力扭转秦部族的烈乱秉性。事实上,秦国在秦献公之前,其政变兵变之频繁丝毫不亚于赵国,其庶民私斗擅杀风习之浓烈更是远超赵国而成天下之最。唯横空出世的商鞅变法,使秦部族在重刑威慑与激赏奖励之下洗心革面,最终凝聚成使天下瞠目结舌的可怕力量。始皇帝之后,秦部族又陷入乱政滥杀,最后一次暴露出秦部族的烈乱痼疾,这是后话,容在秦帝国灭亡之后探讨。

赵国没有经历如此深彻的强力变法。

赵氏部族的烈乱秉性,没有经由严酷洗礼而发生质变。

是故,赵部族的乱政风习始终伴随着赵国,以致最终直接导致其灭亡。

大略回顾赵部族的乱政历史,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赵国灭亡的内因。

远古之世,赵秦部族与大禹部族是华夏东方最大的两个部族。赵秦部族能记住名字的最远祖先是大业。这个大业,便是后来被视为决狱之圣的皋陶 。第二代族领是伯益。在皋陶、伯益时代,赵秦部族、商周两族与大禹部族结成轴心盟约,四大部族发动并完成了远古治水的伟大事业。治水之后,大禹部族与秦人部族结成了互援轴心同盟。可是,大禹病逝之后,大局骤然发生了变化——启代伯益继承了最高权力,建立了夏王国。已经明确为大禹继任者的伯益被大禹的儿子启密谋处置,不知所终。由此,秦人部族与夏部族有了不可化解的仇恨。终夏之世,秦人部族不参夏政,游离于夏王国主流社会之外而独立耕耘渔猎。夏末之世,商部族发动联络各部族灭夏,秦人部族立即呼应,加入反夏大军并在鸣条之战中与商部族联合灭夏。其后,秦人部族成为商王国的方国诸侯之一。在商王国时代,秦人部族的主力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以飞廉、恶来父子为先后首领,拱卫都城朝歌区域;一支居于“西陲”,成为商王国镇守边地的方国。随着周武革命而灭商,赵秦部族的两支力量分开了。镇守西陲的一支因忠于商王国而疏远周王国,远避戎狄聚居的陇西地带独立耕牧,这便是后来的秦部族。仍居中原腹地的一支北上谋生。后来相对臣服周王国,其首领造父成为周穆王的王车驭手 ,因功封于赵城,演变为周室功臣,始有赵部族。

西周末期,秦赵两部族的命运发生了惊人的颠倒:秦部族应周太子(周平王)之邀,浴血奋战杀败戎狄平定镐京之乱,成为东周的开国诸侯;赵部族却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蜗居晋地的寻常部族。

以上之赵氏历史,可称为先赵时期。

春秋(东周)中期,赵部族在晋国渐渐发展起来。及至赵衰、赵盾两世,由于辅佐晋文公霸业极为得力,赵氏部族崛起为晋国的掌军部族。从赵盾时期开始,赵氏部族成为晋国的权臣大部族之一,无可避免地卷入了晋国的权力主流。从此,赵氏部族开始了外争内乱俱频繁的血雨腥风的部族历史。从赵盾到赵襄子立国,可称为早赵时期。

内乱妄杀频仍,大起大落,是早赵部族最显著的特点。

早赵时期历经赵盾、赵朔、赵武、赵成(景叔)、赵鞅(简子)、赵毋恤(襄子)六代,大体一百余年。这六代之中,发生的内乱妄杀事件主要有四次:

其一,赵盾时期部族内争,导致赵氏部族分裂,几被政敌灭绝

其二,赵简子废嫡(太子伯鲁),改立狄女所生庶子赵毋恤(襄子)为继承人。这是赵氏部族第一次废嫡立庶之举,为以后的废嫡立庶之风开了先河。

其三,赵简子妄杀邯郸大夫午,导致自己孤立逃亡,开政治妄杀先例。

其四,赵襄子诱骗其姊夫(代地部族首领)饮宴,密令宰人(膳食官)以铜枓(斟水器具)击杀之。“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发簪)自杀。” 这是典型的内乱妄杀。

显然,早赵部族在处置部族内政方面没有稳定法则,缺乏常态,妄杀事件迭起,导致其部族命运剧烈震荡大起大落。赵氏立国之后,这种内乱之风非但没有有效遏制,反倒是代有发生,十二代中竟有十一次之多:

其一,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方死,其子赵浣(献侯)立。赵襄子之弟赵桓子密谋兵变,驱逐赵浣,自立为赵主。

其二,公元前424年,赵桓子死,赵部族将军大臣再度兵变,乱兵杀死赵桓子儿子,复立赵浣,是为赵献侯。

其三,公元前387年,赵烈侯死,其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死,赵部族将军举事政变,废黜武公子,而改立烈侯子赵章,是为赵敬侯。

其四,公元前386年,赵武公之子赵朝发动兵变,被攻破,逃亡魏国。

其五,公元前374年,赵成侯元年,公子赵胜兵变争位,被攻破。

其六,公元前350年,赵成侯死,公子赵 发动兵变与太子赵语(赵肃侯)争位;赵 失败,逃亡韩国。

其七,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王子赵何(此前废黜原长子太子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退王位自称主父;不忍赵章废黜,复封赵章为安阳君。其后赵章发动兵变,与赵何争位。权臣大将赵成支持赵何,击杀赵章。

其八,赵成再度政变,包围沙丘行宫三月余,活活饿死赵武灵王。

其九,公元前245年,赵国发生罕见的将帅互相攻杀事件:赵悼襄王命乐乘代廉颇为将攻燕,廉颇不服生怒,率军攻击乐乘,乐乘败走,廉颇无以立足而逃亡魏国。这是战国时代极其罕见的大将公然抗命事件,而赵国朝野却视为寻常。几年后赵国复召廉颇,即是明证。

其十,赵悼襄王晚期,废黜原太子赵嘉,改立新后(倡女)之子赵迁为太子,种下最后大乱的根基。

其十一,赵迁即位,内乱迭起,郭开当道,诛杀李牧。

为国十二代而有十一次兵变政变内乱,战国绝无仅有也。

战国大争,每个国家都曾有过内争事件,然则如赵国这般连绵不断且每每发生在强盛之期而致突然跌入低谷者,实在没有第二家。历史呈现的清晰脉络是:赵国之乱政风习代有发作,始终不能抑制,且愈到后期愈加酷烈化密谋化,终于导致赵国轰然崩塌。赵国乱政痼疾,是赵国灭亡的直接内因。其更为深层的内因,则在于部族秉性。如前所述,部族秉性生成于生存环境与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所谓生存环境,一则是自然地理环境,二则是社会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决定其与自然抗争的生存方式,社会环境则决定其人际族群的相处方式。对赵国两大根基环境作以大要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地透视这个强大国家的根基。

古人很重视对地域族群性格的概括。《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都对战国时代的地域性格做了丰富的记载,做出了精当的概括,这便是将地理环境与民风民俗直接联系起来的种种分析。赵国之地,大体分为邯郸地带、中山地带、太原地带、上党地带、代郡地带、云中胡地等六大区域,其各地地理民风的大体记载是:

邯郸地带:处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邻郑、卫,近梁(大梁)、鲁;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好气任侠。

中山地带:山地薄,人众,民俗狷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白日以木椎杀人剽掠),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夜来则盗墓为奸巧生计);女子则鼓鸣瑟(弹着乐器),跕屐(拖着木屐),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太原上党地带: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娶送死者靡。

代郡地带:地边胡(与胡地相邻),数被寇(多被胡人劫掠)。人民矜懻忮(强直狠毒),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其民如兕羊,劲悍而不均。自晋时中原已患其剽悍,而赵武灵王益厉(激励)之,其俗有赵风。

云中胡地:本戎狄地,多居赵齐卫楚之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

综合言之,赵国腹地山塬交错,除了汾水谷地与邯郸北部小平原,大多被纵横山地分割成小块区域,可耕之地少而多旱(薄),农耕业难以居主导地位;更兼北为胡地,狩猎畜牧遂成与农耕相杂甚或超过农耕的谋生主流。相比于赵国,其他六国均有大片富庶农耕之地:秦有关中蜀中两大天府之国,魏韩有大河平原,齐有滨海半岛平原,楚有江汉平原与吴越平原,燕有大河入海口平原与辽东部分平原。当时天下,只有赵国没有如此大面积的农耕基地。如此地理环境的民众,在农耕时代自然难以像中原列国那样以耕耘为主流生计。为此,所形成的社会人文环境(民风民俗)便有两大特征:

其一,仰机利而食。农耕无利而不愿从事农耕,崇尚智巧与其他生存之道。譬如男子“好射猎、多任侠、轻为奸、常劫掠”等;女子“设形容,奔富贵,入后宫,遍诸侯”等。也就是说,在赵国这样一个没有大片富庶土地的国家,人民的生存方式是不确定的,是动荡的。贫瘠多动荡。这是人类发展的普遍现象,即或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依然能在贫瘠国度与地区看到此种现象的重演。

其二,豪侠尚乱,慷慨悲歌。唯其生计多动荡,则生存竞争必激烈。唯其竞争激烈,豪杰任侠必多出,竞争手段必空前残酷。所谓人民强直而狠毒(懻忮),所谓高气势而重义气,所谓报仇过直,皆此之意也。在一切都处于自然节奏的古典社会,若无坚韧彻底的法治精神,则法治实现难度极大。其时,社会正义的实现与维持,必然需要以豪杰任侠之士的私行来补充。唯有如此社会需要,赵国才会出现民多豪侠的普遍风气,其豪侠之士远远多于其他国度。豪侠多生,既抑制了法治难以尽行于山野所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又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尚乱”之风。尚乱者,崇尚私刑杀人也。对于政治而言,私刑杀人就是妄诛妄杀,就是连绵不断的兵变政变。

《吕氏春秋·介立篇》有一则评判云:“韩、荆(楚)、赵,此三国者之将帅贵人皆多骄矣,其士卒众庶皆多壮矣!因相暴,以相杀。脆弱者拜请以避死,其卒递而相食,不辨其义,冀幸以得活……今此相为谋,岂不远哉!(要如此人等同心谋事,显然是太远了啊!)”吕不韦曾久居赵国,如此评判赵国将帅贵人与士卒众庶,当是很接近事实的论断。

唯有如此社会土壤,才有如此政治土壤。

唯有如此政治土壤,才有如此乱政频仍。

中国古典思想史上的两大惊人论断,都是赵国思想家创立的。

慎到,首创了忠臣害国论。荀况,首创人性本恶论。

这是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

慎到者,赵国邯郸人也。其主要活动虽在齐国稷下学宫与楚国、鲁国,然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不可能脱离赵国土壤。慎到是法家中的势治派姑且不说,其反对忠臣的理论在中国古典思想史上堪称空前绝后。慎到之《知忠》篇云:“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臣,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不偏于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于其臣。然而治乱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绝世……比干子胥之忠,毁瘁君主于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由是观之,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桀有忠臣而罪盈天下……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将治乱,在于贤使任职,而不在于忠也。故智盈天下,泽及其国;忠盈天下,害及其国!”

以当代观念意译慎到之《知忠》篇,是说:乱世亡国之臣中,不是没有忠臣。而治国能臣,更不都是尽忠之臣。治国之能才,应当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君主。乱世之庸人,则忠于君主,而不忠于职守。人世治乱,想做忠臣者不绝于世。譬如比干、伍子胥那样的赫赫忠臣,最终却只能使君主毁灭于庙堂,自己也衰竭而死。所以,忠臣未必能救乱世,却能使谬误成风。官员当忠于职守,而职守不能越过自己的职位。而忠臣自以为忠于君主而到处插手,反而将朝政搞乱。所以,夏桀不是没有忠臣,其罪恶却弥漫天下。治国在于贤能,而不在于忠。所以,能才彰显天下,国家受益;忠臣彰显天下,国家受害!

慎到反对忠臣之论,其论断之深刻精辟自不待言。我们要说的是,这一理论独生于豪侠尚乱的赵国而成天下唯一,深刻反映了赵人不崇尚忠君的部族秉性。唯其如此,赵国政变迭生,废立君主如家常便饭,当可得到更为深刻的说明。

荀况也是赵人。其《性恶》篇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是为了论证法治产生的必然性,其伟大自不待言。中国只有在战国之世,才能产生如此深刻冰冷的学说。我们要说的仍然是,此论独生于赵国思想家,生于豪侠尚乱的社会土壤所诞生的思想家,在某种意义上,它深刻反映了赵人之地域性格中不尚善而尚恶的一面。唯其有尚恶之风,故赵国之乱政丛生有了又一注脚。

强大的赵国已经轰然崩塌于历史潮流的激荡之中。

但是,这个英雄辈出的国家曾经爆发的灿烂光焰,将永久地照耀着我们的灵魂。 eopC0gzUsEY1FXIrKo2iKh2diLJVcsGwYNNxNrnoWWda1QohyqZLuWdNy1NGO5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