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均衡产品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模型分析的方法,所以它的一系列的结论都是在严格的前提条件下得出的。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模型基于以下基本前提:

1.假设所分析的国民经济中只存在两个经济部门即只存在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家庭和企业,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这样简单的经济关系称为二部门经济。家庭是产品市场的买方和要素市场的卖方,企业是产品市场的卖方和要素市场的买方。

2.消费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庭部门,且只受收入影响。

3.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且投资是外生变量,即不随利率和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4.由于是两部门经济,不考虑政府部门的存在、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收入相等,同时还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NDP、NI 和PI 就都相等。

5.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整个经济的生产是由需求来决定的。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的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这在西方经济学中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是指一种不再变动的情况,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如果企业部门的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所不愿意有的过多的存货就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若生产小于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企业就会随之增加生产。总之,企业会根据产品的销售状况来组织生产,一定会将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

如上述情况所列,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 若用AE 代表总支出,y 代表总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

例如,企业生产了1000 亿美元的产品,居民对产品的购买支出也是1000亿美元,那么这1000 亿的产品就是均衡产出或均衡的国民收入。也就是说,经济社会要处于均衡收入水平上,就有必要使实际收入水平引起一个相等的计划支出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均衡水平一直维持下去。

需要明确的是,由于我们给每个经济变量下了相应的定义和一定的假设条件,所以从事后核算的角度来看,经济中的总产出一定是等于总支出的。但是在宏观经济实现均衡的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产出和支出可能是不相等的。例如企业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生产出了1000 亿美元的产品,但是实际市场需求仅为800 亿美元,于是就有200 亿美元的产品成为企业的 非意愿存货投资 或称非计划存货投资(IU,Unintended Inventory)。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此时企业会减少生产,直到非意愿存货为0。如果实际产出是600 亿美元,那么非意愿存货投资减少了200 亿美元,企业将增加生产,使存货恢复到意愿的水平。只有当实际产出为800 亿美元,与总支出相等时,存货才不会发生变化,宏观经济达到均衡。

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发生的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加非计划存货投资。但均衡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这时,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在前面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总需求就等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因此,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

三、投资等于储蓄

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实现的条件是:

注:这里的y、c、s 都是相对于名义收入而言,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实际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储蓄。

因此等式两边同时去掉c,即: i=s。

这里的储蓄=投资,是指经济社会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而国民收入核算中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始终等于实际储蓄,是事后核算的会计结果。 8mcr9jeV5GD0qVlhoFLgNn5M2gfUCY96blU1+EGEU6AqSjkBC9Z5aagL3yIzHF6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