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账户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其含义在本章第二节中已说过,它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所有的生产活动的价值。“某年某国产出多少”-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总”字意味着在计算各个生产单位的产出时,未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即折旧,如果扣除资本耗费,那就是国内生产净值。

(二)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即从GNP 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NP。

(三)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NI)

国民收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国民收入五个总量,即国民收入可以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也可以是指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所讲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广义的国民收入。以后所提到的国民收入,指广义的国民收入。狭义的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也就是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得报酬即狭义的国民收入。间接税是指可以转嫁给消费者的税收,企业转移支付包括企业捐赠和呆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然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故在国民收入中应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而加上政府补助金。

(四)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

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收入。因为,一方面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还要留下一部利润用作积累,只有一部分利润才会以红利和股息形式分给个人,并且职工收入中也有一部分要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上缴有关部门。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失业救济金、职工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退伍军人津贴等形式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即为个人收入。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即人们可以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个人可用来消费与储蓄的收入。

总结以上内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这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是:

NNP=GNP—折旧

NI=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NI—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投资

二、两部门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两部门经济,指由厂商和居民户这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社会,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经济。不考虑政府收支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如图1-4 所示。

在两部门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并用这些收入购买与消费各种产品与劳务;厂商购买居民户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各种产品与劳务。

在包括居民户与厂商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分为居民户的消费需求与厂商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可以分别用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来代表,消费支出即为消费,投资支出即为投资。所以:

总需求=消费(Consumption)+投资(Investment)=C+I

总供给是全部产品与劳务供给的总和。产品与劳务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所以,总供给是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供给的总和。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得到收入的总和来表示,即用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来表示。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是居民户所得到的收入,这些收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部分。所以:

总供给=消费[Consumption]+储蓄[Saving]=C+S

恒等关系:C+I=C+S

I=S

图1-4 简单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和扩大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三部门指:厂商、居民户和政府。如图1-5 所示。

三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与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社会。

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是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的。政府通过税收与支出和居民户、厂商发生经济上的联系。

三部门经济的总供给中,除了居民户供给的各种生产要素之外,还有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要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必须得到相应的收入——税收。所以,可以用政府税收来代表政府的供给。这样:

总供给=消费(C)+储蓄(S)+税收(T)

从总需求来看,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

I+G=S+T

也就是I-S=T-G。其中,T-G 是政府的储蓄。T>G 时,差额为预算盈余;T<<span >G时,差额为预算赤字。

图1-5 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社会。如图1-6 所示

在四部门经济中,国外部门的作用是:作为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国内各部门提供产品与劳务,对国内来说,这就是进口;作为国内产品与劳务的需求者,向国内进行购买,对国内来说,这就是出口。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不仅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厂商的投资需求与政府的需求,而且还包括国外的需求。国外的需求对国内来说就是出口,所以可以用出口来代表国外的需求。这样: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C+I+G+X

四部门经济的总供给中,除了居民户供给的各种生产要素和政府的供给外,还有国外的供给。国外的供给对国内来说就是进口,所以可以用进口来代表国外的供给。这样,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C+S+T+M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就是:

I+G+X=S+T+M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种恒等式是一种事后的恒等关系,即在一年的生产与消费之后,从国民收入核算表中所反映出来的恒等关系。这种恒等关系,也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出发点。但是,在一年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总是相等的。有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也有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图1-6 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拓展阅读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与绿色GDP

从GDP 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 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罗伯特·肯尼迪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GDP 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 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话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 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 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不再给保姆发工资了,GDP 就会减少。

近年来,考虑到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而计算出来的绿色GDP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 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

可持续收入定义为不会减少总资本水平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对可持续收入的衡量要求对环境资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流动进行价值评估。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DP 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衡量可持续收入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 中予以扣除。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 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正效应。绿色GDP 占GDP 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对北京市1997 年绿色GDP 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 占GDP 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 占GDP 的75.75%。

综合案例讨论

为什么说中国是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

国家统计局1 月7 日发布公告称,2011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为473104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

分季度看,2011 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486 亿元,不变价增速为4.3%,占GDP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0413 亿元,不变价增速为10.3%,占比为4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5205 亿元,不变价增速为9.4%,占比为4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2011 年底,改革开放34 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9%,人均GDP 从1978 年的大约200 美元增长到2011 年的5400 美元。至2011 年底,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总体来看,中国是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人民网曾专门发表《中国GDP首超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非第二经济强国》的文章,称量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等于人均的第二大经济体,也绝非第二经济强国,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了转折关头,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仍存在发展方式粗放、人均国民收入不高等问题,需要冷静客观地对待。

思考与分析:

1.在经济大国的背景下,473104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背后存在着哪些问题?

2.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转变?

复习思考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净值

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

净出口

间接税

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2. 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3.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 和DPI 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4. 举例说明国民生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5. 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6. 假定某国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

试计算:(1) 国内生产净值;(2) 净出口;(3) 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5) 个人储蓄。

7. 假定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1)某银矿公司支付7.5 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 磅银卖给某银器制造商,售价10 万美元;(2)银器制造商支付5 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制造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 万美元。试解答:

(1) 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自总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8. 假定某经济有A、B、C 三厂商,A 厂商年生产5000,卖给B、C 和消费者,其中B 买200,C 买2000,其余2800 卖给消费者。B 年产500,直接卖给消费者。C 年产6000,其中3000 由A 购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加;(2)计算GDP为多少;(3)如果只有C 有500 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97uUd3V5fD1wwoQsNCp8eB5RQtj4MFK7FRY11JnAjcrW3uNw/QJqv3+IMb6OlB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