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述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在单个市场上的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那么,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因此,宏观经济学家会研究下述问题:

第一,决定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是什么?例如,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而同一时期的另一些国家经济却发展迟缓?

第二,无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都会出现经济增长加速和增长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等周期性现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政府是否可以采取或该如何采取一些反经济周期的对策?

第三,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失业的存在与增加?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程度由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所决定。因此,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价格的变动可以保证每一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就业。但是,失业现象却在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中都存在,而且在某些年份达到较高的程度,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高的失业率呢?

第四,通货膨胀是由什么引发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物价水平曾被人为地固定在某一水平上,即使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亦是如此。物资短缺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压力表现为抑制性通货膨胀,人们排队购物就是抑制性通胀的一种表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若干次物价迅速上涨的年份,被称为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年份。从世界范围来看,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美国等西方国家也都有过高通货膨胀时期。同样,处于转轨时期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曾达到三位数,甚至更高的水平。究竟是什么引发了通货膨胀,政府对此又要如何应对?

第五,全球经济体系是如何对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的?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从前人们只观察到货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现在则是资本、专利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行。一个封闭的、没有对外交流的宏观经济模型已不再是现实,因此各国经济之间处于一种广泛的联系之中,国际经济体系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

第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进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既然经济运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政府是否可以通过实施一些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当前中国经济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原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行政性调节的手段已在逐步弱化或消失,如何代之以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政策手段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就是力图回答上述问题的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涉及的内容也是日常最易受到政治家、新闻媒体和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现在我们就来更详细地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问题。

(二)对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

1.早期的宏观经济思想

如果我们把宏观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那么宏观经济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8 世纪大卫·休谟(David Hume)那里,他第一次研究了一个经济中货币供给、国际贸易平衡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大卫·休谟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公式:P×Q=M×V,即物价总水平由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这一公式是一切货币数量理论的基础,也是当代货币分析的理论基础。

2.古典经济学派

1776 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认为市场力量自身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经济活动达到某种最后状态。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根据“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进行交换活动,而市场整体能产生一组最优价格,交换的结果会使得每个人的经济状态达到最优。

“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经济并使其达到最优状态的理论是建立在所有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必须运行良好,不存在诸如最低工资限制或最高利率限制等制约因素的假设前提之上的,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必须对供求失衡做出迅速反应并得到充分的调整,以使每个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动是协调个人行为的重要信号,因此,“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实质是:个人在追求他们各自的最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市场上表达供求意向,市场价格对此做出充分反应和调整,使每个市场达到供求均衡。使用这一信念作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其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应该尽量少地干预经济运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因为政府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政府是不可能通过它的经济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那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流派介绍中再作讨论。

(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凯恩斯主义

到20 世纪初,古典经济学通过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约翰·斯图尔特·米勒(John Stuart Mill)、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亚瑟·塞斯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等人的不断充实完善,在理论体系上日趋完美。但时至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碰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由“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何以会出现如此深重的经济衰退呢?在这一时期,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失业增加,经济活动急剧下降,市场中价格机制根本无法使闲置的经济资源得到利用,原因何在呢?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宏观经济学就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1936 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一书,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济体系的确立。凯恩斯对经济大萧条中资源的普遍未充分利用提供了一种解释。与古典方法不同的是,凯恩斯认为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刚性的,或者说价格调整慢于数量调整,经济活动下降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因此,当价格难以调整时,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要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就要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如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刺激,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样,在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的“过热”阶段,政府也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社会总需求。总之,凯恩斯方法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可以减轻经济波动,使总体经济的均衡点处于一个理想的位置。凯恩斯理论由于在相当程度上行之有效,所以能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代古典主义学派而占据主导地位。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凯恩斯学派虽然先后受到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挑战,但它在弗兰克·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Klein)、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和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等人的不断完善、发展下,在当今的主流经济学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2.货币主义

美国于20 世纪70 年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被称为“滞涨”的经济状态。“滞涨”的出现动摇了凯恩斯理论在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心中的主导地位。许多经济学家开始认为,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就是带来这种新的经济不稳定的根源,这一思想在货币主义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货币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Milton Friedman)(于1976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古典学派一样,货币主义首先认为,让市场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经济就能够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次,政府积极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是引起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罪魁祸首。因此,货币主义认为政府惟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给这种市场力量创造一个良好发挥作用的环境,而创造这种良好环境的最佳方法就是把货币的发行量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这个增长范围根据一国经济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确定。由于这一确定货币增速的方法是一种改进了的货币数量论,因此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或货币主义。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争论推进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货币主义中有用的东西被凯恩斯主义和后来的新古典主义所吸收,因而货币主义在当今宏观经济学研究中仍占有一席不可忽视的地位。

3.新古典主义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有两大缺陷,一是在实践方面难以解释“滞涨”等经济现象,无法解决因国家干预政策带来的大量政府财政赤字,因而受到货币主义的责难;二是在理论方面,缺乏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尤其是缺少一块微观经济学基础。由于凯恩斯理论起源于解决现实问题,而把理论体系的严密性考虑放在第二位。60 年代中期以来,以克洛尔(R.W.Clower)、巴罗(R.J.Barro)和格罗斯曼(H.I.Grossman)以及后来的贝纳西(J.P.Benassy)等人为代表的非均衡理论学派,以短期的固定价格为基本假设,用配额均衡代替价格均衡,试图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经济学基础。

从70 年代开始,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另一种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探索力量,即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另一位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获199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性预期学派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向古典主义复归,因此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卢卡斯等认为,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依据的凯恩斯理论,并没有把公众对政府政策及其他经济信息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政府经济政策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新古典主义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髓:崇尚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但又同时承认经济衰退的现实,并对通货膨胀做出了符合逻辑的理论解释。所谓崇尚市场经济是指该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市场出清”这一核心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在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力量有能力实现供需平衡和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该学派强调要把公众对所有可能获得的经济信息,包括政府政策的理性反应,纳入宏观经济模型之中,这样任何政府政策都可能因为公众的理性预期而使其效果大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古典主义彻底否定了凯恩斯主义调控宏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主张恢复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传统中,因而是比货币主义还更进一步的古典主义。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0 世纪经济学的一项主要突破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应如何对待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如何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大萧条,凯恩斯创立了自己的革命性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它有助于解释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并就解决经济周期中最严重的生产过剩提供了对策。

通过图1-1,我们可以考察到影响宏观经济的结果有各种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图1-1 影响宏观经济结果的因素

1.内部市场的力量,如人口增长、支出行为、发明创新和其他类似的因素。

2.外部环境的冲击,如战争、天气、自然灾害和贸易纠纷等。

3.政策杠杆,如税收政策、政府开支、货币控制和管制等。

宏观经济的结果受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当然即使没有外部冲击和政府政策,一个经济体也能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的结果就仅仅取决于国内市场的力量。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核心在于:单靠市场的内部力量能否产生令人满意的经济结果?是什么引起了经济周期?总产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政府应该如何干预?

(二)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通货膨胀是受到密切关注的宏观经济状况之一,也是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变量之一。在既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如果政府不加以重视,长期积累下来就很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有悖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对于物价总水平上升的这一情况,经济学家会用通货膨胀这个术语来描述。对宏观经济的调研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稳定物价,将通货膨胀率限制在一定水平内。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和波动是宏观经济学首先要关注的宏观经济现象。经常往返于不同国家间的商人们总会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国民生活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国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来源于一些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而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却处于停滞或十分缓慢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建国以来国民经济经历了恢复,增长,停滞,下降等历程,并呈现周期性波动状态,从图1-2 的轨迹,我们大致可以将1949-1990 年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历程划分为4 个阶段。

图1-2 1949~199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历程

第一阶段为建国初期(1950~1952 年),这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民收入从358 亿增加到589 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9.3%。第二阶段为1953~1957年,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期间由于大规模投资和基本建设的推动,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为8.9%。第三阶段为1958~1978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多次曲折和困难,经济活动大起大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较为明显。尤其是1960~1962 年间,1960 年我国国民收入出现负增长,经济增长跌落谷底,1962 年经济开始恢复。1966 年由于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再次出现大的波动,1967~1968 年两年全面“内战”,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收入出现第二次负增长:-7.2%和-6.5%。1976 年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国民收入出现第三次负增长。1978 年以来的时期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第四阶段。1979~1990 年期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为8.4%。1978 年以后,中国有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1978 年到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2%,中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四)开放经济理论

各国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每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都会受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开放经济理论就是在世界经济的框架内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进而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如何对国民收入进行调整。

(五)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理论是经济政策的基础与依据,经济政策是经济理论的运用与实践。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等宏观经济学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机制、政策效果等内容。

对以上所述宏观经济理论,各个经济学流派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对具体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各个经济学流派所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各个经济学流派的政策主张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内容上完整、逻辑上一致、方法上统一的体系,而呈现出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并存的形态。

拓展阅读

凯恩斯革命

20 世纪20 年代,在美国历史上称之为“昌盛的20 年代”,这是一段乐观和繁荣的时光。当时,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口号是“人人都应该富裕”。而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的口号是“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制造业飞速发展,各个公司不断开设新的工厂。“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器(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汽车等。从1920 年到1929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了42%,股票价格持续上涨,道琼斯指数从1921 年的75 点一路走高直到1929 年顶峰时的363 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3%。那时的经济学家认为永远不会出现大萧条,他们确信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这些对宏观经济乐观的预期在理论界体现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1803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的著名论断: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一命题系统论证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功能,成为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一面旗帜。“萨伊定律”的一个重要政策推论是:在货币出现后,尽管会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在结构上的不一致,部分商品的过剩和部分商品的生产不足会同时存在,但所有商品同时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然而,大萧条对古典经济学的致命一击使得古典理论信誉扫地。从1929 年10 月19 日这个“黑色星期四”开始,经济运行开始进入低迷。美国纽约市场上出现抛售股票浪潮,股价大跌。这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大萧条时期,美国有多达1300 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5%;实际国民产出急剧下降,从1929 年第四季度到1933 年第一季度,累计负增长为-68.56%,美国经济至少倒退了十多年。美国经济出现了近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引发了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在大萧条之前,经济学家们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短时间内价格机制会自动地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况,政府不需干预经济,只需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但是,经济的持续萧条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新经济思想提供了历史舞台。1936 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的价值在于诊断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如何克服由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的经济萧条呢?在凯恩斯看来,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要求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应引入影响需求的外生变量,即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出口。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以汇率调节为中心的对外经济政策等。当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如减税)、增加货币供应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用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等,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当通货膨胀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如增税)、减少货币供应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用货币升值来增加进口等,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最终使总供求相一致,国民经济恢复均衡状态。因此,人们又把凯恩斯主义政策称为需求管理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来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

从20 世纪40 年代后,凯恩斯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拓展,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the Neoclassical Synthesis),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zuXg0Ob9dC55jRVfkVOtC3x+l1qefs0cpt6bafg0PSoxQibTnXdtChaYtMxCjc8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