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意图与写作技巧来看,人物传记和史学著作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任何想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尝试都是徒劳。普鲁塔克专攻前者,卡莱尔则专攻后者;因此,两位大师才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人效仿普鲁塔克树立的榜样——因为,自他之后,尚未有人把在严格的历史基础上为伟人写传当做自己的特殊使命。
这项工作不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范畴,因为寻找真相所需的才能与写作必备的才能有所不同。有些作家会随意地把历史人物戏剧化;有些则会乱炖一锅大杂烩,还美其名曰“历史小说”。对此,歌德和拿破仑说过,这种东西只会混淆视听。
倘若立传对象的人生里程碑是由赫赫功绩而非著作构成的,那么,完成这项工作就尤为困难。恺撒大帝、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都因赫赫战功而一朝掌权,但对后世而言,这些战役已经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著名的法萨卢斯战役、罗斯巴赫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如今只有在军事院校尚还有些历史意义。如果上述三人只具备军事指挥才能,那么,对我们而言,他们就与克拉苏、赛德利茨和马塞纳一般无二;真正令他们卓尔不群的乃是他们的政治天赋。政治家的最高境界是掌控全人类的命运。为此,天赋与性格交会之处,是人物传记作家——灵魂探索者所关注的焦点。
本书作者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心路历程。由于拿破仑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了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创始人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对革命与正统、社会秩序与欧洲问题的态度都值得重点描述;而其历次战役的过程和当时欧洲各国的立场(迄今为止,它们之间就犹如变化无常的气候一般,时而联合,时而敌对)则显得无关痛痒。
他与兄弟、妻子之间的每一次意见相左,他感到沮丧或得意的每一个瞬间,他的怒气爆发和面色苍白,他对待朋友、敌人的善行或手段,以及他对将领和女人说过的每一句话(据信件或真实对话所记载),都比马伦戈战役的战斗序列、《吕内维尔和约》的条款或大陆经济封锁政策的细节来得重要。本书把在学校可学到的拿破仑相关知识压缩到最少,而对日常知识以外的内容则作了详尽的描述。本书不仅关注法国作家所热衷的拿破仑秘史,同时从整体上再现了拿破仑在公、私两方面的形象,再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在本书中,同一页内容可能同时包括一天内发生的国家大事和儿女情长,因为它们出自同源且相互影响。对于一个战术家,研究其内心的纠葛比研究其所有的算计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他的伟大计划。
和道德水平一样,拿破仑的个性与他争取或反对的国家关系不大。在这里,他的个性既未被看做奇迹,也未被分割成抽象概念。在描述他的生平时,作者试图把握他内心深处的情绪(这些情绪自然而然、合乎逻辑地促成了他的崛起),追溯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圣赫勒拿岛的。审视拿破仑的内心世界,从他内心的情绪出发解释他的决断与顾虑、行为与痛苦、幻想与算计——这条情感长链的披露既是本书的描写手段,也是其描写目的。
这就是本书对其他将领描述不多的原因。那些无法揭示拿破仑内心世界的内容,作者都予以摒弃。
要想对拿破仑如此丰富的人生进行描绘,就必须跟上他的节奏。这样一来,作者只能依靠人们对他的描述,并不厌其烦地让他自述。因为,相比别人的描述,一个人的自述往往能更好地为自己辩解,即使出错或者说谎,也是在向后人和了解真相的人袒露自我。不过,作者必须忘记自己是知道结局的。只有时刻以未知的心态身临其境般地描述当时的感受,才能营造出紧张气氛,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紧张气氛会令事情的进展充满悬念。
本书作者正是这样设身处地地体会拿破仑内心之感受的。本书只在结尾处进行了一次理性的分析。只有引擎停止运转,我们才能对它进行研究。
这样的描写令读者与传记人物极为贴近,容易给人以作品纯属虚构的印象。为了用自己的处理方式把作品与想象性创作区分开来,作者必须自始至终忠于史实。相信事件的内在逻辑性而排斥其偶然性的人会避免篡改任何细节,不会为了符合预想的目的而歪曲某个日期或者某个事件;虽然,出于文体的需要,他可能会偶尔对其中之一略而不提。
除了独白,本书中所有资料均是有记录的史实。歌德对布里昂的《回忆录》的评价很适合本书:“记者、史学家和诗人曾加诸拿破仑的光环和假象在本书揭示的可怕事实面前全部消失了。不过,英雄的形象没有因此而缩小,反而更显高大了。由此可见,只要敢宣之于口,真相是多么美好的东西。”拿破仑的生平是一部由命运创作的史诗,耽于幻想的人是无法领会其全部意义的,只有热爱命运的人才能窥见其貌。
拿破仑,这个凡人用生命谱写了一出千年一遇的悲剧,作为人物传记作家,理应将它重现给读者。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勉与意志究竟能达到何种高度?对于这个问题,拿破仑给出了他的答案。如今,在这革命的时代,机会再次展现在了能人志士面前,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再找不出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与鉴戒了。在所有西方人中,拿破仑制造和经历过最为暴力的骚乱,为之付出巨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