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鲁迅,原名周樟寿,初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改名树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鲁迅这个笔名,其余笔名有唐俟、孺牛、隋洛文、何家干、丰之余等140余个。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被称为“报仇雪耻之国,历史人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山清水秀之乡”的浙江绍兴。

鲁迅诞生的年代,距鸦片战争爆发已40年,距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16年。鲁迅的家庭在太平军起义之后,已由大户而变为只有四五十亩水田的小康人家。

鲁迅的祖父本名致福,改名福清,号介孚。1871年(清同治辛未)考中进士,殿试第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鲁迅诞生时他是翰林院编修,正在当“京官”。祖母孙氏早亡。继祖母蒋氏,性幽默,善诙谐,她所讲的民间故事给童年时代的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名凤仪,改名文郁、仪炳,号伯宜,未中试,长年卧病在家。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希望儿子将来能到外国留学,以便学习救国的本领。母亲姓鲁名瑞,是前清举人、户部主事鲁希曾(号晴轩)的女儿,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她思想开通,勤奋好学。“鲁迅”这个笔名的“鲁”字,就是取自母亲的姓。

大约在7岁那年,鲁迅开始入私塾。开蒙的老师周兆蓝,字玉田,是鲁迅的远房叔祖。12岁,转入被称为全城最为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虽然是绍兴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私塾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是很落后的。鲁迅不愿受传统教育的束缚。他主动阅读那些被视为异端的读物,从稗官野史和民间文艺中吸取了丰富的滋养。

鲁迅13岁那年,祖父因科场作弊案下狱。官府趁机敲诈勒索。父亲病情迅速恶化,鲁迅的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有4年多,鲁迅经常到当铺去典质衣物首饰,尔后到药店替父亲买药。那些庸医有意或无意设下的骗局,是鲁迅父亲的病日重一日,终于36岁就去世了。在家境破落的过程中,少年鲁迅开始体味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祖父被捕之后,鲁迅还一度在绍兴城郊外婆家所在的农村寄居过。他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逐渐知道他们毕生受着压迫,有很多苦痛。这段经历,使他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开始形成了“下等人”胜于“上等人”的观点,并为他日后创作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898年,鲁迅18岁。这时,洋务派的“新政”在甲午战争之后彻底破产,改良主义思潮正在勃兴。风雨飘摇的现实,激起了鲁迅寻求真理的强烈愿望。他不愿像故乡破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那样,去做幕友或商人,而决心不顾守旧人们的嘲笑奚落,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生。1898年5月1日,鲁迅带着母亲筹集的8元川资,到南京去投考无需学费的学校。

同年5月7日,鲁迅抵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同年底,参加会稽县试,在550人中列为第137名。但鲁迅对博取功名不感兴趣。他没有参加府试,于次年1月重返南京;因水师学堂乌烟瘴气,又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在这所学校,鲁迅比较全面地学习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在实习过程中开始接触了中国最早的现代产业工人。鲁迅在求学期间生活简朴,学习认真,成绩优异,1902年1月27日获得了一等第三名的毕业文凭。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接触了《天演论》。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严复译述。这本书所宣传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思想,给鲁迅以深刻刺激,使他惊怵于亡国的危险,决心奋起图存。书中关于发展变化的观点,使鲁迅感到了斗争的意义,增强了前进的信心,初步形成了他早期的“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后,被两江总督派赴日本留学。1902年4月4日抵日本横滨,后往东京,入弘文学院。这是一所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补习学校。鲁迅编入该校普通科江南班。在此期间,他还编译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编写了论述中国地质和矿产分布情况的专著《中国矿产志》,发表了科学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说 》,翻译了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这些作品,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和介绍了世界最新科学成就,而且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力地配合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的正义斗争。

1904年4月,鲁迅从弘文学院速成普通科毕业,同年6月,申请进入位于日本东北部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同年9月,鲁迅作为少有的外国留学生经特殊准许免试进入该校。他后来在谈到学医的动机时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

然而,鲁迅的美梦很快就破灭了。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期间,他在幻灯片上看到中国人因替俄军做侦探而被日军砍头的场面,而围着赏鉴这示众盛举的也是神情麻木的中国人。这一刺激不仅使鲁迅感到了身为弱国民的悲愤,而且使他改变了医学救国的思想,转而志向文学,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为急务。他告别了教学认真、毫无民族偏见的教师藤野严九郎先生,于1906年3月从仙台医专退学,重返东京。

鲁迅从事革命文学活动的第一步是筹办《新生》杂志,但因缺乏资金、稿件而失败。鲁迅并未因挫折而灰心,他接连用文言文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介绍了西方生物进化学说、西方自然科学史和欧洲具有反抗斗争精神的所谓“摩罗”诗人。他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姿态,大力进行思想启蒙的工作。此外,鲁迅还跟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域外小说集》,介绍俄国和东欧国家的一些短篇小说,这是他译介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重要开端。重返东京期间,他还跟革命党人陶成章等时有过从,并正式加入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

1909年夏,因为家境困难,母亲和弟弟需要供养,鲁迅告别了留学7年的日本归国。他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讲授化学和生理卫生课,并兼任动植物课的日文翻译。1910年下半年,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原名绍郡中西学堂)监学兼任生理卫生课教员。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同年冬,绍兴光复,鲁迅被绍兴军政分府任命为山会师范学堂校长。这年冬天,他写成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这篇作品刻画了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到来时的种种丑态,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讽刺才能。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临时政府北迁,鲁迅于5月5日随教育部迁往北京,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并兼教育部佥事。对于北洋政府教育部的腐败情况和倒行逆施,鲁迅曾多次予以抵制和揭露。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他在提倡美育,制定注音字母方案,开展通俗教育,筹创京师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主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临时政府北迁以后,攀折辛亥革命成果的封建军阀在“五色共和”旗下向革命势力猖狂进攻。国家形势一天比一天坏。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1915年12月和1917年7月,袁世凯和张勋先后公开复辟帝制。“北京城里,连饭店客栈中,都满布了侦探,还有‘军政执法处’,只见受了嫌疑而被捕的青年送进去,却从不见他们活着走出来”。(《伪自由书·〈杀错了人〉异议》)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失败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兴起的历史时刻,鲁迅感到了深沉的失望和极度的痛苦。他一度倾心于辑录、校勘古籍,研究思想史的重要资料——佛学经典,搜集研究金石拓片。他在孤独中思索着辛亥革命的教训,在尖锐的思想矛盾中不倦地探寻着振兴中国的新路。

1918年5月,鲁迅应留日时期的老友钱玄同之约,在以倡导“新文化”和“文学革命”而著名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他投身于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重要开端,也为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忧愤深广”的主旋律。此后,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仅北京时期出版的就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译文集《现代日本小说集》(合译)、《桃色的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从1920年秋季开始,鲁迅还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八所大中学校兼课,成了广大进步青年景仰的导师。1925年10月21日,鲁迅与女师大学生领袖之一的许广平由相知、相助到相恋,于两年后正式结合。

1926年8月26日,由于北方政治环境险恶,以及为未来的家庭生活做必要准备,鲁迅赴福建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鲁迅原拟在这里工作两年,后因校长主张尊孔,教职员之间有派系之争,鲁迅于同年年底辞去一切职务。这一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1927年1月18日,鲁迅由厦门抵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这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进行,但分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右派势力暗中活动猖獗,号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呈现出“红中夹白”的色彩。这一阶段,鲁迅编定并出版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并跟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发生了组织联系。同年4月15日,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广东军事当局也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并滥杀无辜。鲁迅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以示抗议。目睹同是青年而分为两大阵营的事实,他进化论的思路因此轰毁。

1927年10月3日,鲁迅由广州抵达上海,从此奋战在这个中国思想文化斗争的主战场,倾全力从事文学活动,成了左翼文坛的盟主。鲁迅上海时期出版的著作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集外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跟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此外,鲁迅还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以及《艺术论》(苏联卢那察尔斯基著)、《艺术论》(苏联普列汉诺夫著)等新兴文艺理论著作。鲁迅在上海时期,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的文艺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政治团体自由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为党的忠诚友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热忱拥护者。

1936年10月19日晨5时20分,鲁迅与世长辞。23日,上海各界民众两万余人为鲁迅送殡。鲁迅的遗体安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白底黑字的锦旗,上面由沈钧儒书写了“民族魂”三个大字。鲁迅去世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印行的其他著作,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以及《鲁迅书简》《鲁迅全集》(二十卷)、《鲁迅三十年集》等。鲁迅一生中,留下了300万字的著作,加上辑录校勘古籍49种,约750万字。他主编及参与或指导编辑的杂志20余种,参加编辑的丛书有11种。他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33个单行本,总字数超过250万。 aj8Z+xKpk2QcQJ+d8GDgd5B7WJNiMvwphwtqdErZfAafimR2KElRqWEbC/KdeA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