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四十二
王弘列传

王弘出生于世宦豪族,乱世建功,为政宽仁,居官清廉,流惠下民。新君即位政权交替之时,多少权臣被诛,而王弘却能独善其身,令人钦佩。虽小节微缺,却大德昭昭。

【修身立德】

王弘字休元,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祖父王导,是东晋时的宰相。祖父王洽,官居中领军。父亲王珣,官至司徒。

王弘年少好学,以清净恬淡而知名于世,跟尚书仆射谢混交厚。二十岁时,就在会稽王司马道子手下做了骠骑参军主簿。当时,国家农业凋敝,工商业繁荣,王弘认为应该实行屯田,他写了详细的奏章呈上朝廷。司马道子欲任他为黄门侍郎,父亲王珣说他还年少,辞谢了司马道子的好意。

王珣很喜欢积聚财物,他的财产遍布民间。王珣死后,王弘烧毁所有契约文书,租债一概不收,其余家业他也都交给了弟弟。还没等他服丧期满,后将军司马元显就来延聘他做咨议参军、宁远将军,主管记室事务,他推辞了。接着司马道子又请他做咨议参军、建威将军,领中兵,他也推辞掉。当时朝廷内外多难,服丧的人很难服满期,只有王弘坚守礼制。桓玄叛逆攻入京城,把司马道子下了廷尉大牢,群臣畏惧,没人敢探看送行,王弘虽犹未除丧,却独自在路旁叩拜,攀着车子哭泣,人们都很敬佩他。

【功名卓著】

高祖刘裕任镇军时,任命王弘为咨议参军。后又根据他的功劳封为华容县五等侯。之后升任琅琊王司马从事中郎。继而又任宁远将军、琅琊内史,尚书吏部郎中、豫章相。卢循侵犯南康各郡,王弘避往浔阳。高祖又任命他为中军咨议参军,又升为大司马右长史,转任吴国内史。义熙十一年(415),高祖任王弘为太尉长史,又转任左长史。王弘跟随高祖北征,前军平定洛阳后,朝廷还没派人来向高祖颁赐九锡之礼,王弘便领受高祖的意旨回到京城,向朝廷暗示高祖的意思,当时刘穆之正掌管后方事务,他对此十分惭愧恐惧,接着就发病而亡了。高祖回到彭城(今徐州)后,以王弘为彭城太守。

刘宋建立之初,王弘被加封为尚书仆射,领彭城太守之职如故。王弘上书弹劾世子左卫率康乐县公谢灵运不能治家,其小妾和他人通奸,而又杀盗其小妾者,请求朝廷将谢灵运免官削爵治罪。御史中丞都亭侯王准之失职,不报此事,也应一并免官,并贬黜回封地。高祖下旨说:“谢灵运免官就可以了,其余准奏。尚书仆射整肃风气礼法,实在是符合我的愿望,怎能拘泥于常规,今后把这作为定制吧。”

义熙十四年(418),王弘升任抚军将军、江州刺史,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他上任后,就减免赋税劳役,百姓安宁。永初元年(420),升任散骑常侍。由于辅佐高祖建国有功,封为华容县公,食邑二千户。永初三年(422),王弘被征召进入朝廷,受封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高祖一次大宴群臣,对众公卿说:“我本是一介布衣,之前真没想到会有今天。”傅亮等人都打算写诗赋来对高祖歌功颂德。王弘却当即对答道:“这就是所谓的天命,不是你的,求也求不来,是你的,推也推不掉。”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所言简要切理。

【明哲保身】

少帝景平二年(424),徐羡之等人密谋废黜少帝,另立新君,召王弘入朝。文帝刘义隆即位后,因王弘胸怀安邦定国之策,封他为司空,建安郡公,食邑一千户。王弘上表执意请辞,于是皇上改封他为车骑大将军、侍中,使持节,改监军事为都督军事,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之职如故。

徐羡之等人因弑杀少帝的罪行而将被诛杀,王弘既然不是主谋,他弟弟王昙首又是文帝的亲信,文帝谋划将要诛杀徐羡之等人,王昙首派人秘密把消息告诉了王弘。徐羡之等人被诛杀后,皇上封王弘为侍中、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赐班剑仪仗三十人。文帝西征谢晦时,王弘和彭城王刘义康留守京城,入住中书下省,出入都带着仪仗。司徒府也权且设置了参军。

天人画像砖·南北朝

元嘉五年(428)春季,天大旱,王弘上表把这事说成是自己德薄所致,因而请求辞去官职。在此之前,刘义康任荆州刺史,镇守江陵。平陆令成粲写信给王弘说你已位极人臣,当怀谦慎之心,把权位让给刘义康。王弘本已生身退之心,再加上成粲一番话,遂决意请辞。于是降职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元嘉六年,王弘上奏皇上,推荐彭城王刘义康进京接替自己的职务。皇上准奏,命刘义康接任司徒之职,与王弘共理朝政。不久,王弘又上表皇帝请求减免自己的职权和配属,把自己手下的官佐和军用物资等都划拨给司徒刘义康。皇上下诏说:“卫将军奏表所言既然如此恳切,司徒应该努力去办,可以顺照卫将军的好意,分拨两千人配给丞相府。至于储备的物资就不用送交了。”

【立法从宽】

释慧影造释迦牟尼佛漆金石像·南朝

王弘很熟悉治理国家的纲要,留心各种事务,按照实际情况来考虑处理问题,常常保持宽和公允。他在给八座丞郎的疏中说:“同伍之人犯法,没有士人不被判罪这条法律,然而每到审问议罪的时候,就有人来为之说情。如降恩宽宥,那法律就形同被废而不能实行。

按照事实来追究罪责的话,那人们就会以为苛刻而心生怨恨。应当更变一下法度,使宽大和严厉都适中。又如,守卫的人偷五匹布,一般人偷四十匹,都会被施以死刑,人们议论着都认为刑罚太重了,应当变为负责守卫的人偷了十匹布,一般人偷五十匹,才判死刑,偷四十匹就判为充军。如此一来,既能稍稍宽宥民众的生命,又足以惩戒罪恶。希望你们各自谈谈自己的看法。”左丞江奥、尚书王准之、殿中郎谢元、吏部郎何尚之等人都各自积极陈述了自己对律法从宽还是从严的看法,在对贵族和平民的量刑原则上众人产生了分歧。王弘又上奏皇上说,法律要严明公正,制定律法则要心存仁恕。皇上下诏肯定了王弘的建议。王弘接着又上书皇帝,建议朝廷把百姓年满十三岁服半个劳役,年满十六岁服全劳役这个制度改为十五岁至十六岁服半个劳役,年满十七岁服全劳役。皇上准奏。

【死而有荣】

之后,王弘便卧病在床了,他屡次上表请求致仕,而皇上总是下诏慰勉不许他归老。元嘉九年(432),朝廷又封他为太保、中书监,其余职位如故。同年,王弘病逝,享年五十四岁,谥号“文昭”,配享高祖庙廷。其后,皇上又下诏增加王弘食邑一千户。皇上听说王弘因清廉节俭,死后家无余财,便赏赐王家钱百万,米一千斛。

大明五年(461),孝武帝刘骏外出巡游,从王弘的墓前经过。回宫后,下诏怀念王弘,派人去墓地祭祀他。

王弘为人明达,聪慧有才思,既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行事依据,即使是仓促间办事也必定依从礼仪和法度,做任何事,都是依照正规的礼仪和程序来办,后人都效法他,把他理事的方法称为“王太保家法”。王弘虽然历任要职,却从不牟取私利,亡故后,家无余财。然而言行轻率,缺少威仪,性情狭隘,有谁忤逆他的旨意,他就会当面斥责羞辱谁。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一个叫公城子野的小馆中和人玩一种叫的赌博游戏,他在朝中掌权后,有个人去他府上求一个县官的职位做,言辞非常恳切。此人曾在玩 的时候得罪过他,他便责问那人道:“君有钱善于赌博,何必要爵禄呢?”那人答道:“不知道公城子野在哪里?”王弘默然无语。

王弘的儿子王锡继承了他的爵位。由于是宰相之子,王锡年少即被征召出来做员外散骑。历任中书郎、太子左卫率、江夏内史。着意抬高自己的官位和待遇。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在朝中执掌朝政,王锡见他时张开双腿像簸箕似的坐着,没有尊敬刘义恭的意思。后来,他死在任上。王锡之子王僧亮承袭爵位。宋禅让于齐,王僧亮爵位由公降为侯,食邑五百户。

论 赞

臣曰:高祖一朝创建义旗,沧海横流,整治混乱的典章制度,施行公平的大道,使主尊臣卑的礼制,决定在马鞭之下。威严的号令一经发出,朝廷内外都要遵从禁令。以东汉建武和永平年间的风气,改变晋朝太元和隆安年间以来的恶俗,这是王弘所为。 lnYNU8PosUs00I6YC11Oa10EeSSh5z/sM7E5Ok+4mC4+rmP3yPMCqnV6X9cdDYkw



卷四十三
檀道济列传

宋文帝刘义隆最大的本事就是屠戮功臣,檀道济一生征战南北,居功厥伟,和徐羡之、谢晦等同为高祖刘裕留下的忠臣。徐、谢等人被诛后,檀道济仍不反省,以求归养天年,终于步徐、谢后尘,惨遭杀害。刘义隆亲手毁掉了他的最后一道长城。

【战功卓著】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是东晋左将军檀韶的幼弟。年幼时失去父母,服丧时尽孝守礼。奉养姐姐,侍奉兄长,以和睦恭谨的品行受到时人的称赞。

高祖刘裕举义时,檀道济随军进入京城,参与高祖建武军事,任征西将军。讨平鲁山,俘获了桓振后,升任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因辅佐高祖举义有功,被封为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叛乱时,众多贼寇纷纷响应,郭寄生等聚集在作唐县作乱,高祖任命檀道济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率兵讨平了他们。之后又跟随刘道规讨平桓谦、荀林等人,他以身为范,激励文武官员,冲锋时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徐道覆进逼京城时,刘道规亲自领兵出战,其中檀道济立战功最多。不久,檀道济升任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升为太尉参军,中书侍郎,转任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因前后征战立功甚多,被封为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又升任太尉主簿,咨议参军。高祖世子刘义符任征虏将军镇守京口时,檀道济任司马、临淮太守。又任世子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接着迁升为世子征虏将军司马,加冠军将军。

檀道济像

檀道济(?~436),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南朝宋名将,曾任司空、都督、刺史。

义熙十二年(416),高祖北伐后秦,命檀道济为先锋,领兵进发至淮水、肥水,大军所到之处,各城莫不望风而降。又进兵攻下许昌(今河南许昌),俘获后秦宁朔将军、颍川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进发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后秦兖州刺史韦华投降。大军径直逼向洛阳,后秦平南将军姚洸归顺。一路攻池掠地,俘敌四千余人。有人建议将俘虏全部杀掉,将尸体运回京城堆成高台以显军威。檀道济说:“吊民伐罪,正在于今日。”下令释放了全部俘虏。因此戎夷都很感佩檀道济的仁义,率领部族前来归顺的有很多。大军继而进占潼关,檀道济与其他各路大军击败姚绍。长安平定后,檀道济升任征虏将军,琅琊内史。世子刘义符将镇守江陵,檀道济任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之后又迁升为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新朝勋贵】

高祖称帝,封檀道济为护军,加散骑常侍,主管石头城防务。可不必通传即可进入宫廷。以辅佐高祖建立宋国功勋,封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之后转任丹阳尹,护军之职如故。高祖病重时,赐檀道济班剑仪仗二十人。

其后檀道济出京监督南徐、兖州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少帝景平元年(423),北魏军队在东阳城围攻青州刺史竺夔,竺夔向朝廷告急。皇上封檀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前去救援。大军还没到,北魏军队就烧掉营寨和攻城器具逃走了。檀道济欲率军追敌,但东阳城内无粮,于是打开粮窖,取陈谷以充军粮。然而粮窖深达数丈,等把稻谷碾成米,已经耽误了两昼夜,敌人早已逃远,追不上了,檀道济便打消了追击的想法。之后,檀道济回师镇守广陵(今扬州)。

徐羡之打算废黜庐陵王刘义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檀道济,檀道济提出了异议,他屡次劝阻徐羡之,均不被采纳。徐羡之等人又密谋废掉少帝,改立刘义隆为帝,徐羡之婉辞请檀道济入朝,到了后,徐羡之等人就把计划告诉了他。在准备废黜少帝的当晚,檀道济进入领军府跟谢晦同宿,谢晦整晚惊恐不安,难以入睡,檀道济却倒头即入梦乡,谢晦因此非常佩服他。文帝刘义隆还没进入京城时,檀道济在朝堂守卫。文帝登基后,加封檀道济为征北将军,散骑常侍,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辞谢进封。皇上又增加他都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琊、东莞五郡诸军事。

朝廷发兵征讨谢晦时,檀道济领军增援到彦之。到彦之被打败,退守隐圻(今岳阳东北,长江南岸附近),正好檀道济率援军赶到。谢晦原以为檀道济会同徐羡之等人一起被朝廷诛杀,这时突然听说檀道济领军前来,立时惊恐万分,便不战自溃了。平定谢晦后,朝廷封檀道济为都督江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增加食邑一千户。持节、常侍等职如故。

【兔死狗烹】

元嘉八年(431),到彦之讨伐北魏,攻占了河南,随之又失去,连金墉城(今洛阳孟津附近)和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也一并失陷,北魏军进逼滑台(今河南滑)。皇上任命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伐。大军行至东平郡张寿县(今山东东平县西南),正遇上北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率领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勇还击,大败乙旃眷军队。檀道济率军转战到高梁亭(今山西洪洞县附近),北魏宁南将军、济州刺史寿昌公悉颊库结领兵多次前来挑战,檀道济派段宏及沈虔之等将领奇袭敌军,当即斩杀了悉颊库结。大军继续进发到济水,之后接连作战二十余日,和敌军交战数十次,终因寡不敌众,致使滑台失陷。檀道济从历城(今济南市郊)撤回全部军队。朝廷加封他为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等职衔如故,镇守浔阳(今九江)。

檀道济唱筹量沙

南朝宋征南将军檀道济北伐北魏,缺粮时以“唱筹量沙”之法退敌。出自清代马骀《历代名将画谱》。

檀道济在前朝时就建立了赫赫战功,威望很高,手下心腹爱将,全都身经百战,他的几个儿子又都很有才,所以朝廷开始渐渐疑忌他。文帝卧病多年,曾数次病危,彭城王刘义康忧心皇上一旦驾崩,朝廷就再也掌控不了檀道济。元嘉十二年(435),皇上病重,正值北魏侵犯边境,朝廷征召檀道济入朝。檀道济进京后,皇上病情好转。次年春季,皇上遣檀道济回浔阳,檀道济都已上了船,皇上却又病重了,于是又把他召回,借口为他饯行,回京后,皇上就把他抓捕起来交给廷尉治罪。皇上下诏说:“檀道济凭着好的时运,过去就一直蒙受皇恩,宠禄优厚,无人可比。他却从不感念皇恩浩荡,思忖报答万一,他内怀二心,猜疑朝廷,不臣之心积蓄已久。元嘉以来,猜疑之心更重,对朝廷不忠不义不亲近的心思,收买臣下欺蒙皇帝的事情,早已路人皆知。谢灵运心志歹毒,言辞恶劣,不臣之行显而易见。檀道济却依然接受他的邪说,常替他包藏罪恶。并且还暗中散发钱财,招引奸恶狡猾之徒,朝廷逃犯争相投靠他,以至其邪恶的势力越来越大,时时窥探时机,妄图篡位夺权。镇军将军王仲德往年入朝,曾多次上报他的这些恶行。朕以为他身居宰辅之位,参列朝班要职,因而总是予以迁就宽容,希望他能洗心革面。可他却滋长邪恶不知停止,凶恶的图谋终于形成,趁朕病重之时,阴谋放纵其祸心。之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已经把他详细的奸谋,秘密地告诉了朕知道。不可做篡逆弑君的事,否则刑罚就不能予以宽赦,何况他罪恶深重,竟然达到了这种可怕的地步。如今便可将他收捕交给廷尉治罪,以明正典刑。此事只惩罚首恶,余者一概不究。”于是收捕了檀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隰、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檀遵等八人,交付廷尉,诛杀。又收捕司空参军薛彤,押解到京城处决。皇上派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赶到浔阳,抓获檀道济之子檀夷、檀邕、檀演及司空参军高进之,全部诛杀。薛彤和高进之都是檀道济的心腹爱将,勇猛非凡,时人把他们比作三国的张飞和关羽。当初,檀道济被捕时,气愤地扯下头巾掷到地上说:“竟又做自毁你家万里长城之事!”檀邕之子檀孺被赦免,孝武帝刘骏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奉朝请一职。

论 赞

史臣曰:弹去冠上的灰尘出乡做官,佩结印绶入朝辅国,治国的道术伸展向康庄大路,命运却挣扎在险隘的车辙中,所以古人在出仕还是隐居的问题上徘徊不定,面临着歧路的选择,内心争斗不休。如果他身负重任,受君王知遇之恩,即使身遭鼎烹剑斩之刑,也会毫不在意一己之生死。 lnYNU8PosUs00I6YC11Oa10EeSSh5z/sM7E5Ok+4mC4+rmP3yPMCqnV6X9cdDY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