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五十三
李冲列传

人们津津乐道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系列改革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北魏的著名改革家李冲。他谋划了“太和新制”中重要的“三长制”改革,他拟定了北魏之集大成的律法《太和律》,他设计营造了北魏迁都后的新都洛阳,他还是孝文帝的岳父、太子的老师。他是北魏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

【李冲与“三长制”】

李冲,字思顺,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李冲出身名门,陇西李氏是当世大族。李冲的曾祖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国君武昭王李 ,他的父亲李宝也受封北魏敦煌公。但李冲幼年丧父,由长兄荥阳太守李承抚育成人。

李冲自小便有过人之才,性格沉稳,有雅量。李承经常自豪地对外人讲:“此儿气量非凡,日后定为我家光耀门楣。”李冲跟随做太守的哥哥生活,当时地方官员的子弟多仗势欺压百姓,强取豪夺,唯有李冲清廉俭约,毫无求取,皎然一身,时人多称赞之。

北魏献文帝年间,李冲入朝为中书学生。他喜爱交游,但不妄自放纵耍闹,因此为同辈所敬重。孝文帝即位后,李冲按选拔制度晋升为秘书中散,主管宫中文字事务,因此也就有了接触皇帝的机会。他办事得力,心智机敏,逐渐得到皇帝和太后的信任,被提拔为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真正让李冲得以展现卓越才能的是他提出和推行的“三长制”改革。当时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大量地隐匿户口,逃避赋税,带来了很多的社会弊端。李冲便提出仿照汉族的“三正治民”, 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由本乡能干守法又有德行声望的人担任,来管理户籍、赋役和生产。

李冲将“三长制”的建议上书皇帝和冯太后。求变图强的冯太后看后非常赞赏,将之拿到朝堂上让群臣讨论。因为新制度损害了豪强地主的既得利益,所以当场遭到了一干重臣的激烈反对。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人认为:“李冲谋立‘三长制’,乃是想搅乱天下的法度。说起来看似可行,实际上根本行不通。”郑羲甚至还威胁道:“如果太后不信臣言,那就请试着推行来看。等失败之后,就知道臣所言不假了。” 著作郎傅思益则说:“一旦改变成法,恐成扰乱!”太尉元丕虽认为新法于公于私都有益,但也认为新法不宜急令推行,应等农民忙过农时,到冬天闲下来以后再徐徐推广。李冲却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在征调赋税的当下农忙时节进行改革推广,百姓只能看到户籍变更带来的繁琐,却看不到赋税减轻的收益,心里必定生怨。所以最好立即实行,既让百姓了解新法的目的,又让他们得到实惠。顺其所欲,推行不难。”冯太后听了李冲所言,力排众议:“设立‘三长制’,则朝廷的统计有了准确的数字,百姓的赋税有了公平的分担;被包庇藏匿的户口得以曝出,心存侥幸的人可以被制止。有什么不可以推行的呢?”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冯太后下令全国实行“三长制”改革。

【君臣“情义无二”】

由于在设计推行“三长制”中体现出的卓越才能,李冲很快飞黄腾达。他随即被任命为中书令,加散骑常侍,赐爵顺阳侯。不仅如此,由于他相貌俊美,才干过人,所以深为孀居的冯太后所欣赏和宠幸,每月常有数十万的封赏。冯太后还加封李冲为陇西公,秘密地赐给他无数的珍宝御物。李冲本来家贫,自此陡然而富。但李冲谦逊自律,钱财能聚能散,亲族乡里无不沾光。他虽已地位显贵,仍能虚己接物,不忘根本,不徇私情,因此广受朝野尊重。

鲜卑人舞乐俑一组·北魏

这组陶乐俑共8件。舞乐俑都头戴风帽,身上穿着窄袖拖地长袍。他们各具姿势,以优美的造型表现出吹、拉、弹、舞的动作。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对李冲的信赖倚仗有增无减,每有议定律法、润色辞令等帝王事务,虽是孝文帝自己下笔,也要听听李冲的意见。而李冲也是竭忠尽力,知无不言,殚精竭虑。就算是朝中的旧臣贵戚,也都为李冲精明果断而又缜密细致的工作所折服。孝文帝更是对李冲亲敬至深,君臣二人之间“情义无二”,堪称君臣相得的典范。孝文帝模仿汉制对北魏官制进行改革后,封李冲为荥阳郡开国侯,食邑八百户,拜廷尉卿。不久又晋升他为吏部尚书、咸阳王师。在册立太子后,李冲又被任命为太子少傅,教导太子元恂读书。孝文帝还依《周礼》,娶李冲的女儿为夫人,亲上加亲。

在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于是,致力于学习汉制完善典章的孝文帝任命李冲为起草者,对魏国的律令进行了大规模地修改。李冲不辱使命,新拟定的北魏新律法《太和律》内容更为完善合理,废除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国实行的车裂、腰斩等残酷刑法,对规范北魏的社会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

【营建洛阳】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心中盘算迁都洛阳的孝文帝以讨伐南齐为借口,举兵三十万南下。李冲被任命为辅国大将军,统率众人跟随。大军走到洛阳,天降暴雨,多日不晴,孝文帝仍急令三军前进。“不明真相”的李冲率群臣跪倒在皇帝的马前,请求放弃南伐计划,却遭到孝文帝一顿责骂。群臣们苦苦哭劝,孝文帝见时机成熟,声言不能劳而无功,于是道出了迁都的本意。群臣本心不愿南迁,但更怕南征,于是无人再敢异议,众口高呼万岁,迁都之事遂定。孝文帝加任李冲为镇南将军,主抓新都营造之事。

李冲不仅治国有方,而且是个心思机敏灵巧之人。早在旧都平城之时,他就主持营建和修复过平城的明堂、圆丘、太庙等大型建筑,堪称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到了洛阳后,他更加孜孜不倦地投入工作,平日处理公务,同时兼顾工程,经常是案头文件叠加,手中还拿着测量用的工具。在他兢兢业业的管理下,新都洛阳壮丽重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都城之一。

几年后,孝文帝发动了真正意义上的南伐。李冲被任命为左仆射,孝文帝将留守洛阳的重任交给了他。虽不在前线,但李冲多次为孝文帝出谋划策,避免了北魏军队很多无谓的损失。

炳灵寺石窟172窟的石雕佛像·北魏

“炳灵”,是藏语,意为 “千佛山”、“万佛洞”。炳灵寺石窟正式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进行开凿修造,元明时期仍有修妆绘饰。现存窟龛183个,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图为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第172窟的石雕造像。

令朝廷政通人和的李冲在家中也是家庭和睦的缔造者。他兄弟六人本为四母所生,原来并不和睦。李冲富贵之后,将所得利益与兄弟分享,家庭自此融洽起来。后来兄弟几人又一同生活了数十年,友爱无间,全是李冲的功劳。但李冲也有为人诟病之处,飞黄腾达的他将自己的亲族都提拔做了官,一家人每年的俸禄就有万匹之多,哪怕是家中的残疾亲属,也能得到高于应得的官职。这使他的名声受到不少损害。

【李冲之死】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太子元恂因谋反罪被废黜,后遭毒杀。作为太子老师的李冲深感愧疚,孝文帝却安慰他说:“朕尚不能阻止我儿的胡作非为,做师傅的何必太自责呢?”然而,李冲始终对此深以为恨,不能释怀。

让李冲更不能接受的是,告发太子的人也是自己的门生,名叫李彪。李彪最初入京求官,孤立无依,就归附在礼贤下士的李冲门下。后来经李冲举荐,李彪逐渐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当上了中尉兼尚书。谁知显贵之后的李彪矢口否认李冲的提携之恩,还处处轻蔑怠慢,见到李冲只是整理一下袖子就算行礼了,毫无尊敬之意。李冲原本就颇有恨意,待到太子被杀,新仇旧恨一起涌上,终于让心胸一向宽厚的李冲爆发了。他亲笔上疏弹劾李彪,列举其罪状,文辞激烈,孝文帝看后都颇感吃惊。但孝文帝偏心李彪,只是说了一句:“李彪是太过分了,但仆射(不直呼李冲其名)也极端了些。”有司按律应治李彪死罪,但孝文帝只是将他免为庶人。处罚结果一出,李冲震怒,瞋目大呼,气得把几案都掀翻在地。他还把办理此事的御史们都抓了起来,一个个跪绑在地,在他们脸上涂上泥巴,对他们破口大骂,由此可见李冲怒火之大。

李冲平素性情温和,这一次陡然爆发,结果一病不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但口中仍大骂李彪小人。请来医治的大夫都束手无策,声言是怒气导致肝脏伤裂,无力回天。李冲不久辞世,时年四十九岁。

孝文帝对李冲的死无比悲痛,泪不自胜,追谥李冲为“文穆”,还专门为其选定葬在西晋开国名臣杜预之墓的旁边,以彰显其对北魏的功绩。

论 赞

史臣曰:李冲早年承蒙宠眷,成为心腹之臣,见识学业出众,当然是一代才俊。他终能辅佐圣主(孝文帝),致力于太和新政,位居百官之首,身任栋梁之臣,德行昭著,家门融洽,对王室功劳卓越! mPkOzz+qIrInLs7SSXsmg11y6FRZTYH6YSpxbO1fusqzLOSPZNE9hjOSm5u4VL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