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六十六
房玄龄 杜如晦列传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名相,被后世称为“房谋杜断”。房玄龄幼时就聪慧异常,后来跟随秦王平定天下,并为秦王密谋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对大臣论功行赏,他功劳最多,被唐太宗任命为宰相。他在任上奉公尽职,知人善任,深受太宗的倚重,并备受尊崇。杜如晦出身卑微,由于房玄龄的举荐,而受到秦王的重用,和房玄龄一起,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谋划者之一。

【峥嵘少年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氏。房玄龄幼时就很聪敏,博览经史,并擅长写草隶书,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的父亲房彦谦是隋朝的泾阳县令,他曾经跟随父亲来到京师,当时天下太平,人们都说国运将永世无穷,房玄龄却避开身边的人,告诉父亲说:“隋朝皇帝本来没有功劳德行,却欺骗老百姓,皇子之间又互相倾轧,崇尚淫靡奢侈的生活,现在虽然太平无事,但亡国已经不远了。”房彦谦听后大为惊奇,觉得儿子见识非凡。

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推荐他为进士,被任命为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向来以知人著称,见到他后,大加赞赏,对裴矩说:“我阅人无数,还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他将来必成大器,可惜的是,我看不到这一天了。”他的父亲生病一百多天,房玄龄喂食喂药,极其孝顺。父亲去世后,他整整五天都不吃不喝。后来,他被补授为隰城尉。

【辅佐秦王】

适逢高祖举兵,太宗攻取了渭北等地,房玄龄前来谒见,温彦博又大力推荐。太宗和他刚刚见面,就如同故人一样,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得逢知己,于是为太宗竭心尽力。每次攻克敌军后,众人都忙着求取珍玩宝物,唯独房玄龄却招揽人才,做他的幕僚。遇到谋臣猛将时,就和他们倾心交结,让他们竭诚效力。

隐太子李建成见太宗功高德众,于是心生猜忌。太宗曾经到隐太子的宅第吃饭,食物中被下了毒药,手下将领们都很害怕,毫无对策。房玄龄找到长孙无忌,建议早做防备,时机成熟时先下手为强。长孙无忌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入内告诉了太宗。太宗召见房玄龄,让他和幕僚杜如晦同心协力,谋划此事。房玄龄在秦王府中任职十多年,处事非常能干称职,文案奏章常常堆积如山,但他转眼间就能将它们批答应对完,文辞也很简洁恰当。高祖知道后,曾经在侍臣面前称赞他的才干。

房玄龄像

房、杜两人因为受到太宗的重用,隐太子对此心怀憎恨,于是向高祖进谗言,将他们驱逐出秦王府。隐太子即将叛乱时,太宗赶紧命令长孙无忌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穿着道士服,悄悄进入府中商量大事。贞观元年(627),太宗论功行赏,将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列为功劳最大者,并封房玄龄为邢国公。太宗的堂叔父李神通不服,认为房玄龄不过只是刀笔吏罢了,太宗却说:房玄龄就如同汉代的萧何,出谋划策,功不可没。群臣这才服气。

【治世名相】

贞观四年,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职位,并监修国史。他统领百官之后,日夜操劳,为朝廷竭诚尽智。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如同自己也有一样。他通达政务,审定法令,为政宽平,任用人才从不求全责备,也不分高低贵贱,因此被人们誉为良相。偶尔受到太宗的责备时,他就连日到朝堂叩头请罪,惭愧不安。贞观十三年,房玄龄被加授为太子少师,他多次上表,请求辞掉仆射之职,太宗都不允许。皇太子想要向他行礼,房玄龄却非常谦卑,不肯受礼。有识之士都称赞他为人谦让。

太宗非常欣赏房玄龄的才能。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来到翠微宫,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房玄龄当时留守京城,适逢有人从京城前来,太宗问道:“房玄龄听说李纬被任命为尚书,有什么看法呢?”来人回答说:“房玄龄只说李纬的胡须好,此外就没有别的话了。”太宗于是立刻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生荣死哀】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来到玉华宫,适逢房玄龄旧病发作,太宗下诏,让他卧床统领留守事务。后来,房玄龄逐渐病重,太宗赶紧让他乘坐担舆,来到玉华宫。太宗看着他流下泪来,房玄龄也哽咽不已。太宗下令派名医治疗,又派人供奉御膳。听说他的病情有好转,太宗面露喜色;听说病情转重,太宗就脸色凄怆。房玄龄于是对儿子们说:“我的病情越来越重,而皇上的恩情越来越深,如果辜负皇上,就死有余辜了。如今天下太平无事,唯独连年对高丽用兵,是国家的隐患。皇上含怒做出的决定,群臣不敢犯颜直谏;我知道弊病却不说,就会含恨于地下了。”于是,房玄龄向太宗上表,请求停止讨伐高丽。

杜如晦像

太宗见到他的奏表后,对房玄龄的儿媳高阳公主说:“他病危至此,还在忧心国事。”房玄龄病情转重,于是太宗凿穿禁苑的苑墙,开一扇门,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探望。后来太宗又亲自探望他,握着手和他诀别,悲不自胜。当天,皇帝就任命他的儿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他在世时就看见儿子的显贵。不久,房玄龄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太宗为他罢朝三天,并追赠他为太尉、并州都督,谥号为文昭,并陪葬昭陵。

【佐命功臣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郊)人。他幼时便聪明颖悟,喜欢研读文史。隋朝大业年间,他参加官员选拔,受到吏部侍郎高孝基的器重,高孝基对他说:“你有应变之才,日后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希望你能够继续持守美德。现在暂且委屈你做小官,得到点微薄的俸禄吧。”于是杜如晦被补授为滏阳(今河北磁县)尉,不久他便弃官而去。太宗平定京城后,他被擢拔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后来又被擢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人才济济,很多人都被迁任外官,太宗因此忧心忡忡。记室参军房玄龄说:“虽然很多幕僚都离去了,但他们都不足为惜。杜如晦聪明能干,洞达事理,有辅佐帝王的才干。如果大王只想做藩王,就用不着他;但如果大王想图谋天下,就非用此人不可。”太宗大为惊诧,说:“你不说,我几乎就失去此人了!”于是将他任命为府中幕僚。后来,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人,都依赖他的谋划。当时军国事务繁多,杜如晦都能妥善加以处理,因此很受同辈的佩服。天策府建立后,太宗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被画在凌烟阁的十八个功臣中,杜如晦列在首位。

隐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心怀顾忌,曾经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令人害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而已。”于是向高祖进谗,杜如晦于是和房玄龄同时被贬逐。后来,他又偷偷潜入秦王府,为秦王谋划。玄武门之变成功后,他因为功劳被擢升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就迁任兵部尚书,并加封蔡国公。

【君臣情深】

贞观二年(628),他代理吏部尚书之职,并总监东宫的兵马事务,为官非常称职。次年,他接替长孙无忌,担任尚书右仆射,仍主持官吏选拔事务,和房玄龄共同执掌朝政。有关台阁制度、礼乐典章等事,都是他们两人筹划的,深受时人的赞誉,被誉为良相,至今仍号为“房、杜”。杜如晦认为高孝基有知人之能,为其树立神道碑,以称颂他的功德。这年冬天,杜如晦生病了,于是上表太宗,请求辞官,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的俸禄赏赐还是和以前一样。太宗很为他的疾病担忧,多次派使者探问,派名医为他治疗,并为他送去良药。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太宗下令让皇太子前往杜府探望,太宗也亲自前来问疾,抚摸着他的脊背,流下泪来。为了让他活着时看见儿子得以显贵为官,于是破格提拔他的儿子杜构为尚舍奉御。不久,杜如晦就去世了,太宗得知死讯后,哭得很伤心,为之罢朝三日,并追赠他为司空,改封莱国公,谥号为成。

论 赞

史臣曰: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都有命世之才,并有幸遇上开明的君主,于是竭尽心力,为他出谋划策,使国家成为升平之世。人们将他俩比做西汉的萧何、曹参,的确很恰当啊!然而杜如晦之所以受到太宗重用,是由于房玄龄的举荐。世人传言说,太宗曾经与房玄龄商议国事,房玄龄说:“除了杜如晦,没有人能够筹划此事。”等到杜如晦来到后,最终却依从了房玄龄的计策。原来房玄龄知道杜如晦能够决断大事,杜如晦知道房玄龄善于陈献良策,两人相辅相成,齐心协力,因此政事毫无过失。如果以往昔的贤哲来作比,房玄龄就像管仲、子产,杜如晦就像鲍叔、罕虎。 PTZ9+xFvqpsFlWXL8txGE77XBv0RoTNDrmOk+0QeLP7BWczUSd9kBKrynDsisa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