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十至卷二十一
神宗本纪

明神宗朱翊钧,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变本加厉地报复一心教导他、辅助他的张居正;长达三十年时间不上朝,大臣们见都见不到;他指挥有力,几乎同时打赢三场战争。本来他可以利用自己四十八年在位的大好时光,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挽回大明朝的颓势,做一位有为的中兴之主。结果反倒自己竭力敛财,放纵大臣党争,将本已奄奄一息的大明彻底拉向深渊。

他的身上有无数的谜团。

【少小即帝位】

神宗名翊钧,他是明穆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李贵妃。隆庆二年(1568),六岁的他被立为皇太子。朱翊钧少年聪慧,他的父亲穆宗有一次在宫里面骑马,他就劝穆宗说:“陛下您是全天下的主人,自己骑马奔驰,一定要小心啊。”穆宗听了很是高兴,下马奖赏了他。陈皇后生病居住在别的宫殿里,他每天跟着自己的生母李贵妃到陈皇后那里伺候起居。到了后来,陈皇后一听到他的脚步声就高兴了,强撑着爬起来。每次陈皇后拿来书本考问他的学业,他都能对答如流,李贵妃也很高兴。由于他的关系,陈皇后和李贵妃的关系十分和谐。穆宗追求享乐,把朝政全部交给了他的师傅张居正。在位仅仅六年,穆宗驾崩。同年,朱翊钧即位,将第二年改元为万历元年,就是明神宗。

即位不久,万历元年(1573),神宗朱翊钧尊自己的嫡母即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不管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李贵妃对小皇帝的要求都十分严格。神宗朱翊钧十分尊敬她,改变过去皇帝生母只称“徽号加太后”的惯例,为李氏加“皇”字,称“慈圣皇太后”。但是神宗朱翊钧对嫡母也一视同仁,很有孝心。所以当时有人称神宗非常孝顺,算得上古今帝王中少见的。慈圣皇太后即李贵妃并没有因“母以子贵”就翘起尾巴,对仁圣皇太后依然非常恭敬。

穆宗去世之前,把自己年幼的皇太子和朝政托付给了四个人,他们分别是三位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冯保。但是,冯保和高拱有过节,两人关系非常恶劣。万历元年(1573),内阁首辅和内宫首领太监开始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先是在高拱的授意下,朝中大臣开始弹劾冯保。张居正作为内阁大学士,本应该站在文臣这一方,但实际上,张居正与冯保关系非常密切,早就预谋赶走高拱了。高拱这个人自信得有些骄傲,性格直爽得有些粗鲁,言语经常不慎,曾经说过“十岁的太子怎么能够治理天下”的话。冯保就用这句话作为炮弹,罢黜了高拱,并把他赶出了京城。大学士高仪既吃惊又害怕,吐血三日,不治身亡。内阁三位顾命大臣就只剩下张居正一个人,担当辅佐小皇帝的重任。

明神宗朱翊钧

(1563~1620),年号万历。万历朝可以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万历在位前十年,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后期三十年不上朝,派宦官以勘矿、采矿为名去江南搜刮,政治腐败,为明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万历新政】

在万历初期,内阁的张居正在外,内廷的冯保在内,两人一起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新政,改革朝政弊端,裁汰冗员,削减开支,改善国家财政,明朝风气为之一清。万历元年(1573)三月,下诏朝廷官员举荐能够为将的人才;十一月,命令各部官员订立办事的期限,以防止政事拖沓;万历二年(1574)正月,小皇帝亲自召见来京师朝觐的清廉、能干的官员,以示嘉奖鼓励;万历三年(1575)二月,下诏说南京的官员职务清闲简单,不需要所有的官位都安排人来担任,诸如此类。有一次,万历小皇帝想搞元宵灯火,张居正就说:“将灯挂一些在殿上,就可以尽兴了。就不要再搞什么灯棚了。接下来几年还有很多事都要花很多钱,老百姓的钱不多,还是要节省一点。”小皇帝就听从了他。万历二年(1574)起,皇帝就下诏不再举办元宵的灯火。小皇帝对于张居正,也是非常的尊敬,从来都是称呼他为“先生”,连以皇帝名义所下的诏令,都用“元辅”来专指张居正。小皇帝十分倚重张居正,张居正因父母去世按规定应当“丁忧”,万历皇帝“夺情起复”,还让他来做首辅。朝廷有官员弹劾张居正,他也从来不听。万历二年(1574),辽东巡按御史刘台就因为批评议论张居正被抓到监狱,削职为民。万历五年(1578)十月,因为批评议论张居正“夺情”,编修吴中行、检讨赵用贤、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被杖责,不仅丢了官,而且被贬去守卫边关。进士邹元标也被杖责发配戍边。也就是因为“夺情起复”这件事,过于倨傲的张居正得罪了很多正直的朝廷官员。

万历七年(1579),在张居正一手主导下,神宗朱翊钧下诏毁掉全国所有书院。明朝本有办书院的传统,到处有书院讲学,因为这一政策,全国书院约六十四处被毁。张居正的理由是反对空谈,并且反对以讲学为名牟利,真正的原因是书院议论朝政。这件事也使得张居正受到批评。等到张居正晚年,行事越发嚣张,开始为自己谋取私利。他的几个儿子依靠他的权势,先后成为进士。他也收受贿赂,还经常向大太监冯保赠送大笔财物。

【清算张居正】

万历六年(1578),神宗朱翊钧大婚,娶了皇后王氏。万历十年(1582),神宗朱翊钧已经二十岁,开始亲政,这一年,张居正因病去世。

金丝翼善冠

1957年于定陵万历皇帝头侧的一个圆盒内发现,现为定陵博物馆藏。此冠虽属于皇帝常服冠戴,但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神宗朱翊钧一旦手握大权,首先就是清算冯保和张居正。万历十年(1582),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冯保,深州(今河北省深县)人,是明代一个颇有争议的“太监政治家”。他嘉靖年间就进入皇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他因为书法出众而被明世宗朱厚熜赏识,提拔为秉笔太监,到了万历朝,他又凭借与神宗朱翊钧的特殊关系(大伴)提督东厂。他聪明颖悟,又能够通权达变,在万历初期实施新政时,坚定支持张居正。在年幼的神宗朱翊钧面前,他既是一名忠诚的仆人,又是一位严格的老师。神宗朱翊钧年幼,偶尔会有调皮、不守规矩的时候,他和张居正从来都不会随便放过皇帝,动辄会禀告皇太后李氏,皇帝经常会因此受到惩罚。神宗朱翊钧十八岁那年,有一次醉酒调戏宫女。冯保向李太后告状。太后非常恼怒,差点要废掉神宗朱翊钧的帝位,之后又命张居正上疏严厉劝谏,并替皇帝起草“罪己诏”,还惩罚他在慈宁宫跪了长达六个小时。神宗朱翊钧从此对冯保、张居正又恨又怕。现在皇帝掌权,自然就要变本加厉地报复他们了。冯保本来就有些擅权,还贪财。皇帝就把他贬官、抄家。万历十一年(1583),神宗朱翊钧革去了张居正的官职。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抄家充公。八月,把张居正的罪行昭告天下,还把他的家人全都贬到边关守卫边境。神宗朱翊钧如此报复自己的恩师、顾命大臣,除了因张居正对他过于严苛外,张居正自身也存在缺点。他过度自信,刚愎自用,经常不顾皇帝的颜面。此外,他施政期间,正直从事,得罪了很多人。加上因为他“夺情”的事情,很多大臣受到责罚,皇帝开始清算他的时候,也就没多少人帮他说话。一代名相,最后下场极其悲惨。

万历皇帝亲政后,将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的新政全部废除,刚刚中兴的大明朝至此颓败的大势已经不可扭转。

【荒唐皇帝】

张居正之后的首辅大学士分别为张四维、申时行。两位首辅吸取张居正的教训,一面讨好皇帝,一面又和朝廷里的文官搞好关系。就是在申时行的任上,明朝开创了两项很恶劣的先例——章奏留中和进呈经筵讲义。章奏留中,就是皇帝对于大臣们送上来的奏疏不予理睬,放在宫中,既不批示,也不发还。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申时行向皇帝请求实施章奏留中、进呈经筵讲义,使得皇帝不需要参加经筵,只需要阅读经筵讲官们的讲义。这两件惯例的形成,彻底地切断了皇帝与大臣们交流的渠道。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皇帝停止了升迁官员和新官员的朝拜仪式,自此开始上朝越来越少。万历十九年(1591)四月,皇帝最后一次去太庙祭祖,之后全部都由别人代替祭祀。皇帝自此“三十年不上朝”。之后,臣子们多次劝谏,请求皇帝要上朝,要接见臣子,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应。例如,万历四十年(1612)四月,南京各道御史上报:“御史台和各衙门人手不足,各项事务严重拖延,皇上您在深宫里居住二十多年,从来都不接见大臣,国家马上就要有大灾难。”这个上疏不仅说明了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见大臣,同时也点出了万历后期官员极度匮乏的危机。明朝皇帝大权独揽,没有皇帝的许可,官员补录、升迁、丁忧等各项事宜都无法展开。但是呈给万历的奏章经常留中不发,工作也无法进行。万历后期,朝廷党争也日益严重,官僚队伍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

神宗朱翊钧敛财的能力在皇帝中绝对堪称一流。他在亲政以后,把查抄来的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万历十六年(1588)八月,他从太仓银库中拿走二十万作为自己到皇陵祭拜的花销。二十七年(1599)闰四月,他用皇子们要结婚的名义,又从太仓库中提取白银二千四百万两,国库因此缺钱告急。二十四年(1597)七月,他开始派出太监四处开矿,十月又派出监税的太监,到全国各地搜括钱财。后来发展到派太监采珍珠、从沿海贸易中收税、从盐务中收税。老百姓对此怨气冲天。万历末年,派到各地的矿监、税监经常被老百姓打杀。万历三十八年(1610),皇帝因为军饷不足,让朝廷大臣们想主意充实国库,但就是不想从自己的内库里出钱。

【万历三大征】

万历皇帝除了自大之外,还有朝纲独断的心态。他亲自布置了“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指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同时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 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

拜原是蒙古鞑靼部人,嘉靖年间投降明朝,后来官至宁夏副总兵。万历十七年(1589), 拜退休。 拜私下里招募了一批人,组成一支军队,图谋造反。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 拜起兵造反,杀掉了宁夏巡抚党馨、副使石继芳,企图占据宁夏(今宁夏银川),自己建立一个割据政权。明朝总督军务兵部尚书魏学曾出兵平叛。皇帝一方面命叶梦熊赶赴宁夏(今宁夏银川),一方面命李如松出征。六月,宁夏城外已经有魏学曾、叶梦熊、李如松等数支大明的军队。但是,负责统一调度的魏学曾对叛贼束手无策,反而极力主张朝廷招安。七月,皇帝果断地用叶梦熊取代了魏学曾,将魏学曾逮回京城,并直接下令:“决开黄河,用水淹没宁夏城,不能再犹豫不决。”于是,叶梦熊先是围着城池筑了一道长堤,将宁夏城围得水泄不通,然后掘开黄河大堤,向宁夏城灌水。八月,宁夏城中粮食不足,同时,李如松也击败了从河套来援的蒙古骑兵。九月,明军用离间计使敌人互相残杀,叛军投降。九月十八日,明军进城,宁夏平定。

平藩得胜图·明

系由明初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后代保存,称“岐阳王世家文物”,是一卷描绘万历年间平定西北叛乱的历史画卷。

就在平定宁夏叛贼的万历二十年(1592),明军又进行了援朝之战。七月,皇帝派副总兵祖承训率军援朝鲜,与入侵朝鲜的日军在平壤交战,结果战败。八月,皇帝又委任兵部右侍郎宋应昌负责与日军交战的所有军务。十月,派李如松总管四省军务,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援救朝鲜。明军先胜后败,最后双方议和。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明朝和日本方面互遣使节,明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然而,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日本不遵守当初议和的条款,再次发动侵朝战争。这次战争一直打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二月,大明最终把日军从朝鲜赶走。这一次援朝之战,虽然耗损巨大,但确保了明代的海防与东北边疆安宁。万历二十七年(1599),神宗朱翊钧又平定了杨应龙的叛乱,稳定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保住了西南版图。

万历四十八年(1620),朱翊钧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尊谥“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十月葬在定陵。

论 赞

赞曰:神宗皇帝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登基为帝,初期张居正辅助朝政,实行新政,整顿吏治,充实国库,国家的实力已经接近富强。但神宗皇帝亲政后全部改回原来的政策,自己常年待在皇宫里,不出来见大臣也不上朝,朝廷的纲常纪律废弛,皇帝和臣子之间见不到面,于是就有小人趋炎附势、互相结党营私,与那些保持名节的大臣互相争斗,党争严重,奸党横行。朝廷里的正直之士也没有深谋远虑地从根本上去打击奸党,只是因意气之争互相攻击。以致到最后皇帝对大臣们也心存怀疑,任用的既有奸臣也有贤臣。国家因此衰弱,陷于不可挽救的地步。所以论者认为,明朝的灭亡其实是亡于神宗皇帝。光宗早就以德行天下闻名,人们都指望他中兴,结果在位一个月就病故,什么措施都还没来得及实行,党争却越来越严重,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啊。 QJCt3flayEvJm8KoBizqFnk5hDeO40I9/1SDQNwgZ5n7Ipw4blVgzQiXB6TKb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