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为什么说立身要以立学为先?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欧阳修说过这样一句话:“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意思大体是说,一个人来到世上,要把勤奋学习放在修养品行的首要位置,而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

现代人一谈到学习,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太苦,太累!”这种感叹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把学习当成了应付考试的手段,这样也就忽视了学习的社会性和学习本身的趣味性。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古代大儒们给出的答案是“经世致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习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子思在《中庸》中说:“喜欢学习就会不断增加智慧,把智慧用于社会实践,就会培养起仁德,然后就会知道怎样处理问题,办起事来就会非常有成果,然后就知道怎样来修炼自己的品行,怎样来管理他人,到最后也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子思的这番话,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不是为了个人出人头地的,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性。当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具体矛盾和问题,或有了创新、有了发明创造时,社会自然会回馈给你荣誉。这才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子思的话中,还包含另一种含义:学无止境。庄子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尽头的。所以,对于求学者来说,要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过程,没有终点,并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要学到什么程度呢?儒家提出的要求是“博学”。孔子说:“人的知识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它积累到广博的程度时,他的才能才会充分发挥,并取得显著的成果。”要达到博学的程度,往往离不开一个“勤”字。

宋代的范仲淹,两岁时就死了父亲,家里非常穷。后来,他获得了在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的机会。他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常常是白天刻苦读书,直到黄昏时才吃一点东西,他每天都读书到深夜。想打瞌睡时,就将一盆冷水浇到头上,好让头脑保持清醒。就这样,他坚持了五年,不仅领悟了六经的主旨,而且学以致用,制定了许多治国策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也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范仲淹为什么能做到勤学呢?那是因为他把学习求知当作了一种生活乐趣,而不是让它成为追逐功名的手段。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把求学当作生活中的一项乐趣时,他学习的心态就会非常端正、积极。这时,求学不仅是乐趣,而且成了获取知识的动力。

儒家将读书人的立身目标定为“治国平天下”,也就是管理国家。对于管理国家的人,儒家希望他们既要具有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更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所有这些品德、知识和能力,都是从学习起步的。所以,按照儒家的思想,“立身以立学为先”的观点,可以放大为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人不管确定怎样的人生目标,他都必须从学习开始,把学习当作相伴终生的伴侣。

“立身以立学为先”的观点,经受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检验。到南宋时期,大理学家朱熹把它当作教育思想的核心,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它仍然值得倡导。 CrF0a/iZRQwX2fQCLy3EbxyU9u/tJ9WFIip9xhZe3sZBSEX8Do7byLom4e1myDC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