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道家和儒家关于立身的观点有哪些异同?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作品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和《庄子》。现代学术界公认的事实是,儒家的很多思想都是直接或间接从道家思想转承过来的。所以,它们的许多观点都有着相同的地方。就立身的观点来看,它们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家与儒家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老子》第五十四章写道:“一个具有蓬勃朝气的力量是难以消除掉的,一个拥有吸引力的事物是不能轻易摆脱掉的。如果后世的子孙们能够懂得这个道理,那么这个家族就会绵延不息。如果遵循这个道理来修炼自己的品德,这个品德就是真实纯正的……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老子这番话,从个人的修身一直讲到“平天下”,这同儒家《大学》所提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十分类似。不管两者立身处世的具体态度如何,就起点来说,它们都强调以道德修身来作为立身处世的根基。

其次,从道德层面上来看,道家和儒家都主张“仁”和“俭”。在《老子》第六十七章中,老子说:“我有三件宝,第一件是仁慈,第二件是节俭……”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孟子在孔子仁爱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关于“俭”,除了要求人们控制欲望外,儒家更把它纳入了礼的范畴,与温、良、恭、让一起被称为“五仪”要求。从道德上来看,道家和儒家所持的“仁”和“俭”的观点是相通的。

另外,在主张悟道立身方面,道家和儒家在行为要求方面也存在相通之处。道家认为,“道”精微高深,其中含有真意。所以,他提倡人们积极探求存于事物中的“道”。而孔子更是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处世思想。在《中庸》中,他还给出了“率性之谓道”的明确定义。

道家和儒家都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周朝的势力已经衰颓,礼崩乐坏,政治腐败。一些诸侯国乘机掠夺兼并,致使战祸连绵,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样的社会环境,引发了道家和儒家学者的深思,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政治思想。由于各自所站的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道、儒两家的思想就有了本质上的不同。从立身处世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修身的标准不同。儒家的修身主要强调的是忠恕和三纲五常,希望通过反省自修,达到合乎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道德要求。而道家的修身可以说是没标准的,因为它强调清静无为,即做到顺应自然即可。

其次,关于立身的人生态度不同。儒家把“仁”作为人生的最高思想境界,并把它当作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强调按尊卑、贵贱和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另外,儒家还把仁纳入了礼的范畴,认为只有向别人施以仁心、言行合乎礼的要求,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道家则立身于宇宙和大自然,认为人生应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他们主张人生首先应该“无为”,而不是“有为”,他们反对圣、智、仁、义、礼等伦理道德规范,认为众生是生而平等、无贵贱之分的,每个人都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发展。

再次,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不同。儒家主张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事务,敢为天下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主张人们以避世、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来对待社会事务,事事不敢为天下先,做到谦让卑下。

到庄子时,他既反对像“江海之士”那样的避世态度,又反对儒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张。他要求人们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生活中,不必躲到深山老林中,但又要与世俗保持距离。从立身的角度来看,这还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儒家要求人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身社会,并在社会中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从而实现人生抱负。道家则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淡化了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从立身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它们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MpOUXb00im7un3I18dMHSabBEWa2oUbHAG0XcZ/V+Iu6wbyPm5uVYq7sZ0ocdD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