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大学》对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

《大学》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教育理论的儒学著作。到宋代以后,它成为官方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我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部书中,对人的修身提出了很多要求。

《大学》提出,人们修身的目标在于“明明德”,即塑造光明正大的高尚品德。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求人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格物”。格物,简单来说就是认识事物和它的发展规律。人活在世上,不能像动物那样依靠本能生活,而应该用知识来武装头脑。为此,《大学》中要求人们去亲近和接触天下的万事万物,认清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只有通过接触和了解,才能区别什么样的动物是骡子,什么样的动物是马。并且,要想认识得更全面、更切实,不能道听途说,必须亲自接触,亲身体会,从而分清骡子和马的长相,分辨出它们叫声的差别之处。这实际上是对人如何立身所做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要学会“致知”。致知,就是在认识事物后,能通过表象发现本质,并找出和掌握其中的发展变化规律。人们获得知识提升的途径在于依赖现有的知识去研究万事万物。从本质上来讲,人都具有认知能力,只不过自身的知识有限,才导致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不能被进一步认知。所以,《大学》就要求人们在格物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进一步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做到对事物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大学》要求人们做到,在自己所接触的范围内,做一个明白人,不让自己因无知而受到蒙蔽——一旦受到蒙蔽,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再次,要做到“诚意”。诚意,就是在处世过程中,做到心无杂念,一切出自本心。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始终做到不自欺欺人;要像厌恶腐臭和喜爱美好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你认为自己做的事神不知鬼不觉时,却不知神目如电,隔墙有耳。所以,对于自己的举止,别人一眼就能看穿,掩盖是没什么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表里如一,不伪装,不矫揉造作。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希望人们做事能遵循诚意。

最后,要做到“正心”。正心,就是要做到端正心思,不动歪脑筋,不搞歪门邪道。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现实一再告诫人们,心不正则身不正,身不正则事不成。正心,就是从思想认识上树立道德的标尺,从而能正确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和诱惑。《大学》把正心视作修身的前提,人只有在内心建立起守正的原则,才能成就内心的强大。这样在面对愤怒、恐惧、喜好和忧虑时,就能处变不惊,从容面对。正心,能让人具有恢宏的心胸和气度,让人置身花花世界、酒池肉林不为所动,淡泊悠然。

《大学》倡导的修身成果是“治国平天下”。在这之前,还要通过修身来处理好家庭和家族间的关系,即“齐家”。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齐家”的要求,既是修身的行为表现,也是修身的进一步要求。它和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一道,都是《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 +ZQKcfBDolhXkF6zt9ni3cdJz3wg1u2NvZ1r3Gk8AHZUHWPPfZX4XumQUpzCvt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