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立身原则?

《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天,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人相比,谁表现得更优秀呢?’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总是做过头,子夏又做得不够。’子贡问道:‘这样说,是子张表现得好一些?’孔子回答说:‘做过头和做不足是一样的。’”

孔子的回答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做事情做过头跟做得不够所产生的后果是一样的。他所强调的就是,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个度。从立身的角度来看,达不到这个度,就是畏缩;超过这个度,就是夸张。所以,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量体裁衣”和“适可而止”的立身原则。

儒家提倡人们积极投身社会做贡献,希望人们以道德来修身,把“治国平天下”作为立身的人生目标。为此,他们鼓励人们树立志向,并坚守志向不动摇。但是有时候,不管个人的主观愿望多么强烈、主观诉求多么坚决,客观因素却早已注定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比如说,有人立下决心,要把一只猫修炼成一只猛虎,并且他信心满满地认为,只要自己持之以恒地让猫修炼下去,终有一天会使其变成猛虎。但猫永远不会修炼成老虎。所以,这个人的愿望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怎样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呢?这就要求人们在确定立身目标时,要学会量体裁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他主张凡事都用不偏不倚的方式去解决,不走极端,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

知识的多样性和人生的有限性,表明谁也做不到穷尽一切。人们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除了用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还用来解决自身问题,即让自己具有自知之明。一个对自己具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确立人生目标时就不会好高骛远,也不会妄自菲薄。他会根据自身条件出发,确定自己将来要走的路,包括相伴其间的各种需求。这就是量体裁衣。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都是有欲望的。受这些欲望的支配,人往往会失去自控力,让心性变得贪婪起来。这种贪婪有时会堕落到穷凶极恶的地步。这时,让适可而止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就显得非常迫切。针对这种现象,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就十分形象地提出:“人们总是爱好美酒佳肴,面对它们总会胃口大开,吃起来没个停歇的时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人的共同爱好。但是面对可口的酒肉,哪怕供应充足,也绝不能由着性子乱吃一气,而要有所节制,这样才不会伤身体。”这显然是一种奢侈之风,而这种风气的由来,就是人们不懂得适可而止造成的。

从立身角度来看,一个人哪怕能力再强,也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礼记·曲礼》中就提出:“礼不逾节。”儒家的政治主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等级观念之上的。抛开这个时代因素,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人的言行同样要懂得适可而止。老师不一定处处都比学生强,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出差错。但是,谁也不应该因此对老师做出轻慢的举动来,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准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恰当的时机,不损老师的颜面、不失对老师的尊敬而提出来。同样,对于能力比自己差的人,不能嘲弄歧视,更不能挖苦打击,而要引导他见贤思齐。

画龙该点睛时不点睛,画蛇不该添足时偏添足,这种适得其反的做法,是同儒家的立身原则背道而驰的。子思在《中庸》中对人的行为提出过这样的要求:“按照所处的地位行事,不抱非分的想法。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按照富贵者的身份行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按照贫贱者的身份行事……处在患难之中,就按照患难者的身份行事;无论处在什么地位,都能够恰如其分地行事。身居上位,不欺凌在下位的人;身居下位,不巴结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求于人,这样就不会招致怨恨。上不埋怨苍天,下不归罪别人。”

所以,孔子过犹不及的观点,从处世上来说,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从立身上来说,反映了儒家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实际上,它所倡导的就是让每个人都从自身条件出发,确定人生目标,制定行事标准、明确行为方式,从而让整个社会都处于和谐有序之中。 OcviNtPxtQhUu7yT2yAe7pE2UnQIlQSJR+6oXaxGprro8VVXegiBtAEOP+ZjN00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