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黄巾余党投降遭拒:要准确衡量形势的转变

汉高祖起义时,尽量招降纳叛,所以队伍发展得很快。彼时黄巾起义的余党韩忠愿意向官府投降,结果官府将领朱隽却不接受他的投降。起义成功,便称为义军,各方势力前来归顺,也是正当的义举。起义失败,就叫作乱党,失败了想投降,还要看朝廷的脸色。势力壮大如梁山泊,当然就能获得招安。

现在张角兄弟败亡,只剩下若干余党,被朱隽当作最后的目标,当然以不能长贼寇投机取巧的歪脑筋之风,于是对投降予以拒绝。

这一切都是形势决定的,因为形势比人强,可以左右决策。不同的反应,称为此一时、彼一时也。不一样的遭遇,叫作时也,命也。朝廷形势大好,谁也不敢兴兵作乱,也没有什么人会起义。就算有人蛮干,朝廷也可以放心地指挥各地军力,尽速平定祸乱。当时的东汉王朝,腐败无能,又逢黄巾起义,不得不增加各地军阀的权力。于是形势所逼,眼看各地军阀互相争夺地盘,却无力阻止。

我们相信朱隽借口韩忠造反失利才投降,善门难开,并没有征得上级的同意,不过是他自己的主张,为了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果然,他的战功使皇上龙颜大悦,被封为车骑将军。刘备的形势就远不如他,劝朱隽接受韩忠投降不成,建议独攻西北,留东南待韩忠弃城出走时将他射杀。关、张二人在此期间也多有表现,却不能获得应有的奖赏。

要投降,也应该称称自己的分量。斤两够重,自然能够被接受;斤两不够重,想投降都不可能。时时衡量形势的转变,称量自己的轻重,才叫作有自知之明,方有利于决策。 Kr3uoMf832q4UTrn7KnH9IqCGH+z8pIry0r8UROMn+EFHM5Qb8naemigyHq7PD/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