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湖南邵阳(今邵东)人。192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后又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自1935年怀着书生报国的心愿弃学从政,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中国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著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回忆录》等。

《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危急关头的年代,蒋廷黻应陈之迈邀请,为因战争流离失所而对知识渴求并对国家前途关心的民众和青年撰写。全书虽然才5万多字,但正如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沈渭滨所言:“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甫经出版即广为流传。”

蒋廷黻从以史为鉴出发,从外交内政的关系入手,在书中重点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改革内政的各种方案,表现了寻求救亡之道的使命感。全书共分四章,梳理了四种救国救民方案。第一章讲外患;第二章讲内忧。这是后面救国救民方案产生的背景,说明不学习西方,不进行变革,中国就没有前途了;第三章讲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这也是第一种方案;第四章讲了三种方案,即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如此谋篇布局,形成第一、二章为因,第三、四章为果的因果关系,显得叙事脉络清晰,因果关系明确,“以政治上的‘鉴戒’和道德观念上的‘垂训’,对治乱兴衰作出价值判断而为当世社会寻求历史借鉴”(沈渭滨语),比较好读易懂,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和蒋廷黻的史学思想,本书收录了两篇蒋廷黻在民国时期发表的文章,即“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南京的机会与日本的‘和平’”。

本书以1939年商务印书馆版为底本校订。在编辑过程中,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则,仅纠正明显讹误,未对民国时期文字语法做任何改动。原书中的观点、提法,一仍照旧,以让读者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观点和认识研究历史及时局的水平。诚如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为岳麓书社版所写的“重印前言”中所说:重印的宗旨在于“存文存史”,“存其文而原其人,不以其人的政治立场而抹杀其学术的成就,也不因今天的需要而去涂改前人的文字”。个别地方参考了岳麓书社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谨致谢意。 Hgzu8h+uFnQw4T+Kh+6H0ghcHr60KDgiZVh9Y1Ali01ipFvQtvDRV8z8oVGcK7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