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林徽因的被“发现”,大众文化居功甚伟,电视连续剧、畅销文学传记,又适逢“民国热”,合力成就了“民国女神”林徽因的“美丽与哀愁”。——但同时,林徽因的“显影”也几乎成为她的“定型”。有鉴于此,这本林徽因诗文集的选编,希望通过选取不同年代、不同文体的作品,将她作家兼建筑学者的风范展示出来,也使她的风貌有更丰富、更真切的表露。

因此有必要对选文做一点简介及解说。

林徽因家世优越,少女时期曾陪同父亲林长民游历欧陆,兰心蕙质且见多识广,早早显露出了文艺才华,当年在泰戈尔访华之际就已经崭露头角。不过,林徽因自己的职业志向却是建筑,她同梁思成赴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的目的便是共同学习建筑。但因当时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得暂入美术系而选修建筑系课程。宾大毕业后,梁思成再入哈佛大学深造,学术兴趣集中于中国古代建筑,而林徽因则入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从著名的贝克(George Pierce Baker)教授学习舞台美术。

这些专业学习,对林徽因后来的职业乃至写作都有着莫大的影响。

林徽因归国后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梁思成相关联。夫妻二人先是就职于刚刚成立的东北大学,为其创办建筑系,后回到北平在中国营造学社致力于中国古建的考察与研究,其后经历抗战期间的辗转西南各地,直至建国后任职清华大学建筑系。二十多年间,不得不说,林徽因的职业身份多少被有所遮蔽,她往往被目为梁思成的助手,甚至人们更愿意关注她的家庭身份:林长民之女、梁启超之媳、梁思成之妻。但倘若我们阅读她留下的有关建筑学、工艺美术方面的文字,我们大约可以体会到其中她的独到理解与专业眼光。本书选入的《平郊建筑杂录》《我们的首都》,是美文,更是建筑学小品,也完全可以读为古建行家深入浅出的导游文,其中蕴涵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比如“建筑意”的提出,是林徽因式的。她另有一些专业性更强的建筑学、装饰研究的论文,读来也别有味道,但限于本书体例只得割爱了。

作家林徽因更广为人知。但她跟其他中国现代作家相比,似乎又算不上是“专业作家”,她的写作,也带有一定程度“爱美的”(amateur)成分,但她委实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林徽因的文体实践是多样的,你可以从中体会出她对文学的探索感。

本书选录的林徽因新诗以年代为顺序。就目前可见的林徽因新诗来说,其创作有两个时期较为集中,一是在1930年代前期,持续到抗战爆发;一是在1940年代后期,她从昆明到李庄辗转病榻之际。前一时期的林徽因,一般被目为“新月派”或者“京派”成员,她这一时期的诗也可以此流派为参照框架,大致而言以抒情见长,在意象营造、音节、诗歌形式等方面都较为细腻,风格不乏明媚清朗,《仍然》《那一晚》《笑》《莲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诗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到了抗战爆发前的1936、1937年间,渐入中年的林徽因笔下多了哀伤凝重的分子,我们从《冥思》《空想》《静坐》《十月独行》这些诗甚至它们的标题中都可窥见一斑。四十年代的诗,显然与环境、身体状况等关联更多,前期诗歌中常见的轻飏感受越来越被滞重的挣扎取代,《恶劣的心绪》就是其一。这些诗歌,读来当然不似“四月天”的如沐春风,却是林徽因以诗歌介入现实的方式,是她个人的时代书写。

林徽因的散文不算多,但不少篇幅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窗子以外》,因为当年曾被作为语体文的示范入选朱自清所编西南联大的文选。其中的情绪、情感表达,很巧妙地以窗子内外的空间区隔进行转换并延伸,文章的这一视角,除了文学性的技巧,恐怕也与她的建筑学训练,乃至舞台美术的专业眼光直接相关,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场景流转的生动。

林徽因的小说中有一篇与此相类的《九十九度中》,是现代小说史中的经典之作。《窗子以外》有林徽因的自写,小说《九十九度中》则以更多艺术点染,写出了北平这个城中“生活大胆的切面”。小说的手法技巧先锋而娴熟,“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李健吾),令人想要梳理其与西方现代小说的关系,其实其中俯瞰的眼光、构图的变化、叙述的层次、隐藏的紧张等等,是不是也带着某种戏剧色彩?此外,本书还选录了林徽因的“模影零篇”小说系列中的两篇,《钟绿》和《吉公》。这个系列的小说有些类似记人散文,从中可以见出林徽因写作的兴趣点,往往是“人”,她写“人”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是将“人”安排在其独有的情景中加以摹写,既“聚焦”于他/她,又同时以回忆等形式而“模糊”了他/她。整体而言,林徽因算不上小说大家,但一篇一篇却有鲜明的特征,也有自己的体验与追求。本书特意选入了她为《大公报•文艺副刊》辑录的小说选《文艺丛刊小说选》所写“题记”,读者可以借她的小说评论眼光,来反观她的小说创作。

非常可惜的是,学戏剧出身的林徽因,戏剧作品并不多。目前所知,她曾为曹禺改编执导的莫里哀话剧《财狂》做过舞美设计,并且大获好评。我们现在虽无法亲睹,但可以参看本书选入的一篇相关文章《设计和幕后困难问题》。林徽因剧本创作方面,则仅存一个不完整的《梅真同他们》。这本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四幕话剧,前三幕连载于1937年5月至7月号的《文学杂志》,卢沟桥事变遽然爆发,第四幕遂没了下落,此后也未见补录,似乎林徽因对自己这部戏剧作品并没有格外珍重。大概比起一部爱美剧,现实的人生终究更令她投入。所以与其怀着对戏剧佳构的期待阅读《梅真同他们》,可能不如从中领略林徽因的戏剧的、人生的、审美的观念,梅真作为一个戏剧人物,略嫌清淡而缺少冲突性、丰富性,她呈现的是诚挚素朴的“人”与“美”,这一点对于理解林徽因的创作而言,是重要的。因此本剧虽非完璧,也选编在此。

最后,需要郑重提及的是,本书选录的文本,主要参照了陈学勇先生所编《林徽因文存》(四川文艺出版社),这个版本对林徽因的作品已经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勘校,选编者受益良多,在此深表谢意。

李宪瑜
2016年2月 cR/amupXAstG88AZiMfPF9/aftPLlxcVtnOG2/xBpXrNiGZayYJXYGBfg6RvMG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