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庸之道

怎样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呢?据《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在内的意思,没有表现出来;“发而皆中节”,即符合节度,就是恰如其分的意思,这就是“和”,其达到的结果就是平衡、和谐。“庸者,用也”,“中庸”反过来讲,也就是“用中”,这是一个实践的原则,通过“中”这个原则,达到“和”的状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名分、地位都确立,天覆地载,天地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这句话是用来解释中庸以及中庸所达到的状态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要符合节度,恰到好处,也就是孔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庸是儒家的根本实践原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现在按照中庸的原则来做事情的人依然很少。很多人误认为中庸就是无原则的调和,其实中庸恰恰是讲原则,有标准的,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中庸不是调和各方面的意见使之适中,或哪里力量强了就往哪里去,这种调和是“德之贼”,是乡愿。也有一些人把中庸与折中主义混为一谈,这也是错误的。“折中”这个概念,有其标准的涵义,即判断事物的准则,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对中庸的概念认识不足,如果在实践过程中违背了中庸之道就会出问题。对子女不管不顾会出问题,过分溺爱也会出问题;老饿着肚子会出问题,总是吃得过饱也要出问题。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们离不开中庸之道。社会是各种合力的结果,我们要用中庸之道让社会达到中和的状态。 zfDBCkvLhbH39lxdzuCjapUjjoovmCqOjYDjYUQ6vrnq6leJ+b/xIKWqNk6Hht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