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需要几秒钟全世界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正因为它是小众文化,所以我们才要保护它。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而且越来越被看好。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中国文化里的儒、佛、道、医、武都有养生文化,中医的养生文化应该是融会贯通这五家文化的产物。“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淮南子·精神训》)当然是没有盗心好,就不用去防备、惩罚了。得了病去治好,还是不得病好呢?当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NwY7H1FPu3DifymU+Twd0FNFocMH6kGh7AhEp6/87CVPswiik4ltVSom4vaVIO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