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择善明用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历史上的“精华”现在也不一定是“精华”,历史上的“糟粕”现在也不见得就一定是“糟粕”,精华和糟粕也是可以转化的,怎样去运用传统文化才是根本的问题。我们要看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能发生什么作用,如果它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就可以说它是“精华”。即使从历史上看某个阶段它是“糟粕”,我们也可以把它转化成“精华”。如果我们不善于运用“精华”,社会影响不好,那么历史上再好的“精华”在当下看来也是“糟粕”。

精华与糟粕发生作用要看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它适不适应这个时代;二是把它撷取过来的人怎么去运用它。有句话说得好,“善用者无弃材”,在善于运用的人手里没有无用的木材,从坚硬的木头到腐朽的木头,在巧匠手里都会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传统文化也像一块块木头、石头一样,关键要看人们怎样去雕琢、运用它。我非常推崇荀子的一句话:“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明用”可以说是发扬光大的意思,也就是创造性地转化。没有创造性地转化,历史上再好的东西也有可能会变成糟粕,好的东西会被糟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那个时候怎么样,现在如何,都是需要把古今结合起来看。有些古代的传统是要拿到现在打磨的,是要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的,有些情况,我们要还原历史,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分析。怎样评价秦始皇?每个朝代的评价都不尽相同,究竟哪个评价是对的呢?哪个评价都有些道理又都不全面。我们要弄清当今社会缺什么,需要什么,再看看历史上哪些是可以用的,拿过来试试看,不好也没关系,再重新来找,哪有现成的呢?哪有不许失败的呢?但是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维护它的神圣性,对历史上形成的一些文化标志要保留其神圣性,不能随意改变。

如今在历史研究中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要推倒任何带有神圣性的文化标志,这导致我们丧失了价值判断和参考的标准。我们可以在某些场合下对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作出评价,但是如果把它都推倒了,那历史就变得虚无了。我们现在不需要,可以淡化它;我们现在仍然需要它,可以强化它。在现代和传统之间其实界限也不甚分明,需要把握分寸,这就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误读不是传统带给我们的,而是现代人扭曲、破坏了传统造成的。由于个人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也存在分歧。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拿到今天来实践,也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尝试把传统转化成现代。要允许有失败,成功就坚持下去,失败就改过,要有这样的宽容精神才能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zrX87hYf3W97OGC2L7A9rnqA/L3p8jz8ubJfUb6xICOB47wqifvrCmtSf6VCa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