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谈劣根性

现在,一些学者在批三俗。有人说,这是受到美国《新闻周刊》所评的“中国最肮脏的人”的影响后才提出来的。一些学者认为,对大众文化不必大惊小怪,另一些学者认为,批庸俗文化的人最庸俗,只有庸俗的人才会去批判庸俗文化,更批不好。

在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有不同的劣根性。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勇敢,但也有人会讲,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其实,在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各种因素,从这个角度讲,其具有劣根性,从那个角度讲,其具有优秀品德。光明和丑恶一定是并存的,我们不能说一个社会只有光明,没有丑恶。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先知先觉者、贤哲、精英们,要在社会上起榜样和带头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指出一些问题,就抛弃优秀的传统文化。洗澡水脏了,把洗澡水泼掉,如果连小孩也一起泼掉就没必要了。我们要发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正面的国民性去克服其负面、不足之处。从道理上讲是这样的,但实践上总是有正反两方面国民性存在。历史文化是交互作用的,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历史上提倡仁义的社会正说明社会上非仁义、反仁义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才要极力提倡仁义。

我们要积极倡导弘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社会精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去实践,给社会树立榜样。中国文化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荀子曾经讲过,天下万物中有气而无生的,比如水、火是有气而无生的;草、木有生有气而无情;动物有生有气有情但无义,没有仁义道德,动物也有很多情感,但是不能分辨各种关系,而人有气有生有情且有义,这是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人能分辨各种关系,懂得各种行为规范。“义者,宜也”,人走的路要合适,应该按规范做。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万章下》)如果人不懂得规矩,就跟动物一样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修身是第一步。人要懂得节制,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场合该这样做,哪些场合不该这样做,这些都要分辨清楚。《礼记》上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我们既要看到存在某些劣根性,但也要看到历史上的圣贤们为克服劣根性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应树立好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品德。不要因为有劣根性,就放弃努力,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去克服它。我们一方面要汲取优良的传统,另一方面要吸收时代的精华,把现代和传统相结合,把中西优秀的文化相结合,创造一种新文化。

在现代社会,不仅个人要弘扬优秀传统,而且还要运用法律的力量来监督。不仅要暴露劣根性,还要从正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消除传统劣根性的同时,还要提升思想道德。

这些年,一直都在讨论道德滑坡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有各种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缺一不可,需要密切配合。不能家庭教育是这样,学校教育是那样,社会教育又是另一样,那我们的子孙们就无所适从了。如今我们的家庭教育非常落后,很多父母放弃了家庭教育,父母不是缺乏耐心、爱心,就是过分溺爱孩子。学校教育是把智力的培养、知识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缺乏培养人格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很多智商高而人格低的学生。当然,这个问题在全世界的教育界都普遍存在,学校里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相对来讲,西方的传统是学校负责知识教育,教堂负责道德教育。如果中国的大学完全跟西方看齐,我们的大学就会全部变成知识教育第一了,而中国的传统恰恰是将知识传播和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和素质教育学校都要负责,甚至把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格的完善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德育第一。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我们都是强调德育第一,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但也不能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政治教育、政治立场当作德育的唯一内容。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如何做人,首先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进一步要做君子,成为圣贤、精英,起带头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现在的教育状况往往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单一化,社会教育混乱。电视上的儿童频道现在都是二十四小时播放。半夜十一二点钟还可以看到儿童节目。这虽是小问题,但能看到整个社会的导向、教育的理念有问题。

看到有人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就应该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越是有人揭露,就越需要我们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可以克服劣根性的资源,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的智慧可以抵制住劣根性,不要因为有劣根性就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劣根性,我们对西方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只知道西方比我们进步的那一段历史,没有看到西方也有比我们落后、黑暗的历史。举西方的例子也不是为了揭露什么,只是说明人类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到了近代,西方在某些方面比我们进步、完善了,但并不说明其在历史上就比我们进步、完善。另外,在西方文化中是不是还存在某些不足的东西呢?是不是可以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某些劣根性真的存在吗?也许“劣根性”在历史上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国民劣根性源于道教,他曾讲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所谓“中国根柢”,是指国人“吃人”、麻木、奴性的本质。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确实不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讲忍辱,儒家讲忍耐。我们要宠辱不惊,要耐得住寂寞,许多事情只有忍了才能坚持做下去。《老子》一书强调的是以退为进,退是为了进,而且一定是有力量地进。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因此,《老子》在历史上被一些人视为给统治者提供的 “君王南面之术”。《庄子》中的畸形人都是社会弱势群体,但他们“内保之而不外荡”,外形奇丑但内心却完善。

鲁迅笔下的阿Q也是弱势群体,他只能靠自我消解、自我陶醉才能生存下去。但是,“阿Q精神”每个人都需要那么一点儿,许多事情不要去计较、认真,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如果把弱势群体的“阿Q精神”的途径都堵死了,那很多人就无路可走了。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看不开就走了绝路。其实,许多时候是需要等待时机的,时来才能运转。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学会忍耐、等待,可以适当自我安慰一下。我觉得“阿Q精神”不应该一概否定,要看怎么运用它。有时它也是随机的变通,也不见得是坏事。人往往是多面的,因此,在别人眼中人也是各异的,这是正常的。不管是劣根性,还是优秀品德,都需要做辩证的分析。 yq/fJd26mQh4VKVTCO3esfaw13U41T4oYiUKfoFGlpT1YDAmu1fXdZc6VTIoPi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