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国医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学”这个概念就存在了,使用“国学”一词是为了区分洋学、西学。我们的武术称为“国术”;我们的绘画称为“国画”;我们的历史称为“国史”,钱穆先生有本书就叫《国史大纲》;我们的文字叫“国文”;我们的语言叫“国语”。当然,如何定义国学也存在分歧,有的偏重于文化,有的偏重于学术思想,有的偏重于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学科。著名的国学大家章太炎先生就强调国学就要以小学为主。他所说的小学里包括最基础的课程,除了文字、音韵、训诂,还包括目录、版本、校勘。大体来讲,国学就是指本国的学问,宽泛一点没有关系。

我非常赞同使用“国医”这个概念。我曾多次提出,如果有可能要把“中医”改回“国医”,因为国医的界定很明确,就是区别于非国医的医学。而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的学问渐被淡化、被解构了。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医”内涵阐发出来,才能够真正了解国医的价值。

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即上、中、下的“中”。历史上就有这种说法,“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是治国、治病的。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仅仅看病的,如果仅仅看病、治病是下医。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可以去治病、治人,也可以去治国。中医的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能改斋漫录·记事》)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东坡题跋·跋君谟飞白》)只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运用到什么地方都是可以的。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即中医治人。

中医的第二个含义是什么呢?《汉书·艺文志》中有一句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病不治,才能得到中医。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病不治,就是说不治已病。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病的,是治未病的。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历史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我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未病的,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将病的,大家以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乡里流传。而我是治已病的,我治好了很多病危的人,大家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只有我名声大振。”所以中医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不要生病。

中医的第三个含义是什么呢?清代学者钱大昭在注释《汉书·艺文志》时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他是说,到今天为止,吴地的人仍以不服药为中医。”中医不是以服药为主的理念可能在清代相当盛行。曾国藩的儿子身体比较虚弱,在家书里他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良医十个人里面能够治好八个人就不错,庸医十个人里面有八九个会让他给治死。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的理念。

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即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其实,在中医里早就有这样的理念了。但凡事都不能绝对化,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药,但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这是传统中医的第三个含义。

最重要的是中医的第四个含义,即中医讲究中正平和,这跟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致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不是造物主或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而产生的。因此,每个生命都是天地之和气而生的,这也是每一个事物的真性。

生命因和而生,那么怎样维持生命力呢?也是要靠和。国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生命因中正和平而产生、延续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怎样来保持身体健康呢?《黄帝内经》一书几乎已经告诉我们全部的答案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我们不要违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顺应自然。有一个电视节目要人们挑战极限,抱着一个大冰块,头上还浇着冰水,挑战这样的极限有意义吗?个别人有可能会做到,但是也一定伤害了身体,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和于术数”,即要选择保养身心的好方法,要有正确的理念去指导养生。

在《抱朴子》中有一句话:“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其大意是讲,不是说养生很难,要懂得养生的道理很难。不是说听到养生的道理很难,而是正确地实践很难。要按照道理去做一做也不难,难的是能够坚持到底。葛洪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术数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胡乱养生。

人是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相结合的生命体,其中精神生命起引导作用,肉体生命是听精神生命指挥的。饮食无节制会生病,药才有三分毒,过饱九分毒。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养生必先养心,或者说要心术正。“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管子·心术》)心居主导地位。中国传统观念中,“心为思之官”,心也管思想。心为一身之主,心管官。官,即各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心管官,官管物,是正常的心术。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官让物管住了,心让官管住了,这样心术就不正了。要理顺两者关系,才能让人不沦为物欲的奴隶。人肉体上、精神上的疾病,很多是由于管不住自己,禁不住外物的引诱而产生的。

一提到神仙,我们就会想到神仙可以长生不死。怎样才能成为神仙呢?道家曾讲过各种各样修身、养身的办法,但我觉得《汉书·艺文志》对神仙的界定是最深刻的。《汉书》中养身、治病的方法可分成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医经,整体上说明治病的道理;第二部分是经方,讲怎样保持身体健康;第三部分是神仙,即怎样修炼成神仙;第四部分讲房中术。据《汉书·艺文志》卷三十:“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身体要健康就要保住真气,人来到世界以后,真性就丢失了,如何保持性命之真呢?《汉书·艺文志》讲了三点,第一点是“聊以荡意平心”。我们的心思经常是混乱的,心意不平会引起疾病。荡意平心,即扫除种种胡思乱想。第二点是“同死生之域”。我们要认识到整个宇宙的规律,即有死必有生,我们要认识、看透它,不要贪生怕死。《吕氏春秋》一书讲“勿以贵生而害生”,保养也要遵循“自然之道”。欧阳修给《无仙子删正黄庭经》一书写了个序,开头讲:“自古有道无仙,而后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知无仙而妄学仙,此我之所哀也。”意思是说天下哪有不死的仙呢?有生必有死,这就是养生之道、自然之道,“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他提出“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他批评了那些老想着长生不死的道家,炼丹、服丹等都是为了抗拒自然之道。第三点是“无怵惕于胸中”。怵惕就是紧张、害怕,神经太紧张,整天提心吊胆对身体有害。我们一方面要坦坦荡荡,做正人君子;另一方面欲望要少,做个无私无欲的人。如果做到这三点就是神仙了。神仙不是服丹药求得的,而是调整精神状态,保持身心的平和。

国医和国学是一体的,国医是技术层面的内容,但技术层面离不开整个理论的指导。《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最后对方技这个概念有个总结:“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已经提出了“生生”的概念。所谓“生生”,即维持生命的方法。有生生之具,也有生生之理,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生生”之学,生生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在哪里?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是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的。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状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直观直觉入手的,中国文化注重思维方式的本然状态。现在我们去中医院看病,再也看不到传统的诊疗理念了。中医院跟西医院一样,也以仪器的检测为主,很少有望闻问切了。

我一直认为,中医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者,通过实践来看我们的思想,就会更生动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直观直觉,我们不能用西方的理念来理解中医,也不能以为只有用西方的理念来理解中医才是正确的,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来构建中医就是不科学的。很多人说,中医不科学,中医就是靠想象,并没有以生理解剖学作为基础。其实,中医也有解剖学,只是做的不是生理解剖学,而是内观解剖学。生理解剖学是在尸体上做的,当一个生命变成了尸体,其所有内在的联系都中断了,看到的都是个别分离的脏器;而中医强调生命体的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

内观解剖学可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一个心境很浮躁的人,不可能感观到自己体内的活动,也不可能静下心来去引导体内气血的流转。古人通过用直观直觉的方法,把人体内的关系整理、描述出来,古人在活体上认识到的规律是不是比在尸体上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呢?我觉得这一点值得思考。

如果我们不能够认识到望闻问切是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医的根本精神就没有了,甚至可以说中医就没有灵魂了。

在博鳌论坛上,习主席发表演讲时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话“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并指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庄子》里有一句话:“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诊病、治病也一定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就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把同异结合得很好的文化。我曾经讲过,中国文化强调自然合理,西方的近代文化则强调科学合理。所谓科学合理就是强调普遍性、规范化;而自然合理则重视差异性。

在技术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的就是我们的中医。但是由于中医主体性的丢失,结果就成为了西方医学的附庸。现在西方医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却总跟在西方医学的后面并没有多大变化。在西方医学界,越来越谨慎地使用抗生素,而我们却还在大量使用抗生素。在这方面,我们要有自信心,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当然,抗生素作为辅助治疗也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慢慢开始依赖它时,人就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

中国的传统的医学理念是西医一个很好的补充,中西医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我们要继承国医的传统,坚守国医的传统理念。 CS12LttG7aM6udJ3EhUniQEADiDB5irURE9zly7Kydg8n4YJrBd1707TbP24Zz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