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引言现代世界中,性无处不在。我们周围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性爱专栏、社会名流、知心大姐、谈话秀节目、电视布道家、心理治疗师、各种男性和女性杂志以及自助类的书籍,都纷纷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履行性这一亲密关系。还有人利用与性有关的意象,向我们推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商品,如汽车和衣服,或者推销性本身;同时,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从互联网上找到各种性工具、色情制品和潜在的性伴侣——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现代世界中,到处都有人给自己贴上身份标签: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双性恋者、双性恋好奇者 、裸露癖者、性服从者、女性施虐狂者、摇摆者(交换性伴侣的人)、转向者(从同性恋变为异性恋或由异性恋变为同性恋的人)、交易者(和异性恋男人发生性关系的同性恋男人)、童贞再生者(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童贞但又发誓在婚前戒绝一切性行为的人)、恋残障癖者(受到截肢者性吸引的人)、嗜兽装癖者(也叫嗜毛皮癖者,指那些喜欢穿兽皮衣服并从中获得性快感的人)或喂养癖者(过度喂养自己肥胖的性伴侣的人)。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我们想利用这些分类来弄清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对自己的定位,部分是通过我们对自己性存在 特点的定义来实现的。我们又是怎样认识到性对我们的身份的重要性的?我们在本书中将会看到,将“性存在”理解为人们体验自己的身体、快乐和欲望的方式,并将其和性身份联系起来,这是近代以来才有的现象,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才开始出现。这并不是说人们在近代之前就没有性方面的活动,而是说过去人们理解自己性经验的方式和现代社会理解性的方式截然不同。

性是一个文化客体。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不同,不能单单被认为是生物因素上的区别,而是要更多地借助“性别”的概念来理解,而性别这一概念又蕴含了各种不同的社会赋予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含义。同样,性也不是一种纯自然的、生物的、无差别的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时代对于性经验的理解千差万别。性的概念由社会和政治力量所塑造,又与围绕阶级、种族,特别是性别的权力关系紧密相连。实际上,本书就是要阐明:性、性别和性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性存在的文化理解,是基于不同时期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标准范式,即男人和女人“得体”的行为方式而形成的。

在这一基础之上,本书将探寻现代社会性存在问题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以及围绕性问题的种种斗争。本书主要的研究范围是西方,当然也不仅限于西方。研究的主要着眼点,不是人们具体的性行为,而是将性存在作为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第一章分析了历史上的人们对于性的看法,集中阐述了古代社会和基督教对于性的观点。第二章分析了近现代社会关于性存在模型的理论、论争和争议。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围绕性存在是社会和政治斗争的舞台这一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其主要着眼点是“自下而上”的女权主义性批评的挑战(第三章)、“自上而下”的国家对于性的调节规范(第四章),以及同性恋政治、宗教激进运动和性的未来(第五章)。 TQvNLL9rBLpXG6ghsFYtOcAM+SaXgrtfv2mkPs3uTaRM3703R+lZtuhDHcZIFO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