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镜子法则|

正人先正己

对付难缠的人常常令人懊恼,尤其那个人恰恰就是你。

扪心自问:
是否已经检省自我,并对自己负起责任?

名字有什么关系?

你是否认识这样的人,他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面对成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对工作总是拿不起放不下。这些人空有潜力却难以成事。当然这些人中也不是没有成功的。这类人通过不断磨炼、逐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也能够成就大事。我相信彼得·罗斯( Pete Rose )就是这种人。

提起棒球,很少有人能望罗斯项背。以下只是罗斯的部分主要战绩:

·职业生涯中击出安打数量最多( 4256 次)

·出赛场数最多( 3562 场)

·击球数最多( 14053 次)

·能以左右手击打者,击球数最多( 5752 次)

·每赛季安打数 200 次以上( 10 季)

·每赛季击球 600 次以上( 17 季)

·国家联盟职业生涯中累计得分记录最高者( 2615

·国家联盟中出赛年限最长( 24 年)

罗斯这位曾两度荣膺“金手套奖”的外场手,所获嘉奖无数,包括:国家联盟年度新人奖( 1963 年);国家联盟最有价值球员( 1973 年);世界职业棒球大赛最有价值球员( 1975 年)。

正当罗斯在棒球界日渐辉煌时,生活方面却身陷泥淖,尤其是沉迷赌博搅得其生活一团糟,并最终有可能结束其棒球生涯。

早在 1900 年,世界职业棒球大赛发生赌博丑闻以来,大联盟就一直禁止涉赌球队参与比赛。美国每一个联盟球队的俱乐部会所中都张贴着相关说明,在每个球员和教练耳目所及之处,其中第 21 条( d )款为禁赌规定,该条规定为:

任何球员、裁判,球队或联盟官员、员工,在任何比赛中,凡是未参赛或未当值者涉及任何数目的赌博,将被宣布停赛或停职一年。

任何球员、裁判,球队或联盟官员、员工,在任何比赛中,凡是参赛或当值者涉及任何数目的赌博,将被宣布终身禁赛或终身停职。

作为球员,彼得·罗斯肯定经过那张布告超过 3562 次,因为他参加了这么多次的比赛。当了球队经理以后,他至少还应该看过 554 次,但他仍旧参与了赌球。 2004 1 月,否认参赌 14 年后,罗斯终于承认了其参与赌球,包括下注他自己的球队——辛辛那提红人队。

盲点

彼得·罗斯 1987 年开始参与棒球赌博,他说他“居然没考虑过后果”。或许,这理所当然地使其堕落成“赌博强迫症”——虽然罗斯强烈地反对这一称谓。但是,一个整年醉心于各类体育赛事赌博的人,尽管赌博很可能摧毁他的职业生涯,但就是难以停手,其所掷下的赌资数额也令人咋舌。对于这种人,还有什么更恰如其分的称谓吗?赌注登记经纪人朗·彼得斯证明,仅一个棒球赛季,他就从罗斯那里拿到了 100 万美金的赌金。

为什么罗斯看不到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为什么他不能远离棒球赌博?为什么他能对十多年来的所作所为持续说谎?为什么他说自己真正的问题是择友失误?他怎么一再地说自己没有问题?我认为答案就是他太醉心于棒球,而从来没有照照镜子,检省一下自己。

好好注视一下自己

罗斯认识到自己和其他球员不同,但很少停下来反省一下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他说:“乔·摩根( Joe Morgan ,罗斯的前队友,现在已进入‘美国棒球名人堂’)常常为我感到遗憾,因为当棒球生涯结束后,我除了苦度余生外一无所有。我从来不理解乔的思考方式。我总是认为他不像我那样全力投入,不像我那样热爱棒球比赛。哪个头脑清醒的人会把其他事情看得比棒球更重要呢?”

罗斯打球的时候,拒绝自我反省并没有对其职业生涯带来多少损害,尽管这破坏了他的私人关系。但一旦离开球场,问题就开始了。罗斯承认:

事后看来,我应该花点时间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想想自己走过的路以及将向何方。如果读书,应该读一读其他名人是如何安排退休以后的生活的……我应该打电话给狄克·巴特库斯( Dick Butkus ),请教他作为成就辉煌的球王,从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退休后感想如何;也应该打电话给特里·巴莱德肖( Terry Bradshaw )……可我不知道他们这些人是如何对待退休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和他们聊过这些事,没跟任何人聊过。这不是我的风格。

在一次难得的反省和真诚的自我评估中,罗斯总结出他面对自我的方式:“在棒球史上,我知道自己的纪录和地位,但我从来都不清楚它的界限,也从来无法掌控这部分生活。承认自己失控,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我只意识到我享有的特权,却没意识到所负的责任。”在我看来,他仍旧在苦苦挣扎,难明他的责任到底是什么。不喜欢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你就很难做成事。

镜子测试

意识不到自己是怎样的人,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的人,常常会破坏和他人的关系。改变的方法就是拿出镜子照照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这就是我所说的“镜子测试”。请考虑这些事实,它们都是了解自我所必须做的:

必须了解的第一个人是自己——自我认知。

我们本性上总喜欢评论别人却不自知。彼得·罗斯的问题在于没有清晰的自我形象。他倾向于以受害者自居。罗斯把自己描述成出生于贫民窟的孩子,只有普通运动员的天分。他认为他所受的处罚(逐出棒球界)与他的过错相比过重。

我们本性上总喜欢评论别人却不自知。

一些人天生就有自我认知的品质。《成功人生的 7 种智慧》( 7 Kinds of Smart )的作者托马斯·阿姆斯特朗( Thomas Armstrong )指出,这类人拥有内在的智慧。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认知并不容易。这是一个过程——有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还需要刻意培养。

必须和睦相处的第一个人是自己——自我形象。

作家悉尼· J. 哈里斯( Sydney J.Harris )说:“如果你总和自己过不去,你也很难与他人相处。”我要更进一步说,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就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多年来,我一直在传授一个理论,称之为“盖子法则”( Law of the Lid ),在《领导力 21 法则》一书中有详尽解释。盖子法则意即:“领导力决定一个人的成效水平。”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是一个糟糕的领导人,无论工作多努力,你的专业都无法提升多少。”一家公司、一个部门、一支团队常常会因能力低下的领导人受挫。

在人际关系方面,自我形象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它如同“人际关系的盖子”。你对自身形象的设计决定了你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负面的自我形象会阻碍一个人的成功。对感觉有负面的自我形象的人而言,即使有所成就,也不能持久,因为他最终会把自己拉回到其认定的低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彼得·罗斯的自信弥补了他在自我意识方面的欠缺,使其这方面的缺陷影响减缓。

我常常强调,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和你自己的关系,首先要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菲尔·麦格劳

心理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菲尔·麦格劳说:“我常常强调,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和你自己的关系,首先要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如果不了解或者不喜欢某人,能和他成为“最好的朋友”吗?不能!这就是为什么发现自己是怎样的人,努力成为自己欣赏和尊崇的那种人非常重要。

造成我的问题的第一个人是自己——自我坦诚。

喜剧演员杰克·帕尔( Jack Parr )自嘲说:“回首往昔,生活就像障碍大赛,而自己就是最大的障碍。”虽然是玩笑话,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他的话却是事实。在“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麻烦制造者’”上,彼得·罗斯可不是独行侠。我有这样的问题,你也有。假如要把对自己的问题负责的人抓来揍一顿,我们可能几个星期都爬不起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乐于对照镜子、自我反省,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缺点和问题。

大学毕业几年后,和一位老同学共进午餐。和我一样,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小教堂做牧师。吃饭时,他谈到他们教堂的会众。他说,教堂董事会里的某个人是疯子,委员会会议上某个人有毛病,在做辅导时又碰上个傻子,和他们在一起,简直令人头疼。

在谈到第五个难相处的人时,我开始生气了。我想,如果不欣赏或者不尊重他们,如何能带领他们?

“佛瑞德,想知道为什么你的教堂里有这么多‘傻子’‘疯子’吗?”我问。

他放下叉子,表现出很大兴趣:“当然,我很想知道。”

“因为你是他们当中最大的‘傻子’‘疯子’。”

他张口结舌。

或许接下来的一小时,关系很尴尬,因为佛瑞德对我的解释并不感兴趣。但对旁观者来说,再清楚不过了,佛瑞德就是问题本身!此后不久,他就离开那家教堂,转到了另一家。没过多久,他又认为新教会也到处都是“疯子”“傻子”和“有毛病的人”。

约翰逊维尔食品公司的 CEO 拉尔夫·斯泰尔( Ralph Stayer )承认:“(直觉上)我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断反思。很多情况下,自己就是问题本身。自己的心态、愿景、期望,成为迈向成功的最大障碍。”如果不想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你必须坦诚地面对自己。

首先必须改变的人是自己——自我提升。

开办演讲和撰写书籍的一大危险就是,每个人都会把你当作对所讲述的东西无所不精的专家。千万不要相信这一点。和你一样,我仍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技巧和领导力。本书中的很多原则我做得还不够,所以我也在不断自我提升,而且,我会一直如此。如果哪天我自认为不再需要成长,那我就有麻烦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窖里, 11 世纪英国国教主教的墓碑上镌刻着以下文字: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天马行空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自己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方初次领悟:最初我要改变的仅仅应该是我自己。

若作为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有了家人的帮助,我兴许能让国家走上改革之路。

然后谁知道,这改革之风,不会吹遍世界各个国度?

那些深陷人际关系困境中的人,习惯于从别人,而非自己身上寻找问题根源。但我们永远都必须先从自己入手,乐意改变自己的不足。评论家萨缪尔·约翰逊( Samuel Johnson )说:“有些人对人性知之甚少,他们不从自己的性格、脾气改起,而是希望改变其他事物来寻求快乐。这种毫无结果的努力不仅空耗生命,而且加重了悲伤。”

能够改变的第一个人是自己——自我责任( Self-Responsibi l ity )。

在《领导团队 17 法则》( The 17 Indisputable Laws of Teamwork )一书中,我提到了“意义法则”( Law of Significance ):“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成就大事业。”我真的相信,仅靠单个人的努力,成就不了什么丰功伟业。当然,我承认,任何大事业都始于某个人的愿景。这个人不仅拥有愿景,而且有责任把愿景传递给每个团队成员。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想与众不同,就必须为自己负起责任来。

照照镜子吧

多年以前,我到新西兰办一个研讨会,住在克赖斯特彻奇的一家旅馆。一天晚上,口渴难耐,于是到处寻找可乐售货机。正当一无所获时,看到一扇标有“员工专用”的门,于是打算进去看看能否找个人帮忙。里面没有工作人员,也没有饮水机,但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就在拉门准备走到大堂的时候,我发现门上镶了一面大镜子,上面写着一句话:“照照镜子吧,这就是顾客眼中的你。”宾馆的管理人员提醒员工们,要圆满完成任务,需要先审视自己。

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精神治疗师谢尔登·柯普( Sheldon Kopp )认为:“所有重大的战役都始于自我。”当自我检省时,就会发现这些战争是什么。我们通常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种人,前去看医生,发现有严重的健康问题,医生拿出他的 X 光片,建议他做一个既痛苦又昂贵的手术,该人问:“哦,但是,如果只是修改一下 X 光片,收多少钱呢?”

第二种人,停止抱怨别人,检省自我,努力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如果你想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那就停下来,照照镜子,开始改变你自己。

— 讨论问题 —

1. 如果你问家人、朋友和同事,自己哪种行为和习惯弊多于利,他们将如何作答?(如果有勇气,不妨真的问一问。)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你的人际关系?

2. 如何按照镜子法则做自我反省?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是否能“吾日三省吾身”?解释你的答案。何时、何地、多长时间、多频繁审视你的性格,检讨你的习惯和批判你的行为?在这方面,你如何改进?

3. 你如何评价自己?列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总的来说,你生命中经历的成功多还是挫折多?你对未来作何期望?你的过去会给将来造成多大影响?

4. 当前“自我价值”潮流的一大遗患就是,无视品格和绩效,它鼓励人们一味高估自我。为什么以事实为基础建立自我形象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戒骄戒躁又满怀信心?

5. 你需要在哪方面获得长足进步?你是如何担负起这一责任的?你在这方面的提升计划是什么?你是否决定投入资源,列入行动日程?如果还没有,为什么?如何在这方面提升? AhONfLyQMM0iTmnSfHIsY0CeA0vl0lRQNDZ22kAMb3eRnbrjHGbUct/m4scWy1L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