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 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丑也产生了。

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邪恶也产生了。

所以有与无相互生发,难与易相互转化,长与短相互彰显,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配合,前与后相互跟随。

所以圣人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

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但不自居有功。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业才不会失去什么。

解读心得

1.本章讲矛盾和转化是永恒的,而且这种矛盾不断变化、相互转化。所谓的“道”,就在这里。

2.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悲,等等,说明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走到尽头,就转化为另一面。所谓物极必反也。

3.圣人因为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看到了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能辩证地看问题,行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绝不去主观臆造,更不去勉强而为,而是认识到规律,任由其发展,以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4.正因为看到了事物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物极必反的两面性,所以圣人即使获得了某种成功,也不居功自傲,而是懂得急流勇退,功成不居,对成败荣辱淡然处之。

5.大美不言,大道无形。无上的智慧!

前人校注

凡事有形迹者,必不可齐。不齐则争,争则乱,乱则穷,故圣人不贵。

——司马迁

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河上公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司马光

万物之生育运为,皆由于道。而道未尝以为己有,亦未尝自恃。至于功成而未尝以自处。夫惟不以功自处,是以物不违也。圣人体道而立,故亦如是,岂有恶与不善继之哉。

——范应元

经典故事

张良功成不居

战国时的张良,原是韩国人,祖上为贵族。秦灭韩后,张良一直图谋恢复韩国,于是结交天下豪杰,曾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但没有成功。随后,他逃到下邳,遇到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悉心研读,以图复韩大业。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张良也积极响应,率领部下投奔了刘邦。不久,他联合项梁拥立韩国贵族恢复韩国,担任韩司徒。但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又投到刘邦门下,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他追随并协助刘邦,一路出谋划策,一直打到咸阳城,斩将夺关,攻下咸阳城。张良经常给刘邦讲兵法。楚汉战争期间,鸿门宴上,张良与项羽、范曾周旋,使刘邦得以脱身,立下汗马功劳。他建议刘邦不要立六国的后代为王,以免留下后患,并建议刘邦重用韩信,封他为齐王,以调动他攻楚的积极性。张良又建议刘邦乘胜追击项羽,迫使项羽在乌江兵败自刎。

然而,当刘邦建立起大汉王朝,当上皇帝后,刘邦论功行赏,赐给他齐地的三万户作为食邑,但张良没接受,只要了一块小小的地盘——留地——即他和刘邦初次见面的地方,以此表达他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

按说此时应是张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了,但他决定急流勇退,归乡隐居。他想自己灭秦复仇的目的已经达到,由平民而位至列侯,也到了人臣之极,该满足了。加之他亲眼目睹了彭越、韩信等功臣的悲惨结局,又联想到范蠡、文种复兴越国后逃生留死的历史教训,深怕自己重蹈覆辙,因此不慕名利,决定回乡,远离官场纷争,修性养心,研习黄老之学。

张良的行为,不只是自保,更是一种“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美德。所以他既能自保,也能流芳百世,达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境界。 Ehadd8YUQ1B9jKhQQSAKuTr5iTOR7kFoUaxfuAo8FwOxGJ/VkXGtEEwGUgSvW7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