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次一经

(此路线形成于西汉早中期)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山海经》研究专家张步天教授认为,它是古人根据西汉之前各朝各代人所走的二十六条路线的考察结果写成。由于各路线并非成于一时,故各图所反映的年代也有别。本图根据张步天教授《<山海经>考察路线图》绘制,图中记载了《南次一经》中招摇山至箕尾山的地理位置,经中所记十座山,实则只有九座。

招摇山

招摇山一带

明 蒋应镐图本

招摇山上那个后腿直立、猿猴模样的兽是狌狌。堂庭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棪木,上有几只攀援玩耍的白猿。即翼山上多怪兽、怪木,从山后探出半个身子的兽即为经中所说的怪兽;山前水滨的怪木上匍匐着一条头上有针的蝮虫;树根处还缠绕着一条怪蛇。

【本图山川地理分布定位】

【本图人神怪兽分布定位】

南方首列山系叫作 isbn9787514352894_22_05 (què)山山系。 isbn9787514352894_22_04 山山系的头一座山,也是最西边的一座山,是招摇山,它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上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名称是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山中又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它的花开放后发出耀眼光芒,照耀四方,名称是迷 isbn9787514352894_23_01 ,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狌狌 胡本的狌狌样子像人;蒋本之狌狌为人面猪形;而《吴友如画宝》中的狌狌,在《山海经》绘本中最接近猩猩的形象。

→明 蒋应镐《海内南经》

→清 《吴友如画宝》

→明 胡文焕《山海经图》

《山海经》考据

招摇山—苗儿山

招摇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第一座山,关于它的地理位置,有四种说法:一为今岷山;二是今雅鲁藏布江源头的狼阡喀巴布山;三指今广东连县;四即今广西兴安县的苗儿山。其中,认为招摇山应为广西苗儿山的说法最可信。苗儿山海拔2141米,是广西乃至华南地区的第一高峰,山中及附近一带以产桂著称。由此,从招摇山发源的丽 isbn9787514352894_23_06 水当是漓江。

狌狌

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称是狌狌(xīng xīng)。狌狌就是今天的猩猩,性情颇像人,高约四五尺,口内有牙齿三十二颗,鼻梁塌陷。狌狌一般在山林中用树叶建造小屋,然后居住其中。如果在年幼时将其捕捉,则能够被驯化而和主人和谐相处。古代的人认为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远古时期,中国南方气候湿热,类似于今天东南亚的热带岛屿,到处是原始森林,当时也许就有猩猩栖息。现在印度尼西亚的原始雨林中还有红毛猩猩分布,招摇山的猩猩大概就是这个种类吧。

古人传说猩猩会说人话,百余头为一群,出没山谷之中,它们知道过去却不能预测未来,还特别贪心,十分好酒和摆弄草鞋。于是当时的土人便常在路上摆酒,旁边还放上几十双连在一起的草鞋,猩猩走过便知道放置这两样东西的土人和他们祖先的名字。开始它们喊着土人和他们祖先的名字,还一边大骂: “又来诱惑我,才不上你们的当呢!”然后就走开。但过了一会儿它们又返回,眼睛盯着酒和草鞋,又骂,然后又走开。如此来回几次,终因抵受不住酒和草鞋的诱惑,便相互嚷着要喝酒,还把草鞋套在脚上。结果喝得大醉,这时土人便出来捕捉它们,醉醺醺的脑袋和连着的草鞋让它们想跑都跑不动,便一起被土人捉住。它们知道人类摆酒的目的,却因为贪心,禁不住诱惑而成为人类的盘中餐。古人认为猩猩的嘴唇很好吃,猩唇是“山八珍”之一。而且古人还保留着一种原始观念,认为只要吃了某种强悍的动物的肉,便会将对方的力量和灵气吸收到自己身上来。不光猩猩唇味道甘美,吃了它的肉,便能吸收了猩猩“善走”的本领,从而健步如飞。估计中国古代的猩猩就是因此而灭绝的吧。

刺桐

刺桐是一种古老的植物,高大挺拔,枝叶茂盛,花色鲜红欲滴,如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原始先民把它当作祥瑞的象征,认为如果头年花期偏晚,且花势繁盛,那么来年一定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否则相反。

灵巧的“猿”手

汉 高13.3厘米 重0.16千克河北省博物馆藏

古人对猩猩的认识,除了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外,还在于它们灵巧的躯体和长而有力的手臂,以及它们几分像人的形貌。所以,一些原始部族把它们作为图腾来崇拜;还有一些能工巧匠模仿它们的形态制作一些器具,这件花形悬猿铜钩即是其一。

招摇山除了有猩猩,还孕育了丽 isbn9787514352894_24_03 (jǐn)水,这条河从山涧中发源后,向西奔腾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叫作育沛的东西,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堂庭山 白猿 棪木

招摇山往东三百里,是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yǎn)木,棪木是一种乔木,其果实红了就可以吃。山中又有许多白色猿猴,白猿样子像猴而手臂粗大有力,腿长,动作敏捷,擅长攀缘,其喊叫的声音听起来很哀怨,古有“猿三鸣而人泪下”之说。擅长攀缘和独特的鸣叫是白猿的两大特征。有人认为白猿是银色乌猿,它周身银白,唯有前爪和脸是黑色的,所以得此名。银色乌猿生于印度,中国也有。传说,猿是长寿的动物。古人认为猴子活到八百岁就变成了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猿产于神山广川之中,手臂非常长,能够吸取自然之精气,所以其寿命很长。堂庭山中的白猿估计以棪树的果子为食吧。堂庭山还盛产水晶。这种水晶也叫水玉,传说神农时代的雨师赤松子,正是因为服用了这种水玉,不但能够教神农,还能入火自烧而不死;炎帝的小女儿曾效法赤松子,也成了神仙。除了水玉以外,堂庭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白猿 胡本刻画了长臂伸展、苍劲有力、双目炯炯有神的白猿形象。汪本的白猿在从山石中伸出的棪木虬枝上攀缘嬉戏。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汪绂图本

蝮虫

清 《尔雅音图》

蝮虫又被称为蝮蛇。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怪物,屈原在《离骚·大招》的招魂词中,就呼唤灵魂不要去南方,因为南方有千里炎火、蝮蛇和其他一些可怕的动物。

即翼山 野兽 蝮虫 怪蛇

堂庭山往东三百八十里,是座即翼山。山上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野兽,水中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鱼,还盛产白玉,有很多蝮虫。蝮虫是蛇的一种,身长只有三寸,头如同人的大拇指大小。另有说法认为蝮虫又叫反鼻虫,颜色像红白两色的绶带纹理,鼻子上还长有针刺,大的重可达百斤。它们栖息在怪树上,绶纹就是其保护色。除了即翼山以外,后面要提到的羽山、非山都有它的分布。除蝮虫外,即翼山还有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树木,十分险恶,人是上不去的。

彩绣金龙

清 绢底 彩绘

龙这种虚幻的有鳞有爪能兴风作雨的神异动物,被中国人赋予强大的力量和神秘的色彩,而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凡是有中国人或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地方,都有龙的踪迹;龙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龙的活动领域也就是华夏文明的覆盖区域。中国的龙文化历史悠久,源于盘古劈开混沌之始,且后续无限。

原始狩猎图

彩墨 砖画 纵17厘米 横36厘米甘肃省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藏

马因其善奔跑的习性,成为古人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是将士驰骋战场奋勇杀敌的有力助手,也是狩猎时的必备工具。古人将马视为祥瑞之物,连鹿蜀之类的其他一些瑞兽也被赋予马的形态。

杻阳山 鹿蜀 旋龟

即翼山往东三百七十里,就到了杻(niǔ)阳山。山的南坡盛产黄金,山的北坡盛产白银。杻阳山有一种瑞兽,名叫鹿蜀,它的形状像马,白头、红尾,通身是老虎的斑纹,鹿蜀的鸣叫像是有人在唱歌。据说谁披上它的皮毛,谁就可以子孙满堂,因此它们经常遭到人们捕杀,但鹿蜀十分警觉,一有响动就立刻藏匿。怪水从杻阳山发源,向东流去,注入宪翼水。水中经常会发出一种像是敲击木头的难听的声音,这是一种叫旋龟的动物发出来的,它外形像普通的乌龟,但却长着鸟头和蛇尾。旋龟时而在岸边爬行,时而在水中游动。佩带旋龟甲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而且它还可以用来治疗脚茧。传说大禹治水时,应龙在前面用尾巴划地,指引禹沿着它所划的地方开凿水道,将洪水引入大海;而玄龟则背上驮着息壤,跟在禹身后,以便禹能随时把一小块一小块的息壤取来投向大地,息壤落到地面后迅速生长,很快就把恣意的洪水填平了。可见玄龟又是治水的重要角色。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鹿蜀 吴本的鹿蜀为一只虎斑纹马,正站立着凝视前方。而汪本之鹿蜀周身披有刺毛,形貌、四蹄与尾巴都不像马。

→清 汪绂图本

→清 吴任臣康熙图本

柢山 isbn9787514352894_28_01

杻阳山附近

明 蒋应镐图本

杻阳山上样子像马却身披豹纹的神兽名叫鹿蜀。怪水从此山发源,水中游着鸟头蛇尾的旋龟。柢山的山坡上趴着一条名 isbn9787514352894_28_03 的怪鱼。 isbn9787514352894_28_04 爰山起伏的山陵中,有一只叫作类的雌雄共体的神兽。

【本图山川地理分布定位】

【本图人神怪兽分布定位】

杻阳山再往东三百里,是柢(dì)山,山间河流众多,但山上却怪石嶙峋,没有花草树木。这里生长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坡上而不在水中,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肋下生翅,能在天空飞翔,它吼叫的声音像犁牛,这种鱼的名字叫 isbn9787514352894_29_01 (lù),它冬天蛰伏而夏天复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这类被圣化了的爬行动物,常以不同的姿态出现于殷商铜器的纹饰中。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isbn9787514352894_29_03 胡本的 isbn9787514352894_29_03 兽头高昂,四条牛腿似乎正奔走于波浪之上。而吴本的 isbn9787514352894_29_04 没有了腿,更突出了展翅飞翔的姿态。汪本中, isbn9787514352894_29_05 全然没了牛的样子,连翅膀也没了。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吴任臣康熙图本

→清 汪绂图本

isbn9787514352894_29_10 爰山 类

柢山再往东四百里,是 isbn9787514352894_29_10 爰(chán yuán)山,山间也有很多河流,山上怪石嶙峋,草木不生,人难以攀登。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向下垂到眉毛的长头发,名叫类,它雌雄同体,就是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自己受孕,自己繁殖。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相传在明朝时,云南蒙化府一带经常可以见到这种野兽,当地人称它为香髦。又有传说在南海山谷中有一种形貌像狸的灵猫,自为雌雄,可能也是类。

崇奉阴阳同体

新石器时代 马厂文化 高33.4厘米

原始宗教里,如同“类”这种雌雄同体的生灵被看作集阴、阳双性于一体,统领天地之间,拥有威力至上和强大神秘的神性与神格。这件彩陶壶即是这种思想的表现之一,其表面被捏塑出一个裸体双性人像,下腹夸张地一同塑出男女两性生殖器。

基山 猼 isbn9787514352894_29_12

isbn9787514352894_29_04 爰山再往东三百里,是基山,基山南坡盛产玉石,山北坡生长着很多奇怪的树木。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却长在背上,名称是猼 isbn9787514352894_30_01 (bó shī),人披上它的毛皮就会勇气倍增,无所畏惧。山上还有一种(bié fū)鸟,它长相似鸡,却有三个头、六只眼睛、六只脚、三个翅膀,由于三个头经常意见不一致,所以常常打架,以至于把身体打得遍体鳞伤。传说,人若吃了类似这种多个眼睛的禽鸟的肉,就可以将它身上的神灵之气吸收到自己身上来,所以就不必闭上眼睛睡觉了。据说古时富人买下它给自己的雇工吃,可以使他们不知疲劳地工作,而很少休息。

基山周围山水

明 蒋应镐图本

基山的山坡上那个形似羊却双目长在背上的怪兽是猼 isbn9787514352894_30_02 ;还有一种三首六目、六足三翼的奇鸟叫 isbn9787514352894_30_03 。青丘山的山坡上,九尾狐在回首下望;山顶上立着样子像鸠的鸟叫灌灌。英水由此山发源,南流注入翼之泽,水中有人面鱼名赤 isbn9787514352894_30_04

【本图山川地理分布定位】

【本图人神怪兽分布定位】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九尾狐 胡本中,硕大尾巴是九尾狐作为瑞兽的标志,灵性的大眼睛又表明它同时具有灵兽与神兽的神格。郝本的九尾狐图像采自胡本,但图说却清楚地交待了此兽食人的特性。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郝懿行图本

青丘山 九尾狐 灌灌赤 isbn9787514352894_31_03

基山再往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上向阳的南坡盛产玉石,而背阴的北坡则盛产青 isbn9787514352894_31_04 (huò)。青 isbn9787514352894_31_05 是一种矿物颜料,古人常用它来涂饰器物。山中有一种奇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如同婴儿在啼哭,它很凶猛,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在中国古代,九尾狐同时又是祥瑞和子孙昌盛的征兆。传说禹治水直到三十岁时,还没有娶妻。有一次他走过涂山,见到一只九尾白狐,不禁想起涂山当地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大意是说:谁见了九尾白狐,谁就可以为王;谁见了涂山的女儿,谁就可以使家道兴旺。于是禹便娶涂山女子娇为妻。结果禹果然为王,而且子孙繁盛,统治中国。除此之外,古人还传说当为王者不好色、政治清明的时候,九尾狐就会出现。汉画像石中常见九尾狐与玉兔、金蟾、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旁,既是西王母的使者、随从与动物伙伴,又是祥瑞与子孙兴旺的象征。九尾狐具有祥瑞的品格,缘于它的一些习性,如它死后一定要将头朝向它出生地的方向,于是古人认为它不忘本。而它的九条尾巴蓬松美丽,古人则认为象征子孙繁衍、后世昌盛。然而,九尾狐作为古代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其寓意却不断产生变化,由祥瑞之兽演变成青丘山的食人畏兽,再到蛊惑人的妖兽。如《封神演义》中,九尾狐就是妖精,控制妲己,迷惑纣王,搞得殷商天下大乱,九尾狐又成了妖精、乱世的象征。传说它不仅迷惑中国帝王,还东渡日本,化作名为玉藻前的美女,成为日本鸟羽天皇的宠姬,企图祸国殃民,后被识破,现出九尾狐原形,在东国下野的那须野原被杀,化作杀生石。

吉祥之鸟——朱雀

汉 高11.2厘米 重0.24千克 河北省博物馆藏

和一些长相怪异、象征灾难的凶鸟不同,朱雀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南方之神,被人们当作同凤凰一类的祥瑞之鸟加以崇拜。这件朱雀衔环铜杯全身装饰金银花纹,雀身镶嵌绿松石,羽翼伸展;不仅造型精美,而且是件吉祥之物。

夏禹王像

马麟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249厘米 横113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禹,传说中古代夏后氏部落的领袖,华夏文明的先祖,人人称颂的治水英雄。他的一生被赋予浓烈的神话色彩:他是天神鲧死后在腹中孕育三年而生;他治水有应龙、神龟相助;九尾狐显现预示他必将成王。这种种传说都表现了人们对这位贤德之主的爱戴和崇敬。

青丘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名叫灌灌(huò huò),它样子像斑鸠,啼叫的声音如同人在互相斥骂。据说灌灌鸟的肉很好吃,尤其是烤熟以后味道十分鲜美,而且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就不会被迷惑。

英水从这青丘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泽中有很多赤 isbn9787514352894_32_02 (rú),形状像普通的鱼,却有一副人的面孔,大概就是人鱼吧,它发出的声音如同鸳鸯鸟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疮。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isbn9787514352894_32_03 isbn9787514352894_32_03 的形象到清代后产生了变化,毕本的赤 isbn9787514352894_32_03 虽仍保留人面形象,但已没了人头。汪本中,赤 isbn9787514352894_32_04 纯粹成了鱼形神,人面的特点已消失殆尽。

→清 汪绂图本

→清 毕沅图本

《山海经》珍贵古版插图类比

鸟身龙首神 胡本的鸟身龙首神虽长着龙头,但像鸟多一点;作者自称鹊神。汪本的山神龙首高昂,鸟羽华丽,双翼伸展,颇有山神的威武姿态;作者自称南山神。而《神异典》中,此神虽头上生有龙角,但面目似人,有披肩围腰,并如人一般站立在起伏的山峦中。

→明 胡文焕图本

→清 汪绂图本

→清 《神异典》

由青丘山往东三百五十里是箕尾山,它雄踞于东海之滨,山上沙石很多。汸(fāng)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淯(yù)水,水中盛产白色玉石。

南方首列山系诸山神

总计 isbn9787514352894_33_04 山山系之首尾,从招摇山起,直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东西蜿蜒二千九百五十里。诸山山神没有神名,形象都是鸟的身子、龙的头。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统属关系,没有等级,没有至上之神,也不受其他天神的统领。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把畜禽和璋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用白茅草来做神的座席。从山神的形貌来看,这一山系所居住的族群,都以鸟为信仰;再看他们用稻米来祭祀的情形,他们应该属于农耕民族或处于农耕阶段。 Ki7hWbSbVcOyQIT+Qnf/F6mM+ApPH2CXQ5UT3ojEit3j+371lfkPBe7WKJa05e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