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人传


贝多芬传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他的许多音乐作品都为我们所熟知和传诵。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用音乐震撼了全世界,那么他该拥有怎样非凡的外貌呢?

英国学者罗素 曾这样描述:他身材短小臃肿,天生一副运动家的体格,看起来十分结实;他有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额头微微隆起;他的头发乌黑浓密,看起来有些凌乱,仿佛“美杜莎 头上的乱蛇”。

这就是贝多芬,他的眼中总是燃烧着熊熊的火焰,见过他的人都为之震慑。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射出狂野的光,他的思想在其中燃烧,炽热而有力。他的嘴唇线条非常细腻,牙床结实,左边的下巴上还有一个小窝。当他微笑时,他的脸上往往显露出一种可爱的神情;但是,他的笑有时也是难看的、粗野的,甚至是不愉快的。他喜欢用忧郁的眼神凝望天空,表情通常很凝重,好像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哀伤。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间破旧的阁楼里。他的父亲是一名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女仆。贝多芬有一位十分优秀的祖父,他是家族里最令人骄傲的人,曾担任当地大公 的乐团团长。可以说,贝多芬独立奔放的天性主要遗传自他的祖父。

与莫扎特 温馨又充满爱的童年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十分艰苦。贝多芬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为了向别人炫耀,父亲经常把4岁的贝多芬关在家里练琴。有时候,贝多芬不愿意完成繁重的练习任务,父亲就用打骂的方式来逼迫他继续练习。然而,贝多芬童年的苦难远远不止这些。虽然父亲是一名男高音歌手,但是他的事业平平,而且他经常酗酒,因此家中十分清贫。

贝多芬稍微长大一点儿后,就不得不开始为生计操劳。为了赚更多的钱来维持生活,11岁时,贝多芬就加入了戏院乐队;13岁时,他就在乐队担任大风琴手。

17岁的时候,贝多芬的母亲因为操劳过度得肺病去世了,从此,贝多芬失去了仁慈的依靠,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由于父亲习惯挥霍,而且他从来不管家中的生计,于是17岁的贝多芬便成了一家之主。童年的不幸给贝多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他变得敏感且忧郁。

1789年,法国大革命 爆发,并迅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贝多芬也深受影响。那时候,波恩大学是新思潮的聚集地。1789年5月,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1792年,战火蔓延到波恩,贝多芬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维也纳。1796年到1797年间,他完成了两首激情昂扬的乐曲:《行军曲》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在这两首乐曲中,贝多芬尽情地讴歌法国大革命的敌人。但是,渐渐地,他被革命深深地吸引了,并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的坚定拥护者。

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并试图用艺术去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但是,谁也没想到,不幸正在悄悄地向他袭来。26岁的时候,贝多芬患上了耳咽管炎,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他的病情逐渐恶化,到最后竟然导致听力衰退。对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他不敢告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独自一人默默地忍受着听力衰退所带来的折磨;他也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害怕人们察觉到他的听力有问题。渐渐地,他变得更加孤独了。

命运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太不公平,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屈服。他依然沉醉在音乐的王国里,用音乐表达着自己悲剧式的愁苦和对命运的抗争。创作于1799年的《悲怆奏鸣曲》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首曲子的第一章展现了青年贝多芬的热情与冲动,犹如火焰一样灼热了听众的每一个细胞;到了第二章,贝多芬讲述着自己的愁苦,但他并非一味地表达哀愁,而是努力在痛苦中追寻甜蜜的回忆。除此之外,他还会时常回忆起莱茵河畔的故乡,并用纯真明丽的《第一交响曲》(1800年)赞美莱茵河,用《七重奏》(1800年)歌唱莱茵河。他把莱茵河比作自己的父亲,用音乐歌颂它的雄壮。

贝多芬一边忍受听力衰退的折磨,一边执着地追求音乐艺术的更高境界。渐渐地,他的听力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恐怕无法再隐瞒这个秘密了。1801年,贝多芬给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阿门达牧师和韦格勒医生——写信。他在给阿门达牧师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的痛苦:病痛残忍地折磨着他,但他不敢让家人和朋友知道,害怕他们为自己担心。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够快快好转,但糟糕的是,在当时,这种病无药可医,他只能任由自己的病情一天天恶化。贝多芬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不幸,其他人却以为他性格古怪、不合群。有些人甚至用恶毒的言语攻击他,毁坏他的名声。

在写给韦格勒医生的信中,贝多芬解释了自己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原因:他害怕同行会嘲笑自己,因为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听力不好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他更害怕敌人会借此攻击自己、诋毁自己。为了隐瞒自己的病症,贝多芬只能坐在靠近乐队的位置,这样他才能听见乐器演奏的声音和歌手的歌唱声。然而,伟大的贝多芬并没有在命运面前屈服,他要向命运发起挑战,因为,这是他抗击命运不公的唯一出路!

在病痛的煎熬中,贝多芬恋爱了。那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1802年)便是他献给自己心爱的姑娘朱丽埃塔的礼物。他渴望爱情,渴望幸福,渴望充满希望的生活。在1801年底写给韦格勒医生的信中,他热切地谈到自己的近况:

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快乐。我开始讨厌这些年来如此孤独与悲惨的生活,试着多和人们交往……这些变化,都是因为一个让人喜爱的、令人着迷的姑娘。我们喜欢彼此,这两年来,我的生活变得愉快了些。

但是,命运再一次无情地捉弄了贝多芬。因为贫穷和地位悬殊,贝多芬无法迎娶他的爱人。更可怕的是,他的爱人内心摇摆不定,一再伤害他。1803年11月,幼稚自私的朱丽埃塔竟然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重重地打击了贝多芬。他的心灵变得更加脆弱,狂乱的情绪几乎把他推向毁灭的边缘。他的人生似乎将要崩溃,他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绝望和苦闷,甚至预知了自己的死亡。

在给两个弟弟卡尔和约翰的遗嘱中,贝多芬这样写道:

我要向你们告别了,此刻我十分伤心。你们知道,我唯一的希望把我遗弃了。我就像秋日里枯萎的落叶,慢慢地,慢慢地,枯寂败灭。那些曾经支撑我的希望消逝了,我要离开你们了。啊,我多么期望自己能有一天愉快的时光啊!我已经太久没有品尝到快乐的滋味了。苍天啊,什么时候你才会眷顾我这个可怜人,给我快乐?不,你永远不会可怜我,永远不!啊,你对我太残忍了!

磨难摧残着这位天才音乐家的心灵,但也正是这些磨难造就了贝多芬坚韧刚毅的性格。爱情的愁苦并没有吞噬这位音乐家的天赋,反而促使他绽放出不朽的艺术之花。1802年,贝多芬迎来了创作生涯的一个高峰:他创作出《幻想奏鸣曲》(又称《月光曲》 ),这是他内心的写照。这首乐曲以一段缓慢、冗长、单调的音乐作为开端,仿佛是贝多芬在倾诉他内心的哀怨;紧接着,曲调一扫之前的阴霾,紧凑热情的欢唱取代了前面的悲吟;最后,强大的心灵战胜了悲伤,史诗般的激情如海浪般翻涌而来。

同一年,他创作了《暴风雨奏鸣曲》,这是贝多芬一次新的音乐尝试,从音节到形式,整个风格都焕然一新。贝多芬认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出火花”,于是,他在《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章的末尾采用了戏剧式的吟诵,最后一章则以泼辣奔放的调子结束。如此直接的音乐语言唱出了他内心的最强音。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包括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C小调第七小提琴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和根据格勒特 的诗所谱写的六首悲壮的宗教音乐。这些作品表现了贝多芬心中的痛苦和悲愤,也反映出只属于贝多芬的骄傲与不屈。

到了1803年,贝多芬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他的作品也展现了一种新的力量。《第二交响曲》于1803年首次公演。虽然贝多芬爱情失败,耳聋的征兆日益明显,生活暗无天日,然而,他的作品里却丝毫没有颓废的情绪。整首曲子由低音逐渐过渡到高音,热情洋溢,意境开阔,有一种大开大阖之势,仿佛一支整装待发的军队,充满了战斗的气息。

贝多芬音乐中的战斗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所处的那个充满激情与动荡的年代。那时,法国大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贝多芬被这股势不可挡的革命热情感染了。他与自己的亲密友人热切地谈论着政局,把所有的同情都给了革命党人。贝多芬渴望法国能够实现普选,希望拿破仑·波拿巴 可以给全人类带来幸福。他于1804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波拿巴》便是献给拿破仑的。但是,知道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大发雷霆,愤慨之下竟撕掉了作品前的题词。

贝多芬的很多作品,似乎都受到战争的影响。《热情奏鸣曲》(1804年)、《科里奥兰序曲》(1807年)、《哀格蒙特序曲》(1810年)甚至《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1809年)等作品,无一不饱含壮烈的音调、强有力的节奏,犹如千军万马呼啸而过。1805年,贝多芬的歌剧《菲岱里奥》首次公演,他忠实的观众于兰将军就坐在观众席上,欣赏着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杰作。这位巴士底狱 的胜利者不仅是贝多芬忠诚的朋友,也是他强有力的保护者。贝多芬将《英雄交响曲》(1804年)和《第五交响曲》(1805年—1808年)题赠给这位友人,以纪念他们的伟大友谊。

1806年5月,幸福终于眷顾了36岁的贝多芬,他和泰蕾兹·特·布伦瑞克订婚了。泰蕾兹·特·布伦瑞克的哥哥弗朗索瓦伯爵是贝多芬的好朋友。贝多芬居住在维也纳的时候,泰蕾兹·特·布伦瑞克曾跟随贝多芬学习钢琴。她十分喜欢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钢琴时的样子,觉得他是那样的迷人,令人陶醉。

这一年,贝多芬创作的《第四交响曲》中充满了平静和安宁,处处显露出喜悦和欢乐。活泼跳跃的音符,明丽流畅的曲风,激烈而欢乐的结尾,像一束阳光照耀着听众的心房,贝多芬以此与世人分享他甜蜜的爱情。他的朋友塞弗里德 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我们的贝多芬沉浸在订婚的喜悦里,难以自拔。”

贝多芬不由自主地变得活泼起来,他将自己装扮一新,主动去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都不曾发现他的耳聋——他将自己的缺陷隐藏得太好了。在画家梅勒为贝多芬画的肖像上,贝多芬表现得优雅浪漫,好像在尽力讨人喜欢。虽然他的嘴角微微有些不自然,但他就像一只收起了利爪的雄狮,沉浸在爱河中。在他的眼睛深处,我们感受到了《第四交响曲》梦幻与温柔的情调,那种情调甚至掩盖了他那任性的脾气和随时会爆发的愤怒。

尽管这段平静的时光并不长久,但是爱情的甜蜜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一直持续到1810年。在这期间,贝多芬充分发挥了他的创作天赋,给世人带来了一首又一首杰作,其中就有著名的、俗称《命运交响曲》的《第五交响曲》(1805年—1808年)。贝多芬欣喜地对友人申德勒说:“命运便是这样来叩门的!”

命运正是这首曲子的核心,它统率着全曲。个人的意志和奋斗在命运面前是那样的渺小,人们挣扎着,企图摆脱命运的枷锁。但是,命运的口吻越来越威严,可怜的人类败给了命运,悲叹着终结了这一切。之后,残酷的现实暂时隐匿了,从梦境深处传来和平的旋律。紧接着,希望抬头了,自信再次呼唤着人类。然而,命运又一次露出狰狞的面孔,黑暗笼罩了一切。此时,乐曲奏起了和弦,人类击败了残酷的命运,凯旋的调子悠扬婉转。然而,命运再次袭来,不甘地与人类纠缠着,但这种争斗转瞬即逝。最终,胜利属于人类。

贝多芬认为,在自己创作的所有奏鸣曲中,最有力的是《热情奏鸣曲》(1807年),这首乐曲明显地受到了莎士比亚 《暴风雨》的影响,其中饱含壮烈的悲怆情感以及伟大的征服力量。除此之外,还有献给自然的《田园交响曲》(1808年),它是为纪念乡居生活而作的。贝多芬还写了一首富于梦幻和畅想的奏鸣曲(作品第七十八号,1809年),将它献给泰蕾兹这位“不朽的爱人”,这种浓烈的爱可以在贝多芬写给泰蕾兹的书信中得到更好的印证:

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永远和你同在……我爱你,就像你爱我一样,但是我对你的爱远远超过你对我的爱。没有了你,我将怎样活下去?……我不朽的爱人啊,你是否感受到了我对你的思念?尽管我的生活如此困苦,但你是我幸福与快乐的源泉,我会永远爱你!

可是,这对相爱的人却最终被迫分离。究竟是什么阻止他们在一起呢?也许是财产和地位的悬殊,也许是某种神秘的力量。总之,他们是如此的心心相印,却不得不分开。婚约取消了,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却留存下来。

分开后的第六年,贝多芬仍然说:“每当我想起她,我的心就会像第一次见到她时那样怦怦直跳。”这一年,贝多芬创作了六首乐曲,起名为《献给遥远的爱人》,把它们献给泰蕾兹。泰蕾兹曾经把自己的一幅肖像赠给贝多芬,贝多芬晚年的时候,一个朋友曾无意间撞见贝多芬抱着泰蕾兹的肖像在自言自语。

爱情遗弃了贝多芬,他愤慨于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但此时,他却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是的,他正当盛年!“为你,只在艺术里你才有幸福!啊,上帝!请给我勇气让我征服我自己吧!”贝多芬始终认为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也是人生应当追求的目标。既然爱情消逝了,那不如好好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和伟大的文学家歌德 有关的小插曲。

歌德的女友贝蒂娜·布伦塔诺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她在写给歌德的信里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贝多芬的崇拜,因此歌德很想结识贝多芬。1812年,他们在波希米亚的特普利兹浴场相遇。这原本应该是一次愉快的相会,结果却不欢而散。两人一同散步,在路上遇到了王室成员。歌德恭敬地站在路边,弯腰脱帽,行使一个臣子对王公贵族们的最高礼节。贝多芬却非常骄傲,在他的心中,与伟大的人物相比,王公贵族显得庸俗、微不足道。他认为歌德理应和自己一样,不必对贵族卑躬屈膝、点头哈腰,但是,很显然,歌德的表现令他失望了。

性格的冲突造就了现实的矛盾,贝多芬狠狠地教训了歌德一顿。这对歌德来说永生难忘。歌德一生没有反对过贝多芬,但是也没有支持过他。贝多芬的音乐让歌德无法抗拒,但是贝多芬的性格令他难以接受。

此时的贝多芬意气风发,正当盛年,《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两首乐曲都创作于1812年,前者是狂欢的节奏曲,后者是诙谐的交响曲。贝多芬在这两首乐曲中尽情地释放了自己的快乐和狂乱,全曲充满了夸张的对比、惊人的机智以及巨人般力量的爆发。在德国北部甚至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第七交响曲》是一个酒徒的作品。贝多芬也说:“我是替人类酿造蜜酒的酒神,我要带给人类精神上至高的狂热。”自由、坦诚的力量在《第七交响曲》中随意地流淌着,整首乐曲就像一条洋溢着激情与欢乐的河流。相比之下,《第八交响曲》的力量似乎弱了些。它呈现出另外一种奇特的风格,似乎更能展现贝多芬的特点——儿童般的任性和勇士般的刚强,喜剧的滑稽与悲剧的壮烈,这些特质融合在一起,力量无穷。

1814年前后,贝多芬的声誉达到巅峰。他获得了王室的赞誉,王公贵族们都向他致敬。这一时期,独立战争 对他的影响显而易见:1813年,他创作了《威灵顿之胜利交响曲》;1814年初,他创作了《德意志的复兴》;1814年11月29日,他指挥演奏了爱国歌曲《光荣的时刻》;1815年,他创作了《大功告成》,以此来庆贺巴黎被成功攻陷。这些响应时代号召的作品使他名声大振。这个时期的贝多芬有着狮子般的面庞,愤怒与苦恼的皱纹在他的眼角蔓延,但他仍然表现出巨人般坚强的意志。

然而,此后,光荣逐渐消退,留给他的是另一个阴郁又悲惨的开始。

在维也纳这座轻佻浮夸的都城里,贝多芬高傲、独立的性格显得格格不入,他时刻都想逃离。1808年,贝多芬想脱离奥地利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热罗姆·波拿巴的宫廷里去。但是,维也纳的音乐魅力一次又一次地拖延着贝多芬的脚步,他迟迟未能执行计划。而且,维也纳还有一批高贵的音乐鉴赏家,他们不愿意使国家蒙受丧失天才的耻辱。1809年,维也纳的三个贵族——鲁道夫太子(他是贝多芬的学生)、洛布科维兹亲王和金斯基亲王,许诺以一年4000弗洛令 的年薪换取贝多芬留在维也纳。不幸的是,诺言并未兑现,这笔年薪不久后便停发了。

维也纳会议 后,维也纳将重点放在了政治方面,音乐的风向也发生了转变,贝多芬立刻被视为迂腐不堪的代表。而此时,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也都或是流散,或是死亡。1812年金斯基亲王去世,1814年李希诺夫斯基逝世。1815年,受到贝多芬题赠四重奏的拉苏莫夫斯基为自己举办了最后一场音乐会。这一年,贝多芬和儿时好友斯特凡·冯·布罗伊宁失和,他的弟弟卡尔的死更是让他备受打击。1816年,洛布科维兹亲王逝世。从此,贝多芬变得更加孤独,他的身边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他独自一人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雪上加霜的是,贝多芬的耳聋病症逐渐加重,人们因此嘲笑他、鄙视他,因为这些恶毒的羞辱,他差点儿垮掉。1822年,贝多芬在全力以赴地准备《菲岱里奥》的演奏会,然而,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在申德勒的记述中,事情是这样的:

贝多芬怀着满腔的热情要求指挥最后一次排练……舞台上的歌声已经响起,但是他没有察觉,因为此时他已经完全听不见了,而他仍然在小心翼翼地瞒着大家。乐队跟着贝多芬的指挥演奏,可是舞台上的歌手已经唱在了前面。结果可想而知,混乱取代了和谐的音乐。平时的乐队指挥乌姆劳夫提议休息一会儿,却没有说明理由;他和歌手交谈了几句话之后,音乐再次响起,但场面立刻又陷入混乱。贝多芬指挥错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告诉他。

贝多芬变得不安起来,他开始东张西望,渴望获得他人的帮助,可是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他喊着我的名字,并把谈话手册递给我。我写道:“请马上停止,等回去后我告诉您缘由。”贝多芬看见后,马上跳下舞台,对着我喊道:“快走!”他一路狂奔回家,进门后便倒在椅子上,双手捂着脸,一直到晚饭时分。吃晚饭时,他一言不发,脸上时时浮现出痛苦的神情。

吃过晚饭后,我本打算告辞回家,但贝多芬留住我,要我陪他多待一会儿。等我要走的时候,他又要求我带他去看耳科医生……我与贝多芬交往了这么久,从来没有见过他像今天这样饱受煎熬。他的心灵受到了重创,直到死他都不曾忘记那一天发生的事情。

两年以后,也就是1824年5月7日,当他指挥《第九交响曲》时,全场掌声雷动,但他根本没有听见。直到一名女歌手牵着他的手,让他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大家正在向自己鼓掌致敬。

贝多芬完全聋了,他离群索居,转而将热情投向大自然。在维也纳时,他每天都会沿着城墙散步;在乡下时,无论在黎明还是黑夜,他都独自一人,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贝多芬这样写道:

世界上没有人能像我这样热爱田野……我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胜过爱任何人……全能的上帝,我在深林中寻找到快乐,这是何等的神奇!我听到了您对我的回应……

在大自然中,贝多芬精神上的伤痛得到了一丝安慰,但金钱上的烦恼接踵而至。1818年,贝多芬写道:“我几乎到了行乞的地步,却要装作日常生活并不窘迫的样子。”此外,他还写道:“为了换取面包,我拼命工作,作品第一百零六号奏鸣曲就是在非常窘迫的情况下完成的。”贝多芬在出版商那里欠下了巨额债务,自己的作品又卖不了钱。《D大调庄严弥撒曲》(1819年—1823年)预售时,只有七个预购者,而且其中没有一个是音乐家。贝多芬的奏鸣曲只给他带来了很少的收入。加利亲王曾命令他创作四重奏,贝多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却分文未得。

除此之外,1815年,贝多芬的弟弟卡尔死于肺病,留下一个儿子查理。贝多芬为了争取侄子的监护权绞尽脑汁。生活的贫困、无穷无尽的诉讼时时刻刻折磨着这位伟大的天才音乐家。

这其中最令他操心的是他心爱的侄子。贝多芬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为了和市侩的弟媳争夺查理的监护权,贝多芬耗尽了心血。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哦,上帝!您是我唯一的依靠,您可以明白我内心的所有想法,您看到了我为争夺查理所受的一切苦痛。请您听听我内心的祈祷,可怜可怜我悲惨的境遇,让我与查理相依为命吧……啊,命运,你是如此的残酷!不,我的苦难总会有终结的一天!

但是,贝多芬的爱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查理显然并不领情。我们看看贝多芬写给查理的信就知道了:

我还要再忍受一次忘恩负义吗?算了,如果我们之间的关系要破裂,就顺其自然地让它破裂吧!所有公正的人知道这件事后,都会怨恨你……如果与我的关系让你不堪重负,那么我只能将你交给全能的上帝。我已经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我敢站在最高的审判面前毫无愧色……你真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啊,为什么不学着做一个真诚、朴实的人呢?你对待我是如此的虚伪自私,这太让我痛心了……上帝可以为我作证,我只想远离你,远离这丑恶的家族……我怎么敢继续信任你?

然而,可怜天下父母心,贝多芬接着写道:

我亲爱的儿子,什么都不要说,到我的怀里来吧,我将不再苛责你。让我们来一起商量如何规划你的未来。我以自己的名誉担保,我决不责备你。回来吧,收到我的信后就赶紧回来吧!

贝多芬又哀求道:

希望你不要说谎,永远做我最最亲爱的儿子。如果我的真心换来的仅仅是你的虚伪,那将是何等丑陋罪恶的事啊!纵使你不是我亲生的,但我竭尽所能地抚育你长大。我祈求你能走上正直与善良的道路,这是一位忠诚的老父亲最后的期盼。

贝多芬本想让查理继续学习深造,却拗不过这个任性的孩子,最终,他不得不同意查理去经商。然而,查理竟然迷上赌博,欠下了不少赌债。

贝多芬对侄子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可是查理并不领情,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伯父要我努力上进,所以我变得比以前更加卑鄙下流。”这种可怕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卑劣者的灵魂。1826年,查理朝自己的头部开了一枪,虽然他没有死,但这险些要了贝多芬的命——贝多芬永远也无法摆脱这件事所带来的痛苦。贝多芬临终的时候,查理并没有在场,这个被贝多芬称为“儿子”的人,最终没有为他合上眼睛。

与查理的不和让贝多芬跌入了痛苦的深渊,然而,在这痛苦中,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了讴歌欢乐。1793年,在波恩的时候,贝多芬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可以说,这其实是他毕生的计划:他想将欢乐的颂歌作为某部伟大作品的结尾。不过,颂歌采用哪种形式、放在哪部作品中,他却一直犹豫不决。贝多芬原本想把它放在《第九交响曲》中,但之后又想把它放在第十或第十一交响曲中。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贝多芬:不幸如影随形、年复一年地折磨着他,他想用讴歌欢乐的方式来抗击这悲苦的命运。所以,他总是努力将欢乐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欢乐颂》(1819年—1824年)是贝多芬歌颂欢乐的杰作。欢乐的主题首次出现时,乐队的演奏戛然而止,意想不到的静默使乐曲一开始便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息。欢乐自天而降,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一切伤痛。当它滑落到大病初愈者的心坎上时,它的抚慰是那样的温柔。等主题过渡到人生上时,严肃的低音出现了,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紧接着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如痴如狂的激情,仿佛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 。最后,战争的欢乐被神圣的宴会取代,人们向天空张开双臂,大声呼喊迎接欢乐。

天才的杰作敲打着人们的心灵,维也纳轻浮的艺术风气也为之震撼。此时贝多芬想移居伦敦,几个贵族朋友劝说他不要离去。他们真挚的言辞感动了贝多芬,他决定留下来。1824年5月7日,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D大调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观众们五次鼓掌,许多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贝多芬在终场后甚至激动得晕了过去。贝多芬奏出了伟大的自由之声,这在当时的德意志思想界也许是唯一的自由之声。他总是说:“艺术的责任在于唤醒人类,为他们造福,给他们勇气。”他用自己对艺术的坚持战胜了痛苦,战胜了自己的命运,也战胜了人类的平庸。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贝多芬的作品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在逝世前的四个月,也就是1826年11月,他为作品第一百三十号的四重奏重写的终曲就是非常欢乐的乐章。

然而,死神还是慢慢地向他靠近了。1826年11月末,贝多芬患上胸膜炎。之前,贝多芬为了侄子查理的前程四处奔走,回到维也纳后就病倒了。此时他的朋友们都身在远方,他让查理去请医生,据说查理竟然忘记了这回事,两天后才想起来。贝多芬的病被拖了两天,医生来得太迟了,而且医生的水平也不尽如人意。贝多芬一直与病魔抗争。1827年2月17日,此时的他已经经历了三次手术,十分虚弱地躺在床上,正在等待第四次手术。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暴风骤雨的日子,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个陌生人替他合上了双眼。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称赞他艺术的天赋,但是我要说,他不只是个伟大的音乐家,还是艺术中最勇敢的力量!他是那些经历苦难而坚持奋斗的人们的最好的朋友!当我们悲伤绝望时,他都会来到我们身旁,默默无言,用音乐演奏一首隐忍的悲歌,安慰哭泣的人们。他赠予我们的是勇气,是奋斗的欢乐!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清净如水的早晨,伴随着阵阵微风,渐渐低沉的气压带来隐隐的威胁。突然,狂风大作,那是《英雄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然而,白日的清朗并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主题,悲伤中永远保留着一丝希望。午后,心灵的天平失衡了,阳光变得异样起来,原先清晰的思想也如水汽一般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引出古怪又凄凉的骚动,于是,阴云笼罩了心房。欢乐在思想的漩涡中沉沉浮浮,逐渐消失,直至曲终时才像风暴一样重新出现。快乐本身也裹挟着苦涩与狂野,黄昏降临时,它甚至伴随着浓浓的乌云和怒吼的闪电。黑夜来临,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风雨交加之际,黑暗中裂开一个大口子,意志赶走了黑夜,白日的清朗重归大地。

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一生经历了贫穷、残疾、孤独、痛苦、绝望……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用欢乐来造福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正如他在1815年10月10日写给埃尔德迪夫人的信中所说的那样:

用痛苦换来欢乐。 JxitWEo2JtTLgro/ExiXhvKQsJTko7UmPAlBgQTNnRDwgALz3Pr7ce2AyZOpvH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