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是艺术史,所以你可能会认为艺术本身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恰恰相反。从某个角度来看,艺术是被社会认可为艺术的任何事物,常常是手工精心制作的、美的、与宗教相关的或者有历史意义甚至理论意义的物品。艺术品分绘画、素描、雕塑和建筑几个种类,同时也可以包含家具、纺织品、舞蹈、表演、影像和装置作品等。
艺术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因时间的推移、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个人的想法而改变。例如,一件绘有图案的古希腊花瓶对古希腊社会来讲,并不是珍贵的艺术品。但是如今,世界各地的顶级博物馆都会拥有几件重要的古希腊陶器藏品,价值往往达上百万美元。当两个好朋友一起逛当代艺术画廊时,可能会对其中展示的“艺术”看法完全不同。1917年,当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向独立艺术家协会(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的展览提交了一个陶瓷小便池时,把整个艺术界都给震惊了。尽管协会拒绝这件名为《喷泉》( Fountain )的作品参展,但是它却被一些人认为是前卫艺术运动的杰作,代表着20世纪的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巨大转变。
杜尚的《喷泉》
艺术家是创作艺术品的人,这么解释可能像是在开玩笑。但是,正如“艺术”的定义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我们对艺术家的定义和期待也会发生变化。传统的艺术家是工匠或手艺人,例如,欧洲中世纪的雕塑家被认为是手工劳动者。直到文艺复兴之后,对艺术家的文化认知才逐渐改变。伟大的艺术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迭戈·委拉斯凯兹(Die go Ve lá z que z)等,都证明了艺术家绝不仅仅是手工劳动者。他们希望自己的天赋和特殊才能被承认。艺术家都是天赋奇才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现在。
艺术史是对视觉艺术的学术研究。包括教授、作家、博物馆和画廊的专业人士在内的艺术史学者,都会关注艺术品的历史意义、作品的具体含义以及某种特定文化或某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
传统的艺术史常以“概览”的形式呈现,以西方为重点,用叙事的形式阐释艺术史,包括起源、中间部分和结尾。经典艺术史书籍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E.H.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和詹森的《艺术的历史》(Janson, History of Art ),就延续了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尽管这种艺术史叙事方式仍然具有价值,但是学者们对它的疑虑却越来越多。一些大学和学院不再教授艺术史,转而提供“视觉研究”或“视觉文化”的课程项目,目的是避免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叙事方式的局限性,更深入地理解视觉艺术。
艺术史学家关注一件艺术品的含义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而艺术批评家的任务是评估一件作品,决定它是不是一件“优秀”或者“成功”的作品。通常,批评家会前往画廊、博物馆或者去欣赏私人收藏的艺术品,随后写下他们对这些作品的个人观点。然而,正如艺术本身的定义一样,艺术批评的定义有时也模糊不清。著名批评家及学者詹姆斯·艾尔金斯(James Elkins)对两者的不同之处提出了疑问,他认为,艺术史学家和他们的批评家同事一样,也经常表达个人观点。
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并对电影好不好看的问题发生过争执,那么你就已经很熟悉艺术批评的基础了。你的朋友可能会认为《黑客帝国》是一部具有突破性的电影,主题深刻、演员演技扎实,但是你可能会完全不同意。当你发现电影演职员表播放完之后,你们的争论还持续了几个小时,那么很明显,无论怎么评论电影中尴尬的爱情故事或者庸俗的镜头,你都无法说服朋友接受你的观点了。最后,你们接受了双方观点不同这一事实。评价一件艺术品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写作时,批评家会考虑艺术家的技能、作品的技术、形态和意义,但是最终,一切都是有争议的。杜尚名为《喷泉》的小便池本身并不是好作品或坏作品。一些批评家相信它意义深远,但是其他人认为它只是个噱头。对它的好坏之争不仅是欣赏艺术的一个乐趣所在,更是艺术史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本质上关乎价值和品味,而这两者都不是固定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风格有时受欢迎,有时被抛弃,影响着作品的价格和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画作并非一直受尊崇。从他在16世纪初过世一直到19世纪中叶,波提切利的艺术基本上都被藏家忽视和遗忘了。但19世纪的精英艺术买家重新发现了他的作品后,其价值立即大幅上涨。如今,波提切利的画作已经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遗留下来的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再举一个例子,荷兰艺术家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在他37岁过世后才大获成功。现在,梵高的作品非常受欢迎,他的一幅画作往往价值上百万美元。
但是,为什么要花上百万美元买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呢?一块石板或者一张涂了颜料的帆布为什么值这么多钱?首先,艺术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商品,所以会受一些经济因素如供给和需求的影响。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品的价格常常在艺术家过世后上涨。其次,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奢侈品,因而成为了地位的象征。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一条保存在福尔马林里的鲨鱼[官方作品名称是《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价值120万美元,它的拥有者借此公开显示了他的巨额财富。可能正是因为艺术没有实际用途,它的价格才会飙升。
人类会被美丽的事物吸引,这是毋庸置疑的。在金色的日落、年轻的脸庞或者任何令人愉悦的形状和色彩组合之中,我们都能看到美。然而,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曾说过:“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中。”尽管这一观点随后引出了“情人眼里出西施”之类的陈词滥调,但是也说明美并不一定要有用途。我们人类的兴趣在于美本身。
艺术史学家和哲学家十分关注美学,也就是对艺术和美的研究,美学会探讨“这件艺术作品为什么美”以及之前提到的“什么是艺术品”等问题。艺术领域的学者会研究美如何与逻辑、道德和宇宙秩序相关。“什么是美”这一问题是艺术哲学的核心。
资助人是购买艺术家的作品或者以其他方式在经济上支持艺术家的个人、团体,甚至是公司或者博物馆。理解资助(或庇护)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资助人需求和欲望的了解,能够揭示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或创作目的。美第奇家族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艺术资助人之一,文艺复兴时期,该家族资产雄厚、有权有势,控制着整座佛罗伦萨城。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 Medici)从16世纪艺术家彭托尔莫(Pontormo)、布伦齐诺(Bronzino)处定制了作品,而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早期也蒙受美第奇家族的关照,甚至还以年轻学徒的身份住在美第奇家里,并到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的艺术学校学习。
资助人对艺术界一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美国作家兼艺术收藏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和她的兄弟利奥·斯泰因(Leo Stein)以购买作品的方式资助了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当时他们的现代风格尚未被主流认可。近期的例子,则是英国广告公司高管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他为一些“年轻英国艺术家”(YBAs)提供了资助,这些艺术家中包括达明安·赫斯特和翠西·艾敏(Tracey Emin)。萨奇为他的萨奇画廊收藏作品,而他购买并在该画廊展出的艺术品,又直接影响了当代艺术品味及艺术品的货币价值。2010年,萨奇将他的画廊捐给了英国公众。
尽管博物馆和画廊都是展示艺术品的地方,其区别主要在于,画廊展出艺术品通常出于销售目的,而博物馆则不然。博物馆和画廊扮演着与公众分享艺术和文化观念的重要角色。有一点可能会令人困惑,那就是“画廊”(gallery)这个词也指博物馆里的一个或几个相连的房间。如果你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类的地方走一走,就会发现展厅都被称作“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