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一张“密集金刚”密宗唐卡,看着这张由十一个主尊组成,线条细如发丝,画面精密的唐卡,可以感受到几百年前画这张唐卡的喇嘛独坐画前,专心一意画画的情境。
五祖弘仁说:“制心于一处,无事不办!”
从这张唐卡,我发现:“能制心于一处,必能制身于一处。”心静如水,人境俱空,一坐半年。
自己也常体会制心于一处,无事不办的好处。我很爱孤独,享受孤寂,喜欢一个人独立地完成事务。
年轻时,我曾经坐在椅子上五十八个钟头,独立完成一个四分钟动画电视节目片头。
曾经四十二天没打开门,关在屋子里完成一件很花时间的工作。
在东京四年,完成漫画中国诸子百家系列。
闭关十年又四十天,研究物理数学。
我四十三年来不吃早餐,近几年来我每天只吃一餐。小时候,听老师说:“早睡早起身体好。”而我又是个听话的乖宝宝,因此从小我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只要天一黑就睡觉,通常清晨一点就起来,无论起得有多早,我都把它视同为第二天。
站在窗口边喝咖啡,对着星空看着假装看得到的星星冥想思考。然后开始画画工作,当我们的焦点完全处于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上,又能很快迅速完成,这时万籁俱寂,唯一会听到的只是笔在纸上的唰唰声和自己的心跳声,像是全宇宙唯有自己一人存在。大脑会源源不断地分泌胺多酚,全身舒畅得有如一股甜蜜的河流缓缓地通过身躯,每逢这种情境,常会不由自主地赞叹:“生命真是美好。”
这种不累、不饿、不困、不病、不死的美好感受,除非自己亲身经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跟别人形容的。
早在出版漫画《六祖坛经》、《禅说》、《心经》、《金刚经》之前,我便已经研究佛学禅宗很多年,也如实践行多年修行生活。并通过佛学漫画,期待让读者们对佛学能更清楚明白。
然而佛经充满佛学术语,真理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所以过去的禅师们常以隐喻的故事讲解真理。
什么是禅?什么是空?什么是开悟?《金刚经》到底在说什么?对于佛学的初学者而言,很难真正了解其中的奥义。
《金刚经》是中国最著名的佛学经典,禅宗从达摩祖师开始,都是以《楞伽经》为最重要的经典。由三祖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为禅宗典据。到了五祖六祖以后,《金刚经》便成为禅宗至高无上的经典。
由于《金刚经》的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相合,六祖慧能更以《金刚经》取代《楞伽经》,摆脱《楞伽经》文句名相烦琐的束缚,以单刀直入的方式求得开悟。
《金刚经》为何至高无上?
到底有什么魔力?
《金刚经》文中一再反复地说:“假如善男信女们将《金刚经》中的四句话为别人解说,他所获得的福德远胜于以恒河沙粒数的三千大千世界财宝来布施的福德。”
乍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然而六祖慧能年轻时送柴到商家,听到一位居士朗诵《金刚经》其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了。也因而出家进入佛门,正好印证了这段经文的说法。
全文5175个字的《金刚经》真的不可说,无法用语言表达真旨吗?如果《金刚经》可以说,那么到底在说什么?以下我试图以浅白的文字,说明《金刚经》的真谛。
以下佛学名词,在此以直截了当的方式直白翻译,不使用佛学术语。
须菩提: 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
此岸: 众生的心态
彼岸: 开悟者的境界
众生: 世间此岸众生
菩萨: 修行者
佛: 调御自心,成为身心主人的开悟者
如来: 修行得道的开悟者
般若波罗蜜多: 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
五蕴: 外在情境与内在身心
诸法: 一切眼前情境
空相: 情境是一时聚合的无实现象
有相: 以自我立场看待眼前情境
受想行识: 内心自我主观运作
眼耳鼻舌身意: 自我六种感官
色声香味触法: 外在六种情境
无明: 一切不如实知,苦形成的缘起
生灭: 苦的生灭或心生心灭
老死: 苦的消逝
世间: 人的一生
涅槃: 开悟,心不起生灭
我人四相: 我、人、主客、过去、未来的分别心
无诤三昧: 无我人、圣凡的分别心
无住: 心无主观意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面对任何情境时,应无我的融入情境,不以分别心去评断好坏顺逆
三千大千世界: 一千个我们的世界称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一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十亿世界
第一波罗蜜: 无我布施不求回报
忍辱波罗蜜: 面对情境,心安住不动
一合相: 因缘和合随时变化的一时现象
自性: 内在不变的本质
1 《金刚经》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把我看成法力无边的神祇,希望从我身上获得福报,这个人是走错了路,不能开悟。
如来,是修行得道的开悟者。
信佛行善,不是为了死后能到西方净土,而是通过修行省思,在世之时能活出自己的天堂。
如何才是走对路,才能开悟?
2 《金刚经》说: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一切眼前情境没有好坏分别,抱持这种观点就是“非相”。
“非相”就是“无相”,面对情境时没有一个我存在。
人喜欢以自我立场去分析情境好坏,然而世界只是随顺变化,不会依我们的期待展现。
老天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要看下雨之前天气如何。
如是长期久旱,则是天降甘霖。
如是长期下雨,则是水患不止。
所有眼前情境都只是因缘条件一时聚合而成,如果我们觉得际遇是好的,那只是你自己一时的想法。如果我们觉得际遇很坏,那也是你一时的想法。
日丽风和,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要看是什么行业。
旅游业者很喜欢;农夫则抱怨田里缺水。
开悟者们知道: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能改变自己。
天气变坏了,我们的心并没有变坏。
3 《金刚经》说: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面对眼前情境时,不站在自己主观立场去分析好坏顺逆,就是开悟者。
什么是一切诸相非相?
“法相”就是当下眼前情境,站在自我立场去分析情境好坏顺逆,就是“有相”。没有自我观点,只是无我地融入于当下,就是“无相”、“非相”。
无相曰空,空则无相也。
弟子问:“什么是相?”
达摩说:“眼前所见的情境,即是相。”
弟子问:“什么是无相?”
达摩说:“有相也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有智慧能知。当我们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时,现前情境便是无相。”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主观想法,在任何当下只是无我地随顺变化,而没有自己,就是无相,就是空境。
弟子问:“什么是佛?”
达摩说:“佛即是觉悟,人人都有一颗觉悟的心,人人都能开悟抵达智慧彼岸,故名为佛。”
4 《金刚经》说: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面对任何当下,心无爱憎分别,一念不起,这才是正确的清净心。
非心即心不生念,人喜欢依自己的好恶评估情境的好坏,心生爱憎分别。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然而海只是海,云只是云,
纯然地看待一切才是清净心。
古圣先贤说: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然而佛陀却持相反观点,佛陀认为背负过去的渴望,为完成未来期待而为,会增长贪欲渴望,是痛苦烦恼之源。
5 《金刚经》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心不能抱持着过去的主观,评估现前情境,企盼未来。
佛陀说:“过去、现在、未来皆是无常,圣弟子们!如能作如是观察,就能无我地融入当下现前。”
无明众生总误以为有一个恒久不变的我,从生到死随着时间流动。他总是抱持过去的想望,刻苦自己努力完成现在,企求达成未来成果。
然而外在空间随时变化,自己本身也随时变化,从前不等于现在、未来,二十年前的我也不等于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综观我们的一生,没有哪片时间切片是相同的。
佛陀说:“生命的实相,只在现前!”
我们无法将一只脚留在过去,
我们无法将一只脚踩入未来。
我们只能掌握此时当下现前。
开悟的禅者永远真实地活在当下现前。
6 《金刚经》说: “一切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一切情境只是一时条件聚合,没有我、人、主客、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
无论一生有多长,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兑现未来。我们只能融入此时、此地、此刻、当下、瞬间!
生命不存在过去,不存在未来,生命只存在现在当下!当下才是生命实相。
佛陀说:“面对情境时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正确用心之法。生命是由一片片当下的时间切片所构成的,没有哪一片不是自己。所以不能用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评估此时、此地、此刻的好坏顺逆。”
7 《金刚经》说: “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心生爱憎分别,便有自我立场、对方立场、所有众生立场、时间相续的立场分析际遇的好坏顺逆。
无论我们有过多少辉煌的日子,
我们无法重回过去。
无论我们将来还有多少时日,
我们也无法兑现未来。
人唯一能掌握的就是当下现前!
开悟者觉悟出当下才是生命实相,由于时空在变化,自己也在变化,没有任何当下不是独一无二的,所有的刹那当下相加,才是人的整个一生。
开悟者发现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流转于过去、现在、未来之间。
生命的实相是:当下刹那才是真实不虚的!
8 《金刚经》说: “菩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者不应对眼前情境心生爱憎分别,应以没有自我主观想法,融入当下。
佛陀说:“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清净,不因自己的渴望贪欲而有所期待,不要由外在情境合不合乎自己的想望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开悟者于一切法中,绝不起一烦恼,绝不恼一众生。不抱怨现前情境,不说好、不说不好,不说顺、不说逆。因为他知道:所有眼前情境即是自己。
9 《金刚经》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有眼前情境,只是条件一时聚合无常的空性。把随时变化的情境视为非真,就是寂静彼岸的开悟者。
逝者如斯,时间像奔驰的河水,永不止息。
从前的我不同于现在、未来的我。我们心中的想法也随时变化,从前的认知,不同于现在与未来的观念。
佛陀说:“诸法皆空!一切事物,无来也无去,无生也无灭,无得也无失。”
开悟者没有自我主观立场,心中没有“我”、“我的际遇”的观念。不背负过去、不期盼将来,坦然地面对当下。
10 《金刚经》说: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修行者以自我主观面对现前情境,犹如进入暗室,什么都看不到。如能无我地融入当下,便有如阳光普照,能看清一切真实。
开悟者不以自我立场去评估现前情境,他们悟通:“人的一生是由一系列变化的时间切片所构成的,没有哪一片重复,也没有哪一片不是自己。”
开悟就是看清当下才是生命的实相,因此能身心安顿地融入每个刹那当下瞬间。
11 《金刚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有现前情境变化不拘,有如梦幻泡影一样虚幻,朝露闪电一样短暂,我们应以这种心态看待当下。
诸法:任何当下情境,
空相:只是瞬时变化。
一切情境本无实体,故名为空。
佛陀说:“我们一旦看到了空,就可以在涅槃中寻得满足;我们只有在看到自我不存在时,心才能够进入涅槃。”
一切诸法,皆源起于因缘!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一切不同情境际遇,是条件的因缘聚合而生,只是短暂变化的一时现象,并无真实自性存在。因此属于:非有、非无、无生、无灭。
佛陀说:“当我们面对眼前情境时,不要想它怎么来;当情境消逝之后,别想它怎么去。只有无我地融入当下变化的行为,而没有行为的那个我存在,这就是空的最高境界。”
迷乱世界,是心所反映出来的影子,
觉悟的世界同样也是由心所显现。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如果能心净有如虚空,
八万四千烦恼便脱离身心。
道家思想也跟佛陀的说法一样:
庄子说:“开悟者们把自己的心当成一面镜子一样,面对变化的情境时,不期待,也不追悔。不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断际遇的好坏顺逆,事情来了完全反映,事情过了又回复成空,因此他的心能顺应当下,永远不会损伤。”
如果我们的心像镜子一样,只是纯然地反映当下,没有自己的主观想法。镜子照花时不觉得美,不觉得香。镜子照大便时不觉得丑,不觉得臭。以无我无分别拣择,无憎爱之心看待眼前情境,就是无相,就是空境。
《庄子》有一则有关于“空”故事:
一个人乘船渡河,有艘空船由上游冲过来,
即使脾气最坏的人也不会生气;等空船快撞到时,他会用手轻轻将空船推开。
如果空船坐了一个人,乘船渡河者会立刻大喊:“快闪开!船会相撞啊!”
喊一次、喊两次、喊三次都没回应,
就算脾气再好的人也会动怒!
为何之前不生气,现在却动怒了呢?
是因为之前是艘空船,现在船上有人。
如果一个人能无我无心,便能遨游于世,有谁能伤害他呢?
禅宗三祖僧璨是位开悟高僧,
他在“信心铭”中清楚写出开悟境界: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悟通人生最高真理并不难,面对当下时,内心别存好坏顺逆。
莫对眼前情境有爱憎的分别。如能达此境界,便能洞然明白。
知道与做到看似差之毫厘,境界相差却有如天地之遥。
要品尝当下现前生命的美好,不要有际遇好坏顺逆的想法。
如果心存好坏顺逆,就是心生病了。
不明白这玄妙至理,止心念静修行只是徒劳无功。
如能悟通真理,身心便与宇宙合一,无所缺欠,也无有多余。
未悟之前
砍柴挑水,
百般无奈。
开悟之后
砍柴挑水,
清心自在。
一切真理就在现前
云在青天,
水在瓶中。
虽然我们有两只手,
但只能做一件事。
虽然我们有两条腿,
但只能走一条路。
虽然我们有两只眼睛,
但只能看一个焦点。
我们有一颗心,
但不能有主观的自我立场。
正确使用心的方法是:
面对不同情境时,融入当下而没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