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心经》解密

1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当初有一位擅于思考自我存在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做最深层思考……他发现:我们自以为有个不变的我存在,透过自己的感官去察觉外在一切,这样的观念是错的!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情境只是因缘聚合的不实现象,若能无我地融入现前情境,痛苦烦恼便不再产生了。

有相

凡人常以自我为出发点,分辨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即是“有相”。

无相曰空

开悟者没有自我,他面对情境时无我地融入当下即是“无相”,无相就是“空”。

佛陀说:“如果我们的心被邪恶所引诱、被欲望所俘虏时,我们应当要予以抑止。我们行为不要随心所动,应该要做心的主人主导自己。”

度一切苦厄

一切情境本无好坏,

际遇顺逆全因自己。

一切痛苦烦恼皆从自己本心上起,

若能不以众相分别,苦无从生起。

当我们不再执取有个内在的自我与外在变化的情境互动,而是内外融而为一,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痛苦、烦恼便不再产生了。

2 《心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啊!一时聚合的情境是无实现象,无实现象是短暂情境,一时情境即是现象,现象即是一时情境。我们的主观想法也瞬时万变。

色不异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具体有形现象来自于空无的变化;变化与现象不异,是互为因果的相同东西。

一切眼前现象(色),都是随缘生灭的因缘产物,只是一时变化的刹那短暂现象(空),因此开悟者不执着眼前情境。

现前变化的情境,就是色。

把色看成随时变化的无实现象,就是空!

相由心生

弟子问:“什么是相?”

达摩说:“眼前所见的情境,即是相。”

弟子问:“什么是无相?”

达摩说:“有相也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有智慧能知。当我们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时,现前情境便是无相。”

眼前所见一切情境,都是因缘条件相加而成的一时变化,并非永恒不灭的真实。

开悟得道的禅师们,把所有现前变化的情境称之为:空。

3 《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啊!情境只是一时变化,没有好、坏、顺、逆、净、垢、增、减。

诸法空相

宇宙中任何事物必然变化,

不变化的必然不存在。

一切眼前情境,称之为诸法。

只是瞬时变化的无实现象,称之为空相。

如果我们能持有这样观念,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没有所谓变化与现象缘生缘灭,也没有际遇好坏净垢增减的差别。

心垢则众生垢,

心净则众生净。

欲得佛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众生面对情境时,见色见空,起心动念,心生爱憎、有无、是非。

开悟者内心清静,不见有空,不见有色。

4 《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因此,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当下,不要想它怎么来、怎么去,不要以自我立场去分析眼前情境,也没有所要分析的对象,没有主观想法。

受想行识

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是外在变化的情境,

受想行识是面对情境时生出爱憎分别。

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与六尘

弟子问:“什么是六识?”

达摩说:“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种感官,侦测外在六尘。”

弟子问:“什么是六尘?”

达摩说:“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在情境。”

由此六识,出入诸根;

贪着万境,能成恶业。

5 《心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眼前情境没有顺逆,内心也没有爱憎分别。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苦无从产生,也没有苦需要消除。身心与当下合一,无所欠缺,也无所得。

无无明、无老死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苦思,觉悟出苦形成的次第过程: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痛苦产生的十二因缘次第过程。

无明:一切不如实知,是苦因的缘起。

老死:苦的消逝,因为诸行无常,任何事物瞬时变化,苦也会消失。

开悟者一心不生,因此没有苦的缘起,没有苦的消逝。

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面对眼前情境时,心无爱憎分别,放下一切便能摆脱苦厄。”

6 《心经》:“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虽然无所得,但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悟通生命实相。他的心没有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豁然顿悟。

远离颠倒梦想

迷惘世界由心所生,我们所看到的情境如何?来自于我们的心如何感受!

无明众生因为不如实知,而处于迷惑的妄想状态。修行者远离颠倒梦想,而达到清净自在一念不生的最高觉悟。

7 《心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的开悟者们,都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达到最高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觉悟。

然而所谓最高觉悟,就是净化自己的心。

这颗能思、能想,照映诸罗万象的心即是佛性。心落入生死苦海称之为众生,修行得道即是成佛。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8 《心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因此我们知道,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是真实不虚的。

能除一切苦

佛陀还没开悟之前,也是个内心充满痛苦烦恼的此岸众生,他在菩提树下悟通了痛苦烦恼产生的次第过程,以及消除痛苦的无我法门。

佛陀说:“比丘们啊!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教导苦如何产生和如何消除,凡是跟苦生苦灭无关的,就不是我所说的。”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

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佛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开悟得道成佛。”

调御自己的心,悟通生命实相,是众生修行开悟得道成佛的次第过程。佛与众生无所差别,关键只在于我们的那颗心。

当我们不再执取自我主观与外在变化的情境,而是内外融而为一,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痛苦、烦恼便不再产生了。

9 《心经》:“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抵达智慧彼岸的美妙境界,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只能以咒语赞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所有过去现在未来开悟者们,都是通过这个方法抵达寂静的智慧彼岸。

其实并无真实的此岸与彼岸,此岸即是众生的心态,彼岸则是开悟者的心境。

寂静就是一念不生,面对眼前情境,心不起生灭,苦也无从生起。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密咒是不可解说的,如要强行翻译:

揭谛=去,波罗=到彼岸,僧=众人,菩提=觉悟,萨婆诃=迅速成就。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去啊,去啊!去彼岸啊!

大家都去彼岸,迅速完成开悟多美妙啊!” QNJ66YWSPmJTPV+iP3lA8xfRHYP1pdbdfQ91TvOXTBh+xPtmub0nnlXW8Tp6D2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