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本书,恐怕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相见恨晚。本书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是美国奥克兰大学的工程学教授,她所开设的“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课程是在线网络教育平台Coursera上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市面上考试辅导、成功者谈经验之类的书数不胜数,却鲜有纯粹探究与教授学习技巧和方法的书。本书的几位译者来自各个专业,但都从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书中提到的“组块记忆”“提取训练”,以及拖延症的应对方法,可以应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这本书更是一扇进入全新世界的大门,可以帮你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并让你爱上学习本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曾经提到过“连点成线”(connect the dots),大意就是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曾经所学的知识会以某种方式运用到现在或是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作者本人经历相当丰富,语言学专业出身,后参军入伍,退役后从零开始学习数学和物理。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活泼朴实的故事和例证来精心铺垫,让每一个对知识充满兴趣却不知如何最好地学习知识的人敢于放手行动,得以遵循前人经验去尝试一些反直觉的方法,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极其珍贵的体验。
对于我们来说,翻译本书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挑战。译者要担负“第二作者”的责任,既要站在作者视角,又要考虑读者感受,文化差异需要由译者内部消化,在此过程中少不了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刍”式的揣摩。大家群策群力,对许多“消化不良”的词句或典故进行了充满创意的“本地化”。此外,字幕口语与书面文字大不相同,这也对我们灵活转换语言风格提出了更高要求。抱着对“信达雅”的不懈追求,我们尽最大努力把作者和读者的手牵在一起。比如我们将“zombie”一词译为大脑中的“小恶魔”,读过原著的朋友若稍加揣摩,就可以看出我们是有意而为之的。又比如,在第10章,作者谈到用歌曲辅助记忆的方法时用“Little Bunny Foo Foo”这支儿歌举例,为对应中文儿歌,我们创造性地译为“小兔子乖乖”。如上,每一处遣词造句都闪耀着译者灵感的火花,很多时候就像本书作者所说,是“灵光一闪”发生了。
最后讲讲我们自己。此前,教育无边界字幕组的主要工作集中于在线课程的翻译,此次有幸承担本书的翻译工作,对我们字幕组的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本书的翻译项目为时三个月,几位译者需要兼顾学业和工作,期间难免遇到困难,大家相互打气,共同克服困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沟通和讨论中,我们像战友更像家人,翻译进程从未停下脚步。这本书就像我们共同的孩子,我们承认它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如果亲爱的读者朋友有宝贵意见和建议,望不吝指出,可以在微博上@教育无边界字幕组。
本书中文版的诞生是很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字幕组的负责人们“踏破铁鞋”找到各位译者参与本书的翻译,他们是北京大学博士王思策(总润色/总校对/译者)、武汉工程大学的姜亦伦(项目经理/总校对/译者)、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金斯维尔分校(TAMUK)数学教授左立华(译者/校对/术语舵手)和他的妻子任轶(校对/文字润色)、中山大学博士杨靖雯(译者/文字润色)、南京邮电大学的李天诚(译者)、新西兰梅西大学的谭诗琪(译者),还有我们组里认真负责的王平(风筝)和王静远(橡胶)。感谢教育无边界字幕组中各位鼎力支持本书翻译的伙伴,此书托付于我们,是对我们无比的信任和肯定!在本书项目管理过程中,感谢各位翻译界前辈慷慨传授有关翻译和项目管理的经验,感谢出版社各位编辑为这本书所做的辛苦付出!向每一位劳动者深深致敬!
这是一本方法书,也是一段美好的学习之旅,希望各位读者旅途愉快。
——教育无边界字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