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04 探秘惊人的恐龙奇观

恐龙干尸重现人间之谜

长相酷似鳄鱼的恐龙▲▲

美国蒙大拿州出土了一具7700万年前的恐龙干尸,令人惊讶的是,其肌肤纹理、胃中残留物、喉部器官、脚趾甲及其他一些内脏保存完好。科学家指出,可以由此对恐龙形态及生活方式有更多了解。

在古生物学年会上,菲利浦国家博物馆馆长来特·墨菲及两位同伴对该恐龙进行了技术性描述,这只名为莱昂纳多(Leonardo)的恐龙震惊了学术界。有科学家甚至将其重要性与罗塞塔之石相提并论。于1799年发现的罗塞塔之石帮助人类学家破译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而莱昂纳多有助于古生物学家了解灭绝已久的物种的生理结构。研究人员说,目前仅发现三具恐龙干尸。

这具恐龙干尸目前存放在蒙大拿菲利浦国家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只鸭嘴龙,出土处的地质分析表明,它来自77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死时三四岁。

恐龙的“尸骨”▲▲

恐龙癌症之谜

恐龙也会像人类那样患癌症吗?它们也像人类患病一样痛苦吗?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研究人员用X光机对恐龙骨骼进行扫描得到了最新发现:这种早已灭绝的动物体内存在恶性肿瘤,不过目前被证实患癌的只有鸭嘴龙。

美国俄亥俄州东北州立大学的科学家罗斯希德和他的工作组带着X光机,奔波于北美地区的博物馆之间。他们对700多副恐龙骨骼中的10000多块椎骨进行了扫描,这当中包括广为人知的剑龙、暴龙和三角恐龙的骨骼化石。恐龙患癌的问题一直很有争议,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察。工作组首先排除了一些疑为患癌的骨骼化石,因为经研究,那都是骨折造成的。不过,他们在鸭嘴龙的骨骼内发现了癌的存在。鸭嘴龙生活在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是一种食草恐龙。工作组在97个鸭嘴龙的骨骼里发现了29个肿瘤。体长3.5米的艾德蒙顿龙是鸭嘴龙的一种,也是体内癌症组织最多的一种,并且只有在这种恐龙化石里发现了恶性肿块。癌症已在几乎所有生物(从珊瑚虫到虎皮鹦鹉)体内发现,但在大多数物种内发生的几率却无从知晓。它们的肿块和人类癌症患者相似,这表明癌症已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本质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看来,恐龙得这种病也像我们人类为癌症受苦一样。

病因在于食物?

此次发现的最常见的肿瘤是血管瘤,这是一种良性、生于血管内的肿瘤,也存在于约10%的人体内。“如果我把这些恐龙骨骼拿给病理学家看,会得到相同的诊断结果。”罗斯希德说。

鸭嘴龙▲▲

“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导致鸭嘴龙患了癌症。这真是一个让人着魔(也可能是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不过他说,可能这种恐龙寿命很长,使肿瘤组织有时间成长。

不过,罗斯希德介绍了他的看法:鸭嘴龙吃的针叶树木中含有很多致癌的化学物质。它们的骨骼结构显示,鸭嘴龙属热血动物,这增加了患癌的可能性。罗斯希德认为,对野生和已灭绝动物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治疗和预防疾病,还为我们了解在漫长历史时期中疾病的演化提供了方便。

世界最大的恐龙脚印之谜

中国甘肃省地质工作者在甘肃永靖县内发掘出了一群保存十分完整清晰的恐龙足印化石。专家指出,在被发掘的化石当中,这一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恐龙足印。

恐龙▲▼

在永靖县境内的黄河河畔,地质工作者经过近半年的挖掘,发现了100多个清晰可见的恐龙足印化石。这些化石都出自一个山坡的砂岩层面上,可分辨的一共有10组。足印保存得十分完整,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每组脚印的走向。其中最大的一组足印长1.5米,宽1.2米,而且前足印大,后足印小,并成对出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赵喜进目前已对挖掘出的足印进行了鉴定。据他介绍,该遗迹目前裸露面积约400余平方米,含两类蜥脚类巨型足印(四足行走),一类瘦脚类足印(虚骨龙类,两足行走)、一类鸟类足印,并且共生有恐龙尾部支撑痕迹、卧迹及粪迹等,是一处世界罕见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恐龙遗迹化石产地。其足印之大,类别和属种之多,保存之清晰完好,均堪称世界之最。

恐龙留下的足迹▲▲

恐龙足印化石▲▲

经专家初步测定,这些足印形成的地质年代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距今约1.6亿年前的晚侏罗纪,二是距今约1亿年前的早白垩纪。关于这一问题,专家正在开展进一步研究。据介绍,这些足印是在当时的湖滨留下的,脚踩下后带出的泥沙也保存完好,经过上亿年的演变后,变成了现在所见的化石。在砂岩层面上还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水的波纹以及泥沙脱水固结时形成的龟裂。

据专家介绍,在400余平方米的地区内,10组足印中有六组是非常清晰连续的,足印的布局表明,当时恐龙主要是沿湖岸或由水边向陆地方向行走。据推测,很可能是一大群植食类恐龙在觅食或饮水过程中留下的,同时周围还环绕或尾随有食肉类恐龙。

一般恐龙足印化石的发现都是经过风化作用后自然裸露出来的,都有一定程度的破损,细微处的棱角都不太清楚。而这次发掘的化石,是地质工作者们一层层人工剥露出来的,因而保存得相当完整清晰。

中国恐龙奇观

在许许多多的人看来,恐龙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都是人们凭几块石头瞎猜的。这是多么严重的错误!千姿百态的恐龙是远古的生命奇观,人类对它们越了解,就越热爱大自然,越会保护地球。这就是恐龙文化的现实意义。人类作为地球家园的一员,研究和了解恐龙,是我们永恒的使命。既然恐龙灭绝已无可挽回,那么就更应该竭力保护目前濒临灭绝的物种。可见,普及恐龙知识对环境保护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恐龙化石▲▲

下面就来介绍中国发现的一些具代表性的恐龙,并根据骨架化石恢复其外形,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恐龙的具体而形象的知识。

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是目前中国所发掘出的最古老的恐龙种类之一。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钟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描述命名的。体形中等,体长4.5~6米,具有小巧的头颅及相当长的脖子。前肢的长度为后肢的2/3,从强而有力的前肢推测它能够直立二足行走;同时前肢虽然较后肢稍为纤细,但是推测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离的短程移动。禄丰龙壮硕的尾巴在平衡头部和躯体上有着重要的功能。它的牙齿短而密集的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齿列。它的长颈使它得以觅食树梢嫩叶,同时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虫及其他动物作为餐点副食。

许氏禄丰龙▲▲

山东龙

在山东诸城县有一处名叫龙骨涧的地方,人们在此发掘到了一具非常大型的鸭嘴龙——山东龙骨架化石以及一些暴龙类的牙齿。在龙骨涧总计已采集到30多吨的恐龙化石残骸。在北京地质博物馆展出的一具完整的巨型山东龙复原装架的骨骼,总长约14.72米,具有一个颈长、低窄的头颅,总计有60~63个齿槽,其牙齿构造与爱德蒙脱龙极为近似。

合川马门溪龙

产于四川自贡市的合川马门溪龙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完整的大型蜥脚类恐龙,体长22米,肩高3.5米,头小,颈长达9米,颈几乎占了体长的一半。合川马门溪龙是中国恐龙群中最闪亮耀眼的明星,这条巨龙出土时除了脑袋和前肢外,完整保存有17~19节的颈椎,它利用长颈采食树梢顶端的枝叶,就像长颈鹿一般。

合川马门溪龙▲▲

沱江龙

中国的沱江龙与同时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剑龙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沱江龙从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长着15对三角形的背板,比剑龙的背板还要尖利,其功能是用于防御来犯之敌。在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两对向上扬起的利刺。沱江龙可以用尾巴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沱江龙的背板也是用于采集阳光的。它们就像太阳能板那样,能够吸取热量。当这些背板中血液的温度升上来时,热量就通过血管流遍全身,就像热水在暖气管道中流动一样。沱江龙的牙齿是纤弱的,不能充分地咀嚼那些粗糙的食物,因此它们会在吃植物时一起吞咽下一些石块,这些石块可在胃中帮助它们将食物捣碎。1974年,在四川自贡市五家坝发掘到了亚洲有史以来第一具完整的沱江龙骨骼化石。

沱江龙▲▲

永川龙

永川龙▲▲

永川龙是一种大型食肉恐龙。全长约10米,站立时高达4米,有一个又大又高的头,略呈三角形。嘴里长满了一排排锋利的牙齿,就像一把把匕首。脖子较短,身体也不长,但尾巴很长,站立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奔跑时,则要将尾巴翘起作为平衡器用。常出没于丛林、湖滨,其行为可能类似于今天的豹和老虎。

青岛龙

青岛龙▲▲

青岛龙全长8米,站立时高约4米,生存在白垩纪晚期。外貌与“标准”鸭嘴龙无多大区别,只是头顶上多了一支细长的角,样子就像独角兽一样。有人说这支角应向前倾斜,也有人说应向后倾斜,还有人说根本就不存在这支角。至于这支角的作用,更是众说纷纭,它既不像武器,也不像其他冠顶鸭嘴龙那样能扩大它自己的叫声。那么,就是一种装饰品啦!而根据1998年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青岛龙头上所谓的一支“角”,其实是头骨掉落的一块碎片!

卢沟龙

在禄丰蜥龙类动物群中发现的肉食性的卢沟龙,大小与一只鸵鸟差不多,站起来有1.5米高。它有一个小而尖的头骨,头的两侧长着一对大而尖的眼睛,眼眶较高,视力不错。这种恐龙可能生活在丛林中,它有一个细长而灵活的脖子,使它能把头抬起来寻找捕食对象。它的嘴巴较尖,口内有小锥子似的牙齿,说明它是食肉恐龙。它的前肢较短,起“手”的作用,用来捕捉动物。卢沟龙虽然发现于云南,但由于发现时间是1938年,为了纪念揭开抗日战争序幕的卢沟桥事变,杨钟健教授特意将它命名为卢沟龙。

中国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是一种头部呈方形,并生有一张鹦鹉嘴的食素恐龙。方形的头是由于头盖骨背后四周有骨脊,固定着强有力的颚肌,使它的喙嘴能用力地咬噬。有科学家认为,这种长1.8米、高约1米的食素恐龙是后来出现的种角龙的祖先。它的口中没有牙齿,而那角质的巨喙,能帮助它咬断和切碎植物的叶梗甚至坚果。鹦鹉嘴龙格外具有其特殊性,这群两足行走的植食物性恐龙是角龙类中最早期的一个代表成员。鹦鹉嘴龙最早是在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漠中被发掘到的。中国鹦鹉嘴龙是在1950~1953年间,于山东半岛白垩纪早期地层中发掘。

鹦鹉嘴龙化石▲▲

活恐龙追踪

恐龙是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庞大的陆上动物。凡是见过恐龙骨架化石或复原标本的人,对它那巨大的身体,奇异的形状和凶猛的形象都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而恐龙的突然灭绝,也使人感到不可理解。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在这个地球上,恐龙有没有留下后代。而每当世界各地发现神秘的未知动物时,也就有人认为,他们看到的怪兽就是活着的恐龙。

在非洲中部的刚果,乌班吉河和桑加河流域之间,有一个湖,名叫泰莱湖。泰莱湖周围是大片的热带雨林和沼泽,人迹罕至,许多地方根本无 法通行。这里生活着土著居民俾格米人,据他们说,在泰莱湖中,有一种名叫“莫凯莱·姆奔贝”(意为“虹”)的怪兽。这种怪兽半像蟒蛇,半像大象,身长十二三米,有10多吨重,长着长长的脖子和尾巴,脚印像河马,但比河马大得多。怪兽生活在水中,只在夜里出来活动。它以植物为食,一般不伤人。

头上长角的恐龙▲▲

从土著居民的描述来看,这种怪兽很像中生代生存过的蜥脚类恐龙。这引起了许多动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它是活着的恐龙吗?

一时间,刚果成了科学家和探险者们瞩目的地方。1978年,一支法国探险队进入密林,去追踪怪兽的踪迹,可是他们从此一去不返。

1980年和198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学教授罗伊·麦克尔和专门研究鲤鱼的生物学家鲍威尔两次带领探险队前往刚果,他们深入泰莱湖畔的蛮荒之地,从目击过怪兽的土著人那里了解了许多情况。一个名叫芒东左的刚果人说,他曾在莫肯古依与班得各之间的利科瓦拉赫比勘探河中看到怪兽。因为那时河水很浅,怪兽的身躯差不多全露了出来。芒东左估计怪兽至少有10米长,仅头和颈就有3米长,还说它头顶上有一些鸡冠似的东西。

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恐龙▲▲

考察队员们拿出几种动物的画片,让当地居民辨认,居民们指着雷龙画片毫不犹豫地说,他们看到的就是那东西。在泰莱湖畔的沼泽地带,考察队员们发现了“巨大的脚印,还有一处草木曲折侧伏的地带,脚印在一条河边消失”。他们认为怪兽是从此处潜入河中去了。据麦克尔博士说:“脚印大小和象的脚印差不多”,“那片被折倒的草地显然是一只巨形爬行动物走过留下的痕迹”。但是由于天气恶劣和运气不好,他们始终没能亲眼看到怪兽。麦克尔相信,刚果盆地的沼泽中确有一种奇异的巨大爬行动物。

恐龙雕塑▲▲

1983年,刚果政府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再次深入泰莱湖畔。据说他们拍下了怪兽的照片,但这些照片一直没有公布。

20世纪90年代,刚果地区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多次发生武装政变和军事冲突,这使科学考察很难再继续进行,追踪泰莱湖畔怪兽的工作,只好暂时终止。因此,怪兽究竟是不是残存的活恐龙,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恐龙公墓”的形成之谜

位于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大山铺恐龙化石地点,以其埋藏丰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瞩目,因此有些科学家把大山铺形象地称为“恐龙公墓”。那么,这个“恐龙公墓”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虽然还不能完全解开这个迷,但是多多少少为我们最终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下面就介绍3种理论。

原地埋藏论

这个理论由成都地质学院岩石学教授夏之杰提出,其根据是岩石学以及恐龙化石的埋藏特征。

大山铺恐龙的埋藏地层在地质学上属于沙溪庙组陆源碎屑沉积,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有多层浅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属河流与湖泊相交替沉积。也就是说,在1亿6千万年前的侏罗纪中期,大山铺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广布。这样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当时温和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完全成为了一个恐龙生存繁衍的“天堂”,成群结队的各类恐龙生活在这片植被茂密的湖滨平原上。但是,很可能是由于食用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大批的恐龙中毒而死,并被迅速地埋藏在较为平静的砂质浅滩环境里,还没有来得及被搬运就被原地埋藏起来,因此形成了本地区恐龙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的埋藏学特征。

这个理论因符合埋藏学原理而显得很独特,但是它还是使人感到证据不足,因为当时大山铺地区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能够致使恐龙猝死的砷含量又是多少?分析砷含量时的取样是否有代表性?这些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异地埋藏论

这个理论认为大山铺的恐龙是在异地死亡后被搬运到本地区埋藏下来的。其证据包括:(1)如果是原地埋藏,大多数应该是完整或较完整的个体,而事实恰好相反,本地区恐龙化石虽然已经发掘采集了100多个个体,但其中完整或较完整的有30多个个体,大约只占总数的1/5。(2)综观化石现场,除埋藏丰富、保存完整等容易被人发现的特征外,有一种不易被人注意的普遍现象是,靠近上部或地表的化石较破碎零散,大都是恐龙的肢骨,而且很像经过搬运后被磨蚀得支离破碎的样子;同时越是接近上部岩层,小化石越多,如鱼鳞、各种牙齿遍及整个化石现场,翼龙、剑龙与蛇颈龙的椎体也十分零星,并具有从南到北依次从多到少的分布规律。下部岩层则几乎都是体躯庞大的蜥脚类恐龙,保存都不完整,很明显是经过搬运后的结果。(3)砾石层的发现是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根据。大山铺发现的砾石均位于化石层的底部,从其特征判断是经过搬运的产物,可能与恐龙化石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综合论

剑龙化石▲▲

多数的科学家认为,大山铺恐龙公墓中大部分化石是搬运后被埋藏下来的,也有少部分为原地埋藏,因此这是一个综合两种成因而形成的恐龙墓地。本区恐龙与其他脊椎动物为何如此丰富?如果只有恐龙一个家族在此埋藏,两种理论可能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除恐龙外,这里还有能飞行的翼龙以及水中生活的蛇颈龙、槽齿两栖类等等,它们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地质研究证明,侏罗纪中期的大山铺是一个洪泛平原,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也可能和现生动物一样,对生活环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恐龙中性情温和的蜥脚类恐龙常常成群结队生活于地形较低的湖滨平原上;剑龙喜居于距湖滨稍高而常年蕨类丛生的山林中;鸟脚类恐龙以其形态结构轻巧灵活又善于奔跑的特点,活跃于较高的台地上。其他脊椎动物,如翼龙,仅能在湖岸林间作低空飞行。恐龙与这些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有着极大的区别,但它们为何会集中埋藏到一起呢?大概只能是经搬运从不同地点转移过来的。但是为什么又有许多完整的化石骨架呢?这显然又是原地埋藏的产物。最后,这种种现象看来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大山铺“恐龙公墓”的成因是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两种方式综合而成。

最后灭亡的恐龙

作为一个大的动物家族,恐龙统治了世界长达1亿多年。但是,就恐龙家族内部而言,各种不同的种类并不全都是同生同息,有些种类只出现在三叠纪,有些种类只生存在侏罗纪,而有些种类则仅仅出现在白垩纪。对于某些“长命”的类群来说,也只能是跨过时代的界限,没有一种恐龙能够从1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一直生活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

也就是说,在恐龙家族的历史上,它们本身也经历了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有些恐龙先出现,有些恐龙后出现;同样,有些恐龙先灭绝,也有些恐龙后灭绝。

三角龙(右)▲▲

那么,最后灭绝的恐龙是哪些呢?显然,那些一直生活到了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前“最后一刻”的恐龙就是最后灭绝的恐龙。它们包括了许多种。其中,素食的恐龙有三角龙、肿头龙、爱德蒙脱龙等;而肉食恐龙则有霸王龙和锯齿龙等。 W/hg0RX8DxcnW4QrxzOIGN3nAgVvAR0tnjj5Lb8KI6S5VNM8XiB4hlhg7gVQWjY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