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01 恐龙诞生和习性之谜

恐龙真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吗

不少科学家认为,大约6500万年前,一个巨大的天体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和地球猛烈相撞后,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气候环境,造成当时横行天下的恐龙因无法生存而逐渐灭绝。从此,哺乳动物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那么之前,恐龙是怎样成为地球霸主的呢?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大约2亿多年前,外来天体撞击地球对气候产生的影响竟然也是恐龙“兴起”的主要原因。

小行星撞击地球▲▲

这一结论是科学家在考察了北美洲70多个发现恐龙化石地点的岩石成分后做出的。研究显示,恐龙从侏罗纪早期开始在地球上大量繁殖,而在恐龙鼎盛期前,地球生物种类将近一半相继灭绝。科学家认为,地球生物的大量消失,为恐龙的幸存提供了机会,让它们能够在地球上扩展生存空间。

这项研究成果显示,造成了恐龙繁盛期前地球生物大量灭绝的原因可能就是小行星和地球的一次猛烈相撞。科学家在北美一些岩石中发现了大量稀有金属铱。铱在地球岩石中含量很低,但是在小行星和彗星中却是一种很常见的物质。从这些岩石中发现的铱表明,地球可能被某个天外来客“热烈拥抱过”。

恐龙▲▲

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的肯特教授说,在矿石中发现铱,为研究天体和地球相撞提供了一个“时间记号”,把这一证据和古生代、中生代的地球生物状况联系起来,能帮助人们“回想”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有证据表明,巨型恐龙在三叠纪末期(约2.1亿年前)开始以相对较快的速度繁殖。从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来看,恐龙从三叠纪时期的形态过渡到侏罗纪时期的形态只用了短短5万年左右的时间。

肯特教授说,科学家们曾推测大约在2亿年前,某颗彗星或者小行星曾经对地球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了适宜恐龙迅速繁殖的环境,他们的研究正为这一猜想提供了有力证据。肯特表示,宇宙中某一天体对地球的撞击可能减少了恐龙生存对手的数量,甚至导致其中的一些完全从地球上“蒸发”了,这为恐龙进一步适应地球环境并大量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肯特教授的推测是准确的吗?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庞大的“恐龙家族”▲▲

恐龙主宰世界之谜

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原始细菌。由此,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美丽的地球变得丰富多彩。然而在生物界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物种出现后又消失了,对此我们并不奇怪,因为物种灭绝实际上是生物演化的一个必然阶段。

一些种群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就会结束它们的使命,由此产生的空间,将会有新的种群来占据,这就是生物界的新陈代谢。有相当多的种类,我们甚至从来就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出现或者消失似乎都无足轻重,但有一些种类,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于是地质学家就给它们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恐龙的生存环境▲▲

例如三叶虫,这类生物绝迹的时候,地质史上就以此作为古生代的结束。恐龙当然也不例外,中生代白垩纪就以恐龙灭绝为结束之界。但恐龙的影响绝不仅此而已,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恐龙是一类曾经繁盛无比的动物,它们傲视一切与它们同时代的生物,却在短时间内销声匿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人类既然无法亲眼目睹,那就只有让科学来回答了。

于是古生物学家挖地三尺,搜寻一切可以找到的化石,把琐碎的骨头连接起来。挖掘的结果使科学家们发现,从地理范围来看,恐龙几乎无所不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南极大陆都有恐龙化石出土,一向被认为是资源匮乏的日本,居然也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群。从形态特征来看,它们像爬行类,四肢健壮有力,并通过产蛋来孵化小生命;从个体大小来看,它们可以称得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陆生动物;根据化石可以推断出个体最重的恐龙能达到100吨,而现在地球上陆生动物中的老大——非洲象,只不过7吨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恐龙的科学家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恐龙化石。

恐龙妈妈与宝宝们▲▲

随着化石证据的不断增多,关于恐龙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习性、生理、生态等各个领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解决了,但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又滋生出来。人们发现,不能简单地把恐龙列为爬行动物,因为有人提出了恐龙是恒温动物的说法。还有证据表明,有些恐龙甚至会照看自己的孩子,这一习性对于爬行动物如蛇、鳄、龟、蜥蜴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最关键的是,恐龙这种盛极一时的动物到底是如何灭亡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还在不断的推测之中。虽然有些学说听上去非常令人心动,但终究留有破绽,于是,谜面只好继续存在下去。但是,让人担忧的是,人类有时候也把自己比做恐龙,因为事实上我们已经统治了地球很长时间,如果我们不能明白恐龙灭绝的原因,天知道什么时候,人类也会步恐龙的后尘!

我们可以利用科学做武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从遥远神秘的寒武纪开始,寻找任何有关恐龙的痕迹,去探求它们那扑朔迷离的神话,去了解它们的诸多未解之谜,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些许色彩。

行走在原始森林里的恐龙▲▲

恐龙习性之谜

在今天的动物王国中,有各式各样奇妙而有趣的动物。它们的外表形态是显而易见、易于观察的,但生活习性就不同了,没有长时间的观察和第一手观测资料,就很难了解到某种或者某类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固有的生活特性。由此可见,对恐龙这类灭绝动物生活真相的了解,难度是很大的。好在有已发现的恐龙化石以及化石埋藏状况所蕴含的种种信息,为我们揭开恐龙的习性之谜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群居

根据恐龙骨骼群体埋藏以及足迹群的发现,我们有理由认为许多大型植食性恐龙都是习惯于群居生活的,就像今天的樊羊和大象一样,成群结队地活动。群体移动时,大家都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为满足群体取食量大的需要,它们经常转移“牧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班德拉城的一个化石地点,曾发现有23条雷龙的行迹,步子都朝着一个方向,由较大脚印组成的行迹居外,小脚印行迹居中,这就证明了雷龙有群居生活的特性,且雷龙群在活动时还有相当的组织性哩!

小型的肉食性恐龙,如虚骨龙类,它们身体轻巧,腿长善跑,动作敏捷,其奔跑速度可能不亚于今天的驼鸟。它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几十只生活在一起。追捕猎物时,如同今天的狼群一样,依靠群体的力量围猎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然后共同分割。鸟脚类恐龙,两足行走,行动迅速,也是群居生活,它们大都生活在苏铁、硬叶灌木密集的地区。在国外,曾多次发现鸭嘴龙、禽龙群体埋藏的情况。

群居▲▲

角龙、甲龙也是群居的。1989年,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地区,发现了一个以自重纪甲龙、原角龙为主的恐龙化石堆积地,发掘采集到甲龙31具、原角龙93具以及少量兽脚类和恐龙蛋等。颇有趣的是,这31具甲龙全是幼年个体,大多数体长1米左右,几乎只是成年个体的1/4或1/6长。保存这些化石的环境还显示这些幼年甲龙是在沙丘间躲避风暴时被埋葬的。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灭顶之灾到来时,体力强健的成年甲龙以较快的速度躲过了这场灾难,在那一刻,它们也来不及顾及自己的幼仔了。

霸王龙模型▲▲

独居

由于很少发现剑龙类恐龙骨架集中埋藏,因此,推测这类恐龙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庞大的恐龙家族中,剑龙类境况不佳,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成了最早灭绝的恐龙类群。从已有的发现看,剑龙类恐龙尽管孤立地单个埋藏,但化石大都保存完好。如在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境内发现的一具剑龙,不仅骨架相当完整,而且还伴有皮肤化石!鉴于上述情况,有科学家认为,剑龙类恐龙很可能是单独生活的。剑龙类恐龙是恐龙家族中性格最为“孤僻”的素食者。

霸王龙▲▲

大型的肉食恐龙,如永川龙、霸王龙等,可能像今天的虎、狮一样,除了在繁殖的季节雌、雄个体生活在一起外,多数时候则是独来独往、单独生活的。总之,多数植食性恐龙及小型肉食性恐龙过群居生活,而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喜欢独居。在恐龙的群体内,很可能有其社会性:幼年个体受成年个体保护;雌性个性多于雌性个体,并接受雄性恐龙的支配。

恐龙家族“和睦”吗

弱肉强食是没有任何理念约束的动物们的天性和本能。强者,母体就赋予它强健的体魄和放纵的野性,它有能力去战胜和征服弱者;而弱者与生俱来的软弱性格,使其面对强者的欺凌时显得无奈,更没有反抗的力量,只能顺从。那么,在史前的恐龙世界中,它们又是如何相处的呢?

我们多是根据恐龙的不同食性初步划分出三大类:植食恐龙(以吃植物为生的恐龙)和肉食恐龙(主要是以吃肉为生的恐龙),还有杂食恐龙(既吃植物又吃肉的恐龙)。标准依据就是牙齿的不同形态。植食恐龙牙齿的典型特点就是不显现出锋利,最常见的就是以勺形齿和棒状齿居多。

当然,不同类型的植食恐龙,在牙齿上的差别也不小,如剑龙的树叶状牙齿和鸟脚类中鸭嘴龙的锉刀状牙齿。这类植食性恐龙,在恐龙的类别中分别包括有蜥脚类恐龙和鸟臀目恐龙。对肉食性的恐龙而言,牙齿除了具有锋利的齿尖外,往往在形态上像匕首,同时牙齿也明显较大。

介于两种食性之间的杂食恐龙,在牙齿上继承了上述两种牙齿共同的特点,既表现出勺形的特征,又有锋利的边缘锯齿。不过这类恐龙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早,持续的时间也很短,到了侏罗纪的中、后期就很少见了,主要包括原蜥脚类恐龙。

恐龙集会▲▲

肉食恐龙是恐龙中的强者,而植食恐龙占弱势。作为杂食恐龙,可能作为中间势力,不为恐龙所欺,也不凌驾于别的恐龙之上;再者,很可能是肉食恐龙向植食恐龙进化的中间纽带。

因此,尽管一些庞大的植食恐龙看起来威风八面,但也常常成为那些寻衅滋事的肉食恐龙的美餐。尽管植食恐龙也经常采取集体防卫的战术来一致抵御进攻,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不能匹敌而丧生于它手的。

罕见的恐龙世界▲▲

恐龙好战之谜

虽然恐龙过的是群居生活,但免不了发生同种个体之间的勾心斗角、争夺配偶以及种间的地域争夺、食物占有等。同种恐龙尽管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但因为偶尔的相互摩擦,常常会促成一场大战。为了得到配偶,到了发情的季节,那些追随者凭借体力的优势,置其他的恐龙于不顾,以此来取悦于异性恐龙。

即将开始的“恐龙大战”▲▲

随着恐龙个体的不断繁盛,有限的适应空间越来越显得狭小,谁去谁从,难以平分,争斗怎能不发生呢?这种斗争在不同种的恐龙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恐龙世界的血雨腥风▲▲

对于食肉的恐龙来说,它的生存,将意味着别的恐龙需为之付出血肉的代价,这种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生死搏斗,已经不是简单的皮毛之苦,而是经历生与死的抉择。恐龙之战的种种原因,在这里不可能一一评析,不过,恐龙之战同别的动物间的斗争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中生代的恐龙世界,并不是风平浪静的桃源,在那里也经常充满喧嚣与厮杀的气氛。

恐龙食量之谜

你知道吗?一头4吨重的大象一天的食量在300千克以上。一般来说,哺乳类动物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大概为体重的10%。这些食物将转化成必要的能量,以维持体能和体温。但是变温动物就不同了,一条蛇一次吞下的食物可以相当于它的体重,当然,在余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也可以不吃不喝地平安度日。

那么,恐龙的食量如何呢?就我们现在知道的事实,有些恐龙的体重可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如果它每天的饭量也按体重的10%来计算的话,岂不是每天要消耗数吨乃至十几吨食物!计算下来,肉食性恐龙大概每天要击杀一条小型恐龙,而植食性恐龙似乎每天要横扫一大片草原或者森林,否则,连苟延残喘都很困难。

有些恐龙每天要消耗数吨乃至十几吨食物▲▲

事实当然不会是这样。据计算,植食性恐龙每天的食量大概是其身体重量的1%。差别怎么会那么大呢?原来,秘密就在于它庞大的身躯。哺乳类或者鸟类频繁地进食,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储能少,不这样做,身体的能量供应就会接不上;而恐龙身体中固有的能量多,进食只要维持基本需要就可以了。

对于霸王龙这样的肉食性恐龙来说,情况可能与现在的狮子、老虎或者龟、蛇差不多,只要成功地狩猎一次,几天没有食物也不至于饿得慌。

那么,科学家把恐龙分成植食性和肉食性,这种分类的根据又是什么呢?我们还得回头看看化石,不过,现在要看的是粪便化石。

古生物学家拿到粪便化石后,就把它们切开,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其中含有茎或者叶,那么,就可以判定这是植食性恐龙的粪便化石。如果再与植物学家配合研究,连恐龙吃的究竟是什么种类的植物也可以知道得清清楚楚。

至于这些粪便化石究竟来源于哪一种恐龙,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过专家们也有办法,因为在粪便化石出土的同一地层中,一定有恐龙化石出土,根据各种恐龙化石的多少和粪便化石的数量,大致可以推测出哪一类恐龙有什么样的粪便。这样,恐龙的饮食结构也就能大致了解了。

粪便化石▲▲

以上的解释只限于植食性恐龙,至于肉食性恐龙的食性,到现在为止大家还只是猜测。因为即使恐龙的胃中残存着一些骨头,也是一些碎片,根本就不能据此得出什么结论。所以,我们说霸王龙如何穷追猛打、生吞活剥它的猎食对象,充其量也只是大胆的想象。

恐龙的栖息地▲▲

在多数植食性恐龙的胃中存有几十颗石头,大小不一,小到鸡蛋样,大至拳头般,我们称之为胃石。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侏罗纪地层中挖出的一条地震龙的肋骨间,科学家竟然找到230颗胃石,真是骇人听闻。

胃石在恐龙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原来,恐龙不能分解食物的纤维素,它必须依靠消化道中的微生物来分解这些纤维素。为了更有利于消化吸收,恐龙就要把食物弄得碎一点、再碎一点。于是,它对食物建立了两道加工工序,第一道是牙齿,每一次进食时恐龙都是细嚼慢咽;第二道就是胃石,可把磨得还不够碎的食物在胃里再次处理。经过这样两道工序,留给微生物的工作就轻松得多了,而恐龙也达到了将食物转化成能量的目的。所以,当你发现恐龙的胃中有大量石头时,一点也不要奇怪,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一种工具。

恐龙具体的饭量是多少,目前仍在猜测之中。

恐龙寿命之谜

各种生物的寿命不尽相同。现代爬行动物中的龟,历来被认为是一类长寿动物。龟一般可以活数十年,个别可达数百年。俗语“千年王八,万年的龟”(王八即鳖,也属于爬行动物),即反映了这类动物的长命。其他较为大型的蜥蜴、鳞蛇等现代爬行动物的寿命,也可达百年以上。

乔木▲▲

灌木▲▲

相比之下,某些植物,特别是乔木和灌木的寿命比长寿动物还长。如,李树和柿树可以活100多年,松树和云杉能活400年以上。世界上千年以上的古树相当多,中国南京的六朝古松已活了1400年,山东曲阜的圆柏有2400岁,台湾阿里山的“神木”,树龄高达3000~5000年。据传非洲如那利亚岛上的龙血树已达8000岁的高龄。作为一大类已经灭绝的古爬行动物,恐龙生前的寿命又有多长呢?

恐龙究竟能活多少年▲▲

动物寿命的长短,往往是与其生长模式相关联的。非限定生长的动物比限定生长的动物长命。倘若我们把现有动物的非限定生长模式用于对恐龙的研究,一些类群的恐龙从卵中孵化出来到成年所需时间分别是:原角龙26~38年,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82~118年,巨型蜥脚类,如腕龙,则需要百余年。那么,如果成年后的恐龙能再活上同样长的时间,腕龙也可活到300年左右。

另一个影响动物生长快慢的因素是它们的新陈代谢。平均说来,热血的脊椎动物的生长速度至少要比冷血的脊椎动物快10倍。生长越快,寿命越短;生长越慢,寿命越长。

恐龙有着什么样的新陈代谢呢?它们是热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这是我们正确估算恐龙寿命的关键。很多证据显示出不少恐龙类群是热血动物。如果这是真的,便可用现代热血脊椎动物的生长模式来计算恐龙的寿命。结果是热血恐龙的个体可活几十年至一百多年。

恐龙化石▲▲

总之,对于早已作古的恐龙,我们目前还不能准确地了解它们究竟能活多久。一些古生物学家在对某些恐龙骨骼的生长环境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恐龙死亡时的年龄为120岁左右。因此,有人认为恐龙的寿命可能更长,即可能活到100~200岁。 R1B9M+FHoJjneA6UpNln4xfnluaHpA+jcPub5ifC/09tATTiUFz8Lu3gyMgrQDQ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