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海德格尔的哲学

海德格尔到底有没有创作出堪称第二伟大的作品?如果有,是哪一部?对此他的崇拜者并没有达成一致。成书自关于尼采的系列讲座或题目为《对(事件)哲学的贡献》的这本书,其初稿写于1936至1938年间,但直到1989年才出版;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作品,都常被提名作为候选。但人们一致公认的是他写就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这部著作就是《存在与时间》。

如果说《存在与时间》还不足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或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相比的话,那它至少可以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提并论。《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迄今最有影响的著作,它不仅对哲学家,而且对神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是海德格尔花了十年时间阅读、演讲和思考的结晶,并给他的后期作品指明了方向。即使这些后期的作品与《存在与时间》大异其趣,但如果离开了这本书,它们就无法得到理解。同时,《存在与时间》也是迄今为止最难读懂的著作之一。用来创作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都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尤其是不以德语为母语的读者。

这本著作的论点概括地讲就是:追问“什么是存在?”这一曾经被提出但早已被遗忘的问题非常重要。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察某个存在或实体。很明显,我们所要选择的是人的存在或“此在”(Dasein),原因在于正是存在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也正是存在对存在有着前概念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如果慎重使用的话,可以引领我们找到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因此,该书的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认为此在实质上就是“在世”的此在,其存在就是“烦”(care)。在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引入了一个只是隐含在第一部分中的主题,即此在的时间性。此在从本质上说具有时间性:它向前眺望自己的死亡,用良知和决心审视整个生活,它在本质上是历史性的。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紧密相关。《存在与时间》原本还有第三部分,用来思考存在之作为存在的问题及其与时间的关系,一种更不依赖此在的状态。这个所谓的第三部分从来没有面世,不过在这本书第7版(1953年)的前言中海德格尔向我们提及《形而上学导论》(1953年出版,不过是在他1935年所作的系列演讲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他对比了处于一端的存在和处于另一端的成为、显现、思和应然。(他在一本《存在与时间》的页边注释中把《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27,1975)说成是对缺失的第三部分的替代。但这部著作本身就不完整,只写了原计划的二分之一多一点点。)《存在与时间》原计划第二部分写三篇,分别谈论康德、笛卡尔和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喜欢逆向回溯哲学史:揭开一位哲学家的面具是为了显现他所暗中承继的早于他的哲学家的面孔,这副面孔又接下来作为一副面具被揭开……)这一部分也没有出现,不过他的其他著作和演讲揭示了这本书原本打算纳入的内容,展现出的关于第一部分缺失内容的画面反而比我们业已看到的更为清晰。

图2学生时代的海德格尔,摄于1899年前后

即使对《存在与时间》这么简要的论述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提出关于它的问题很重要?“此在”是什么以及它与存在的问题有怎样的联系?此在是如何又为何存在于世的?时间和时间性对此在及其存在为何如此关键?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中打算讲些什么?如果讲的话,与他后来的著作中所讲的内容是否相关?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谈及。 GqQbXYiBMPzbMpMp/+UmLjqAEsagVNV3pNWrH2WRyeqOaUou9MJHm8jvhhI95H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