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绝对不是背景音乐

只有在一种条件下,古典音乐才能变成背景。

那就是用机械、粗暴的方式,切割、驯化古典音乐。

可是,这样的古典音乐不就残破不全了吗?

上班工作,喝咖啡休息,甚至上床到真正入睡前的一小段时光,打开收音机,让古典音乐电台的声音流泻出来,当做背景,多好!

这是现在很多人觉得再自然不过的事,然而从古典音乐的内在性质来看,却是件再奇怪、再别扭不过的事。

简单问个问题:要让古典音乐当背景,那音量要调在哪里?当然不能放得太大,一个强音就能波动情绪、干扰思绪,所以只能调得小一点。可是,告诉我,哪一个古典音乐作品没有弱音、甚弱音乃至极弱音的片段呢?音量调低,那不就有些段落完全消失了吗?

无法考究其来源,不过应当指出的事实是:拿古典音乐当闲适背景来听,是绝大的误会。古典音乐内在质素中,明明有着强烈抗拒被“背景化”的因素啊!

其他形式的音乐,从爵士、民谣到摇滚,都没有动用那么宽广的音乐差异。从巴洛克时代开始,西方古典音乐一直持续在扩张其变化可能性,音频、音量乃至乐句内部的变化状况。

以歌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其旋律几乎无可避免地集中在中音部,适合人声唱出的音高,然而古典音乐却想方设法,即使在人声作品中,都要努力突破噪音的限制。宗教歌曲、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中,作曲家尝试着写更高、更低的旋律。演唱家凭其天分,不断挑战最高音与最低音,同时分部制度确立,借由分工的形式,让拥有不同音高的人一起发声,使歌曲能涵盖的音高范围,从男低音拉到女高音。

类似的分工,在乐团发展上更清楚,也更极端。为什么要用那么多不同乐器齐聚组成管弦乐团?除了不同乐器不同性格的声音外,更重要的,是众多乐器混合出最宽广的音高范围。

先是弦乐部,就有音色最高亢的小提琴,音高最接近人声的中提琴,共振低沉的大提琴,还有比大提琴声音更低更沉的低音大提琴。

换个角度看,有那么多各具音高范围的乐器,那么作曲家应该写什么作品呢?作品如果集中高音部,那要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干什么?都是低音部,小提琴不就闲着没事了吗?

乐器组合印证了古典音乐非高高低低、极高极低的走势不可。

不只是音高如此,音量与节奏也如此。没有其他任何音乐形式,发展出古典音乐这么大的节奏范围。急板、激动快板、活泼快板、快板、小快板、行板、小行板、中板、慢板、缓板、极缓板,这些术语构成音乐速度的宽幅光谱,让古典音乐可以游移其间,充分变化。

这些速度可能性,不只是作曲家的选项,毋宁是他们的自由。作曲家并不只是在写作曲子之前,从急板到极缓板中选择一个速度来用而已,他可以,事实上他必然在作品里穿插各种不同速度。传统奏鸣曲形式本来就要求快、慢、快的乐章速度变化,而乐章内部还可以有其进一步的快慢交错。

从极缓板到急板,是古典音乐演奏者必须具备的旋律节拍能力。小提琴演奏者的基本训练之一,就是一弓要能拉六十秒,还发出稳定、不断不抖的声音。钢琴家的基本训练之一,是对着每分钟一九六拍的节拍,还能准确、平均弹出滑移的十六分音符来。

快能极快、慢能极慢,作曲家假定演奏者具备如此本事,于是他就能挥洒去写了。别的音乐形式,在节奏训练上,从不曾到达古典音乐的程度。

大编制管弦乐团,还给了古典音乐另一种自由——音量上的自由。理论上,一个乐团要能准确、清晰地发出单一乐器介于可听闻与不可听闻间的极弱音,也要能全体一致地用最大威力共奏,让音量等于所有乐器最大声音的总和。而现实上,世界顶尖的交响乐团,也真的都有这种纪律与本事。

拿分贝表去量不同音乐产生的音量吧!古典音乐不会是最大声的,但却必定是变化幅度最大的。你能想象摇滚乐演唱会,有一两分钟,乐声小到和群众的呼吸声竞争耳朵的敏锐接收吗?你一定会以为什么东西坏了。爵士乐适合在沙龙、小酒馆里即兴、尽兴演出,可是要将音量放大到两千人一起听,感觉就不对了。它们都在相对固定的、狭窄的音量范围里摆荡,通常只用了古典音乐音变化的三分之一左右幅度。

再听听看:为什么受过声乐训练,唱歌剧、唱艺术歌曲的人,唱起流行歌来那么怪、那么别扭?不只是他们的发声方式,更在于他们处理乐句的习惯。古典音乐的乐句,远比流行歌曲的夸张、戏剧化。开端的小声更小声,高潮的大声更大声,渐强渐弱过程更频繁,而且更清楚明白。渐强时每一个音都比前面的音强,渐弱时每一个音都比前面的音弱。

如果用古典音乐做标准,那么大部分流行歌曲的唱法,不管歌词怎么热情澎湃,不管歌手再怎么力竭声嘶,都是平板的、变化不够的。古典音乐里不能有平板的、相续不变化的声音,它一直在流动、流动,有方向性的流动,是好音乐的基本前提。

只有在一种条件下,古典音乐才能变成背景。那就是用机械、粗暴的方式,切割、驯化古典音乐。切掉最高和最低的声音,最大音量和最小音量的声音,再让极快极慢的变化囫囵带过。去除掉古典音乐原本具备的种种极端,只留下中间部分。

可是,这样的古典音乐不就残破不全了吗?是的,一项残酷的事实是,许多自以为听过古典音乐的人,严格说,只听了残破不全的作品。好像把一个人最突出的特征全部遮去不看,才来判断这个人漂不漂亮。不管因此认定漂亮或不漂亮,都不是对这个人的公平评价吧!

有一种最伤害想象力与领悟力的习惯,就是用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世界。以为事物就等同于其最平常、最庸俗的部分,因而不只失去了被这项事物刺激的机会,还会进而丧失了自身发现异质刺激的能力。

把古典音乐当背景来放,是这种习惯最清楚的彰显。那样的听法,比不听还糟。那样的听法,得不到真的音乐,却多了平庸的赝品,窃占了原本音乐的位子,让真正的音乐、完整的音乐,永远都进不来。 PKEbK6ct1dGb+XJH7McC6iz2Y15sk8On+8mZKe/KFqHLtW4bZydaO6nqedqnTm9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