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打开你的耳朵

什么都不做的话,我们就注定只能拥有懒惰的耳朵,

许多应该可以听到的声音,

许多应该可以从声音中得到的享受,

就平白不见了。

文化艺术让人耳聪目明。美术作品帮助我们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颜色、形状,音乐帮助我们打开耳朵,听到平常听不到的声音。不只是视觉、听觉,其他所有的感官,都可以靠文化艺术而变得更敏锐。

这是文化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不断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感官接受更新鲜、更丰富的讯息,阻止感官麻木迟钝的沦落。

现代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反向训练感官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教我们如何关闭感官,如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如何吸收得越来越少。这些力量我们往往不察不觉,其影响之大超乎想象。

从小坐在学校课堂里,接受单向的说教传递,而且上课的时间、时数越拉越长,无形之中就是对每个学生耳朵听觉的长期训练。耳朵关不起来,所以如果要休息一下,要有一点自己的内在时间,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听而不闻。不管老师在上面讲得如何口沫横飞,学生想要听不见,就听不见了。久而久之,两种恐怖的效果产生了——只要一上课,一坐在座位上,他的耳朵就自动关闭,而且不断排斥声音的耳朵,对于声音的敏感持续退化。

有一个朋友,在大学建筑系里教建筑史。他的课堂很奇怪,第一排坐的几乎都是学校里的其他老师,第二排,坐的都是毕了业的校友。修课的学生零零落落地坐在最后面最边边角角的位子。

老师、校友都会来上,显示课上得真不错。可是再好的课,对学生就是没有吸引力,他们一进教室就自然让耳朵进入低度吸收的状态,只想要如何少受干扰,当然就选择坐在离老师最远的地方了。

不能怪他们。如果他们不学会这套自动掩耳的功夫,每个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要钻进耳朵里,那他们岂能不发疯!只有靠让自己的耳朵变得迟钝麻木,他们才能替自己争取一点自由的心灵时间。

更不用说现代生活中,众多的嘈杂噪音随时环绕着我们。那些声音不会让我们耳朵变得灵敏精巧,我们势必要听得少、听得浅,也就是自愿放弃、牺牲部分的听觉敏感度,才有办法在这样的环境里活下去。

大家都在发出声音,同时大家的听力、听觉感受能力都低度使用。什么都不做的话,我们就注定只能拥有懒惰的耳朵,许多应该可以听到的声音,许多应该可以从声音中得到的享受,就平白不见了。

例如,因此很多人就听不见巴赫的音乐。懒惰的耳朵听到的,通常是一首歌里的歌词,歌词附随音高变化的旋律。碰到没有歌词的音乐,懒惰的耳朵就有点不知所措了,缺乏歌词指引就不太找得到旋律,就算找到了,一会儿不小心就跟丢了。这样的耳朵,不可能听巴赫。

巴赫的音乐都是用对位法写的。几乎随时都有超过一个旋律在进行,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旋律上下飘飞,而且彼此之间透过时间程序,构成井然的秩序,更神奇的是,不同声部声音一起出现时,又结合为和谐的和声,如此不断动着、不断变化。

没有谁的耳朵真的不能、不够拿来听巴赫。只是耳朵要勤劳、要充分使用,才能听见巴赫。所以倒过来看,也就是,认真用心地听巴赫,就能让我们的耳朵拾回那些被废弃阻塞了的能力,还我们以完整的听力。

这就是文化艺术的功能、作用,抗拒日常、抗拒因循、抗拒感官的退化。当所有的人都活在感官低度利用、简单反复应付日常环境的情况下,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生活,必然是单调无聊乏味的。要有创意,首先要有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兴趣,也就是要有对于单调无聊的不耐烦。不耐烦,来自感官未能得到满足的饥渴,那也就得要感官开放,封闭、懒惰的感官甚至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一个不重视文学艺术的社会,大家的感官停留在低度利用的状态下,社会上必然充斥了不断重复的、熟悉的东西。听音乐,只听千篇一律的歌曲,因为耳朵懒惰到只听得进这样的东西。看戏剧,就只看剧情不断互相抄袭的连续剧,因为人的感情也低度开发到只看得懂这样粗糙的东西。

这样的社会,不可能创新;这样的社会,甚至缺乏基本的勇气,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产生兴趣。

创新的冲动,只能来自感官的敏锐需求。敏锐的感官具备了一百种感受力,周遭环境却只能提供六十种的刺激,那么感官的主人自然会有源自生命内部的动能,去寻找、去创造那缺乏的四十种。这才是社会创意最坚实的来源。

最基础的工作,是打造各种渠道,尽量排除各种阻碍,让更多人更容易接触文化艺术的刺激。同时提供接近、进入文化艺术领域的导领协助。平常懒惰、低度利用的感官一旦被打开,很自然会从得到的乐趣中衍生出下一步的渴求来。越多人勇敢开发自己感官的可能性,就会有越强大的力量冲破既有生活的平庸。冲破平庸,就是创新。 nId4vbCGR6/HBKX42hkfLRn6VRPUXVz0GA6vsoOlRazV3ajnD6+pjBXF6I2NTu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