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1.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1)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

①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②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

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实践的这种内在矛盾,是造成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各执一端、争执不下的认识论根源。

(2)实践的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着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

①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a.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b.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

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用的目的。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人对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创造。

c.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②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a.这一特征使实践同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物质世界的活动,如认识活动、理论活动等区别开来。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c.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不同于自然物的直接现实性。

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某种理论与认识。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人的主观活动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

2.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与动物的存在方式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可以从三方面来表现: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②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而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③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2)实践的基本特征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①客观现实性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和前提,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b.实践的结果是通常所说的“事实”,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c.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②自觉能动性

a.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是人们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b.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表明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c.自觉能动性不仅是实践的特点,而且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③社会历史性

a.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b.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

c.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实践的第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②适应生产实践活动的需要,与生产实践同时发生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这是实践的第二种基本形式。

③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相对于科学认识和科学理论而言,它构成人类实践的又一基本形式。

3.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1)实践的理性结构

①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

a.从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功能来看,理性首先是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的理性,活动的结果总是首先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活动之前。

b.理性作为实践的内在要素,不仅对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制约着人的实践能力,制约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c.离开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的指导,实践活动就无法进行。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不能直接决定整个活动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还必须有一系列中间环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映主体的需要和意志。

②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

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与反映主体本身需要和意志的理性的区别:

a.从反映的内容上看,前者反映的是客体的关系和规律,它把客体的规定性纳入主体认识之中,转化为主体能力;而后者反映的是主体的意志、需求以及主体的能力、道德原则和伦理水平等内容,其实质是要把主体对象化,依据主观世界去改造客观世界。

b.从追求的方向上看,前者追求的是客体的必然性,是利用这种对必然性的认识,向人们展现外部世界的各种可能性,以供主体行动时选择;而后者所追求的是客体的应然性,以供主体根据应然性在客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

c.从活动的方式上看,前者主要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规律的可重复性受到特别的重视;而后者则主要是以信念、计划、方案等方式使理性目的在感性世界中实现出来,具有个别性、一次性特征。

③评价理性

a.评价理性的含义

评价理性体现了反映客观规律的理性和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的统一,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理性。

b.评价理性的功能

第一,依据预定的目的去评价实践的成果,判断其成败,以此决定这种活动是终止还是继续,是重复进行还是退回到起点;

第二,又要根据实践的结果评价原来的目的和手段的价值。

c.评价理性的特点

评价理性的特点在于,它一旦发现价值标准上的差异,总是倾向于较高的价值标准,这是人类理性得以不断消除个别主体的主观性,建立起较为客观的价值标准的内在根据。

④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以及体现二者统一的评价理性,构成了实践活动的理性结构。同时,实践活动还有自己的社会结构,从个人活动来看,社会关系是个人之间的联系,从人的整个活动来看,社会关系则是实践的内在结构或实践的社会结构。

(2)实践的社会结构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以社会整体的形式同自然发生关系的。

①实践活动的社会结构的含义

在实践活动中,个人之间、集团之间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每一个人都凭借着社会关系与他人、他集团及其活动发生联系。个人、集团之间的这种社会关系,就是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是实践活动的社会结构。

②实践的社会结构表现

实践的社会结构表现在实践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并且体现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中。

③实践的社会结构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3)社会分工

a.社会分工的含义

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们需要支出的总劳动量及其全部特殊劳动就必须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使个人在社会总劳动中成为一定数量和一定特殊劳动的承担者,这就是个人在社会总体实践中的社会分工。

b.社会分工是实践社会化的形式

第一,分工标志着人类原始群体的分化、独立化,反映着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的对立;

第二,使人的实践活动进一步社会化,使个人之间处于一种更加紧密的有机联系中,从而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实践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分工构成了实践的社会结构。实践的社会结构一旦构成,又会成为一种外在力量,对个人实践起着制约作用。实践的社会结构既是人获得主体性的依据,又是控制主体活动的一种力量。 sTQouoQrZLthprf+yanLMBWtpRiv1Zh3+Oh28w9e52XjSxwL891uMvcuX2uBYk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