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人文奥运

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从雅典到北京,2008年北京奥运会终于圆了国人的百年梦想。“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2008年奥运会不仅传承和发展着奥林匹克的优秀传统,在其短暂的十六天之中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舞动的北京”,一个富含东方神韵的文化中国形象。

在考察奥林匹克精神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文内涵一直是其不朽的底蕴,也正是如此,古老的奥林匹克精神才经岁月洗礼却又历久弥新。因为人文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不仅凝聚着人们向往进步的共同心声,更是感召着人类挑战困难的强大动力。鉴于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奥林匹克精神,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在这三大理念之中,人文奥运虽居于最后,但毋庸置疑其内涵却最为丰富,影响也最为广泛。因为其中兼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奥林匹克的悠久渊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是契合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正是在人文奥运理念指导之下,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向世人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文化和体育盛会。

(一)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

2005年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发布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指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基本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灵魂。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包括: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参与奥运、得益奥运”,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

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的有机统一。(注:参见《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200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办好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奥运,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是人民奥运、文化奥运与和谐奥运。

可以说,作为三大基本理念的核心和北京奥运的灵魂,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有着巨大生成力的理念。它依托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底蕴,充分地展示了北京对世界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掘和发展。

1.以人为本的奥运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北京奥运会筹办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以人为本的奥运,人文奥运不断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并通过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的不断体认和无限珍视。人文奥运的这一追求与奥林匹克运动“体育为大众”,强调对人的尊重、关爱与提升,积极维护人的尊严,注重引导人们追求身心和谐发展,“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奥林匹克宪章》,8页,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的宗旨无疑是一致的。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对奥林匹克此种人文价值的强调和发扬。

在奥林匹克主义之中,积极快乐、均衡发展一直是其所倡导的生活哲学,公平、公正、公开更是其所致力于推动和呼吁的竞赛理念。但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伴生出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运动员异化、兴奋剂与运动伦理道德丧失、赛场暴力等。究其缘由,这些现象与现代西方片面追求竞争和超越的文化,缺失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分不开的。也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是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的,在极大地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前途产生忧虑和担心。在此种背景之下,人文奥运强调以人为本,正是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价值的复归和扬弃。因而当开幕式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姚明牵着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的手入场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深深打动了,这个小男孩获得了全场最温暖的掌声,这也表达出人们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期间,人文奥运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睦、和平”补充和矫正着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所出现的异化,努力实现着与“更快、更高、更强”的有机统一,并通过开展广泛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全体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发展群众体育,提倡全民奥运、全民健身是实施人文奥运理念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奥运最广泛人文关怀的充分体现。

2.文化交流的奥运

北京奥运会既是一次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事,更是一场普天同庆的文化盛典。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在盛大的开幕式上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当祥云画卷映衬着圣火在北京的夜空熠熠升腾,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中国文化穿越时空长廊,与奥林匹克运动团结、友谊、和平的精神交相辉映。诚如前文所言,在本职的体育竞技之外,北京奥运会更承担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任,以让世界不同文明在人文奥运中实现完美融会。让世界来到中国,让北京触摸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伟大握手,也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方面,人文奥运肩负着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13亿中国人民中传播和普及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理念的重任。奥运会是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领队,数万新闻记者、艺术家,百万旅游者的快乐游戏的盛节。各国朋友在这个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现着自己国家的文化风格、文明传统、民族情感和地域风貌,而参加奥运会的每个来访者,在扮演表演者的同时又都是另一文明的欣赏者和接受者。

另一方面,奥运会又是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绝好时机。“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北京奥运会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在“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祥云火炬、金镶玉奖牌、青花瓷图案礼仪服装等,随处可见的中国文化元素和浓郁的中国韵味,在展示中华文明的同时,也让2008年奥运会成为世界人民了解和体验中国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最佳窗口。

在东西文化的交汇中,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努力实现着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在2008年奥运会中,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特别是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合天的和谐自然观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文化进行着生动补充。北京奥运在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中,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积极地以中国文化精华来补充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凸显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

3.人民大众的奥运

1908年,伦敦奥运会曾提出了著名的奥林匹克格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在今天看来,奥运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运动员的参与,更在于大众的参与,因为只有这样,奥林匹克精神才能实现最为广泛的普及。人文奥运作为当代中国民间关怀的一种体现,其基本内涵之一便是人民大众的奥运,是全民参与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

人文奥运所蕴涵的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内涵,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008年奥运会在13亿人口的中国举行,这标志着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的一个瞬间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这是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的伟大实践,不仅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也必将在奥运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2008年,重在参与的理念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文奥运将其与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响亮口号,广泛的群众性更是使奥林匹克运动焕发出新的光彩。

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与北京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最佳结合点,作为人民大众的奥运,还努力推动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及北京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人文奥运除了展示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为世界留下独一无二奥运遗产的庄严承诺,还通过奥运带动了城市相关方面的工作和城市建设,“以发展办奥运,以奥运促发展”,推动更快的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培育更宽松的政治民主,塑造更亮丽的城市形象。让人民的奥运,在人民参与和人民付出之后,最终使人民受益。

(二)和谐:人文奥运的核心

作为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在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汇融合中,和谐思想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和有力结合点。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追求身心和谐发展,奥林匹克精神中包含着相互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传统,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也是要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而中国文化中的和谐精神自古就极为突出,先哲古人不仅注重天人合一、身心和谐,在政治上更是追求政通人和,在经济中讲究和气生财,在人际交往方面强调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谐奥运的理念更是包含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国际和谐、天人和谐等极为丰富的内涵。风云际会,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追求结合在一起,不仅为和谐奥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更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着巨大的动力。

和谐之所以成为人文奥运之灵魂,不仅在于它是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更在于它身具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奥林匹克优秀传统的独特意蕴,以及和谐社会所需构建的重要目标之身份。在理念上有着中西皆悠久的渊源,在实际中,又成为社会建设有力的现实保障和远景构建目标。

1.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历史上,和谐的思想观念源远流长。西周后期,周太史史伯与郑桓公之间讨论周室危机的对话所引发出的史伯之论和,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问题最早的系统论述。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中和”、“协和”等概念,包含有协调、和谐、适中的意思,“和”与“谐”两者的意思相互贯通,涵盖和平、合作、协调等意义,在内涵上最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一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事诸领域的“应然”的价值目标,它所表明的是自然、社会、人事及人的身心所应达到的恰当、适宜的状态,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属性。因此,和谐是包括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及人的身心和谐几个方面在内的“普遍和谐”。

在人际关系的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论语·学而》中,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注:《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孟子·公孙丑下》。)。这些论调都强调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和谐”的至上地位。正是在这种“以和为贵”的理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传统。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1000多年前的唐朝开辟了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茶叶、瓷器等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民族和平的愿望。500多年前明朝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同外邦结好。现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全面地诠释和发挥了和谐的理念,将和平与发展紧密相连,致力于追求全球和平相处,国家之间的和谐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内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同的、一致的。这种“天人合一”理念正确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对于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匡正当今世界所发生的种种弊端,尤其为净化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所出现的竞技异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积极意义上的路径都有着帮助。

2.奥林匹克的优秀传统

追求和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源远流长的传统。早在公元前884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办之时,最初的发起者们就规定希腊各城邦不管何时进行战争,都不许侵入奥林匹亚,即使是战争发生在奥运会举行期间,交战双方都必须宣布停战,准备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这种规定在当时起到了熄灭战火的作用,奠定了把奥运会作为和平、友谊象征的基础,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追求和谐传统的起源。

19世纪末,当时世界形势日趋紧张,维护和平成了人们的当务之急。出于对古希腊文明的向往,顾拜旦对奥运会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他主张用现代形式复兴奥运会,使它成为世界性的运动会,定期举办,从而促进人们友好相处与世界和平。

《奥林匹克宪章》中也明文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奥林匹克宪章》,8页,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和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充分吸收和发展着古代奥运会的和谐思想,20世纪初提出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名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就是奥林匹克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

现代奥运会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并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从而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在这个由200多个成员所组成的比联合国更为壮观的国际大家庭中,全世界人民聚集在象征和平、团结、友谊、进步的五环旗下同场公平竞争,共同追求人类的美好理想,这本身也是一种和谐。

一个世纪以来,这种以“和谐”为传统的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理想正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也已成为当今世界影响最广泛的国际体育与文化交流活动和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3.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和谐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谐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中国领导人和思想家处理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谐的思想内涵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和谐也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追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认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谐思想不仅符合中国最大的国情,而且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的新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谐也将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作为首都的北京,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与北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也是内在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是提高北京市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切实推动首都北京各项事业发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新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也正是人文奥运的灵魂。通过人文奥运,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养和公共道德水平,才能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也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目标。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又为推动人文奥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人文奥运各项工作也只有在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中才能有序开展。

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和谐的、开放的现代化国家。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对建设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人文奥运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理念,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北京作为奥运举办城市,离不开自然环境建设,更需要人文环境的塑造。人文奥运理念为北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建设高质量的城市人文软环境的标尺,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城市引领着市民的理性思考、开放心态、创新精神和包容胸怀等文明素养,为城市提供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人文奥运源远流长

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但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有着巨大生成力的理念。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流,以及纵观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演变历史过程中,都可见丰富的人文传统。因而人文奥运之人文理念,不仅根植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底蕴,更取材于奥林匹克的精神传统,是奥林匹克传统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完美交汇。

1.奥林匹克运动之人文传统演变

古希腊奥运会是“以人为本”奥运的思想源头。随着奴隶制民主城邦的出现和政治、经济的繁荣,古希腊人创造了与古代东方风格不同的灿烂文化,它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并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张。古希腊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体育是其教育体系中使受教育者精神健全、道德完善和体魄强健的主要手段。古代奥运会崇高的理想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方式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奥运会的优胜者被视为善与美的典范而受到人们的崇拜。

文艺复兴时期,人再次受到重视,为近代体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同时,人文主义者在发掘和整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同时,发现了古希腊体育的丰富遗产。古代竞技体育文化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和具体形式,因其符合人文主义的“人性”、“个人幸福”、“个人自由”等观点,而被大力宣传和倡导,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和创造了新的体育形式。这种极富人文色彩的体育成了后来兴起的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源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主义是在恢复古代奥运会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活动并被赋予时代感的基础上创立的。人文思想和承袭了人文思想精华的新的体育形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者们竭力主张奥林匹克运动应教导人们通过心理、身体及精神的锻炼达到个人的最佳境界。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所指出的,奥林匹克主义的目的在于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者们深信,这一伟大的社会文化运动能够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发展,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进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服务。

2.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初之所以提出人文奥运的口号,其重要缘由之一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

中国的人文思想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人文精神就已经开始觉醒了。这种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原始的宗教氛围中。中国人文精神的萌芽在西周时期,“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注:《周易·贲卦》。)而在中国人文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作为承载儒家文化基本精神的载体,对儒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进行着系统而完整的阐述,充当着中国人文精神的主体。道教和佛教文化以及其他思想流派也对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最终,在各民族和理论学派的不断丰富之下,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也显得丰富异常,如“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经世致用”的实践态度、“贵和尚中”的处世风度、“刚健有为”的不息精神等,但突出的表现还是“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以及自身的道德与欲望之间的关系中,中国的人文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而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中国的人文精神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民族精神,但这种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代和将来,是超越时空的人类的共同财富,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因而无论在何时,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文精神都为人们或将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提供智慧和理论依据。

3.人文奥运:奥林匹克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完美交汇

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够接受明显带有西方人文思想的奥林匹克运动,究其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也有相通之处。而这些共通之处使得奥林匹克与中华人文精神的结合变得必要和可能,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

首先,都主张“以人为本”,这是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的契合点,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即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以伦理为中心,高度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们对伦理秩序的遵守,形成了浓厚悠久的道德传统。奥林匹克运动也强调对道德规则的遵守,通过体育竞技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以伦理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可以促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道德问题,如现代奥运在发展中出现的裁判不公、滥用兴奋剂、贿赂和种族歧视等。最后,中国人文精神中内含“刚健有为”的奋斗理念,这与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也是一致的。

国际奥委会选择了中国,选择北京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不仅是对北京市1000多万市民的尊重,也是对13亿全体中国人的尊重,更进一步说,也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以至全人类的尊重,这与奥林匹克运动及奥林匹克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完全吻合,也是对人文奥运理念所作的一个精彩的注解。同时,中国文化也必然赋予现代奥运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使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将体育竞技与人类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得以充分实现,使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并发扬光大。

2008年,奥运圣火终于得以在中国大地上点燃,这是历史的机缘,也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求同存异,在相互吸收融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同时赋予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以现代内涵,实现二者的和谐共赢。

(四)人文奥运与人类文明

在探寻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奥运会最初是为祭祀希腊的万神之王宙斯神而设立的竞技会。而在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之前,古代奥运会在拥有悠久灿烂文化的古希腊,已经举行了293届,在人类文明和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延续了1170年。在这1170年以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之后的一百多年中,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并促进人类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传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奥运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世界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用东方文化的神韵补充和矫正着现代奥林匹克竞技运动的异化,并通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让全世界人民领略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魅力,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古老的东方文明。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奥运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促进作用,最主要的体现于人文奥运所秉承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于人的身心和谐、天人和谐等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古代的先哲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唯人最贵。因此他们关注人的生存际遇、身心和谐和人的精神超越,关注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家园。如儒家强调道德自觉,主张通过自身的道德磨砺,超越现实的物质限制,寻找安身立命的道德家园;而道家则主张去除物欲的遮蔽,珍视生命,不贪财货,追求浑然纯一、无所偏私的精神之乐,达到身心和谐、物我和谐、天人和谐的境界。但尽管他们提出的关于身心和谐、精神和乐的内容各不相同,其中所蕴涵的对人的生命、尊严以及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于现代人反思自身的生存际遇,缓解精神紧张感、挤压感、疏离感,寻求崇高的超越之路和精神家园,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优雅的人、自由的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人是体育文化的载体,他总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离开了人,离开了对人的关注,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任何体育活动不过是徒有形式而缺少灵魂。

为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突出了“大众参与”的特点,在充分展现13亿中国人民及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风采的基础上,成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最广泛的一届奥运会。北京奥运一直坚持全民办奥运的方针,使社会各界共享北京奥运带来的发展机遇,吸引、激励着全中国13亿人民和数千万海外华人华侨关心、支持北京奥运会的筹办与举办工作。

依据《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安排,北京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如每年组织一次主题鲜明的全民健身活动周,每两年举办一次“北京奥林匹克体育节”,每年“6·23”国际奥林匹克日要确定一个能吸引群众参与的主题,在标志性场所组织大型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群团组织依靠自身优势,组织开展职工体育运动会、学生体育运动会、妇女儿童文化体育节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在秉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吸收奥林匹克人文思想基础上诞生的人文奥运,依托于一系列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引导着人们对体育健身的热爱,鼓励人们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发展。通过关心人、关注人、关怀人、爱护人和尊重人,不断培育人的创造精神和激发人的生命活力,释放人所具有的巨大潜能,从而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推进东西文化交融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它必然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地祛除束缚自身发展的旧思想、旧文化来维持这一庞大体系的存在与发展。因此,2008年奥运会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便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人文奥运理念的倡导下,北京奥运不仅将世界文化的底蕴更多地带入中国,而且将中华文明的精髓带往世界。在2008年北京这块独特、神奇的土地上,人们更深刻地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神秘、厚重、深沉与大气,体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益处,重新激发起人们对东方文化的追求和向往。

在这一文化交流活动中主要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有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北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奥运会在这里举行,出现的便是东西方文化在东方大地上碰撞与交融。有五千年不间断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充满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偏重于人体的康寿、保健、疗治的养生体系,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片面注重高水平竞技运动能力的培养、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形的和谐,忽视人体与自然和谐的状况,无疑是一种完善和补充。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和平、和谐、和爱”的和合思想,对于西方文化过分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超越精神而导致当今奥林匹克竞技运动的异化,也具有净化和补充作用。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互补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工业文明需要更高层次的和谐,中华传统文化必然造福于人类的未来,中国传统体育也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北京2008年奥运会,必将长时期推动东西方文化的大交融。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格局已经形成,不同民族、宗教与文化在竞技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冲突碰撞,各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华文明的建设,必须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历史的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创新。东方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西方文化对应的存在态势,无疑成为北京人文奥运的巨大优势和深远背景。人文奥运的主题,也正是要突出人与人之间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世界各国人民、各种文化间的相互了解。

借助奥运之机,为更好地建设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塑造文化中国形象,我们也应更多地汲取民族文化的丰富营养,同时又在理念上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内涵,使世界文化得到最普遍的传播,也使东西方文化之间产生新的交流与认识,从而达到文化建设与时代精神的勇敢超越,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毫无疑问,更是展示中华文化、构建中国文化形象的绝佳时机。北京奥运所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和实施人文奥运的目标,不仅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基本的精神要求,而且也体现出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建构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诸如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传统,同时也体现出了伟大的人文精神,诸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的自强不息精神、“贵和尚中”的爱好和平精神等。这些人文精神传统不仅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代表了中华人文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也体现着中华文化精神对世界作出的独特贡献。北京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的理念,就是要抓住筹办奥运会的历史机遇,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借北京奥运舞台,展示中国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树立中国的文化形象。

据此,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我们创造出了一些典型的、具有一定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化符号,如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标志、北京奥运会会徽、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北京奥运会的奖牌等。这些标志多数都是非常成功的设计,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经典,而且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悠久、深厚、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结合的典范。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更是中国文化的充分展示和美妙集合。借助于现代光电技术,华夏文明从遥远的历史中走向全球亿万观众,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底蕴,点燃了中华文化链接世界文化的火炬。闪耀着奥林匹克精神和人性光芒的开闭幕式演出,以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创造性地实现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使奥林匹克运动深刻地打上中国文化的印迹,这是中国人、中国文化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对于整个世界文化的完美展现。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文化是中国面对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在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也开启了一扇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北京奥运让全世界45亿观众第一次以视觉图像的方式同时段近距离地直观感受中国文化,开始了一段文化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历程,一段东风西渐的历史,一段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历史。

4.凸显人文科学,弘扬人文精神

当人们步入现代社会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20世纪,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发展性危机”,也即现代化的危机。这种危机正是因为现代发展严重失衡与过度开发所导致。20世纪80年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渐渐地,人们开始偏向于自然科学,认为自然科学才是世界文明的主要因素,而人文科学在工具理性的泛滥之下也逐渐地失去了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终极价值的作用。但人文科学的这种失落最终使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协调: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出现了大气污染、森林破坏与耕地缩减、淡水与海洋污染、能源危机、全球变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现代生态失衡现象正是在自然科学所倡导的工具理性之下,人类过度开发自然的结果,这种结果也正伴随着现代经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而加剧。

然而对于这种不协调,工业理性却无法给予回答和匡正。我们承认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物化工具,对人类的文明进展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正如如果没有蒸汽机的发明,就不会有18世纪的工业文明,没有工业文明,就没有今天所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但是人类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尴尬再一次证明人类的前途不单是由科学来决定的,科学技术只能解决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问题,就如何改造世界而言,工具理性却不能给予回答。而这一切,只有人文的理性才能提供,人类在饱尝失去人文精神的苦果后,终于醒悟到人文精神的重要。

人文奥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提出来,不仅仅反映了人类对以往教训的记取,而且大有弘扬人文精神之意。因而,人文奥运产生的意义,不只是成功地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而且也是在重建人类社会之人文精神,促进社会人文精神的回归。这样看来,人文奥运不仅拓展了蕴涵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文思想的适用范围,在内涵上有所丰富和发展,更是从社会更广阔的层面上提出了人文的问题。

(五)人文奥运对奥运的贡献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中国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所做的巨大贡献。人文奥运之于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人文奥运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复归与扬弃,为中国人文精神切入奥林匹克提供巨大空间,以及拓展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视野。此外人文奥运在奥林匹克教育上,一方面汲取了奥林匹克教育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更是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形式,促进奥林匹克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

作为一种创新理念,人文奥运之于奥林匹克,其贡献不仅在于复归了奥林匹克具有普世性的人文精神,更在于在此基础之上用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和人文传统引导奥林匹克运动走出了现代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从而拓展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视野,在为中国文化精神切入奥林匹克提供巨大空间的同时,也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被全世界人民广泛认同。

(1)复归与扬弃奥林匹克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来源于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虽然从没有提出过“人文奥运”的概念,但其奥林匹克主义却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正是建立在具有普世性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才被全世界人民广泛认同。奥林匹克主义所蕴涵的基本理念有: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通过没有任何歧视,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理解的体育活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和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作出贡献。这些无一不是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愿望与对生活的憧憬,反映了世界最广大人民的理想追求。

《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规定,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包括: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的有机统一。(注:《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2005。)

正是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指导下,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和体育活动,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奥运在宗旨上复归于奥林匹克运动,也契合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同时,通过对和谐的追求,以及用“和谐、和睦、和平”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补充,在强调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之余,人文奥运有力地化解了西方文化由于过分强调“更快、更高、更强”而导致的当今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异化,合理地扬弃了奥林匹克所宣导的竞争和超越精神。

(2)为中国文化精神切入奥林匹克提供巨大空间

“和谐”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阴阳二气的氤氲交感是化生万物的源泉,而就人的个体生命而言,其也是阴阳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也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和”即“和谐”,它既是万物生成的基本前提,也是万物发育的基本保障。我国古人将这一思想推而广之,作为处理人天、人际、人文、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

和谐理念至今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和谐思想不仅完全契合了现代人文精神,它对处理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多种问题,更是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现代奥林匹克面临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矛盾冲突,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已不能自我修复,到了需要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理论来指导、调节与处理的时候了。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为中国文化精神进入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与巨大的用武空间。用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阐释奥林匹克理想,指导奥林匹克实践,处理奥林匹克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补充奥林匹克主义,完善奥林匹克理论,创建更符合人本价值的奥运运作新模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3)拓展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视野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扎根于西方人文沃土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其演进和发展必然受到西方基础主义、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渲染与熏陶。这一点在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中都可以寻觅到证据: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除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外都一直驻足西方。虽然东京和汉城奥运会都在“人文”上大做手笔,但都未能泼出独具东方神韵的浓墨重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东京和汉城都不是东方文化的源头,从那里不可能领悟到东方人文的博大精深。因此,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始终没能走出“现代主义”的怪圈。而北京人文奥运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带到了东方神韵的心脏,使奥林匹克的发展视野豁然开朗。

一方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守候在它的人文家园并在西方国家东奔西走,对西方以外的文化因素却鲜有关注,最终导致西方文化逐渐占据了主导和基础。而人文奥运以其独特的魅力促成了奥林匹克运动与神州大地的亲密接触,让奥林匹克亲自感受东方人文“和而不同”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从一元走向多元,发展视野由西方转向东方及全世界。

另一方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始终没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一元基础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忙于奔波而从未直面环境后果,这使得奥运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其内容、形式以及主导文化价值观一直被西方主宰,而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背景的人文奥运则强调“和而不同”、多元共存的全球伦理和持续发展。因此,人文奥运的注入扩大了奥林匹克的关注对象,使奥林匹克由对“更快、更高、更强”的痴迷转向自身及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奥林匹克在发展过程中扬弃人类的自命不凡,敬重与爱戴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教育

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奥林匹克宪章》,8页,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人文奥运的内涵之中也必然包含教育的深刻内容。2008年北京奥运通过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国之中进行着最广泛的奥林匹克教育,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在不断汲取奥林匹克教育丰富内涵的基础之上,创新和发展着奥林匹克教育,从而促进奥林匹克教育向多元化发展。

(1)汲取奥林匹克教育的丰富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之初,由于种种缘由,人们并不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内涵,更多的人把奥运会等同于普通的体育竞技比赛,还有些人将奥运会误认为竞技杂耍。因此,早期的奥运会比赛并没有体现出奥林匹克内在的人文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与教育上的重要意义,于是把汲取和兼容其他文化精髓作为促进奥林匹克发展的重要手段,把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激发青年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核心内容。1997年,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文化委员会主持的论坛上,明确提出了要防止建立单一模式的体制,强调必须树立对不同文化加以包容和理解的共同意识。因为,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人类百花齐放的壮丽图景,只有承认并尊重这种多样性,才能使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成员共建美好的世界,只有吸收和融合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才能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具世界性。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或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方化,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是多文化的又是跨文化的。

人文奥运正是在遵循奥林匹克宗旨的前提下,秉承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以举办奥运会为主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依托于组织诸如全民健身活动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节”等活动,丰富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同时以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也进一步丰富着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

(2)促进奥林匹克教育向多元化发展

复兴于1896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继承古奥运会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奥运会的世界性,并主张将体育与文化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进而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其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担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并促使其独特的奥林匹克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进行直接接触和融合。奥林匹克从多角度、多层面汲取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丰富其自身文化内涵,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个体到社会、从具体到抽象。奥林匹克运动经过产生、形成、发展直至发展到成熟,走过了百年历程。而奥林匹克教育也从不同的形式内容、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与其互补,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充满人文气息的、适于奥林匹克发展的文化和教育环境,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多姿多彩的整体景观,并以其非凡的力量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中国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所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其价值也正在于能够使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世界性、开放性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追求,能够使奥林匹克精神得以广泛传扬,使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在筹办和举办期间,人文奥运正是凭借其独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和充分发挥大众参与的优势,通过开展不同的文化艺术活动、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模式,在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进行着最广泛的奥林匹克教育,宣传奥林匹克知识,推动奥林匹克知识在更广领域普及。

(六)世界眼中的中国新形象

奥运会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和文化盛会,具有强大的国际展示功能,因而奥运会举办国在筹办和举办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地、充分地向世界展示自己。1964年东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战后重建的日本;1988年汉城奥运会,使处于国际社会边缘状态的韩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成为韩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0年悉尼奥运会,改善了澳大利亚长期以来在亚洲国家心目中“重欧美、轻亚洲”的政治形象。

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各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情对话,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是构建中国文化形象的巨大推动力量。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文化奥运是人文奥运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借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是贯彻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目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与举办有力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真实情况,纠正了西方主流媒体和政客妖魔化中国而给国际上一些人士造成的错误印象。总奖牌数获得第一,更是让中国彻底地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奥运会象征着和平,中国把北京奥运会作为向世界宣传“和平发展”理念的机会,人文奥运也赋予我们重建“文化中国”国际形象的极好机缘。

据统计,2008年北京两个奥运会期间,100多个国家的首脑及其代表团,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教练员和领队,3.1万注册与非注册记者,上百万的中外游客来到中国,来到北京。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观众人数也超过了45亿,通过网络和手机等观看奥运会的人数亦是创造历史新高。在今天看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北京成功地向如此庞大而密集的人群展示了一个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向世人展示了“文化中国”多姿多彩的辉煌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当代成就。而在这期间,热爱和平、开放进取的大国风范,和谐进步的社会面貌更是得以全面呈现。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互惠的现实平台上,多元创造、对话交往、和谐共存成为北京人文奥运的灵魂,也成为新世纪世界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理念。2008年,世界聚焦中国,正是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这次让全世界各国朋友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加了解世界,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奥运会。

(七)走向世界的北京

北京,因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为世界所瞩目。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的首都,北京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界的眼光。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圆满成功,给了北京一个全面展示中国形象和城市魅力的机会,也标志着北京已真正进入了国际性都市的行列。

1.人文奥运对北京的积极作用

2006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考察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工程时指出: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奥运会办好,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要紧紧抓住新北京、新奥运的重要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筹办奥运会的各项工作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可以说中央和北京市一再强调要抓住举办奥运会的机遇,促进北京和全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就北京而言,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与北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的重要目标也是相统一的。通过人文奥运,可以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从而有利于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目标。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也为推动人文奥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因为人文奥运各项工作只有在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中才能有序开展。

(1)人文奥运与北京现代化建设

人文奥运的提出,不仅是北京对世界的一个庄严承诺,同时也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提供着积极的精神动力。北京2008年奥运会在为提升北京城市文明素质、树立北京良好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提供广阔发展平台的基础上,对北京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提出着新的要求。

依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人文奥运对北京城市现代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以经济起飞、技术发展、体制完善等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再是以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文化模式转型为主要内涵的人自身的现代化。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的整体文化建构和以人的文化转型为核心的人自身现代化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冲突和交融,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北京建设和谐社会,人文奥运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发展理念,其“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观念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影响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社会公德以及文明素养,人文奥运不断为北京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着高质量的软环境平台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人文奥运与城市文化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文体育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形态对社会转型和人的现代化转型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毫无疑问,人文奥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对北京的文化建设也产生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为体育文化在以人的文化转型为核心的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转化作用。

体育作为人类身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促进人发展的重要中介。在物化层面,体育通过各种运动形式、方法、手段满足人们对身体运动的需要;在精神层面,体育则以其文化形态渗透在人们的价值体系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潜移默化地促进着中国民众由凭借经验、传统、习俗、情感而生存的自在自发的传统主体,向凭借理性、规则、法制而生存的自由自觉的现代主体的文化转型。这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因而人文奥运对于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文奥运不仅是一个特定时期内的理念,更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战略,其核心宗旨是实现经济社会建设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优化组合,将经济增长与市民人文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在此战略指导下,北京市在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以及后奥运时期,一直努力进行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和实践。据介绍,北京将进一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并着重围绕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两大核心环节,大力发展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等九大文化产业,着力于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争取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3)人文奥运与北京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日益严重的不良影响。人文奥运作为三大奥运理念之一,并且作为一种饱含人文底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对于提升北京城市的文明程度,实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文奥运不仅是中华文化通过拓展奥林匹克精神而提出的一个创新性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以人为本的内涵与作为核心理念的和谐思想,都与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

人文奥运所内含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强调指出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相契合。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生存环境、保证人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人文奥运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作为北京城市、社区建设的首要目标,同时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结合点,依托于不断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组织体系、社区服务、文化宣传和体育活动等,以奥林匹克运动为纽带,带动北京城市的社区建设,以建立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从而推动着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2.继承奥运遗产,建设人文北京

2008年奥运会完满落幕。这一年,北京成为全球的焦点,世界文化齐聚北京,奥林匹克精神在这里得到全面弘扬,奥林匹克运动也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但当奥运的热潮退去,当2008年已成为历史,如何清点2008年奥运会所遗留的遗产,并有效地将其转化为今后国家和北京城市发展的动力,这无疑是今后北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的重大决策,并以此来统筹今后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1)后奥运时代三大理念的转化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说:“我相信,历史学家将把2008年奥运会看成是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不仅给世人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而且实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完美交融,同时对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将成为奥运史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作为奥运三大理念之核心的人文奥运所弘扬的和谐世界、和谐奥运的人文精神,在向全球展示辉煌悠久的中华文明之余,更是以东方的古老文明对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着生动的补充,凸显着北京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独特贡献。北京奥运所倡导的绿色奥运,在探索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的实践基础上,也为北京留下了生态平衡的宜居环境,从而泽被后世。

在后奥运时期,反思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北京奥运会之所以成为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除了举全国之力办奥运这样的大环境之外,北京奥运会所提出的各种理念也为奥运的成功提供了精神动力。其中,人文奥运的建设,为构建北京市民的理性思考能力、开放宽容的胸怀、创新发展的精神等文明素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并为北京提供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后奥运时期的北京,如何传承奥运精神,继承奥运所遗留的珍贵遗产,并使之成为北京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则是今后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因此,为充分继承北京奥运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以科学发展观来为北京的未来发展提供战略方针,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将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转化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大决策,并且将人文北京提升至首要位置。

从“人文奥运”到“人文北京”理念的转化,这既是北京市依据发展需要所作的理念提升,也是饱含文化自觉的新理念开启,而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城市内在精神、建设以人为本的首都社会的历史性抉择。其核心也在于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北京的城市品格和灵魂,并将人文精神源源注入其中,从而使所有的活动、项目和产业皆以此为精神依归。

(2)继承奥运遗产,建设人文北京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在《求是》杂志2008年第23期上发表的题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文章中指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圆满成功,标志着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经验,按照首都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丰富、升华、发展人文、科技、绿色三大理念,把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的要求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建设“人文北京”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首都的综合优势,通过积极挖掘人文北京的内涵,提升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作出切实贡献。

刘淇书记从四个方面阐明了“人文北京”的含义:建设“人文北京”,就是要在首都各项工作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就是要深入发掘首都丰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展现首都文化的魅力;就是要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不断促进首都的和谐与稳定。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的发展理念不仅对于中国各地区和各城市,而且对于世界各国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示范性和辐射性。因此,对北京发展模式的这一探索意义非凡,这不仅将成为今后北京城市发展的精神指引,而且也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北京发展模式的新思路。

但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关涉面相当广泛,实施“人文奥运”向“人文北京”理念的转化,必须首先认清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北京奥运的经验和影响覆盖了社会发展、国际交往等诸多领域,从场馆建设、环境治理到赛事组织,从食品安全、反恐治安到志愿服务,从经济投入、政治较量、外交风云到文化交流,从对内动员、对外宣传、媒体政治到危机处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奥运为基点和目标的。但从举办一项重大活动的理念向长久的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化,则并非简单的概念套用和词汇搬家,虽然有许多可以继承接续的认知和经验,但更有极大的理性深化和实践拓展空间。

因而对于人文北京的建设,我们需要以北京市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建设一流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不断汲取奥运期间人文活动、文化产业与事业、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与形态,更要超越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形态,抓取因奥运而召唤、激发、构建的人文精神,从而进一步丰满人文北京的内涵和意义,最终推动北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 tPUX1K2W5sOuG3mHwkFEqTywnpvaOUhq6hPbzCBiDl3FmLOJJ6N+mDs/TmsHzu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