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奥运与城市

公元394年,古希腊奥运会被禁止,至此之后在历史的长河中便沉睡了一千多年。直至14——18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著名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正是得益于这种社会文化思潮和时代趋势的影响,古代奥运会才得以恢复和发展,现代奥运会也应运而生。

(一)现代奥运会的源起

1883年,顾拜旦第一次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在他不懈的努力之下,1894年6月16日终于有20个国家派代表在法国巴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重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会议”。会议作出决定,将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除了要归功于顾拜旦长久不懈的努力之外,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1.现代奥运会的时代背景

奥林匹克运动在19世纪兴起,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14世纪起,欧洲各国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18世纪到19世纪,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实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它们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扫清了思想障碍,奠定了社会基础。

众所周知,我们将西欧的中世纪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视为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任何人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进行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可是到了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在意大利首先出现。自由、平等,在商品经济中受到不断的呼唤。要想拥有自由、平等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拜占庭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珍品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与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毫无疑问,这场“回到古希腊”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即将到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思想指引。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马丁·路德等人的领导下,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人文主义得到空前的弘扬。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黑暗时期。启蒙时代的学者亦不同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在法语中,“启蒙”的本义是“光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激烈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启蒙运动不仅是一场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更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接过接力棒,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这一切,都成为孕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土壤。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时代开始,随着工业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刺激性体育活动来消除紧张的工作状态,尤其是户外运动和竞技运动的开展更是如火如荼,这也大大地推进了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步伐。另外,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它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近代体育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促使体育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由于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促使人们努力寻求新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改善人的身体本身,体育因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要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资产阶级的教育家就把体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加以大力提倡,不仅恢复了古希腊的体育制度,还进一步制定了锻炼身体的各种措施,积极研究各种运动方法,努力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体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1423年,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托里诺创立了一所新式学校,仿效古希腊的体育馆,称之为“体育宫”。该校实行体育、德育和智育并重的方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教育的代表。维托里诺的教育思想和体育实践,促使体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使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而开始在学校实施。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对教育的探索更加确立了体育的地位。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就主张体育应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按照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对学校体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将体育以较成熟的形式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他主张学校应设宽敞的运动场,应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使身心健康发展。夸美纽斯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学校体育之父”。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其“绅士教育”体系中,明确地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部分,指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使体育正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独立的组成部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尔》中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他要求教育与体育紧密结合,主张按自然法则进行体育教育,按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体育活动,以培养“身心两健”的人才。

19世纪以后,英国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以阿诺尔德在拉格比公学的改革最为成功。他创立了“竞技运动自治”制度,充分发挥竞技运动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通过该项改革,拉格比公学的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上,自己管理自己,不仅锻炼了强壮的体魄,而且培养了公平竞争、团结友爱、遵守规则、勇敢顽强的思想品德,使校风校纪大为改观。阿诺尔德的改革牢固地树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了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在时代思潮、教育改革之外,战争的威胁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也促进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世界上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一个新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威廉二世统治的德国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想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为了彰显自己的强大,不可一世的德国要求复兴奥运会的呼声很高,一些别有用心的德国人想通过发起奥运会,来扩大影响,为称霸世界服务。法国是德国的近邻,如果德国发动战争,战争的灾难首先就会落到法国人民身上。法国人民强烈反对战争,渴望保持世界和平,古代奥运会和平、友谊的精神,恰好符合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复兴奥运会,不仅有利于国际体育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对德国称霸世界的斗争。复兴奥运会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落在了法国人的肩上。

顺应历史的潮流,顾拜旦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现实。

2.功不可没的顾拜旦

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是公认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888年,顾拜旦就任法国学校教育、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秘书长。1889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体育训练大会,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的动态,他认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应该借助古希腊体育的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于是产生了复兴奥运会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想法,顾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1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杂志,以此为阵地热情宣传他的主张,对创办奥运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92年,顾拜旦遍访欧洲,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同年11月25日在庆祝法国体育运动协会联合会成立5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第一次公开和正式地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在演说中,顾拜旦阐明:现代奥运会应该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但应该比古代奥运会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它应该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顾拜旦的倡议,使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便冲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具有鲜明的国际性。1893年,顾拜旦在巴黎召开一次国际性体育协调会议,团结国际体育人士,讨论创办奥运会的问题。翌年,他还将自己的倡议写成公开信,寄给许多国家的体育俱乐部,得到不少体育俱乐部的支持。

在国际各种因素的促进和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创办奥运会的各种准备工作终告就绪。1894年6月16——24日,根据顾拜旦的建议,来自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学院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又先后有21个国家致函,向大会表示支持和祝贺。这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并从79名正式代表中选出15人任第一届国际奥委会委员。大会还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由于首届奥运会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因此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四年举行一次奥运会,通过了遵循“业余运动”的决议。大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游泳、赛艇、帆船、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

1896年4月6——15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终于如期在雅典举行。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自此,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的篇章。

3.历届奥运会

自1896年至201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总共举办了30届(见表1)。

表1 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一览

在已举办的30届奥运会中,每一届奥运会都与举办国家和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追溯历届奥运会历史,奥运与城市的关系十分奇妙有趣。在下一部分,我们将选取几个极富代表性的案例,探讨奥运会的举办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奇妙逻辑。

(二)奥运会与城市

1.东京奥运会:国家形象重建的象征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国民心中普遍弥漫着战败的迷茫与失落感。如何让国家和国民走出历史的困境,是一个艰难的命题。当日本国民面对战后初定的世界局面,来自国际世界和国内民众的压力都迫使日本开始反思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此外,国内民众巨大的失落感势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时刻,日本需要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机遇,向世界宣告一个新日本的诞生,也向国民注入一剂药效强大的强心针。东京奥运会无疑是最好的机会。

日本获得1964年的奥运会举办权,是日本外交和政治上的一大胜利,这可以看作日本彻底摆脱二战发动国阴影、一个新日本得以诞生的证明。在获得举办权后,日本政府把举办奥运会当成一项国家事业,纳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由政府投入巨资,对东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其中的主要工程包括东海道新干线、首都高速公路、东京高架单轨电力、东京地铁等大型项目。同时,一批豪华饭店、宾馆也被建立起来,以备迎接外国游客。这些项目的完工使东京一举跃升为世界最先进的城市,日本为东京奥运会的投资,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计划投资高达1万亿日元,折合当时的美元达30亿。除此以外,日本政府还以国家的名义调用了全国的人力资源,至少10万山区农民被廉价雇佣到东京,成为奥运会的建筑大军。

在这场以重建国家形象为主题的奥运会中,经营和盈利早已不是东京的主题。东京需要利用这个契机,将日本全民的心声和呐喊向世界传达出去。这是一场举国上下精心经营的奥运会,在这里,东京发出的每一个符号,都可以被视为日本全国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而“原子弹男孩”的出现,无疑是东京奥运会中最备受争议的符号之一。东京奥运圣火的最后一棒是19岁的落选田径选手坂井义则,他入选火炬手的原因是他出生于1945年8月的广岛。东京的这一做法,遭到了美国的攻击,在美国报道中,将坂井义则称为“原子弹男孩”。“原子弹男孩”的出现,仿佛昭示着日本对刚刚结束的这场世界大战的记忆:战争的起源似乎已变得不甚重要,给日本留下深刻记忆的是投向广岛那颗具有巨大摧毁力量的原子弹。日本似乎从未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侵略国家在这场战争中犯下的错误和罪行,但是最深刻铭记了战争留给自己的苦难。“原子弹男孩”将日本对历史的态度作出了显而易见的二分法:当国际世界提及残酷的法西斯帝国和受侵略国的深重苦难之时,作为国家这一形象出现的日本选择隐匿在逝去的历史之中,或者它试图提醒国际世界,无论战争有多么悲惨苦痛,它都已经成为结束的时代,世界完全应当忘记那个犯下错误的日本,并不计前嫌地继续给予它公平的机遇。可是,在日本单方面回忆战争的时刻,日本就不再以一个整体性的国家形象出现,而是将整体性的形象化解为单个的生命个体,它强调日本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痛斥给生命带来伤害的原子弹。“原子弹男孩”在此时应声而出,仿佛告诉全世界:日本此刻象征的是受害的百姓,一个时代的罪孽应当由这个时代来承担。东京奥运会中“原子弹男孩”的符号象征着日本用重视生命价值的名义遗忘本应承担的历史罪责。无论美国或国际世界是否乐意,它都仍然坚持这一固执的观念。这也成为二战结束几十年之后国际世界仍然无法相信日本已经痛下悔改之心的原因之一。

除了“原子弹男孩”饱受争议之外,东京奥运会塑造的国家形象都得到了国际世界的广泛认同。在东京奥运会上,由纺织女工组成的日本女排不负国民期望,以3∶0战胜苏联女排取得冠军,成为日本人民心中的偶像,被称为“东洋魔女”。在电视剧《排球女将》中,这群白天在纱厂上班、晚上训练排球的运动员奋战不息与艰苦训练的过程,不仅感动了一代日本人,更在80年代感动了一代中国人。借由“排球女将”这一形象,奋斗与毅力的主题在东京得到了极大的彰显。有趣的是,1964年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70周年,为纪念其创始人顾拜旦,东京奥运会在开幕式上播放了他在1936年奥运会上的法语讲话录音:“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征服,而是奋斗。”日本人以独具匠心的方式,营造了一种日本式的隐忍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在东京奥运会上,由顾拜旦再次传达给世界。

在1964年,东京不仅是日本的首都,更成为承载日本新形象的载体。日本以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对国民提出了6项要求,以后逐渐成为日本国民的礼仪规范,这6条包括:第一,对所有来会的外国友人,不分国家,不论身份,一律要热情接待;第二,注重仪表,到机场接人一定要穿正规服装,不符合要求的人不能进机场;第三,在观看奥运会所有项目的比赛时,无论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夺得金牌,都要热情鼓掌;第四,不许随地吐痰、便溺;第五,司机在行车时遇到行人要礼让,保证交通安全及道路通畅;第六,要做到文明素质教育从幼儿园抓起,从小就开始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行为礼仪规范。日本借助奥运会,展示国民礼仪素质培养上的巨大成功,成功地塑造了守礼、文明的国家形象。

在东京奥运会后,日本逐渐变得自信与乐观,经济逐步崛起。东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在国际世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2.蒙特利尔奥运会:奥运是否已成为一个恐怖的经济陷阱

蒙特利尔先后多次申奥,直到第五次才成功。蒙特利尔为建设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奥运中心,不惜斥巨资,设计和建设宏伟的奥运场馆与相关设施。仅主场馆就耗资58亿美元,远超出原计划的28亿美元,用于城市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费用大大超过百亿美元。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它的债务被政府折成了“奥运特别税”,直到2006年才取消。也就是说,魁北克省烟民为这届奥运会还了30年的债。在申办之初,蒙特利尔市长曾豪情万丈地说,这届奥运会要办成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典范。而最初提交给奥委会的计划书里,确实也是这么筹划的。蒙特利尔市长让·德拉皮奥曾经说:“我们将为世界呈现一届既简朴又高品位的奥运会。”而实际上,在以上项目中,蒙特利尔组委会获得了4.3亿美元的收入。而这届奥运会最初预算仅为1.2004亿美元,后来上升到3.1亿美元,如果预算没有超支,那么这届奥运会很显然是赚钱的。但蒙特利尔奥运会还是亏了,这其中的亏空主要来自盲目扩大建设各种场馆和奥运村以及拖延工期带来的后果。蒙特利尔奥运会从此与“体育建设极端化”、“不切实际”、“盲目追求”等词联系在一起,成为因“举办奥运”而导致城市建设失败的典型案例。

蒙特利尔市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和大手笔的投入,促使蒙特利尔房屋建筑以及交通、轨道等基础设施在整体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无疑带动了房地产、酒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奥运的亏空,政府不得不拿出大量的资金填补奥运的资金漏洞。纳税人就不得不为由奥运引起的财政亏空埋单。旅游业、酒店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蒙特利尔的都市化进程无疑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老百姓都是受益者。房地产业的发展,迫使更多的人花费更多的代价投入到住房当中,这无疑提高了市民的住房成本,使蒙特利尔市民在奥运会结束之后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另外,由于政府必须拿出大量的资金填补奥运遗留的资金窟窿,导致整个蒙特利尔市乃至整个魁北克省和加拿大用于经济建设的投入费用急速减少,进一步加速了经济的衰退,失业现象严重,物价飞涨。蒙特利尔的市民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状:就业市场低迷,收入减少,但同时又不得不承受日益高涨的住房成本。老百姓还来不及享受旅游业和酒店业迅速发展后带给蒙特利尔市民的优惠和福利,就即将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蒙特利尔市民为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奥运会赔上了三十年的幸福生活,向在1976年之后申办奥运的城市提出一个巨大的疑问:当举办奥运会已经不是一场包赚不赔的买卖,而是一次极富风险的赌博时,申办城市要如何避免陷入蒙特利尔经济陷阱?申办城市又该如何说服市民同意申办奥运?

在这两个问题中其实隐含着更为深层的意义,申办奥运并不仅仅是政府机构的一项行政决策,它必须是申办城市所有市民内心愿望的真实表达。如果申办城市的所在政府无法点燃市民对奥运的热情和期待,已经有了前车之鉴的老百姓就会对申办奥运产生抵制和反感;如果市民对自己所在城市或者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一丝隐忧,他们就会对申办奥运有所迟疑和犹豫。申办城市的政府不仅需要让奥委会证明他们具有申办的力量,更需要对自己的市民开展强大的公关以提高自信。在蒙特利尔之后,申办奥运,已经是对申办城市政府的一场巨大考验:它不仅需要强大的政治魄力和外交魅力,还需要凝聚申办城市所有老百姓的愿景。奥运会也不仅仅是一场竞技的角逐,而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申办城市殷实富足的窗口,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狂欢。

蒙特利尔经济陷阱的教训,也向其后的举办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了避免蒙特利尔经济陷阱的重复,各个举办城市需要充分估计自己的经济实力,科学分析举办奥运的收益成本关系,在充分保证能从奥运会获益之后才将申办奥运提上议事日程。此外,申办奥运必须是所在城市居民的共同心愿,只有当市民经济收益极大满足,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人文素养得到了极大提升之时,市民才会对申办奥运具有强烈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申办奥运不仅是一场申办城市经济实力的比拼,更是申办城市市民奥运梦想渴望程度的竞赛。从政府角度来说,蒙特利尔的启示是,奥运申办城市自筹备申办奥运会以来,就与所在城市的市民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政府向市民积极开展申办奥运的宣传工作,许诺承办一场充满商机的奥运盛会,保证将纳税人的税收高效节约地使用在奥运会中,鼓励市民为奥运会消费、工作和志愿服务,奥运会结束之后能促进举办城市的极大发展,申奥城市市民能够从举办奥运会这一盛事中受惠。

蒙特利尔经济陷阱也使得选择奥运会主办城市时的考量因素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在考虑如何选择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问题上,城市经济条件的表现和主办政府的强大执行力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3.洛杉矶奥运会:洛杉矶模式是否可行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展以来,奥运会的主要开销都要由承办城市和国家的财政来支付。通过商业手段筹集奥运经费,会被认为有损奥林匹克精神的纯洁。至于奥运会收支平衡的维持,依靠的是个人捐献和会场的门票收入。可随着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奥运会对技术、生活服务设施要求的不断提高,主办城市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之后,奥运会的花费金额已经成为天价数字。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花费了90亿美元。这一笔巨大的开支,已经对申办城市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洛杉矶成为1984年奥运会的唯一申办城市。在1978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由美国洛杉矶承办第二十三届奥运会。

洛杉矶奥运会是1896年现代奥运会创办以来首次由民间承办的运动会,既无政府补贴,又不能增加纳税人负担,加之美国法律还禁止发行彩票,一切资金就都得自行筹措。1977年,洛杉矶市市长在写给美国奥委会的信中说:“我们打算以斯巴达的精神和商业化的方式来筹办奥运会。”为避免重蹈蒙特利尔的覆辙,洛杉矶刚刚获得奥运主办权,洛杉矶市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议会迅速通过决议:无论加州政府还是洛杉矶市政府,不得为举办1984年奥运会而动用纳税人的钱。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也表示:将不给予洛杉矶奥运会任何经济援助。

为了广开财源,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思带领组委会采取了如下主要措施:与企业集团订立资助协议;出售电视广播权和比赛门票;压缩各项开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尽量不修建体育场馆;不新盖奥林匹克村,租借加州两座大学宿舍供运动员、官员住宿;招募志愿人员为大会义务工作等。尤伯罗思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组委会的工作井井有条,一切如愿以偿。洛杉矶奥运会原计划耗资5亿美元左右,后来不仅没有出现亏空,而且有盈余。不过,尤伯罗思主席的做法,也遭到一些非议,批评洛杉矶奥运会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例如在美国境内的火炬接力,参加者每跑1英里需缴纳3000美元的做法,引起了体育界人士的不满,认为它严重地违背了奥林匹克原则。

1896年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时,他的目标是恢复古代奥运会最重要的传统:来自世界各地的业余运动员汇集到一起,为了对体育的热爱和参与精神而竞争。至于收支平衡的维持,依靠的是个人捐献和会场的门票收入。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主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巨大的荣誉之一,但在短短16天后,其留下的巨额账单却让主办国吃尽了苦头。而当尤伯罗思加入洛杉矶1984年奥运会的筹委会时,筹委会正处在破产边缘,但最后的事实却是,洛杉矶不仅办成第一届没有赤字的奥运会,还留下了难以想象的2.2亿美元盈利。尤伯罗思的成功,是因为可口可乐、柯达、耐克,还有更多“招摇”在奥运赛场上空的名字。来自企业赞助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汇入洛杉矶筹委会的账户里。而洛杉矶筹委会回报赞助企业的,是转播权和奥运推广许可。这意味着,只有通过竞争获得奥运会的许可经营权,企业才能在奥运会赛场上推广自己的产品。奥运会从此成为一个巨大的商机,观众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洛杉矶奥运会的同时也看到了可口可乐、柯达胶卷和耐克鞋,他们第一次熟知了这些品牌。而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利润。他们赞助给洛杉矶筹委会的钱,也被洛杉矶政府投入到惠民设施的兴建中。在洛杉矶奥运会结束后,其2.2亿美元的利润中有9000万美元流入洛杉矶地区的青少年体育基金组织。20年后,南加州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仍然从这笔资金中获益匪浅。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次开创了三赢的局面,商业化的运作使无数的人受惠。

可是,商业化运作似乎也无法解决一切问题。洛杉矶商业模式使奥运会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契机,但是仍有人颇有微词。如果商业资金的赞助已经成为奥运会举办资金的最主要的支持来源,那这一场象征平等与和平的盛会会不会被商业力量所控制,成为一场不再中立的奥运会?以往为了勇敢和荣誉而战的体育健将会不会抛弃历史的传统,转而追求财富与名声,使奥运会变成一场争名逐利的竞争?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历史上,人文主义的传统之所以能够历经时代变迁而仍然坚守,原因之一就是坚持勇敢、平等、和平、自由等信念的斗士们能自始至终坚持一种独立的立场。然而,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洛杉矶模式很难保证象征荣誉和勇敢的金牌不会变质,转而成为金钱的象征。如果是这样,那运动员们将从此遗忘位于历史深处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顾拜旦,遗忘古希腊的神圣历史,遗忘人类为了和平、自由和平等所做的一切努力,只向往胜利之后的功成名就。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运动员们会不择手段追逐胜利,诚实和勇敢将逐渐退出奥林匹克的舞台,欺骗、野心和邪恶将会大行其道。在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奥运会似乎也真的出现了一些变化,兴奋剂和虚假纪录层出不穷,金牌运动员在赛后步入五光十色的名利圈,从此远离奥林匹克精神,堕入世俗的商业轮回。如果这些改变都是来自洛杉矶商业模式的刺激,那么在洛杉矶奥运会以后,主办城市应当如何避免丢弃历史的厚重,既盈利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就成为对申办城市的最大考验。

4.汉城奥运会: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拐点

在洛杉矶奥运会结束以后,申办城市开始了对商业模式运作的借鉴和反思。有趣的是,在发达的欧洲和北美洲,申办奥运似乎是代表着城市的行为,而在亚洲,奥运的申办与举办国家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东京奥运会,不仅代表着举办城市,更是举办国家和亚洲形象的象征。汉城奥运会更是如此。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前,在世界地图上,韩国似乎只是个很少被人发现的小国。16天的奇迹,仿佛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第二个承办奥运会的亚洲国家,给了世界一个惊奇。之后,以汉城奥运会为起点,韩国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腾飞。从1985年到1990年,韩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跨越了原始积累,完全变成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最重要的是,韩国人从此看清了自己的性格。当时的汉城奥运会组委会委员长朴世直就说:“东亚民族都有极强的家国意识,大韩民族尤其充满着如同劲草般刚强不屈的好胜心,有把那些诅咒、讥笑当苦药吞下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儿。”汉城奥运会与东京奥运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日本的经济水平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只不过884美元。通过奥运会,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战败国日本。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崛起,日本还借此机会,创造了在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立足于发达国家行列的条件。有了日本的成功经验,韩国人坚持认为,一定要创造这样一种机会,让韩国国民以巨大的信心和力量,使他们感到自己和发达国家的人民肩并肩、平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这个巨大的机会,就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

在汉城奥运会之前,堵车是汉城最臭名昭著的缺陷,单双号执行了一年多也不见成效。然而临近奥运会,几乎在一夜之间,道路畅通得连警察都不用管了。汉城的车流量一天缩减了23.5万辆。在奥运会中,比赛安排严谨准确、有条不紊,正点开赛率达到97.20%,突破了奥运史上的纪录。韩国人酷爱吃狗肉,而在西方人看来,这太残忍,难以接受。为了国家形象,汉城人齐刷刷戒了16天狗肉补身汤。“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办好奥运会”这一口号成为韩国全民的心声,在奥运会期间,汉城市民自动排队、自发鼓掌、礼貌微笑,连犯罪率都降到历史最低点。在国家荣誉面前,汉城自发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善性的气场。

汉城奥运会与东京奥运会的时代契机是有所不同的。东京奥运会时,日本正面临着战败国的历史压力,这种“外在”的压力迫使它集举国之力筹办一场奥运盛会。东京奥运会是日本让国际世界另眼相看的唯一机会。韩国却并非如此。汉城奥运会更像是一场具有“自省”特点的奥运会。在申办奥运会之时,韩国经济刚刚复苏,刚刚结束政治动荡、军事独裁的局面。新政府将汉城奥运会视为一剂强心针,既需要借汉城奥运会提升韩国的国际形象,为韩国寻找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强国契机;又需要借汉城奥运会凝聚国内松散的人心,激发民众内在的民族意识,使韩国上下团结一心,消除对新政府造成威胁的潜在力量。因此,汉城奥运会是带有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的奥运会,汉城政府在筹办奥运会时就必须把一种危机意识主动带给民众,在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刺激下,才能催生市民的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从而促进韩国新政府的稳定,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在奥运会前,朴世直先生最喜欢的演讲题目是《如果汉城奥运会失败了》。在这类似的演讲中,朴世直一再向韩国人民宣告,万一这次奥运会以失败告终,韩国就没有希望了。“到时候我们就会陷入思想混乱的局面,无法从自暴自弃的劣等思想中解脱出来,成为葬送韩国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的千古罪人。”从此韩国人将失去信用,给世界造成坏印象,经济面临困境,国家信誉下降,韩国制造的声誉也随之受到影响。汉城政府以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调动起每个国民的危机感,全国一心,在筹办奥运会的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当国家主义的色彩被注入到奥运会中,汉城奥运会就对单纯的商业盈利模式失去了兴趣。它重视的是对民族情结的呼唤,是一种国民一体的动员。在汉城奥运会结束后,大家坚信,只要把每一个家庭的东西聚在一起就能帮助国家渡过任何难关。隐藏在韩国国民内心中的民族意识和历史积淀的家国情结被汉城奥运会激发出来,融入韩国人的血液中并得以延续下去。在汉城奥运会后,韩国成为国际世界中著名的现代文明国家。在汉城奥运会后,奥运对承办国和承办城市的整体效应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大大推动了承办国和承办城市的发展。韩国因为举办奥运会,当年就使经济出现了12.4%的增长。韩国政府曾经骄傲地宣布过一项统计:奥运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13亿美元的产值。1985年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汉城奥运会结束后,韩国国内的一项调查显示:91%的被调查者认为,“奥运会的成功有利于改善韩国与苏联、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87%的人认为,“这次奥运会使国人感到自豪”;56%的人认为,举办奥运会“推进了民主化的进程”。汉城奥运会是韩国的奇迹。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效果无法用语言表达。韩国一度是被世界遗忘的国家。但是,在1988年以后,世界已经感到它的威力和影响——奥运会的召开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新时代的到来。

(三)城市与奥运的不解之缘

以东京奥运会、蒙特利尔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似乎可以寻找到城市发展与举办奥运会之间的类似联系。对这种规律性联系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奥运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1.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举办奥运会的首要条件

在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要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没有充足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完成的。作为传播和平、友谊和平等的现代奥运会,顾拜旦在创始现代奥运会之初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或许比不上当代奥运会所面临的困境。随着参与奥运会国家数量的增多、比赛规模的扩大和参赛选手的增加,由体育比赛本身产生的费用就在不断增加。另外,每一届主办奥运会的城市都力图向世界展示一场气势恢弘的体育盛事,都力图使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自己的主办城市打破历史纪录。主办城市往往不惜重金打造一流的比赛场馆,修缮已有的体育设施,建设豪华的奥运村。主办城市这种尽善尽美的心态影响着奥运会资金的分配流向。在有企业赞助和经营转播权以前,奥运会筹措经费主要是靠门票收入和私人赞助,这对主办奥运会而产生的投入来说简直是入不敷出。但是,为了不像洛杉矶奥运会那样引起巨大的非议,主办城市也不能放任商业资本任意注入奥运会赛场。另外,为了奥运会的到来而展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资金也不能完全由企业来负担。因此,完全建立在商业化模式上的奥运会运营方式是具有极大风险的,至今为止,要成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殷实的财政收入仍然是国际奥委会衡量主办城市资格的重要标准。

2.繁荣的政治局面有助于成功举办奥运

和平与友谊是奥林匹克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场跨越国界和种族的体育盛事,奥运会抵制歧视与偏见,弘扬不懈追求、不断向人类自身提出挑战的奋斗精神。自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就反对战争与冲突,强调和平与友谊。在奥运会历史上,以东京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为例,奥运会不仅成为宣告新时代的象征,也由于奥运会这一历史契机,东京政府和汉城政府能借此团结广大国民,将威胁政府稳定的因素悄然消灭,化解了首都和国家在当时面临的政治危机,使得国内上下一心。在这种意义上讲,东京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像是政府精心准备的一场“政治危机治理”,利用了奥运会的力量,整合了全国的资源。这种整合和团结的力量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意志,增强民众信心,振奋国民精神。

稳定的政治局面、安定的社会秩序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根本保障。在奥运历史上,由于战争原因导致奥运会停止举办的现象不止一次地发生。世界各国由于军事和政治的较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退赛和禁赛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无疑会在奥运历史上刻画下阴暗的记录,而繁荣昌盛、民主自由、宽容和谐的政治局面则会为奥运会的圆满召开创造有利条件。

3.奥运会有利于城市国际形象的树立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诸方面与其他国家相互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国际社会对其的解读、认知和评价,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经验证明,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赢得有利的发展环境,降低发展成本;反之,在国际交往中会处处受挫孤立无援。为获取发展的环境,必须加大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投入,大大增加成本。

在汉城奥运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奥运会与城市国际形象的树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用“奥运外交”这一词汇来表达。奥运会是城市自信力的表达,标志着所在国家自信、宽容地面对世界的各种挑战。通过奥运会,主办城市将蕴藏在城市历史中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向世界作了阐释和宣告。奥运会的召开,也促进了市民“全球意识”的提高,为举办城市的市民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对话的机会。奥运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现代奥运会早已不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运动会,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这里碰撞、交流和融合,必将成为一个培育和强化广大民众“全球意识”的难得机会,同时也为举办国家的国民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个性、精神的舞台。主办城市的国际形象,就经由奥运会这个华丽的舞台展示在全世界各国人民的面前。

4.雄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奥运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软实力诸多因素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它像流淌在人们生命肌体内的一条难断的血脉,能把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它像一台播种机,能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孕育创造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不少曾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落败的民族,靠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那些拥有璀璨文化并充分展示了文化力量的民族和国家,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

特别是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一方面,文化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如果说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主办城市能给世界留下美好的印象,一定是由于城市自身雄厚的文化软实力赢得了世界的青睐。文化软实力的强大能够使国际世界对奥运主办城市保持长久的关注,从而获得长期的发展机遇。

(四)2008: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8日20时开幕,2008年8月24日闭幕。北京奥运会口号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One Dream),三大理念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参赛国家和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人,共设302项比赛项目。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除了无与伦比的奥运赛场之外,奥运会加快了北京的现代化步伐。这一点,在奥运会后表现得更为清晰。在筹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约2800亿元,集中在城市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水资源、城市建设四个方面。如此力度的投入使北京的城市面貌、政府管理水平乃至整个城市的运营效率都有了不小提升。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也得到了极大彰显。

1.绿色奥运

狭义的绿色奥运是指在申办、组织、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以及在受奥运会直接影响的举办奥运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绿色、环境绿色等。广义的绿色奥运是指与奥运会相关的物质和意识上的绿色,这里的“绿色”,不仅是指狭义绿色奥运中的“绿色”,而且还指其他方面的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思想和做法。内容很广泛,包括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两大方面。

2.科技奥运

科技奥运就是以科学思想统领奥运战略,有效集成满足奥运需求的科技资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先进、可靠、适用的技术保障;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奥运成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并惠及社会的平台,达到“科技助奥运、奥运促发展”的目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以科学精神组织奥运。弘扬“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奥运战略,把奥运会的国际规则、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务实可行、充满活力的本地化战略;将科学思维、科学管理贯穿于奥运筹办的每一个环节,用科学的态度组织奥运,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盛会的目标。第二,以先进技术支撑奥运。紧密结合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集成北京和全国的优势科技资源,努力满足奥运场馆建设、赛事组织、交通物流、赛事转播、大型活动、安全保障、信息服务、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技术需求,以先进、可靠、适用的科学技术提升举办水平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为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第三,以奥运成果惠及社会。以奥林匹克精神丰富科学思想,促进科学文化传播,提高公众科技素质;通过满足奥运科技需求,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带动科技产业发展;并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与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人文奥运

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全球体育竞技的大会,更是人类文化的盛会,无论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无不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包括: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显现奥运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使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都得以提升,尊重人,锻炼人,教育人,熏陶人,以求得人的自我完善。人文奥运是“文化奥运”,就是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显现出来,寓奥运于多样的文化形式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通过奥运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充分融合,使奥运的全过程及其每一个方面都体现出高雅的文化追求,并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人文奥运同时又是“文明奥运”,就是要通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引导人们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文明风尚。恪守以人为本的奥运,体现优秀文化的奥运,追求文明向善的奥运,这就是人文奥运理念的三重含义。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人文奥运这一理念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灿烂、浓厚、独特的文化传统的东方文明大国提出来的,是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日益走向开放、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来的。人文奥运这一理念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第一,人文奥运这一提法完全符合奥林匹克主义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主张,强调奥运与文化的结合,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以体育为媒介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沟通与友谊。第二,这一理念的提出还与当今中国与世界普遍关注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有一定关系,人们希望以“人文奥运”这一理念的提出、宣传与贯彻,呼唤崇高精神的回归,摆脱市场社会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人文奥运这一理念所涉及的问题之深、之广、之远、之富有挑战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察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实质,寻找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点与契合处,使两种文化、两种精神在当今新的世界历史时代得以融合,使中国、西方和奥林匹克运动在这一全新的交流与融合中,赋予各自、对方和整个世界更为丰富的文化色彩,携手走向人类更理想的目标。 ZtsnE47K4gBLU7wfAxeyFs03edXn8yTTgyYWxQvoM6RFLUZFZ+nYlv9EUj/tmU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