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孔子向世人描绘了“大同”和“小康”世界。孔子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他称尧舜时代为“大同”并作为最高理想,称文、武、周公时代为“小康”并作为近期目标。孔子的“大同”是面对春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时代提出的一种对远古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社会的怀念,是让“未来”服从于被美化的过去、让现实后归于变化了的历史,或是一种虚幻,正如朱熹所说“千五百年之间……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注:《朱子文集》卷二十六《答陈同甫》。),但作为最高理想的自然状态,即“大同”社会,有别于道家的相忘于江湖,儒家再现了可贵的坚韧。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也舒展了民胞物与、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他希望国家能迎来一个至公、至平、尽如人意的历史进化的最高境界——大同太平世,在这个世界里,“浩然自在、悠然至乐”。孙中山把民主主义开发为“大同主义”,“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李大钊也提出“现在世界进化的轨道,都是沿着一条线走,这条线就是达到世界大同的通道,就是人类共同精神联贯的脉络”。这些伟大的灵魂为人类高悬一个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正是“大同”这种理想,仿佛茫茫海面上的灯光指明了人类进步的方向。
中国正沿着这个大同方向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是奥运让世界人民会聚在北京,让人们在奥林匹亚与万里长城之间描绘出一条世界大同的通道。就让我们怀着对奥运的激情,去承继先贤们的大同理想吧,让我们沿着这条世界大同的通道,走进奥运的历史吧。
(一)神话与现实:古奥运会的历史
1.美丽的神话故事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在1894年的巴黎代表大会闭幕宴会上提到:古希腊的遗产是如此的浩如烟海,以至于现代社会多姿多彩的锻炼方式,皆可以到古希腊文化中追根溯源。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因此,追溯奥运会的历史,首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画卷。
奥林匹克运动会(希腊语:Ολυμπιακοι'Αγω'νε,英语:Olympic Games,简称奥运会或奥运)中的“奥林匹克”一词即源于古希腊的地名“奥林匹亚”(希腊语:Ολυμπι'α,英语:Olympia)。奥林匹亚是伯罗奔尼撒(Peloponissos)半岛西部、阿尔菲斯河(Alpheus River)北岸的一片圣地,古希腊人认为,希腊是地球的中心,这片圣地则是希腊的中心,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是一切神和人类的中心。古希腊人对这片圣地上的众神既恐惧又崇拜,同时觉得这些神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认为只有同这些神建立恰当而和善的关系,才有利于生存,因此,他们对这些神顶礼膜拜,并在这片圣地上建立了许多神殿,设定出独特的祭祀制度,通过祭神的方式祈求宙斯及诸神的保佑。而逐渐兴起的奥林匹克运动即是古希腊时期人们在奥林匹亚这里举行的祭祀天神宙斯的体育竞技活动。据文字记载,从公元前776年起,古希腊规定每隔四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竞技比赛,文艺复兴时期研究古希腊文化的学者把这些延续1000余年的竞技比赛称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区分开来。尽管盛极一时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和平、威力、勇气等信念传遍世界每个角落时,当奥运会日益成为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人类的狂欢节时,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况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时,人们更加关注古奥运会的千年历史。
古奥运会为何产生,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也无具体的事例可以考证,但不可置疑的是在神话王国的古希腊,奥运会的起源被印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古希腊(前800——前146)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湾岛屿为希腊人的海上交通、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其海岛密布的独特的地理环境,舒适的地中海气候,以及与大海为伴的生活使古希腊人产生许多有关人、神、物的联想和想象。从荷马(Homer)(注:荷马(约前9世纪——前8世纪),相传为古希腊的吟游诗人,生于小亚细亚,创作了史诗《伊利亚特》(The Iliad)和《奥德赛》(Odyssey),两者统称为《荷马史诗》。荷马与维吉尔(Virgile)、但丁(Dante)、弥尔顿(John Milton)一起被称为欧洲四大史诗诗人,但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荷马的存在,也有人认为他是传说中被虚构出来的人物。)及赫西奥德(Hesiodos)(注:赫西奥德,古希腊诗人,他可能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著有《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注:奥维德(前43——约17),著作有《变形记》、《爱的艺术》和《爱情三论》等。)创作的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Aeschylus)(注: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古希腊悲剧诗人,著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有“悲剧之父”的美誉。)、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注: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古希腊悲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等。)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注:欧里庇得斯(约前480——前406)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并称为“希腊三大悲剧大师”,著作有《美狄亚》等。)的戏剧等古希腊文学中,我们可以探寻到有关奥运会的神话故事。在神话叙事中,宇宙最老的神是卡俄斯(Chaos),卡俄斯生出了盖亚(Gaia),盖亚与她的儿子乌拉诺斯(Uranus)结合,生了克洛诺斯(Cronus)和瑞亚(Rhea),克洛诺斯与瑞亚生下宙斯(Zeus)(注: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十二大主神之一,此外还有婚姻女神赫拉(Hera),海神波塞冬(Poseidon),炉灶、火焰女神赫斯提(Hestia),谷物、大地女神得墨忒耳(Demeter),爱和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太阳神阿波罗(Apollon),主管胜利、智慧和技艺的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战神阿瑞斯(Ares),月亮和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牧童和游子之神赫耳墨斯(Hermes),手艺异常高超的铁匠之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os)。除了这十二大主神外,古希腊神话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神。)。宙斯与父亲进行激烈的比武,结果宙斯获胜,从父亲手中接过王位,成为奥林匹斯山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人类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庆祝新王的即位,希腊人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其中一项就是体育竞技。有人说,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但是,古希腊著名诗人品达罗斯(Pindaros)(注:品达罗斯(约前518——前442或前438),古希腊抒情诗人,被后世的学者认为是九大抒情诗人之首,他创作的大部分篇章都是为竞技赛会上的优胜者所作,如《奥林匹亚竞技胜利者颂》、《皮提亚竞技胜利者颂》、《尼米亚竞技胜利者颂》和《伊斯米亚竞技胜利者颂》4卷共45篇流传至今。)在叙述奥运会起源的叙事诗中,却讲述了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故事。赫拉克勒斯神勇无比,完成了十二项英雄伟绩,被升为武仙座(Hercules)。为了庆祝这位大力神的胜利,希腊人便在奥林匹亚举行了运动会。又有人认为古奥运会就源于此。同时,还有人认为古奥运会的起源与宙斯的孙子佩洛普斯(Pelops)有关。古希腊的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在佩洛普斯到达伊利斯之前已有13位青年丧生在国王的长矛之下,但宙斯的孙子即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并没有畏惧,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最终,国王在比赛中坠地身亡,而宙斯的孙子佩洛普斯取得了胜利。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据说这个竞技会就是奥运会的开端。
不管奥运会的起源是与宙斯有关,还是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或宙斯的孙子佩洛普斯有关,奥运会的起源都似乎与天上的神相连。种种神话故事增添了奥运会的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奥运的憧憬。事实上,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与人一样的形体和性格,诸神大多拥有黄金比例的形体和俊美的容貌。男性神祇无不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匀称健美,如宙斯、波塞冬被刻画成有王者威严的有须男子,阿波罗则为一美少年;女性神祇则个个丰腴饱满,体态婀娜,光彩照人,如赫拉为雍容华贵的美妇,得墨忒耳为端庄慈祥的母亲,阿耳忒弥斯为冷艳的猎装少女,雅典娜是位高大美丽善作巧艺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则代表了女性美的极致,丰满而性感,常常挂着甜美诱人的微笑。同时,他们像凡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与凡人一样有着复杂的性格,神与神之间互相敌视、妒忌、欺诈、争斗、爱慕。神对人类时而以朋友的面目出现,时而冷酷无情,狡诈多疑,嫉妒成性,背信弃义,不负责任。宙斯、赫拉克勒斯、佩洛普斯是这些神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也是“竞技”中优胜者的代表。宙斯的父亲克洛诺斯是时间的创造力和破坏力的结合体,宙斯战胜这位天父,成为众神之王和人类之王,成为宇宙中最有力量的一个神。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为了保护神、人免于毁灭而生的一个力大无比的儿子,他能扼死铜筋铁骨的涅墨亚森林的猛狮,收服水蛇许德拉(Lernaean Hydra),捉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的鹿,捉埃里曼托斯(Erymanthus)的野猪,清洗伊利斯国(Elis)的牛舍,驱赶斯廷法罗斯沼泽(Stymphalian Marsh)的怪鸟,捉克里特公牛(Cretan Bull),驱赶狄奥墨德斯(Diomede)养的食人马,取亚马逊(Amazon)女王的腰带,到艾菲亚岛(Erythia)带回格里安(Greyon)养的牛群,取赫拉交给赫斯佩里得斯(Hesperides)姐妹看管的金苹果,把冥府的三头狗刻尔柏罗斯带到人间后,又放回冥府。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件苦差,是宇宙间的一个伟大的英雄;而宙斯的孙子佩洛普斯战胜伊利斯国王,娶了国王的女儿为妻。无论是在与神、与怪兽还是与人间的国王的对抗中,胜利者宙斯、赫拉克勒斯、佩洛普斯都集中体现了力量与智慧。无论古奥运会是源于宙斯,还是源于赫拉克勒斯或佩洛普斯,都表达了人们对神的这种力量与智慧的向往。
古希腊人认为人的形体是人与神的结合点,对人的形体的赞美就是对神最好的祭拜。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人形、人性、人情,被赋予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性格,合乎理性、贴近人性。于是神成为一种精神与肉体结合的暗示和象征,当肉体以精神为寄托,神就成了一个理想化的精神,所以西方从神话开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人类情感的神灵世界。在《伊利亚特》中,特洛伊因海伦而备受战争的煎熬,但当元老们在城楼上见到海伦时,元老们一致感叹:为这样一个妇人长期遭受苦难无可抱怨,看上去她很像永生的女神。由此可窥见一斑,在古希腊人心中神人同一,神乃人最理想的状态,而最完美的人也是神。因此,古希腊人从现实世界人的感受、需求和欲望去幻想他们心目中的神,以运动的方式来庆祝神取得的胜利,实现神与神、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神人同娱同乐,并竞相展示一切力量与智慧以及形体的魅力。
2.深厚的现实基石
古奥运会的起源披上了神话的色彩,浓缩了和平、勇敢、力量等一切信念,这最真诚地诠释了人们对古奥运会的理解和期待。当然,神话并非历史,事实上,古代奥运会之所以在古希腊出现,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城邦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点等因素铸造成的一个客观历史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
从地理环境来看,希腊东邻爱琴海,西接爱奥尼亚海,南隔地中海与文明古国埃及相望,半岛上层峦叠嶂的深山及峡谷将陆地分割成若干小块,这种地理环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出五彩斑斓的神话传说故事,也让古希腊人形成了崇尚美和爱好运动的传统。同时,由于希腊半岛多山,一个个山间冲积平原的城市、村落组成众多彼此较为隔绝而独立的小城邦。古希腊实行城邦政治制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形成,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但随着农业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各个城邦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同时城邦之间的利益摩擦也日益激烈,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导致城邦之间的战争不断,若在战争中失败,全邦就有沦为奴隶的危险,因此在战争中求得胜利是城邦得以存在的前提。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如斯巴达城邦的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是培养士兵能征善战的有力手段,因此希腊诸邦都建有专供人们进行锻炼的练身场,甚至练身场一度成为古希腊诸城邦的标志之一。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城邦之间的战争将体育纳入到公民的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有组织的运动竞赛为奥运会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但频繁的战争使人们普遍渴望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如公元前884年,奥林匹亚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发生瘟疫,居民大量死去,伊利斯城邦的敌人斯巴达城邦乘人之危发动战争,想一举攻下奥林匹亚,将这个建有宙斯神庙的地方据为己有,但遭到了伊利斯人的顽强抵抗,斯巴达久久不能攻下。此时,希腊平民非常渴望和平,于是在其他城邦的调解之下,斯巴达人放弃野心,伊利斯王伊菲图斯(Iphitos)(注:伊利斯城邦的国王伊菲图斯为了抗击瘟疫、寻求和平,征求了神谕,并于公元前776年宣告,根据神的旨意在奥林匹亚举行体育比赛,因此,伊菲图斯被认为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和斯巴达王终于签订了《神圣休战条约》(Sacred Truce)(注:休战协定镌刻在一只青铜盘上,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Polybius,前200——前118)、狄奥多罗斯(Diodorus,公元前1世纪)和普卢塔克(Plutarchus,约46——约120)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述了这一史实,而公元2世纪的罗马学者保萨尼阿斯(Pausanias)还曾见过这一青铜盘。)。条约规定: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必须停止一切战争;任何人不准动用武器并严禁把武器带入奥林匹亚地区;所有道路一律畅通无阻,任人自由往来,不准侮辱和刁难前去参加盛会的人;任何人不准进行偷盗、抢劫、卖淫等不道德的行为;违背“神圣休战”规定的人将受到联合城邦的惩罚;有力量惩罚违背《神圣休战条约》规定的人而不惩罚,也被视为对神灵的背叛。《神圣休战条约》还规定希腊各城邦不管何时进行战争,都不允许侵入奥林匹亚圣区,即使是战争发生在奥运会举行期间,交战双方都必须宣布停战,准备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停战期间,凡是参加奥运会的人,都将受到神的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于是,在和平理念的指引和《神圣休战条约》的规定下,原本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随着城邦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城邦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逐渐走向繁荣,战车赛、站立式摔跤、拳击、赛跑、标枪、铁饼、跳跃、格斗、射箭等成为古希腊人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从宗教信仰来看,尽管古希腊各城邦有一定程度上的有限性和排外性,但在古希腊领土上,古希腊人有着共同的信仰。每逢重大的祭祀节日,古希腊各城邦都举行盛大的宗教集会,以唱歌、舞蹈和竞技等方式来表达对诸神的敬意,更由于《神圣休战条约》的推动,古希腊人每四年要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体育祭神竞技活动。在竞技会开幕之前,三位神的特使手持上面刻有休战期限的铜盘,从奥林匹亚出发,分赴希腊各城邦,宣谕神的旨意,通知举办竞技会的消息。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希腊全境处于和平气氛中,曾经厮杀的军队、素不相识的平民都聚集在神灵前举行虔诚的祭拜,以祈求和平、幸福和自由,随后大家进行体育比赛,从而将不同团体、不同地域的希腊人团结在一起。
古希腊人还具有共同的体育传统,古希腊人崇尚体育运动,几乎每个希腊自由的公民都到练身场去接受训练,并将这视为一种幸福和荣耀,因此有教养的人,尤其是各城邦的王子个个都是体育健将。体育也是哲学家的思考内容,如苏格拉底(Socrates)虽是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但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其著名言论“认识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就肯定了人要有健全的身体和精神。而柏拉图(Plato)在其《理想国》(Republic)中提出了对统治阶级进行音乐和体育这两种技艺教育,他认为12~13岁的少年要进体育学校,进行身体教育和竞技训练,18~20岁的青年要进“青年军训团”,接受军事体育的训练。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提出要“培养勇敢的人”,其体育思想和勇敢品质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构成幸福的要素有十二个,而其中的“健康、美、强壮、身体魁梧、良好的竞技道德”等五个要素都属于体育伦理的内容。亚里士多德主张国家要对儿童进行公共教育,以促进他们身体、德行和智慧的和谐发展。这些思想也推动了古希腊人对体育的重视和热爱。体育也是古希腊人审美的重要标准,在奥林匹亚山上刻着几句铭文:“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这诠释了人们对身心和谐、审美情趣的理解。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是自然万物中最美的,而最美最高大的人必定和神相近,这样一来,人的健美形体就成了神界与人间的最好结合点。正是由于古希腊人对于人体健美的这种认识和追求,使得他们欣赏并追求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形和优异的身体素质,把展示矫健的肉体看作一种异常纯洁而高尚的行为,所以古希腊雕像或绘画中的形象很多是裸体的,如米隆(Myron)创作的雕像《掷铁饼者》(Discobolos)就是一尊裸体运动者的运动形象,是健康、力量与美统一的艺术化身。
总而言之,独特的地理环境促进了体育竞技活动的发扬光大,同时,独特的祭祀制度、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对奥林匹斯山诸神的膜拜、繁荣的城邦制,以及对勇敢、强壮和健美的崇尚,都推进了体育竞技活动在古希腊的繁盛。
古希腊人举行了数次竞技活动,如为纪念宙斯每四年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奥林匹克竞技会,为纪念太阳神阿波罗每四年在特尔斐举行的皮提亚(Pythian)竞技会,每五年一届的尼米亚(Nemean)运动会,为纪念海神波塞冬每四年在科林斯举行的伊斯米亚(Isthmian)运动会,为纪念天后赫拉每四年在奥林匹亚举行的赫拉运动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祭祀万神之王宙斯的奥林匹克竞技会。第一届奥林匹克竞技会究竟源于何时,传说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元前776年,伊利斯城邦和皮沙城邦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奥林匹克竞技会。这次竞技会只有短跑(注:短跑是古奥运会上最初的唯一比赛项目,此后,中跑在公元前724年第十四届古奥运会上、长跑在公元前720年第十五届古奥运会上、武装赛跑在公元前520年第六十五届古奥运会上分别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另外,在公元前708年第十八届古奥运会上,摔跤被列为五项竞技中的一项,同时又被列为单独进行的竞赛项目,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被定为比赛项目,还有拳击、混斗、赛战车、赛马分别在公元前688年第二十三届、公元前648年第三十三届、公元前680年第二十五届、公元前648年第三十三届古奥运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从公元前632年的第三十七届古奥运会开始,逐渐出现少年竞技项目,如少年赛跑、摔跤、拳击等。从公元前396年第九十六届古奥运会起,传令比赛和笛手比赛也列入了正式项目,并被作为奥运会的开幕式。从公元前444年起,古奥运会出现了艺术比赛。)(希腊人称之为“斯泰德”(Stadion),意为“场地跑”,英语中“体育场”(stadium)一词就出于此)一个项目,长度为192.27米,因为这是大力神(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脚长的600倍,而一位来自伊利斯城邦的厨师克莱巴斯(Coroebus)获得了场地跑的冠军,他也就成了有史可以考证的古代奥运会的第一位冠军。历史上留下了这次运动会的正式记录,希腊人也以这一年作为自己国家的纪元,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第一届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这种赛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因比赛地点都在奥林匹亚,后人称这些运动会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古奥运会。
3.漫长的千年历史
古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的1170年间,从未间断地举办了293届(注:这293届古奥运会“都是在古希腊奥林匹亚运动场举行。比赛场建在阿尔菲斯河谷北面的小丘旁。小丘经过修整成为看台,最初可容纳2万观众,后扩大到4.5万人,并设有160个贵宾席。比赛场长212米,宽32米,跑道长192.27米,表面未经特殊处理,起跑处铺大理石。赛场西南部有练习场,用石柱廊围起,形成一院落。一侧建会议厅、更衣室和浴室等。这里还有一个770米×320米跑马场,供赛马和马车比赛用”(《古代奥运会历史》,见http://www.beijing2008.cn/spirit/movement/origin/n214043880.shtml)。)。这期间,随着奴隶制的繁荣和崩溃,古奥运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奥运会从小范围的祭祀竞技赛会逐渐发展成希腊各城邦参加的奥林匹克运动盛会,古奥运会初具规模。古奥运会在“夏至(6月22日)后第一个望月日开幕,会期最初只有1天,从公元前632年第三十七届开始,会期延长到3天。公元前472年的第七十七届,最终把会期确定为5天”(注:任海主编:《奥林匹克百科全书》,14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会前,由奥林匹亚所在的伊利斯城邦选派3名纯希腊血统的使者,在宙斯神殿前举行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从祭坛点燃火炬,然后分赴希腊各地,火炬手高举火炬,一边奔跑,一边呼喊:停止一切战争,参加运动会!各个城邦看到圣火之后,即使是在激烈厮杀的城邦也都纷纷放下武器,神圣休战开始了,希腊人忘记仇恨和战争,并派出使节和体育代表团赶往奥林匹亚。尽管古奥运会最初的参赛细则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最初的比赛项目极少,且规定只有没有道德污点的纯希腊血统的男性公民和自由人才能参赛(注:“古希腊奥运会的规则规定:禁止女子参加和参观比赛,违反者要受到极刑处置。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奥运会的大部分比赛项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求运动员赤身裸体进行比赛,妇女到场有伤风化。二是古希腊的体育竞技,是宗教庆典内容之一,是不允许妇女出席的。据说,最初的古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是披着兽皮衣服进行比赛的。在一次比赛中,一身披狮子皮的选手,不慎将狮子皮脱落到地上,他顿时变成赤身裸体,可他并未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比赛。最后,击败了对手,夺得了橄榄冠。在这次意外的‘事故’中,人们发现裸体更能体现肌肉的健美,领略到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于是规定以后一律进行赤身比赛”(《古代奥运会历史》,见http://www.olympic.cn/olympic/ancient/20040416/142724.html)。)。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前776——前728)只有192.27米赛跑一项,从第十四届起,增加了两次场地跑,即沿场地跑一个来回,这大概相当于现代的400米跑。赛跑开始时,所有的运动员全身涂满橄榄油,个个赤身裸体、肌肉发达、健壮有力,尽情展示着男性的魅力。从第三十届(前660)开始,希腊大陆全体居民都可参赛,从第四十届开始,希腊殖民地的居民也可以参赛。比赛结束后,在宙斯神庙附近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庄严地宣读各项比赛优胜者的姓名、他父亲的姓名、所属的城邦和出生地名。古希腊人给冠军们戴上象征和平、友谊的橄榄枝(注:《圣经·创世记》中记载:在2月17日这一天,巨大的深渊之源全部冲决,天窗大开,大雨40天40夜浇注到大地上。诺亚和他的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40天以后,搁浅在高山上。为了探知大洪水是否退去,诺亚连续放了三次鸽子,鸽子飞回来并衔着一根翠绿色的橄榄枝,这显示出洪水退去,大地恢复生机,天地之间变得和平!此后,橄榄枝就成为“和平”的代名词。而在古奥运会历史上,送橄榄枝给运动员是运动员所能得到的最神圣的奖品和最高的荣誉,据说,编织桂冠的橄榄枝必须得由一个双亲健在的12岁儿童用纯金刀子从神树上割下来。橄榄枝是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象征,寓意深刻,影响久远。)编成的花环,人们对这些优胜者像神一样竞相崇拜,最著名的诗人向他们奉献赞美诗,第一流的艺术家为他们在奥林匹亚建造纪念雕像,他们的名字也很快传遍了整个希腊。古代奥运会也是希腊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赛会期间,来自各城邦的艺术家展出自己的作品,诗人吟诵诗歌,哲学家、历史学家发表演说,商人们进行商贸往来,使竞技会成为全希腊思想、文化、经济交流的大集会。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为古希腊城邦奴隶制的全盛期,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古奥运会达到鼎盛。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河谷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波斯军,当时,希腊军队一名善跑的战士菲迪皮德斯(Phidippides)奉命把这一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雅典人民。这名战士两天跑了150英里,当他从马拉松跑到雅典时已精疲力竭,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菲迪皮德斯带来的好消息使希腊民情奋发,国威大振,于是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古希腊先后被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奴隶制逐渐崩溃,古奥运会进入衰落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为了笼络希腊人,马其顿统治者允许保留希腊人爱好的传统奥运会,但奥运会精神已经大为减色。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统治了整个希腊,希腊丧失了自由和独立,盛极一时的奥运会比赛虽然照常举行,但逐渐走向衰落和解体。公元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基督教所倡导的禁欲主义、灵肉分开和反对体育运动的主张毁灭了奥林匹克运动。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禁果,违背了绝对不容置疑的上帝的权威,因而,人生下来注定就是受苦的,此乃“原罪”。从此,人类便成为罪孽的、世俗的存在物,成为上帝的弃儿,并且世世代代要背负十字架去承担存在的痛苦。这是一种令人悲哀的人生观,人生而有罪,无以解脱,今生不过是一片苦难的海洋,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是短暂的过渡,只有信仰上帝和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一切顺从上帝的安排和教诲,才能摆脱今世的苦海而达到来世的极乐和幸福。现实是一片孽海,人不能自救,唯有皈依基督教才是救济之道,“头顶群星灿烂,心中道德高悬”,人们开始向往的是一个有无限权威的上帝,而蔑视现实世界世俗的人生,这对追求运动欢乐的古奥运会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正如顾拜旦所说:“中世纪视人体如粪土、蔑视生命的宣传,始酿成大错。”(注:国际皮埃尔·德·顾拜旦委员会编:《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58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公元392年,笃信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Ⅰ)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他认为奥运会有悖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于公元394年下令禁止了当时已名存实亡的古奥运会。公元395年,拜占庭人与哥特人在希腊的阿尔菲斯河附近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奥林匹亚的各项建筑设施遭到战火的严重毁坏。公元426年,继任者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Ⅱ)又以基督教的名义,烧毁了奥林匹亚庙宇和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址的大部分残余建筑,并将宙斯神殿的残存部分改建成基督教教堂,将许多珍奇宝物如宙斯神像运往君士坦丁堡。公元522年和公元551年发生了两次地震,加上经常的洪水泛滥和山泥倾泻,使奥林匹亚被掩埋在地下。就这样,奥林匹亚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人遗忘,甚至它的地名也从世界上消失。
(二)继承与发展:现代奥运会的诞生
1919年,顾拜旦在洛桑为纪念宣布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演说时提到: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这其中就包括奥林匹克精神。1929年,顾拜旦在巴黎16区政府礼堂演说时再次提到:希腊神庙全部湮没了,人们将不再在埃比多尔疗伤,不再在埃勒西斯学习教义……女祭司像多多纳神咒一样已哑然无声……但是奥林匹亚依然活着,因为奥林匹亚主义已传遍世界。
正如顾拜旦所言,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虽然衰亡,但它的精神在人们的思想中流淌,在沉睡一千多年后依旧能够重新出现于世界舞台。
1766年,英国人钱德勒(C.Chandler)首次发现了宙斯神庙的遗址,此后,大批考古学家、史学家对奥林匹亚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的勘察和发掘,至1881年取得了大量有关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的珍贵文物和史料。考古学将这些深埋在地下的断壁残垣、雕像、圆柱和镶嵌画大白于天下,启发和指引着人们重新采撷这些被丢弃的宝贵财富。
随着奥林匹亚圣地遗址重现于世,欧洲人开始正式提出恢复古代奥运会的主张。1830年,希腊从土耳其统治下获得解放,希腊人为了庆祝独立,决定每四年举办一次运动会。1859年和1870年,在雅典举办了两次泛希腊奥运会,但都不成功。随着竞技体育在欧洲各国的兴起,人们迫切需要一位国际体育活动家来号召和组织。1883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后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顾拜旦前往英国进行学术旅行,他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比赛的设想,此后他便以此为目标踏上了漫长的复兴奥运之路。现代奥运会的复兴除了顾拜旦等人的不懈努力以外,与当时世界和平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人们所认为的:“奥林匹克是时代的产物。工业革命大大扩展了世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各国交往日益密切,迫切需要以各种沟通手段来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奥林匹克运动正是为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注:任海主编:《奥林匹克百科全书》,1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9世纪末,世界上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国际垄断集团,瓜分世界市场的殖民主义战争已露端倪,与此同时,世界和平组织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手段应运而生。1863年成立了救助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国际红十字会,1864年成立了以团结国际工人运动为宗旨的第一国际,1889年成立了协调立法机构活动的国际议会联盟,1891年成立了在世界各国发挥作用的以团结和平主义者团体为目的的国际和平局。在这种背景下,以和平为宗旨的古代奥运会呈现出复兴的可能。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在巴黎发表了名为《奥林匹克宣言》的著名演说,顾拜旦提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远大目标、主要倾向是与他们理解和组织体育锻炼的方式息息相关的”(注:国际皮埃尔·德·顾拜旦委员会编:《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28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并且说道:“我将同你们一起,在符合现代生活条件的基础上,继续和实现这个伟大而功德无量的事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注:国际皮埃尔·德·顾拜旦委员会编:《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34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这篇在索邦大学会议上的讲话在奥林匹克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在这篇演说中,顾拜旦第一次公开和正式地提出了在现代社会复兴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议,第一次明确表达了现代奥运会的宗旨,即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结、和平、友谊为宗旨。在顾拜旦的倡导下,现代奥运会一开始就冲破了民族和国家的限制而具有国际性的特点。
1894年6月23日,这是人类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个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在顾拜旦的努力下12个国家的79名代表齐聚法国巴黎,在这一天,代表们一致同意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并决定将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巴黎,规定法语为法定语言,推举希腊诗人、教育家德米特留斯·维凯拉斯(Demetrius Vikelas)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产生了第一批共15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召开第一届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议。在这次大会上,委员们决定每四年在世界各个城市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现代奥运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光辉的印记,从1896年起,先后在希腊的雅典、法国的巴黎、美国的圣路易斯、英国的伦敦、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法国的巴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美国的洛杉矶、德国的柏林、英国的伦敦、芬兰的赫尔辛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意大利的罗马、日本的东京、墨西哥的墨西哥城、联邦德国的慕尼黑、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苏联的莫斯科、美国的洛杉矶、韩国的汉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美国的亚特兰大、澳大利亚的悉尼、希腊的雅典、中国的北京、英国的伦敦成功举办了27届奥运会(其中,第六、十二、十三届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而停办)。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奥运会的延续。现代奥运会借用和吸收了古奥运会期间形成的和平与友谊、公平竞争、追求人体健美、奋勇拼搏、身心和谐发展等奥林匹克精神,同时,为了唤起人们对古希腊体育文明崇高神圣的感情,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依然使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继承“奥林匹亚德”(Olympiad)(注:这是对每四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竞技会这一周期的称谓,人们也常把奥运会称为奥林匹亚德。现代奥运会始终遵循奥林匹亚德的原则,即使因战争无法按期举办奥运会,每逢闰年仍算一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和1944年即沿袭此例。)每四年一个周期的传统,借鉴和发展古奥运会的某些仪式,如点燃火炬、唱赞美诗、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等等。
现代奥运会是以“恢复古代奥运会”为名义而构建的一个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但现代奥运会并不是古代奥运会的翻版。可以看到的是,古代奥运会作为人类奴隶制时代的产物,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地域和种族的封闭性、阶级歧视、性别歧视等,而现代奥运会突破了古代奥运会的这些局限,超越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等限制而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友谊的盛会。现代奥运会促进了世界各地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并以奥运会为纽带和桥梁,使世界各国人民相互接触,增进了解,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国家之间的仇恨,促进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同时,现代奥运以和平为宗旨,通过惩罚和抵制战争的策源国而反对战争,如第七届奥运会取消了德奥等同盟国参赛的资格,第十四届奥运会取消了德国和日本参加的资格,第二十二届奥运会时,因苏联派兵入侵阿富汗,各国群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现代奥运会成为人们表达和平愿望的场所,并成为与战争发起国展开斗争的有力武器。
现代奥运倡导身心和谐、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男女平等、和平进步、拼搏进取,现代奥运这个规模宏大的以体育为载体的国家社会文化运动,凝聚人类社会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精华的知识宝库,终将会走向世界每一个角落。
(三)追梦与梦圆:现代奥运走进中国
1.中国走近奥运的坎坷历程
1894年11月,顾拜旦在雅典演说时提到:国际主义是一股潮流,源自人类心灵深处对和平与博爱的渴望,和平已幻化为某种信仰,它的圣坛周围簇拥着日益增多的信众。1919年1月,顾拜旦在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们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的理想,远高于许多人的理想,必会刺痛众多利益集团,对此大家不必感到意外。我们独立自主,团结一致,自信满怀。对于复兴后的奥林匹克主义能够并且必须提升到何种程度,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作出了正确的判断。1912年,顾拜旦在第五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文艺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体育颂》中写道: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让全世界的青年学会相互尊重和学习,使不同民族特质成为高尚而和平竞赛的动力。
和平、理想、全世界的友谊,奥运会构筑出一条精神的脉络,让世界各民族建立愉快的联系。现代奥运会面向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渴望奥运,但中国走近奥运却有段艰难的历程。
早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召开前,当时希腊王储和国际奥委会曾通过法国驻华使馆向清政府发出邀请,但当时的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光绪、慈禧及满朝文武官员对体育事业毫不关心,未予回复,以致中国从第一届奥运会到第七届奥运会都未派代表参加。但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不断加深,人们开始憧憬奥运这个新事物的到来。在1908年第六届田径运动会闭幕式上,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了第四届伦敦奥运会的幻灯片,并带到南开大学操场给学生放映奥运会盛况(也有人认为放幻灯者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学生们第一次了解“奥运会”这一新事物,他们深受鼓舞,于是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国力衰微,战乱频繁,何时参加奥运会、何时得到奥运金牌、何时举办奥运会这些问题振聋发聩,有识之士无可奈何但也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艰难地寻找着答案。
1915年,国际奥委会又一次发来邀请,然而,由于战争中国又一次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擦肩而过。虽然如此,中国却始终没有断绝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联系。1922年,王正廷成为第一个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中国人,中国从此与国际奥委会真正结缘。在内忧外患的时代里,王正廷同其他有识之士一样,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首先从“体育救国”开始,他把体育作为强身、卫国的一种手段,希望以此唤起民众的团结意识。1924年,在王正廷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王正廷任名誉会长,并积极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中国派了三名网球运动员(即中国留美学生吴仕光、韦荣洛和徐恒)参加,虽然他们在预赛中即被淘汰,但这次参赛对中国走近奥运来说意义重大。
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当时中国正处于内战状态,政府无暇顾及此事,最后只得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遣代表宋如海前往观礼,宋如海归国后,编著了《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一册,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有关奥运会历史的著作。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了我国的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的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体育组织正式和国际奥委会建立关系,从此,中国取得了参加世界运动会的资格。此后,中国先后参加了第十、第十一、第十四届奥运会。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在举办之前,奥组委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中国体协(即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对此事非常重视,然而教育部却以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为由,宣布不参加这次奥运会。但日本帝国主义正积极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满洲国”,日本体育界密谋派保持远东和中国男子100米短跑纪录的东北大学体育系学生刘长春、中长跑运动员于希渭代表“满洲国”参加此届奥运会,以把“满洲国”推向世界舞台,骗取世界各国对“满洲国”的承认。消息传开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随着会期的临近,体育协进会决定派刘长春和于希渭代表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以回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在全国体协董事、东北大学体育系主任郝更生和时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将军的帮助下,当时的体育协进会董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于希渭报名参赛。然而由于日寇监视过严,于希渭未能脱身参赛,只有刘长春代表中国孤帆远行。在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人们首次看到中国代表团的身影,刘长春手擎大旗在前,总代表沈嗣良继之,再后是教练宋君复、留美学生刘雪松、旅美教授申国权、美国人托平(上海青年会体育主任)。保持国内短跑纪录的刘长春原本参加三个短跑项目,但历经海上漂浮,刘长春的体力大受影响,在7月31日的100米预赛中名列第五而无缘进入决赛,8月2日的200米名列第四而被淘汰,最后放弃了400米跑。刘长春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虽在预赛中即被淘汰,但毕竟开中国人参加奥运会之先河,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表达了一个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赶世界的坚强意志。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篮球和足球七个大项的比赛,同时,还有体育考察团和中华武术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田径队和游泳队各出现一名女选手,开中国妇女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之先河。第十二、十三届奥运会均因战争未能举行,在此期间,国际奥委会于1939年、1947年选举我国孔祥熙、董守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48年,第十四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中国派运动员参加了田径、足球、篮球、游泳、自行车五大项的比赛,但均未获奖。
从1896年到1948年,中国与奥运从擦肩而过到率代表团积极参加,这反映了中国追求奥运,渴望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梦想。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尽管清政府内部部分有识之士展开了维新运动,试图革新图强,也有洋务运动,试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腐朽的清朝抵挡不住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一切使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面对这种状况,中国政府与百姓无力迎接奥林匹克盛会。清朝灭亡后,旧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随后,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又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在这一时期,尽管中国运动员共参加了三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每次都是铩羽而归,当时外国的报纸刊出了这样的漫画来嘲讽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蓄着长辫、身穿长袍马褂、形容枯槁的中国人,扛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鸭蛋,画题为“东亚病夫”。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炎黄子孙永远不会忘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终于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走上独立、民主和统一的道路。从此,中国从军阀混战走向安定团结,从积贫积弱走向欣欣向荣,从备受列强欺凌走向世界之林。人民翻身做主人,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奥运圆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由于巨大的历史惯性和种种现实原因,中国人追求奥运之梦仍困难重重。
1949年10月,中国奥委会决定把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这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全国性体育组织,会址迁至北京。1951年12月,中国奥委会重新同国际奥委会取得了联系,并要求继续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承认。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定于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中国作为国际奥委会成员,理应有权参加这届奥运会。但国际奥委会中有对新中国深怀敌意的人,在这些人的策动下,国际奥委会竟拒绝新中国参加这届奥运会。为此,中国奥委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中国的严正立场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同情和支持,终于在国际奥委会会议上通过邀请新中国参赛的决议。中国有权派运动员参加比赛,但是,由于国际奥委会在奥运会开幕前两天才作出邀请中国参赛的决定,因此,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到达赫尔辛基时,比赛已近尾声,仅吴传玉一人参加了100米仰泳比赛。在这届奥运会上虽然未取得名次,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派队参加奥运会比赛,中国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奥运会的上空,维护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合法权利。1954年5月,国际奥委会第49届会议在希腊雅典举行,会议就新中国的代表权问题作出了决定,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但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逃到台湾后,一些人在政治上蓄意制造“两个中国”,导致中国台湾省地方体育组织也被列入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各国奥委会名单中。对此,中国人民提出了强烈抗议,在多次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奥委会于1956年11月6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进而,中国奥委会于1958年8月19日发表了关于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并退出国际游泳、田径、篮球、举重、射击、摔跤、自行车联合会及亚洲乒乓球联合会等八个国际体育组织,当时的中国国际奥委会成员董守义也毅然辞去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职务。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的私有财产,未经其承认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不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也有类似的规定,禁止其会员组织与非会员组织进行比赛。所以,尽管我国的领导人采取了睿智的措施,但中国在1958年退出国际奥委会后的20余年里,中国除了参加亚洲运动会以外,被隔离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大多数世界性赛事以外。
2.中国走进奥运的光辉印迹
中国在蹉跎中锐意进取,1978年,开始计划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作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年至2000年,中国的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中国跨入世贸组织大门。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奥运追梦也由此扭转乾坤,踏出一片光辉的印迹。
1979年,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解决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的建议,同年,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宣布:国际奥委会经过全体委员的通讯表决,批准了执委会在名古屋作出的关于中国代表权的决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是“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经过长达21年的斗争,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中国奥委会决定接受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并将参加198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但在1979年圣诞节刚过,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这严重践踏了国际法准则,苏联一面召开以和平、友谊为宗旨的奥运会,而另一面却派兵入侵别的国家,这遭到世界的反对和谴责。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正式参加奥运会是新中国自建国以来多年的夙愿,但为了维护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奥委会宣布放弃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时光飞逝,52年前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出现在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上,52年之后,中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派出了大型体育代表团再次出现在洛杉矶奥运会场上。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比赛中为中国夺得有史以来的首枚奥运会金牌,这次参赛成绩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夺得金牌15枚,银牌8枚,铜牌9枚;还获得第四名14个,第五名9个,第六名7个,第七名8个,第八名8个。中国体育代表团共取得32枚奖牌,取得的金牌总数列第四位,仅次于美国、罗马尼亚和联邦德国。
1988年,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在韩国的汉城举行。中国队共获得金牌5枚、银牌11枚、铜牌12枚,金牌榜居第十一位,奖牌总数28枚列第七位。
1992年,第二十五届奥运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中国运动员发挥出高水平,取得了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的出色成绩,中国在金牌和奖牌总数上均居第四位,这在中国奥运史上是一次大突破、大超越。
1996年,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这届奥运会正值百年庆典,中国共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2枚,奖牌总数50枚,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列此次奥运会第四位,再次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的实力和中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
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中国代表团以金牌28枚、银牌16枚、铜牌15枚、奖牌总数59枚的优异成绩一举跃入了奖牌榜世界三强行列,金牌数与奖牌总数这两项指标不仅都创下了中国自参加奥运会以来的单届最高纪录,而且均名列世界第三位。
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中国取得了空前出色的战绩,以金牌32枚的优异成绩一举登上了金牌榜的第二位,奖牌总数63枚列第三位,金牌数和奖牌总数两项指标均超过了悉尼奥运会上创造的历史最好成绩,而且夺金牌面也达到了历史新高。我国健儿在此次奥运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中共中央、国务院致电说:“我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表现出的精湛运动技术和良好体育道德,进一步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信心。”(注:《中国体育时报》,20040830。)是的,中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再一次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在奥运史上留下的印迹越来越光辉灿烂。从首届现代奥运会的擦肩而过到刘长春的壮志未酬,再到雅典奥运会上的硕果丰收,中国人的奥运之梦越来越近了,这种近不仅仅表现在有运动员参加奥运,有运动员获得金牌,更表现在中国人与奥运相连,用真诚拉开了申奥的序幕。
3.现代奥运走进中国
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至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近百年历史,中国从未有举办奥运会的经历,这不仅给中国体育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发展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缺陷。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的发展需要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注:崔乐泉:《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16页,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而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事业,更是世界和平的事业,无论是为发展世界体育还是为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在条件具备时承办奥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体育同奥林匹克运动的全方位接触、交流和融合,随着综合国力的迅猛提高,中国人开始憧憬申奥之梦。
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大学生们率先打出“亚运成功,众盼奥运”的横幅,点燃亿万中国人对举办奥运会的希望。
1991年,国家体委、外交部、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申请在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请示》,这个报告得到了中国奥委会和中国政府的支持。随后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申奥工作。
1992年,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柏林、巴西利亚、伊斯坦布尔、曼彻斯特、米兰、悉尼和塔什干这八个城市被确定为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候选城市。北京首次置身于奥运会举办权的竞争之中,争办空前激烈。
1993年,是申办的决战之年,北京的申办工作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及世界人民的广泛好评。然而,中国人的申奥之梦同样困难重重,在国际社会中,美国借人权之名反对北京或中国的任何地方举办2000年奥运会,尽管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予以义正词严的驳斥,但欧美中心主义给中国申奥以巨大的政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工作。除此政治因素外,此次北京申奥还有一些自身的原因。根据1992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向各申办城市颁布的《申办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的报告调查表》规定,一个城市申请主办奥运会,必须从以下十个方面创造条件:社会政治稳定、体育设施齐备、有安全保障、交通便利和通讯设备先进、文化艺术发达、城市开放与现代化、有经济保证、城市美化和环境保护良好、有举办大型国际比赛的经验、具有对体育赞助的潜在能力。从这些方面看,北京与其他城市尤其是与悉尼相比还存在差距,如悉尼将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环境保护相结合,提出“绿色奥运会”,反观北京,大气污染、水污染一直是难题,尽管北京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其在2000年以前符合环保的要求,但此类努力都得不到国际奥委会调查小组的认可。所以,1993年9月24日凌晨2时27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Samaranch)宣布结果是“悉尼”时,中国人知道2000年承办奥运的梦想随风而逝。
虽然1990年至1993年的第一次申奥失败,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次失败并不能磨灭中国的信心,更不能阻断中国人对奥运的期盼,中国人将继续怀着奥运的梦想,勇睿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以气贯长虹的豪迈拉开第二次申奥的序幕。
有位思想家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是如此,改革开放跨出了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步,而对于中国的申奥来说同样如此。申奥的历程艰辛而漫长,就让我们铭记第二次申奥中那关键的几步吧:
1998年11月25日上午,北京市长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向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刘淇宣读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接受了申请书。
1999年4月7日,北京市长刘淇和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正式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递交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报告。
1999年9月6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组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刘淇强调,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党中央从国际国内新形势和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出发所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
2000年5月8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会见外宾时说,北京代表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必将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普及。
2000年8月28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瑞士洛桑宣布:北京得到国际奥委会认可,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申办资格,成为五个获准申办城市之一。
2000年9月9日,江泽民主席致电萨马兰奇,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奥林匹克休战精神。
2000年12月13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作陈述报告。
2001年2月24日,国际奥委会评价团考察后充分肯定北京。
2001年5月15日,国际奥委会评价团对五个申办城市进行评估。
2001年7月7日下午,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前往莫斯科,7月13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向国际奥委会作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最后陈述,随后国际奥委会将投票选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
2001年7月13日晚22时09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严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北京!(注: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大事回顾的资料来源于易剑东主编:《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76~78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从1990年到1998年,八年期间不变的是中国人追奥的梦想,变了的却是中国各个领域的面貌。我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不断形成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事实证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民族同胞和谐相处,并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追求和平与进步,这一切皆为北京在莫斯科进行的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投票中获胜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北京作为申办城市自身充满信心。北京是一座现代化都城,是世界上主要首都城市中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其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的硅谷”。北京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航空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城区市内的道路交通改造和建设在加速进行,新建的高速公路线路不断增加,形成了北京与周边地区十分便捷的高速运输网络。北京还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都城,建城已有3000多年历史,建都达850多年,不仅有长城、故宫、天坛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胜,而且有长安大戏院、北京图书大厦、中山公园音乐堂、中国评剧院、首都图书馆新馆、王府井新华书店、北京广播中心大楼等一座座现代化建设的新景观。北京高校云集,古今兼容,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北京还具有承办大型国际活动的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加快对外开放,成功地举办过一些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国际活动。总而言之,北京用事实证明中国在迅速发展,北京得到不断完善,北京有实力、有能力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权。
从1993年的梦想破灭,到2001年的欢天喜地,中国申奥从失望走向成功,终于从失利走向胜利。
现代奥运被请进北京,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万里长城下顺利举行。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在16天里挑战极限,刷新了38项世界纪录和85项奥运会纪录,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奥运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现代奥运走进中国,现代奥运在长城下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4.改革开放迎来长城下的胜利
曾经,中国被关在奥运的门外,终于,中国用真诚叩开了奥运的大门,尔后,中国昂首阔步跨入奥运的殿堂,如今,奥运在万里长城下会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历史在时间中沉淀,而历史更在时间中证明:是改革开放描绘出一个民族崛起的灿烂图景,是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更使现代奥运走进中国。
改革开放为奥运梦圆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的唯一出路,振兴中华的关键在于振兴经济,而振兴经济,就在于解放生产力。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通过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砸碎了旧的统治机器,而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同时把人们从旧的思想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完全有能力面对“蒙特利尔陷阱”这个辛酸的名词,担当起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为奥运投入大量资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本将为2800亿元人民币……具体分配如下:130亿元用在奥运会的实际运营,170亿元用于建设奥运场馆,713亿元花费在环境改善,还有一大部分——1800亿元人民币将用于北京市的基础建设。这是奥运有史以来耗资最巨的一届”(注:郭羿承:《构建城市美术馆——以城市文化搭建人文奥运生活》,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人文奥运研究报告》,189页,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也保障了奥运会在中国的胜利。
改革开放为奥运梦圆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动力。生产力的解放,说到底是人的解放,孙中山就提出要“唤起民众”,毛泽东主张要发扬人“自觉的能动性”,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这些伟大思想家都注意到了人的解放。马克思也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人作为全部自然历史进化和全部文化历史进化的结晶,其全面发展不是靠美好的愿望,而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而改革开放引领人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创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这一切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了自己,从而人得以开启所蕴涵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中国人渴望走进世界,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对西方技术和制度的学习,中国人经历了种种探索,而只有改革开放冲破思想禁锢,使中国人真正走出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开启源源不竭的思想动力,以开阔的心胸接受新观念、新视野、新挑战,以满腔的热情迎接世界的到来。
改革开放为奥运梦圆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回首历史,社会的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尤其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新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航天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标志,使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而奥运离不开科技,二战以后,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在奥运会上大显神通,在信息时代,信息系统紧密联系整个盛典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因此,运用新兴的科学技术举办奥运,这对我国成功举办奥运来说,既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令人欣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方针,使“科技奥运”构筑起北京筹办奥运的坚固基石。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一次将火炬送上严重缺氧的珠穆朗玛峰,第一次采用“鸟巢”式新型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第一次通过无线方式成功实现媒体照片的即时拍摄……是科技增添了奥运的无穷魅力,展示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改革开放为奥运梦圆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刘长春孤身一人代表中国参赛,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各国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代表团,所有比赛项目预赛或初赛即遭淘汰,这些历史让中国人铭记在心。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体育休闲的行列,群众对体育的热情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使江山代有才人出。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曾经,在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游记、曼德维尔(John Mandeville)虚构的中国故事集、利玛窦(Matteo Ricci)的中国见闻中,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国土辽阔、遍地黄金的国度。但在启蒙运动以后,随着欧洲科技的兴起和中华帝国的衰落,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概括日益与“专制、贫困、停滞、腐朽、愚昧、奸诈、怯懦、保守”等负面词汇相连,中国被西方“妖魔化”,中国在西方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否定成为主流。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停滞、落后、专制,中国人的外表、服饰、个性品质等一切都显得滑稽、可笑,遭到西方人的鄙夷。例如,20世纪上半叶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M.G.马森(Mary Gertrude Mason)曾在其作品中详细地写道:“中国人那种让西方人一见就忍俊不禁的外表,他们从嗓子里发出的嘶哑的呜呜声,带着刺耳的鼻音、含混不清的语调,他们女人一般的衣着打扮,他们夸张的礼节,他们的长辫子、扇子、念珠和刺绣饰品,外国人觉得这些十分可笑。”(注:[美]M.G.马森:《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1840——1876)》,17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巴塞罗那、悉尼、雅典奥运会金牌数不断攀升,逐渐脱离被扭曲、被丑化的“东亚病夫”形象,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通过对外开放和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也逐渐向独立、自主、和平等成熟、理性的方向发展。中国形象的改变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感召力,为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信赖和尊重,为实现奥运梦创造了时机。
国家兴,体育兴,中国体育的大突破、大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力见证。
追忆奥运的历史,从古代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千年历史化作一瞬,从1908年到2008年,百年岁月成就了中国人奥运梦想的实现。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中国,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奥运已成为人类共同精神的脉络,铺设出一条达到世界大同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就让我们留下对奥运历史的记忆,带着大同太平世的理想,在奥运的世界里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