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集中投资下重注

除了发掘被低估的优秀公司之外,要做到“低风险,高回报”,我的“巴索组合拳”还有一个操作技巧,就是集中投资。

巴菲特在1996年的伯克希尔年会上曾说:“我们认为目前基金界流行的多元化组合投资是无知的借口。”同样的话,国泰君安的投资策略分析师莫言钧也说过:“组合投资理论是20世纪最大的骗局。”于我心有戚戚焉。

支持组合投资的论者常说,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我最反对的一句话。哪个去赶集卖鸡蛋的人,会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句话明显不合乎常识。

我认为组合投资只能平滑投资者的收益波动曲线,钝化他们对风险的感觉,并不能像宣称的那样能减少投资风险,增加收益。在一个投资组合中,这只股票涨,那只股票跌,让投资者觉得资产值不会马上大跌而减少些痛苦,让下跌变得缓慢一些;但是买什么股票会涨,不是组合投资理论可以告诉我们的。假如投资组合中都是一些业绩不好的股票,还不如集中持有几只甚至一只绩优股。所以,组合投资可以战胜市场的说法,纯粹是胡说八道。

对于企业来说,多元化往往是成功的极大障碍。多数成功的企业,都是经营单一业务的。比如万科,早年也曾多元化经营,但后来致力于做减法,将赚钱不赚钱的其他业务都“关、停、并、转”,专心主业房地产,最终才成为上市房企中最优秀的公司之一。

投资也一样,要想赚大钱,必须在单一品种上下重注,这才是跑赢指数的唯一方法。小额的投资与赌博就运气相仿,可以作为开胃小食,但绝不能当正餐。

做个股藏家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彼得·林奇也买了许多股票,他取得的投资收益,十多年来也非常优异。然而,为什么他做得成功,却要早早退休?我的答案是,买太多股票,或挑选出太多好股票所需要的精力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所以他可能实际上是累得不得不早早退休了。

彼得·林奇是我早年开始学习正确投资的启蒙老师,我从他那里学会投资要选好的公司,要用常识选股。这些让我受益至今。但我觉得,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像彼得·林奇那样做能否持续创造辉煌,也可能是一个问题。人一生的精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在一个相对小的空间里做到优秀,比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做到优秀要容易得多。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避简趋繁,做超出人生负荷的事情。

最初进入市场的时候,我也喜欢频繁换股。买股票后涨了就高兴,急忙套现追涨,去买另外看起来很美的股票。结果证明,试图踏准节奏不断锦上添花与黄粱一梦无异,想用这样的方式去赚钱,比去澳门赌场赚钱都难。

而我现在变成了证券营业部最不受欢迎的人之一,有人戏称我是“股藏家”。其实我只是尽量挑选价值增长型公司,然后集中资金“下注”,之后就耐心等待该公司长大。“选择优秀公司下重注”是我控制风险的独门秘器。

2005-2006年间,我只买了招行和万科A,甚至高调戏称自己是“招行、万科的庄”。2007年,我只用新增加的管理资金,重仓买入中信证券(600030.SH)一只股票。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只公开点名评论过一家公司,就是中国平安,说“40元以下的平安可以买”。我的注意力基本上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优秀公司上,对其他短期涨得“快又多”的股票,七八年前我就学会“横眉冷对”了。

买入那些优秀公司的股票后,即可见股价飞涨吗?非也。事实上,这些股票我都是“即买即套”。不过,“守得云开见月明”,事实证明,我的耐心加信心,让我在极低风险下获得了极高回报。

波动绝非风险

集中投资,是我坚定执行多年的投资理念。集中投资其实是在做专业化的叠加,而只有专业化叠加这样的“多元化”,才能长期成功。我每次只买几只股票,说明我对这些投资品种有信心,对它们的增长前景了解得很明白。反之,很多人买很多只股票,实际上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喜欢集中投资的风格?我觉得,可能是集中投资的“高风险”外表,让人对其望而却步。

因为集中投资的组合比广泛分散的组合波动剧烈得多,具有“高β(贝塔系数)”的特点。而常见的评估风险的结论,通常都说“高β”就是高风险。我觉得这个风险评估的定义,与“重物如铁球从空中掉下地,比轻物如羽毛从空中掉下地的时间短”这个错误的物理“常识”有一拼。

在价值投资者的眼中,波动绝对不是风险。

持续多年为投资人创造价值的美国基金经理布鲁斯·博克维茨(Fairholme基金创始人)曾经说过,只要最终能到达目的地,我并不介意旅途的颠簸。而博克维茨的投资风格,就是集中投资与低换手率。

有人出行喜欢坐轿车,平平稳稳到达目的地。但我喜欢越野车,虽然旅途颠簸,但我并不介意,只要能顺利到达目的地,沿途我还可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

仓位的秘密

不过,需要澄清的是,集中投资与满仓操作,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的解释,还是围绕巴菲特来展开吧。巴菲特很少做波段操作,对于真正好的股票,他都倾向于长期持有,如华盛顿邮报他便持有超过30年。

最有意思的是,如果巴菲特从一开始就满仓买进华盛顿邮报,那么他一辈子的投资,就集中得无法想象了。不过,仅靠华盛顿邮报的分红,却无法让他再重仓买进任何其他股票,如可口可乐、吉列、运通、富国银行等。虽然他几只重仓股的投资时间并不在同一年,但恰恰正是那些股票为他赚了大钱!

由此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巴菲特几乎任何时候都没有满仓过!他就算看好一只股票,也不会满仓买进;涨起来也很少加仓。这是我的推理,并没认真去查证过。希望喜欢研究的朋友可以帮我验证一下这个推论是否正确。

如果真如我所言,巴菲特的投资回报率其实被摊低了,于是才取得仅仅24%的年复合增长率。因为如果满仓买入,涨几倍后卖掉,又再满仓投资,他一定可以赚更多;但这可能成为现实吗?实际上,巴菲特从没有满仓过,甚至可能常常轻仓。

他只是拿着部分现金,耐心地等下一班车,一等就是好多年,甚至还有漏掉大牛市的时候(1969-1973年)!一个如此“不善投资”的老巴,竟然能被冠以“股神”的头衔!

根据巴菲特的传记,他在1986年买下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以后,整整三年没买过任何一只股票(不包括套利活动和秘密的小额买进)。直至1988年,巴菲特看中可口可乐才大笔买进,成为他最成功的一笔投资。

过去我在牛市中也常常没有满仓,故在市场低迷的时期总有资金,可以满怀信心地进场。比如说,我在2008年8月之后重新入市,直到2000点才完成建仓任务,也只是建了一半仓。大家可以将之理解为“复制巴菲特”的行为,但从不满仓,让我永远保存实力可抓住下一个出现在面前的机会。

相信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下一班地铁一定很快就会来的,何必挤一班已经很满、很挤的车呢?这是不是跟中国人多有关系,大家总想先挤上车再说? nu/3Mr5/byDToJzqiZX8S4RUwl56XcJ3fohUOl8eL0/QH7/qjw5gB4PpYru8HU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