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手印起源及各文化背景

手印的起源

在此,我想分享一小则可能是手印起源的神话故事。

亿万年前,时间伊始,梵天 有一个儿子叫做阿闼婆(Atharvan),梵天向他展现了关于万物的完整的天上(或天堂)知识,包括天堂治疗学

圣人达呵池(Dadhichi)是阿闼婆的儿子,他的知识面也很广,但是远不及他父亲的知识,因此他想通过冥想来完善自己的知识。

看到他的决心,感受到他对知识的渴望,因陀罗 非常满意,他出现在达呵池面前,问道:“你要找寻什么?我想赐你所想的一切。”

达呵池说:“请教我你所知道的天堂科学。”

因陀罗答应教他某种治疗学,但是有个条件。

“如果你与任何人分享该知识的话,我将砍下你的头颅。”

达呵池同意了,于是他被授予天堂治疗学,主要是手印 及花香的运用。

不久,双马童 听说这事后找到达呵池,恳求达呵池也教他们科学。

“我怎么可以呢?” 达呵池说:“如果因陀罗知道我违背了誓言的话,他将会砍下我的头颅。”

“我们会多加小心的”双马童许诺道“难道你信不过我们?”

因此,达呵池将因陀罗传授的手印及花香运用知识再传授给双马童。为了将达呵池从因陀罗的暴怒中解救出来,双马童事先用马脑袋代替达呵池的脑袋,然后等着。

因陀罗听到达呵池违背了誓言后,他怒不可遏地砍下达呵池的假头颅。双马童立即还原达呵池的真头颅,一切顺利!

此后,双马童使用手印及花香来医治人类。这就是人类如何学到这门天堂治疗学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但谈及手印及花香疗法的起源,也谈到移植手术的概念。

现在回到可能的历史起源。印度本质上是一块灵性的土地,在此我想澄清灵性与宗教无关。宗教是一种纯粹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是为了维持社会的平衡,宗教基本上是一系列生活规则,这些规则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国土条件。因此,国土不同,宗教不同。一段时间以后,传播宗教的人利用这些规则,他们创造了社会不需要的东西。灵性不像宗教,它是完全独立的,因人而异的。灵性是非常自然的,不需要任何法律、规则。从这个意义而言,印度是灵性的土地,印度的水、空气、土地具有特定的振动,特定的灵性芬芳。人们来到印度就能感受到她的特别,所以西方人来到印度,他们被印度土地深深吸引,试图学习不同的东西。我想原因是印度诞生了像佛陀、大雄、克里希纳穆提等这样的圣人,他们是试图给整个人类指明新方向的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成功。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即便在佛陀、大雄、克里希纳穆提诞生之前的数千年前,灵性曾是、今天仍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整个印度史表明,古印度智者超脱了世俗的物质存在,他们在个人层面上正在寻求某种解脱及开悟。对开悟的探寻曾经是、今天仍是每个人固有的责任。所以,那时及今天的印度人想要远离疾病、恐惧、忧虑等问题,因为这些东西影响人们探寻真我。由于这种思维及质疑模式,6500年前,印度人发展了阿育吠陀医学。

阿育吠陀是已被确立及验证的使人们远离疾病、恐惧、忧虑、贪婪及一切无需之物的方法。问题是若遵循阿育吠陀的话,远离疾病需要付出某些努力,比如寻找及准备药物,去丛林找草药,制成粉剂、汤剂,遵循所有的指导及禁忌,总之,需要付出特定时间及努力。而对于步入灵性之旅的人而言,要做到这点相当困难,也许这就是在古印度医疗体系中发展出非药物疗法的原因。因为那时的智者想要一些无需特别努力而远离疾病、恐惧、焦虑等问题的方法,也许他们专注于这个方面,随后发展了这两个治疗体系,一个是手印,另一个是花香疗法。

探寻真我的人是步入灵性之旅的人,在印度我们称这些人为“达夏尼克”(Daarshanik),英语称为哲学家,但“达夏尼克”不是西方哲学的内涵,它实际上指那些步入证悟之途的人,哲学在印度语里是“证悟科学”的意思。这个寻求证悟的人,他必须使自己的心非常平静,没有思想起伏,这种思想起伏阻碍个人了解自我。同时,他也必须使身体平静,将所有感官转向内。对于身心如此平静的人而言,他们要求尽量不卷入做事及思想活动。手印及花香疗法极有利于身心平静和健康,使人消除疾病及心理上的情绪冲突。通过手印及花香保持健康,是最神奇的捷径,它无需做任何事情,甚至都不需要走动,仅仅坐在原地练习就能获得健康。

当我们观赏任何古印度智者的画像时,发现两件事非常重要,一是他们总是坐着,持某种手印;二是他们都戴花,即使不戴花,他们总被鲜花植物所环绕。即便今天,当印度人冥想时,他们仍沿袭传统使用芳香及手印。虽然手印及花香疗法已经遗失,但它们已被记录于触目可见的绘画及雕塑中,人们因此认为这就是练习冥想的方法,虽然他们并不明白其所以然,仅将其作为文化及传统来遵循。即使人们不明究竟,却因沿袭该传统而获得免于疾病的益处。所以在印度凡是在社会聚会、婚礼、葬礼等场合,人们一直在使用鲜花。当人们见面时彼此合十问候,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手印。

阿育吠陀将健康定义为一种幸福与爱的心理状态。所有情绪,例如恐惧、愤怒、贪婪、憎恨、嫉妒等,皆暗示着疾病。而完美健康是无缘由的幸福与爱的心理状态。幸福不来自于任何外在因素的刺激,而发自于人的内心深处,它是一种完美健康状态。古印度智者获得身体完美健康的特定状态,不费吹灰之力,即得益于手印及花香疗法。

在古印度历史上,第一部《吠陀经》出现的时间回溯至大约9000年前;《阿闼婆吠陀》几乎是所有印度医术的源头,其出现时间回溯至7500至7000年前;而阿育吠陀出现时间回溯至大约6000年前;疗愈手印术的出现时间回溯至约《阿闼婆吠陀》时期。手印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手印是非语言沟通的早期形式,因为每个手印或手指姿势都具有特殊含义,例如知识手印(Gyaan)意即“给予知识”或“接受知识”,无惧手印(Abhaya)意即“给予他人保护”。

我如此说,是因为在古代历史上,手印不仅在印度得到运用,也在埃及、巴比伦、苏美尔文化里得到运用。我们看见不同文化里有很多类似雕塑均持手印,比如,耆那教的灵性领袖(Tirthankars)及苏美尔神总是持同样手印,称为Kaayotsarga手印,意思是从身体排除多余的东西;埃及或巴比伦雕像持保护手印(Kavacha)。在此,虽然难于准确界定手印的起源,但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这样理解:手印曾是古代史前文化及近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印度文化中的手印

● 手印的详细描述可见于《崇拜及祷告书》( Upasana Shastra )、《恩弟亚舞圣典》( Nritya Shastra )、《雕塑艺术》( Art of Sculpture )等典籍。

● 手印的主要来源是《格兰达本集》( Gherandya Samhita )及《 Hathyoga Pradipik 》。《格兰达本集》由圣人格兰达( Gherandya )撰写,《 Hathyoga Pradipik 》由来自纳撒尼尔传统的斯瓦米·Pt.斯瓦特马兰( Swami Pt. Swatmaram )撰写,后续撰稿者是斯瓦米·萨特扬兰德·萨勒斯瓦提( Swami Satyanand Saraswati ),他是比哈尔(Bihar)瑜伽学校的创始人。手印是瑜伽练习的基本形式,比哈尔瑜伽学校出版的最有名的书,书名叫《体式、调息术、手印、收束法》。

● 《格兰达本集》( Gherand Sanhita )认为手印能赐予练习者大能量及通灵能力,称为“神通”( Siddhies ),因此,手印的知识不应传授给有罪孽者、讲话不真实者、怀疑者及非信徒、异教徒、虚伪者及不守戒者。

● 印度教史呈现了手印的最早记载知识及解析。最早的文献见于《咒语经》( Mantra Shastra ),《崇拜及祷告书》( Upasana Shastra ),《恩弟亚舞圣典》( Nritya Shastra )。

● 下述句子摘自《薄伽梵歌》( Srimad Bhagwad Gita ),意思是“克里希那神向阿朱那赐予梵歌知识时持知识(Gyaan)手印”。

Prapannapaarijaataaya totravetre paanaye, gyaan mudraya Krishnaaya geetaamritaa duhe namah

● 佛教Manjushri-Mula-Kalpa(第35章)提及108种手印,其中55种手印常用。

● 在宗教崇拜中有大量手印,因神而异。根据《萨穆哈他瑜伽唱颂》(Mantra-Yoga-Samhita53)记载:毗湿奴神(Vishnu )持19种手印,湿婆神(Shiva)及图普拉·桑达瑞(Tripura Sundari)女神持10种手印,杜迦女神(Durga)持9种手印,甘尼萨神(Ganesha )持7种手印,塔拉神(Tara)持5种手印,萨拉斯瓦蒂女神(Sarasvati )持4种手印,罗摩(Rama)及帕拉苏·罗摩(Parashu-Rama)持2种手印,拉克希米(Lakshmi)只持1种手印。

世界各地文化中的手印

● 在东方,手印见于印度、中国、日本、印尼的印度教及佛教的丰富文化传统仪式中。阿旃陀洞穴壁画及埃洛拉洞穴雕塑时间回溯至公元前2世纪末及1世纪,呈现了无数手印。

● 在西方,手相术是手势学(手印)。在基督耶稣艺术中,施洗者约翰及圣母玛利亚也持各种手印。在J.S.M.Ward所著的《神秘语言的象征》一书中可找到参考资料。直至今日,天主教堂的牧师赐福信徒时所持的手势,在这篇文章中称为“至高知识手印”(Mahagyan)。

● 埃及象形文字是一座手印的虚拟宝库。国王及王后,甚至木乃伊的姿势,无疑表明他们均持着手印。

● 巴比伦太阳神(Damuzi)沉入冥界时持手印。

● 在伊斯兰,神秘的旋转舞在各种仪式典礼中使用手势或手印。

● 罗马艺术作品中充满着手印。 +Y1YWm12oQ++FSIxdTOUN+RkUlt9pXiXSJtDucoTJGUNP+eX5t1KNQsMNFeOd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