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成为一个个体

“任何两个人、任何两种境遇都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彼此衡量。”

“意识到这个事实,就是经历一场危机。”

加布里埃尔·马塞尔

存在主义被视为一种“个体主义的”哲学。在第五章中考察存在主义的社会维度时,我们将修正这个观点。但一开始我们应该注意到,对存在主义者来说,成为大众社会中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就是一项成就,而非仅仅是一个出发点。再者,每个存在主义者都会以各自的方式来探讨这个主题。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是,现代社会使人远离个体主义而趋向墨守成规。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群众”、尼采直言的“民众”、海德格尔谈论的“常人”、萨特论及的“有人”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每人的思考、行动、穿着、言谈等都模仿“他人”所为。在列奥·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叙述者是墨守成规、钻营功名之人,他一直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经常提到要举止“得体”。说这话时,他甚至要用上流社会爱用的法语表达法“ comme il faut ”。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个个体是我们必须承担并坚持、但也许永远也不能实现的使命。诚如我们在前一章中所指出的,人类状况受制于时间性,这就要求作为一个个体生存必须始终是动态的和在进行中的,决不应该是静态的和已完成的。作为一个个体生存要依靠外部环境,因而包含着相当的危险。

尼采滔滔不绝地谈论过超乎民众之上的个体的孤独。他力求像苏格拉底那样让自己的个人生活符合自己的学说,但和存在主义者通常的情形一样,尼采的个人生活悲剧性地见证了他追求这种标新立异所要付出的代价。他曾经周游欧洲多年,在一个地方逗留的时间从未超过几个月。他常住在租来的房间里或者寄居在别人家里,身患严重的偏头疼和胃病,通常还不得不自己花钱出版自己的著作,而这些著作在其有生之年并没有很多读者。尼采把自己比作17世纪犹太裔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后者因其离经叛道的观点而被逐出犹太教会。他有一句格言是:“亚里士多德说过,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但他忽略了第三类人:哲学家,他必须既是野兽又是神。”尼采坚持认为,哲学家必须违反时下流行的常识,并指出:

“今日……当只有畜群被尊重时……‘伟大’这个概念就包含了高贵、想要坚持自我、能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并且必须独立生活的意思;当哲学家假定‘只要他成为最孤独、最隐匿、最叛离、超越善恶之人,他便会是最伟大之人’时,哲学家就将表露他自己的理想。”

依据这些标准,索伦·克尔凯郭尔可算是尼采式哲学家的典范,尽管后者似乎对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只有粗略的了解。克尔凯郭尔撰写随笔和短文,以个体的名义攻击当时哥本哈根墨守成规的三种最强大的力量,即大众媒介、国家教会和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黑格尔(1770—1831)哲学。在他看来,大众媒介代替人们思考,教会代替人们信仰,而黑格尔主义则代替人们作出选择,即黑格尔主义在所谓的“辩证”过程中的某个较高级的、具有包容性的观点中“调和了”那些本是个体化的选择。换言之,黑格尔的哲学把具有挑战性的“非此即彼”问题转换成了让人舒服的“两者都是”的问题。虽然是以成为个体的名义,但这些令人不快的观点却使克尔凯郭尔孤立于他的社会,并引起有关当局的强烈反对。确实,据说他喜欢把“单个的人”这个简单的短语当作他的墓志铭。此外,众所周知,克尔凯郭尔还解除了与雷吉娜·奥尔森的婚约,他这一行为看似无情,但实则是因为他不想把他不凡的使命和他随后的单身生活强加给雷吉娜。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被尼采颂扬为真正哲人的孤独思想家。在某种意义上,如同我们将看到的,克尔凯郭尔理想的信仰骑士也是“超越善恶”的,尽管这和尼采在使用这个著名表述时所要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 1/3SFPAoZQfv7Csnw8Sx2uW4QG54XHHkTsvywQcOSp60CtQx8E9WrzwowT7OFu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